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335);
  • 2.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
  • 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029);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分析三种口服抗凝药物结合凝血监测的治疗模式,包括华法林联合医院实验室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华法林联合患者自我INR监测以及新型抗凝药的健康效果、成本及成本效果。 方法 针对口服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和深静脉血栓患者,建立马尔可夫模型计算长期医疗成本和效果。直接医疗费用包括药物、INR监测费用及并发症管理费用;效果及费用数据通过文献检索获得。 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平均生存8.48年,质量调整生命年为5.08 QALY,花费47 482元。相对医院实验室管理,患者自我管理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9 240元/QALY,低于2014年人均GDP(46 628元)。使用新型抗凝药与患者自我管理相比,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少(4.64 QALY vs. 5.08 QALY),成本更高(97 348元vs. 47 482元)。单因素敏感度分析显示,模型结果对关键变量均不敏感。 结论 三种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模式中,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可降低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且增加的费用在可接受范围内,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抗凝管理模式。

引用本文: 黄昀, 卢宪中, 陈文, 孟旭. 口服抗凝管理模式的经济学评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9): 859-863. doi: 10.7507/1007-4848.20160206 复制

  • 上一篇

    食管癌外科的风险因素、评估及对策的思考
  • 下一篇

    侧俯卧位、俯卧位和左侧卧位下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短中期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