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廷勇, 陈龙奇, 王志强, 冯敏, 王艺颖. 胸腔镜下切除跨膈肌的食管平滑肌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8): 847-848. doi: 10.7507/1007-4848.20160203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体检发现食管下段占位1个月余入院。无进食梗阻、反酸、烧心、呕吐。超声内镜示:食管距门齿33~36 cm齿状线上缘,见一马蹄状隆起,表面光滑,中央无溃疡形成,无黏膜桥形成,内镜腔内分型C3/5,活动度:Ⅱ度。超声见:病灶呈不规则形,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造影示:食管下段(约T10-12椎体水平)管壁僵硬,管腔不均匀性狭窄,见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纠集紊乱,病变上下累及范围约3.2 cm,病变上方食管轻度扩张(图 1)。胸部增强CT示:食管下段壁增厚,局部呈团状软组织肿块影,管腔狭窄,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楚,部分紧贴降主动脉管壁(图 2)。综合考虑为食管下段平滑肌瘤可能。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经左胸食管下段肿瘤切除术+食管修补术。取右侧卧位,腋中线第7肋间隙为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4、第8肋间隙均为操作孔。术中见:食管下端肿瘤突向食管外,呈生姜样生长,包绕食管管腔3/5周,在膈肌上约3 cm、膈肌下约2 cm,侵及食管黏膜层并与黏膜层致密粘连,术中予以食管下段修补,大小约9 cm×2 cm×2 cm,活动度差,质地中。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第8 d进食流质,术后第10 d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患者进食普通饮食未见异常,无发酸、进食梗阻、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表现,复测24 h食管pH值检测未见异常,复查食管造影示:食管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征象,壁光滑、柔软,未见明确受压、增厚及僵硬表现,黏膜整齐,贲门开放自然(图 3)。术后病理检查:食管梭形细胞肿瘤,倾向平滑肌瘤伴钙化。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骨架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Ⅲ型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CD117(-)、膜蛋白DOG-1(-)、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钙结合蛋白S100(-)、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阳性率约5%。综上,支持平滑肌瘤诊断(图 4)。

讨论 食管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食管平滑肌瘤,其多发生在食管中下段,多单发,多发性食管平滑肌瘤少见[1]。男性多于女性,病程长,发病年龄30~60岁[2]。其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也可为不规则形、马蹄形。本例肿瘤呈生姜样生长,在膈肌上约3 cm、膈肌下约2 cm。该形态、部位的食管平滑肌瘤文献报道较少。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症状与其他食管疾病相似,缺乏特异性,查体多无阳性体征;其中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困难、进食不畅感、胸骨后不适、上腹痛或不适等[3-4]。为明确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食管X线吞钡检查、胃镜、胸部CT、超声内镜等辅助检查[5]。
本例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提示,食管下段管壁僵硬、增厚,局部呈团状软组织肿块影,管腔不均匀性狭窄,见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纠集紊乱。其与食管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由于食管平滑肌瘤存在恶性肿瘤误诊可能性,对于术前初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应根据相关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必要时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排除食管恶性肿瘤的可能,避免误诊。
食管平滑肌瘤存在恶变可能性[3],随着病变增长,多会出现压迫症状(进食梗阻),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6]。除了肿瘤很小、无临床症状,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差、全身脏器衰竭不适合手术者可在出院后定期随访[7]。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方法。食管平滑肌瘤手术方式及难易程度依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胃或贲门的关系(肿瘤是否累及胃或贲门)以及肿瘤与食管黏膜有无严重粘连等因素而定。
电视胸腔镜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以来,由于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胸外科医生选择[8]。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小手术、大切口的缺点,而用胸腔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可达到小手术、小切口的目的[3]。王俊等认为胸腔镜适合于各种大小的食管平滑肌瘤摘除,尤以直径2~5 cm最佳,其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9]。胸腔镜摘除平滑肌瘤更适合于外形规则、瘤体 < 5 cm、与食管黏膜层关系不密切者[2],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例手术体会,该患者病灶位于食管下段,病变长度约3 cm,采用胸腔镜下经左胸食管下段肿瘤切除术,术中肿瘤呈不规则形,瘤体较大,包绕食管生长、与食管黏膜层关系密切,且瘤体跨食管裂孔生长。术中采用钝性剥离方法,紧贴平滑肌瘤包膜,用小纱球或钝头吸引器推开黏膜,用力于瘤体而非黏膜侧,可减少或避免黏膜破坏。瘤体与食管黏膜层关系密切,于肿瘤完整摘除后,胸腔内注水,经胃管向食管内充气[4],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肌层穿孔,镜下以不吸收缝线缝合,并间断缝合食管肌层和纵隔胸膜,以避免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的发生。食管体的推动力不下降,术后食管反流率下降[10]。这是由于:缝合食管肌层的边缘,保存食管体推动力,切除了无蠕动功能的食管平滑肌瘤,解除了食管梗阻。如果胸腔镜下修补困难,则应及时中转开胸。瘤体较大、与周围粘连紧密,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排除平滑肌肉瘤。瘤体位于食管、胃交界处,呈生姜样包绕食管管腔生长,术中予以保护His角、贲门,避免其损伤。术中安置胃肠减压管、胃十二指肠营养管,围手术期予以禁食、加强营养支持,延长禁食时间、胃肠减压、抗炎等治疗,降低了术后吻合口瘘、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的发生[11]。