引用本文: 王沆, 李春平, 林隆辉, 韩涛. 单纯置管溶栓与联合机械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3): 307-310. doi: 10.7507/1007-4848.20160071 复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堵塞静脉管腔导致下肢肿胀、破坏静脉瓣膜导致血栓后综合征、引发肺栓塞导致死亡或肺动脉高压[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广泛应用于下肢DVT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部分病人存在髂静脉压迫,病程过久等情况,从而导致溶栓效果欠佳。如何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用量、降低出血并发症是CDT发展的方向。笔者于2013年6月开始行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本院共收治82例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患者症状主要表现患肢突发胀痛、软组织张力增高,同时结合彩超及D-二聚体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下肢DVT[1]。根据治疗方式,将82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于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收治,行单纯CDT治疗,共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0±15.0)岁,平均发病时间(7.2±5.3)d,左下肢26例、右下肢6例。B组于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行CDT联合机械碎栓(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共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17)岁,平均发病时间(7.5±5.5)d,左下肢40例、右下肢10例。2组皆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2组患者在接受CDT或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前,常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Aegisy腔静脉滤器)。具体方法遵循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2]。
1.2.1.2 单纯CDT治疗
A组患者行单纯CDT治疗。患者先于超声引导下穿刺腘静脉并置入5F动脉鞘,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经患侧腘静脉动脉鞘造影明确血栓范围及程度。在0.035 in (1in=0.0254 m)黑泥鳅导丝配合下将“J”形导管通过充盈缺损段并置于下腔静脉并造影证实位于下腔静脉。送入黑泥鳅导丝,建立贯穿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的导丝通路。导丝引入溶栓导管(AngioDynam ics,5F UniFuse ) ,使有效灌注段覆盖充盈缺损全程。封堵溶栓导管端孔,固定体外段,缓慢手推尿激酶25万单位,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溶栓导管连接微量泵,以50万~75万单位/24 h持续灌注。
1.2.1.3 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
B组患者行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建立导丝通路后,沿导丝送入直径8~12 mm的球囊导管(美国雅培公司的FoxCross),对髂、股、腘静脉全程进行扩张成形,扩张髂总静脉时应缓慢扩张,避免快速扩张导致血栓脱落。在球囊扩张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有无切迹出现,在明显切迹处可反复扩张多次直至切迹消失或狭窄减轻。球囊扩张结束后,再经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至髂总静脉远端,应尽量避免猪尾巴导管尾端进入下腔静脉进行碎栓,以免造成大块血栓脱落引起下腔静脉滤器栓塞。旋转猪尾巴导管时,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顺逆时针交替旋转,以免猪尾巴导管尾端进入远端打结导致取出困难,当猪尾巴导管接近股静脉瓣膜时需以导丝交换导管越过瓣膜,继续旋转碎栓,以免瓣膜被旋转的导管损伤。再次造影确定溶栓导管有效灌注段覆盖血管全程。引入溶栓导管,封堵溶栓导管端孔,固定体外段,缓慢手推尿激酶25万单位,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溶栓导管连接微量泵,以50万~75万单位/24 h持续灌注。
1.2.1.4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处理
CDT治疗2 d后复查造影,对左髂总静脉存在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的患者再次进行髂总静脉的球囊扩张,对狭窄> 50%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支架直径12~14 mm,长度60~80 mm。A组中32例放置16枚美国巴德E-Luminexx血管支架,B组中50例放置32枚美国巴德E-Luminexx血管支架。
1.2.1.5 下腔静脉滤器的取出
复查造影确定髂股胭静脉内充盈缺损消失后实施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健侧股静脉置入滤器回收鞘,造影明确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内无(或少量)充盈缺损,引入抓捕器,套牢下腔静脉滤器回收钩,固定抓捕器,推送回收鞘,使滤器进入回收鞘。再次造影确定下腔静脉通畅,无造影剂外溢。具体方法遵循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2]。
1.2.1.6 一般治疗
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1次/12 h),并辅以麦通钠,参芎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过程中重点观察双下肢周径、出血倾向、呼吸情况及胸痛、晕厥、烦躁等肺栓塞症状。注意检测血液凝血情况,纤维蛋白原<1.5 g/l时溶栓剂量减半,纤维蛋白原<1 g/l时停止溶栓。治疗结束出院后给予口服华法林,并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0~3.0。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测量双侧肢体髌骨上缘15 cm、髌骨下缘15 cm处周径,以大腿、小腿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值评估肢体肿胀程度。参考Porter等[3]提出的标准评估静脉通畅度。静脉通畅评分:患肢每段静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胭静脉)均通畅为0分,部分闭塞为1分,完全闭塞为2分。静脉通畅率=(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健侧和患侧下肢的周径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静脉通畅度评分、平均静脉通畅率、尿激酶用量、溶栓导管留置时间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出血并发症和可取出滤器取出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早期结果
