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俊峰, 代雨, 付玉东, 阚强波, 吉红波, 侯波, 李明学, 赵章勇. 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9): 877-879. doi: 10.7507/1007-4848.20160210 复制
肺良性疾病在临床肺外科中较常见,其发病率仅次于肺恶性肿瘤,多数需要将病肺切除。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肺部疾病的诊治中。VATS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肺部疾病尤其是良性疾病治疗的主流手术方式[1-2]。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将传统开胸与VATS肺叶切除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肺良性疾病采用VATS肺叶切除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肺良性疾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和VATS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中VATS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8~71(41.3±6.4)岁;病变位于左肺上叶10例,左肺下叶12例,右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者10例;病种为支气管扩张6例,支气管囊肿6例,结核球4例,炎性假瘤7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错构瘤1例,纤维瘤1例,肺隔离症2例,巨型肺大泡5例。开胸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19~72(42.4±5.6)岁;病变位于左肺上叶13例,左肺下叶10例,右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4例;病种为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囊肿5例,结核球5例,炎性假瘤8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错构瘤1例,纤维瘤2例,肺隔离症1例,巨型肺大泡7例。
手术患者纳入标准:(1)一叶肺局限性肺气肿或肺大泡累及整叶肺;(2)肺先天发育异常;(3)非广泛性支气管扩张;(4)支气管病变并反复感染;(5)肺感染性病变伴反复咯血;(6)肺部占位;(7)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
排除标准:(1)符合上述纳入标准但不愿意行手术治疗;(2)肺结核活动期;(3)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病肺支气管血管周围淋巴结异常肿大;(4)既往有脓胸病史;(5)病变广泛累及多个肺叶;(6)肺功能差,不能耐受肺叶切除;(7)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全身麻醉。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健侧卧位,全身麻醉下行双腔气管插管。VATS组取患侧腋中线第7肋间处行一长约1.5 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将胸腔镜置入,主操作孔取腋前线第4肋间,做一长约3~5 cm的切口,副操作孔取肩胛下角线第8肋间,做一长约1.5 cm的切口,腔镜器械和传统器械配合操作。游离出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分别用echelon60+钉仓钉合;开胸组取第5肋间后外侧切口,先游离出肺动、静脉,给予丝线结扎、切断、缝扎肺动静脉,再切断、缝扎支气管处理。留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胸。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后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全部患者采用电话随访,随访共67例患者,随访率95.7%。其中VATS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4.2%,传统开胸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7.1%。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开胸组与VATS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ATS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镇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开胸组(P < 0.05),见表 1。开胸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1例;VAT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

3 讨论
肺良性疾病包括错构瘤等良性肿瘤,炎性假瘤、结核瘤、支气管扩张等炎症疾病,肺隔离症、先天性肺囊肿等先天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肺部反复感染、咯血或肺部占位,多需要手术切除病肺[3]。
临床治疗一般采用肺叶切除术,早期采用的是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4]。但传统开胸手术且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5]。VATS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美观等特点,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应用[6-11],已成为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12-17]。此术式更适合肺良性疾病的治疗,不存在肺癌手术会导致肿瘤种植、播散的问题,也不需要清扫淋巴结[18-20]。
本研究显示:传统开胸与VATS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我们考虑与VATS操作需要医生熟悉肺门解剖,以及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所以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相近。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VATS能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一样的远期疗效,而不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发现,VATS组疼痛时间短于开胸组(P < 0.05),我们考虑与VATS对组织创伤少、利于组织快速修复有关。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多于VATS组(P < 0.05),考虑胸腔镜具备放大手术视野的作用,可以更清晰地显露术野,再加上使用超声刀、电凝钩等,减少了术中出血。开胸组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多于或长于VATS组(P < 0.05)。我们考虑:患者术后疼痛轻,可以主动加强锻炼,利于肺早日复张,缩短拔管时间。本研究还显示,开胸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VATS组,考虑VATS手术切口小、患者恢复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虽然VATS手术比传统开胸费用稍高,但我们认为:只要术者掌握技术要领,熟练操作,术中可减少一次性耗材的使用量,比如术中处理较小肺血管时,可以用钛夹或合成夹夹闭血管,再剪断血管,可避免过多采用切割缝合器钉仓来钉合肺血管,从而减少切割缝合器钉仓的使用数量,降低手术费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治疗肺良性疾病,VATS肺叶切除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肺良性疾病在临床肺外科中较常见,其发病率仅次于肺恶性肿瘤,多数需要将病肺切除。