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文林. 二次漏斗胸手术39例临床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10): 1026-1028. doi: 10.7507/1007-4848.20160242 复制
二次漏斗胸手术是一种较为危险的手术,采用标准的Nuss手术很难保证手术的安全实施[1-2]。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我们广泛应用改良Nuss手术和“三明治”手术,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以下对手术的经验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5~27 (13.39±7.61)岁,均为漏斗胸患者。诊断以目测为准,术前行CT检查评估漏斗胸凹陷程度及与内脏的关系,测量Haller指数。其中单纯凹陷畸形33例,合并前突畸形6例;心脏术后11例、Nuss手术后21例、胸骨翻转术后5例,Ravitch术后2例。Haller指数3.3~6.5 (4.53±0.31)。
1.2 手术方法
1.2.1 改良Nuss手术
对于单纯凹陷畸形的患者,采用改良Nuss手术完成治疗。手术于胸膜外完成,均不使用胸腔镜[1-2]。对于之前实施Nuss手术而钢板尚未取出的患者,首先经原切口取出钢板,然后经此切口实施二次手术。对于心脏术后、胸骨翻转术后以及Ravitch术后的患者,切口选在两侧胸壁腋中线附近。除如上切口之外,常规实施剑突下切口进行辅助。经剑突下切口对胸骨后粘连进行充分游离,直至凹陷最低水平。然后将游离范围逐渐扩大,向两侧胸壁后方扩展,同时经侧胸壁切口沿肋骨深面向凹陷底部游离,最终与剑突下切口相通。先以导引器将导引管经一侧胸壁切口引导至剑突下切口,再从另一侧胸壁切口引出,以导引管将导引器由一侧胸壁切口引导至另一侧胸壁切口。将导引器置放于凹陷最底部,双手抬起导引器将凹陷撑起,助手于对角线方向向下按压凹陷周围胸壁进行预塑形,待预塑形效果满意后,以导引器引导导引管,再将U形钢板放入胸壁,以翻转器进行翻转,对钢板两端进行固定,涨肺排气后关闭胸壁切口。
1.2.2 “三明治”手术
对于合并前突畸形的患者,以“三明治”手术进行治疗。手术采用两条钢板,一条置于凸起表面,一条置于凹陷底部。先于两侧胸壁做皮肤切口,尽量利用第一次手术切口实施手术。对于侧胸壁无陈旧手术疤痕的患者,于腋中线附近做切口。于凸起最高点平面由两侧向中间做隧道,隧道位于胸壁肌肉与骨性结构之间。隧道贯通后,以导引器连接导引管,再将钢板拉入隧道。凹陷底部钢板置放方法同改良Nuss手术中钢板置放方法。两钢板置放完毕后,先将凸起部位向下压,将凸起表面钢板两端以钢丝固定于两侧胸壁的肋骨,以翻转器将凹陷底部钢板翻转后,使凹陷撑起,对钢板两端进行固定。涨肺排气后,关闭胸壁切口。
1.3 手术效果评价
从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三方对效果进行评价,并将三方评价量化评分[1]:(1)医生对胸廓外观的评价:外观完全恢复正常3分,基本恢复2分,无变化1分;(2)患者本人对外观的评价:非常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不满意1分;(3)家属对外观的评价:非常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不满意1分。总分8~9分为满意,外观基本恢复正常;5~7分为基本满意,外观明显改善;3~4分为不满意,外观没有变化。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多数患者畸形均得到改善。完成改良Nuss手术33例,“三明治”手术6例。手术时间53~133 (79.09±19.13) min,住院时间5~13 (7.09±1.90) d。术后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2例,经局部排气加压包扎后消失;气胸3例,2例自行吸收,1例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后消失;肺不张1例,经呼吸训练后消失;胸腔积液1例,经留置胸腔闭式引流6d消失。随访1~45个月,随访率94.87%。依据漏斗胸术后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效果非常满意31例,外观大致恢复了正常健康人的胸廓外观。基本满意7例,虽没有完全达到正常外观,但有明显改善。不满意1例,不满意的1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了钢板移位,家属拒绝再次手术而出院。
3 讨论