患者患侧大、小腿周径与溶栓前相比都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A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治疗前为8.5(7,10)分,治疗后为3.6 (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9,P<0.01)。B组治疗前的静脉通畅度评分为8.7(8,10)分,治疗后为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6.3,P<0.01)。2组相比,A组治疗结束时静脉通畅率为65.0%(40.5%,86.5%),B组为100% (90%,100%),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7 1,P=0.093 5),治疗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73 1,P<0.01)。
A组尿激酶用量(5.000~10.500)×106 U,平均7.250 (6.355,8.255)×106 U;B组为(2.800~7.300)×106 U,平均4.925(3.715,5.810)×106 U,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6,P<0.01)。溶栓导管留置时间A组,平均9(7,12)d;B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平均5(4,7)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352,P< 0.01)。
A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1.2% (10/32),包括胭静脉穿刺处出血8例、颅内出血2例。B组出血发生率为16% (8/50),包括胭静脉穿刺处出血或青紫 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98 7,P=0.097 6)。
2.2 下腔静脉滤器栓塞及取出
2组均放置Aegisy滤器,均未发生下腔静脉滤器血栓栓塞。A组中2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溶栓终止,转为永久性滤器。7例患者治疗结束时髂静脉段残留大块血栓,发生肺栓塞风险较大,未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71.8% (23/32);B组50例滤器皆顺利取出,取出率100%。2组可取出滤器的取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9,P=0.028)。
2.3 随访
A组随访率50.0% (16/32),随访时间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B组随访率58.0% (29/50),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方法为患肢深静脉DSA造影和(或)超声检查。末次随访时,A组静脉通畅率为48.0% (41.6%,56.4%),B组为93% (80.2%,1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5,P=0.003 2)。2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无呼吸困难、气促、胸痛、晕厥、低血压、休克、咯血、烦躁不安、惊恐等症状发生,无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
3 讨论
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可引起下肢肿胀,破坏静脉瓣膜导致血栓后综合征,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导致死亡或肺动脉高压。所以如何迅速、有效地清除血栓成为该病治疗的关键,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导管接触溶栓逐渐得到应用。该技术主要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将带有网状侧孔的溶栓导管直接插入到血栓内进行接触式溶栓。随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成功率明显升高。但部分病人存在髂静脉压迫(导致药物流出道受堵)、病程过久(部分血栓机化)等情况,从而导致溶栓效果欠佳。为了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国外研究将CDT与经皮机械碎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起来治疗下肢DVT取得了满意疗效[4]。PMT主要通过特殊器械裂解血栓,从而有利于溶栓药物在血栓内弥散,从而提高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用量[5]。但PMT需要配备特殊设备及器械,因其价格昂贵目前尚无法在国内普及,故笔者借助价格相对低廉且取材方便的球囊导管及猪尾巴导管进行机械碎栓。
笔者通过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即先用球囊导管对充填血栓的深静脉进行扩张,机械性碎裂大块血栓,同时于血栓内创建一潜在通路,然后再置入猪尾巴导管,通过其特殊的袢状尾端旋转将血栓搅碎为小血栓,最后置入溶栓导管进行CDT治疗。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1)挤压血栓、增加血栓与溶栓药物接触面积,加快了溶栓的药理学过程。(2)开通闭塞的深静脉管腔,使溶栓药物沿深静脉血流回心,有利于溶栓药物在血栓内扩散,减少通过侧支血管回流的机会。(3)于血栓内创建一潜在通路,增加血液流速,使血栓表面消耗的纤溶酶原能得到更快的补充,从而加快溶栓进程,该处血流的恢复也有利于血栓附近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的清除,从而减缓新鲜血栓形成。 (4)没有直接与血管壁接触,所以带来最小的内皮损伤与瓣膜功能破坏[6]。
猪尾巴导管应用于碎栓,最早源于对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研究[7]。其特殊的袢状尾端较柔软,在狭窄空间或病程过久导致部分血栓机化的情况下往往碎栓效果欠佳。因此,笔者选择先行球囊扩张,在血栓内创建一潜在空间,同时压碎部分机化血栓,在此基础上再应用猪尾巴导管旋转碎栓可更好地搅碎血栓,增加血栓与溶栓药物的接触面从而加快溶栓进程。
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低于A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B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都低于A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较单纯CDT尿激酶用量少、溶栓导管留置时间短。2组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并不增加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