术后患者未出现反酸、进食梗阻、进食疼痛、烧心、胸骨后不适等症状,患者一般情况可,进食顺畅,日常生活劳动未见异常。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体检发现食管下段占位1个月余入院。无进食梗阻、反酸、烧心、呕吐。超声内镜示:食管距门齿33~36 cm齿状线上缘,见一马蹄状隆起,表面光滑,中央无溃疡形成,无黏膜桥形成,内镜腔内分型C3/5,活动度:Ⅱ度。超声见:病灶呈不规则形,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造影示:食管下段(约T10-12椎体水平)管壁僵硬,管腔不均匀性狭窄,见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纠集紊乱,病变上下累及范围约3.2 cm,病变上方食管轻度扩张(图 1)。胸部增强CT示:食管下段壁增厚,局部呈团状软组织肿块影,管腔狭窄,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楚,部分紧贴降主动脉管壁(图 2)。综合考虑为食管下段平滑肌瘤可能。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经左胸食管下段肿瘤切除术+食管修补术。取右侧卧位,腋中线第7肋间隙为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4、第8肋间隙均为操作孔。术中见:食管下端肿瘤突向食管外,呈生姜样生长,包绕食管管腔3/5周,在膈肌上约3 cm、膈肌下约2 cm,侵及食管黏膜层并与黏膜层致密粘连,术中予以食管下段修补,大小约9 cm×2 cm×2 cm,活动度差,质地中。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第8 d进食流质,术后第10 d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患者进食普通饮食未见异常,无发酸、进食梗阻、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表现,复测24 h食管pH值检测未见异常,复查食管造影示:食管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征象,壁光滑、柔软,未见明确受压、增厚及僵硬表现,黏膜整齐,贲门开放自然(图 3)。术后病理检查:食管梭形细胞肿瘤,倾向平滑肌瘤伴钙化。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骨架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Ⅲ型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CD117(-)、膜蛋白DOG-1(-)、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钙结合蛋白S100(-)、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阳性率约5%。综上,支持平滑肌瘤诊断(图 4)。

讨论 食管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食管平滑肌瘤,其多发生在食管中下段,多单发,多发性食管平滑肌瘤少见[1]。男性多于女性,病程长,发病年龄30~60岁[2]。其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也可为不规则形、马蹄形。本例肿瘤呈生姜样生长,在膈肌上约3 cm、膈肌下约2 cm。该形态、部位的食管平滑肌瘤文献报道较少。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症状与其他食管疾病相似,缺乏特异性,查体多无阳性体征;其中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困难、进食不畅感、胸骨后不适、上腹痛或不适等[3-4]。为明确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食管X线吞钡检查、胃镜、胸部CT、超声内镜等辅助检查[5]。
本例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提示,食管下段管壁僵硬、增厚,局部呈团状软组织肿块影,管腔不均匀性狭窄,见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纠集紊乱。其与食管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由于食管平滑肌瘤存在恶性肿瘤误诊可能性,对于术前初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应根据相关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必要时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排除食管恶性肿瘤的可能,避免误诊。
食管平滑肌瘤存在恶变可能性[3],随着病变增长,多会出现压迫症状(进食梗阻),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6]。除了肿瘤很小、无临床症状,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差、全身脏器衰竭不适合手术者可在出院后定期随访[7]。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方法。食管平滑肌瘤手术方式及难易程度依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胃或贲门的关系(肿瘤是否累及胃或贲门)以及肿瘤与食管黏膜有无严重粘连等因素而定。
电视胸腔镜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以来,由于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胸外科医生选择[8]。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小手术、大切口的缺点,而用胸腔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可达到小手术、小切口的目的[3]。王俊等认为胸腔镜适合于各种大小的食管平滑肌瘤摘除,尤以直径2~5 cm最佳,其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9]。胸腔镜摘除平滑肌瘤更适合于外形规则、瘤体 < 5 cm、与食管黏膜层关系不密切者[2],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例手术体会,该患者病灶位于食管下段,病变长度约3 cm,采用胸腔镜下经左胸食管下段肿瘤切除术,术中肿瘤呈不规则形,瘤体较大,包绕食管生长、与食管黏膜层关系密切,且瘤体跨食管裂孔生长。术中采用钝性剥离方法,紧贴平滑肌瘤包膜,用小纱球或钝头吸引器推开黏膜,用力于瘤体而非黏膜侧,可减少或避免黏膜破坏。瘤体与食管黏膜层关系密切,于肿瘤完整摘除后,胸腔内注水,经胃管向食管内充气[4],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肌层穿孔,镜下以不吸收缝线缝合,并间断缝合食管肌层和纵隔胸膜,以避免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的发生。食管体的推动力不下降,术后食管反流率下降[10]。这是由于:缝合食管肌层的边缘,保存食管体推动力,切除了无蠕动功能的食管平滑肌瘤,解除了食管梗阻。如果胸腔镜下修补困难,则应及时中转开胸。瘤体较大、与周围粘连紧密,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排除平滑肌肉瘤。瘤体位于食管、胃交界处,呈生姜样包绕食管管腔生长,术中予以保护His角、贲门,避免其损伤。术中安置胃肠减压管、胃十二指肠营养管,围手术期予以禁食、加强营养支持,延长禁食时间、胃肠减压、抗炎等治疗,降低了术后吻合口瘘、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的发生[11]。术后患者未出现反酸、进食梗阻、进食疼痛、烧心、胸骨后不适等症状,患者一般情况可,进食顺畅,日常生活劳动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