漏斗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目前的标准术式为Nuss手术[1, 3-4]。首次Nuss手术实施简单,操作安全,目前已经广泛开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漏斗胸畸形在第一次手术中经常不能满意治疗,需要行二次手术[5-6]。
需要二次手术的漏斗胸包括如下几种情况[7-11]:(1)Nuss手术失败的漏斗胸。这是较为常见的病例,其发生主要与手术技术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术后剧烈活动导致的钢板移位或者转位有关。在我们的病例中,这种情况最为多见,其根本的原因是Nuss手术的广泛开展,术者的技术参差不齐,因此手术失败的情况难以避免。(2)心脏术后的漏斗胸。漏斗胸经常会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这样的病例,理想的手术应该是一期完成两种畸形的治疗,但有些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医生只是做了心脏手术而未对漏斗胸实施治疗,结果便形成了特殊的心脏术后的漏斗胸畸形。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根本原因与当前医院中心脏外科与胸外科两专业的彻底分离有关。由于很多单位的两个专业缺乏良好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患者很难一期得到手术。(3)传统的漏斗胸手术后的畸形。这主要缘于患者曾经接受的胸骨翻转术和Ravitch手术。由于漏斗胸治疗的传统手术已经非常少见,因此这样的情况相对较少。
从形态特点上看,二次手术的漏斗胸患者多数以胸壁凹陷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会于术后出现合并前凸畸形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心脏术后以及胸骨翻转术后的患者。单从形态上看,二次手术的漏斗胸与第一次手术的漏斗胸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风险和技术要求却完全不同,因此需要特殊的技巧才能完成治疗[5, 9, 12]。
对于单纯凹陷型患者,手术适合采用改良的Nuss手术,即不使用胸腔镜并经过胸膜外完成的手术[1, 13]。对于合并前凸畸形的患者,如果使用改良Nuss手术完成手术,则可能使前凸部分更加凸出,最终造成类似鸡胸的新畸形,因此需要对前凸的部分进行额外的处理。我们的方法是采用三明治的方法进行手术。这种手术的基本操作是采用两条钢板,一条对凸出的胸壁进行压迫,另一条对凹陷的胸壁进行撑顶,其实质是以两条钢板对畸形的胸壁进行夹持塑形。由于类似三明治,所以我们将其称为“三明治”手术。
对单纯凹陷畸形实施手术时,手术的难点在于胸骨后间隙的游离[2, 14]。所有二次手术患者的胸骨都和纵隔结构紧密粘连,尤其对于心脏手术和胸骨翻转术后的患者,粘连尤为严重。此外,由于第一次手术多经过了胸腔,导致胸腔内粘连也经常存在。对于这样的患者,使用标准的Nuss手术很难完成操作[3, 15]。我们在胸膜外完成手术,不使用胸腔镜,这样不但可以使手术大大简化,同时可以避免对肺的损伤。为了方便游离粘连建立钢板通过的隧道,我们常规于剑突下做切口进行分离,切口长约3 cm左右。对于凹陷程度深、粘连严重的患者,我们使用小的胸部切口牵开器将两肋弓尽可能前提后进行分离,以避免对纵隔结构的损伤。此切口游离充分后再向两侧胸壁深面扩展,可以较为安全方便地完成隧道的建立。
“三明治”手术是一种处理特殊胸廓畸形有效的方法。其手术的要点是妥善放置两条用力方向完全相反的钢板。在这种手术中,于胸壁凸起处的表面放置钢板比较容易,而于凹陷深面放置钢板则有很大难度。为了保证手术安全,凹陷胸壁深面放置钢板基本参照单纯凹陷畸形的手术,于剑突下做切口,这样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二次漏斗胸患者经历了一次手术矫治的失败,因此对第二次手术抱有很大的期望。而由于手术难度明显增加,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更高。为了使第二次手术效果满意,一定要对手术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4, 7]。