因此,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治疗,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不增加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可极大程度提高伴有髂静脉压迫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方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堵塞静脉管腔导致下肢肿胀、破坏静脉瓣膜导致血栓后综合征、引发肺栓塞导致死亡或肺动脉高压[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广泛应用于下肢DVT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部分病人存在髂静脉压迫,病程过久等情况,从而导致溶栓效果欠佳。如何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用量、降低出血并发症是CDT发展的方向。笔者于2013年6月开始行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本院共收治82例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患者症状主要表现患肢突发胀痛、软组织张力增高,同时结合彩超及D-二聚体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下肢DVT[1]。根据治疗方式,将82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于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收治,行单纯CDT治疗,共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0±15.0)岁,平均发病时间(7.2±5.3)d,左下肢26例、右下肢6例。B组于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行CDT联合机械碎栓(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共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17)岁,平均发病时间(7.5±5.5)d,左下肢40例、右下肢10例。2组皆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2组患者在接受CDT或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前,常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Aegisy腔静脉滤器)。具体方法遵循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2]。
1.2.1.2 单纯CDT治疗
A组患者行单纯CDT治疗。患者先于超声引导下穿刺腘静脉并置入5F动脉鞘,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经患侧腘静脉动脉鞘造影明确血栓范围及程度。在0.035 in (1in=0.0254 m)黑泥鳅导丝配合下将“J”形导管通过充盈缺损段并置于下腔静脉并造影证实位于下腔静脉。送入黑泥鳅导丝,建立贯穿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的导丝通路。导丝引入溶栓导管(AngioDynam ics,5F UniFuse ) ,使有效灌注段覆盖充盈缺损全程。封堵溶栓导管端孔,固定体外段,缓慢手推尿激酶25万单位,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溶栓导管连接微量泵,以50万~75万单位/24 h持续灌注。
1.2.1.3 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
B组患者行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建立导丝通路后,沿导丝送入直径8~12 mm的球囊导管(美国雅培公司的FoxCross),对髂、股、腘静脉全程进行扩张成形,扩张髂总静脉时应缓慢扩张,避免快速扩张导致血栓脱落。在球囊扩张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有无切迹出现,在明显切迹处可反复扩张多次直至切迹消失或狭窄减轻。球囊扩张结束后,再经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至髂总静脉远端,应尽量避免猪尾巴导管尾端进入下腔静脉进行碎栓,以免造成大块血栓脱落引起下腔静脉滤器栓塞。旋转猪尾巴导管时,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顺逆时针交替旋转,以免猪尾巴导管尾端进入远端打结导致取出困难,当猪尾巴导管接近股静脉瓣膜时需以导丝交换导管越过瓣膜,继续旋转碎栓,以免瓣膜被旋转的导管损伤。再次造影确定溶栓导管有效灌注段覆盖血管全程。引入溶栓导管,封堵溶栓导管端孔,固定体外段,缓慢手推尿激酶25万单位,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溶栓导管连接微量泵,以50万~75万单位/24 h持续灌注。
1.2.1.4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处理
CDT治疗2 d后复查造影,对左髂总静脉存在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的患者再次进行髂总静脉的球囊扩张,对狭窄> 50%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支架直径12~14 mm,长度60~80 mm。A组中32例放置16枚美国巴德E-Luminexx血管支架,B组中50例放置32枚美国巴德E-Luminexx血管支架。
1.2.1.5 下腔静脉滤器的取出
复查造影确定髂股胭静脉内充盈缺损消失后实施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健侧股静脉置入滤器回收鞘,造影明确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内无(或少量)充盈缺损,引入抓捕器,套牢下腔静脉滤器回收钩,固定抓捕器,推送回收鞘,使滤器进入回收鞘。再次造影确定下腔静脉通畅,无造影剂外溢。具体方法遵循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2]。
1.2.1.6 一般治疗
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1次/12 h),并辅以麦通钠,参芎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过程中重点观察双下肢周径、出血倾向、呼吸情况及胸痛、晕厥、烦躁等肺栓塞症状。注意检测血液凝血情况,纤维蛋白原<1.5 g/l时溶栓剂量减半,纤维蛋白原<1 g/l时停止溶栓。治疗结束出院后给予口服华法林,并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0~3.0。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测量双侧肢体髌骨上缘15 cm、髌骨下缘15 cm处周径,以大腿、小腿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值评估肢体肿胀程度。参考Porter等[3]提出的标准评估静脉通畅度。静脉通畅评分:患肢每段静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胭静脉)均通畅为0分,部分闭塞为1分,完全闭塞为2分。静脉通畅率=(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1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健侧和患侧下肢的周径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静脉通畅度评分、平均静脉通畅率、尿激酶用量、溶栓导管留置时间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出血并发症和可取出滤器取出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早期结果