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肺部疾病的诊治中。VATS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肺部疾病尤其是良性疾病治疗的主流手术方式[1-2]。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将传统开胸与VATS肺叶切除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肺良性疾病采用VATS肺叶切除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肺良性疾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和VATS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中VATS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8~71(41.3±6.4)岁;病变位于左肺上叶10例,左肺下叶12例,右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者10例;病种为支气管扩张6例,支气管囊肿6例,结核球4例,炎性假瘤7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错构瘤1例,纤维瘤1例,肺隔离症2例,巨型肺大泡5例。开胸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19~72(42.4±5.6)岁;病变位于左肺上叶13例,左肺下叶10例,右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4例;病种为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囊肿5例,结核球5例,炎性假瘤8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错构瘤1例,纤维瘤2例,肺隔离症1例,巨型肺大泡7例。
手术患者纳入标准:(1)一叶肺局限性肺气肿或肺大泡累及整叶肺;(2)肺先天发育异常;(3)非广泛性支气管扩张;(4)支气管病变并反复感染;(5)肺感染性病变伴反复咯血;(6)肺部占位;(7)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
排除标准:(1)符合上述纳入标准但不愿意行手术治疗;(2)肺结核活动期;(3)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病肺支气管血管周围淋巴结异常肿大;(4)既往有脓胸病史;(5)病变广泛累及多个肺叶;(6)肺功能差,不能耐受肺叶切除;(7)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全身麻醉。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健侧卧位,全身麻醉下行双腔气管插管。VATS组取患侧腋中线第7肋间处行一长约1.5 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将胸腔镜置入,主操作孔取腋前线第4肋间,做一长约3~5 cm的切口,副操作孔取肩胛下角线第8肋间,做一长约1.5 cm的切口,腔镜器械和传统器械配合操作。游离出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分别用echelon60+钉仓钉合;开胸组取第5肋间后外侧切口,先游离出肺动、静脉,给予丝线结扎、切断、缝扎肺动静脉,再切断、缝扎支气管处理。留置胸腔引流管,逐层关胸。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后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全部患者采用电话随访,随访共67例患者,随访率95.7%。其中VATS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4.2%,传统开胸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7.1%。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开胸组与VATS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ATS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镇痛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开胸组(P < 0.05),见表 1。开胸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1例;VAT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

3 讨论
肺良性疾病包括错构瘤等良性肿瘤,炎性假瘤、结核瘤、支气管扩张等炎症疾病,肺隔离症、先天性肺囊肿等先天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肺部反复感染、咯血或肺部占位,多需要手术切除病肺[3]。
临床治疗一般采用肺叶切除术,早期采用的是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4]。但传统开胸手术且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5]。VATS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美观等特点,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应用[6-11],已成为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12-17]。此术式更适合肺良性疾病的治疗,不存在肺癌手术会导致肿瘤种植、播散的问题,也不需要清扫淋巴结[18-20]。
本研究显示:传统开胸与VATS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我们考虑与VATS操作需要医生熟悉肺门解剖,以及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所以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相近。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VATS能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一样的远期疗效,而不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发现,VATS组疼痛时间短于开胸组(P < 0.05),我们考虑与VATS对组织创伤少、利于组织快速修复有关。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多于VATS组(P < 0.05),考虑胸腔镜具备放大手术视野的作用,可以更清晰地显露术野,再加上使用超声刀、电凝钩等,减少了术中出血。开胸组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多于或长于VATS组(P < 0.05)。我们考虑:患者术后疼痛轻,可以主动加强锻炼,利于肺早日复张,缩短拔管时间。本研究还显示,开胸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VATS组,考虑VATS手术切口小、患者恢复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虽然VATS手术比传统开胸费用稍高,但我们认为:只要术者掌握技术要领,熟练操作,术中可减少一次性耗材的使用量,比如术中处理较小肺血管时,可以用钛夹或合成夹夹闭血管,再剪断血管,可避免过多采用切割缝合器钉仓来钉合肺血管,从而减少切割缝合器钉仓的使用数量,降低手术费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治疗肺良性疾病,VATS肺叶切除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