患者患侧大、小腿周径与溶栓前相比都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A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治疗前为8.5(7,10)分,治疗后为3.6 (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9,P<0.01)。B组治疗前的静脉通畅度评分为8.7(8,10)分,治疗后为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6.3,P<0.01)。2组相比,A组治疗结束时静脉通畅率为65.0%(40.5%,86.5%),B组为100% (90%,100%),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7 1,P=0.093 5),治疗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73 1,P<0.01)。
A组尿激酶用量(5.000~10.500)×106 U,平均7.250 (6.355,8.255)×106 U;B组为(2.800~7.300)×106 U,平均4.925(3.715,5.810)×106 U,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6,P<0.01)。溶栓导管留置时间A组,平均9(7,12)d;B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平均5(4,7)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352,P< 0.01)。
A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1.2% (10/32),包括胭静脉穿刺处出血8例、颅内出血2例。B组出血发生率为16% (8/50),包括胭静脉穿刺处出血或青紫 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98 7,P=0.097 6)。
2.2 下腔静脉滤器栓塞及取出
2组均放置Aegisy滤器,均未发生下腔静脉滤器血栓栓塞。A组中2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溶栓终止,转为永久性滤器。7例患者治疗结束时髂静脉段残留大块血栓,发生肺栓塞风险较大,未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71.8% (23/32);B组50例滤器皆顺利取出,取出率100%。2组可取出滤器的取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9,P=0.028)。
2.3 随访
A组随访率50.0% (16/32),随访时间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B组随访率58.0% (29/50),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方法为患肢深静脉DSA造影和(或)超声检查。末次随访时,A组静脉通畅率为48.0% (41.6%,56.4%),B组为93% (80.2%,1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5,P=0.003 2)。2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无呼吸困难、气促、胸痛、晕厥、低血压、休克、咯血、烦躁不安、惊恐等症状发生,无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
3 讨论
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可引起下肢肿胀,破坏静脉瓣膜导致血栓后综合征,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导致死亡或肺动脉高压。所以如何迅速、有效地清除血栓成为该病治疗的关键,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导管接触溶栓逐渐得到应用。该技术主要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将带有网状侧孔的溶栓导管直接插入到血栓内进行接触式溶栓。随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成功率明显升高。但部分病人存在髂静脉压迫(导致药物流出道受堵)、病程过久(部分血栓机化)等情况,从而导致溶栓效果欠佳。为了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国外研究将CDT与经皮机械碎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起来治疗下肢DVT取得了满意疗效[4]。PMT主要通过特殊器械裂解血栓,从而有利于溶栓药物在血栓内弥散,从而提高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用量[5]。但PMT需要配备特殊设备及器械,因其价格昂贵目前尚无法在国内普及,故笔者借助价格相对低廉且取材方便的球囊导管及猪尾巴导管进行机械碎栓。
笔者通过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即先用球囊导管对充填血栓的深静脉进行扩张,机械性碎裂大块血栓,同时于血栓内创建一潜在通路,然后再置入猪尾巴导管,通过其特殊的袢状尾端旋转将血栓搅碎为小血栓,最后置入溶栓导管进行CDT治疗。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1)挤压血栓、增加血栓与溶栓药物接触面积,加快了溶栓的药理学过程。(2)开通闭塞的深静脉管腔,使溶栓药物沿深静脉血流回心,有利于溶栓药物在血栓内扩散,减少通过侧支血管回流的机会。(3)于血栓内创建一潜在通路,增加血液流速,使血栓表面消耗的纤溶酶原能得到更快的补充,从而加快溶栓进程,该处血流的恢复也有利于血栓附近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的清除,从而减缓新鲜血栓形成。 (4)没有直接与血管壁接触,所以带来最小的内皮损伤与瓣膜功能破坏[6]。
猪尾巴导管应用于碎栓,最早源于对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研究[7]。其特殊的袢状尾端较柔软,在狭窄空间或病程过久导致部分血栓机化的情况下往往碎栓效果欠佳。因此,笔者选择先行球囊扩张,在血栓内创建一潜在空间,同时压碎部分机化血栓,在此基础上再应用猪尾巴导管旋转碎栓可更好地搅碎血栓,增加血栓与溶栓药物的接触面从而加快溶栓进程。
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的静脉通畅度评分低于A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B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都低于A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较单纯CDT尿激酶用量少、溶栓导管留置时间短。2组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并不增加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
因此,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治疗,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不增加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可极大程度提高伴有髂静脉压迫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