我们认为以下细节应该格外注意:(1)钢板的长度和形状问题。第一次手术的失败,很多情况与钢板的选择和加工有关,其中钢板的长度和形状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二次手术一定要对此进行反复设计。钢板的长度不能机械地靠测量两侧腋中线的距离进行决定,而要根据凹陷的面积、胸壁肋骨的形状和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钢板的形状,应该有意使其弧度稍大,以获得稍微前凸的效果,以防止术后畸形的回缩。(2)钢板的位置问题。钢板置放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很多都由此而引起,因此必须对钢板位置进行重新设计。对于由钢板形状引起的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经原隧道实施手术;而对于钢板位置放置失误者,一定要重新设计。满意的位置是凹陷的最底部,但对于一些凹陷深、底部面积局限的患者,直接放置钢板并进行翻转非常困难,为此需要特殊的技巧才能完成操作,这技巧就是预塑形技术。(3)预塑形问题。凹陷的胸廓有强大的机械张力,如果钢板放置于凹陷最底部直接进行翻转的话,有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并使钢板滑向旁边,最终无法获得快速的塑形效果。为了消除这样的弊端,我们常规采用预塑形的方法,即使用导引器插入凹陷底部后,将凹陷向上抬起进行初步的塑形。这样不但可以减小胸壁的张力,而且可以为钢板的放置提供一个稳定的平面,从而保证最终的塑形效果更加满意。(4)纵隔的粘连对胸壁的牵拉问题。二次手术与第一次手术最大的差异,就是胸骨后的粘连问题。由于粘连的存在,使得钢板克服胸廓机械张力完成塑形的难度明显加大。这样的粘连甚至可能影响远期的手术效果。为了消除这样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对胸骨后粘连进行大范围的游离。当然,这样的游离有可能造成出血等并发症。我们的经验是,只要将两肋弓充分向前牵引,胸骨后一般都可以满意得到游离。但一定不能使用暴力进行牵引,否则可能导致粘连被强行撕裂,由此引起心脏和其他结构的损伤。(5)钢板的固定问题。二次手术时,患者的肋骨可能因第一次手术而失去固有的形状,这为肋骨的固定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我们全部采用钢丝进行固定,将钢板与肋骨牢固捆绑在一起。在固定过程中,用力不可过于强烈,否则可能导致肋骨骨折而使钢板移位。我们的1例不满意患者就是因此而影响了手术效果。(6)并发症的预防。手术中由于肋间肌多处切开,术后容易形成皮下气肿和气胸,关闭切口时可以采用膨肺、严密缝合胸壁肌肉的办法进行预防。
综上所述,二次漏斗胸手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手术,它对医生的考验主要来自手术的风险把控和技术的实施两方面。采用标准的Nuss手术很难完成这样的手术,而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良,并对特殊的病例加上额外的钢板进行塑形的话,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二次漏斗胸手术是一种较为危险的手术,采用标准的Nuss手术很难保证手术的安全实施[1-2]。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我们广泛应用改良Nuss手术和“三明治”手术,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以下对手术的经验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5~27 (13.39±7.61)岁,均为漏斗胸患者。诊断以目测为准,术前行CT检查评估漏斗胸凹陷程度及与内脏的关系,测量Haller指数。其中单纯凹陷畸形33例,合并前突畸形6例;心脏术后11例、Nuss手术后21例、胸骨翻转术后5例,Ravitch术后2例。Haller指数3.3~6.5 (4.53±0.31)。
1.2 手术方法
1.2.1 改良Nuss手术
对于单纯凹陷畸形的患者,采用改良Nuss手术完成治疗。手术于胸膜外完成,均不使用胸腔镜[1-2]。对于之前实施Nuss手术而钢板尚未取出的患者,首先经原切口取出钢板,然后经此切口实施二次手术。对于心脏术后、胸骨翻转术后以及Ravitch术后的患者,切口选在两侧胸壁腋中线附近。除如上切口之外,常规实施剑突下切口进行辅助。经剑突下切口对胸骨后粘连进行充分游离,直至凹陷最低水平。然后将游离范围逐渐扩大,向两侧胸壁后方扩展,同时经侧胸壁切口沿肋骨深面向凹陷底部游离,最终与剑突下切口相通。先以导引器将导引管经一侧胸壁切口引导至剑突下切口,再从另一侧胸壁切口引出,以导引管将导引器由一侧胸壁切口引导至另一侧胸壁切口。将导引器置放于凹陷最底部,双手抬起导引器将凹陷撑起,助手于对角线方向向下按压凹陷周围胸壁进行预塑形,待预塑形效果满意后,以导引器引导导引管,再将U形钢板放入胸壁,以翻转器进行翻转,对钢板两端进行固定,涨肺排气后关闭胸壁切口。
1.2.2 “三明治”手术
对于合并前突畸形的患者,以“三明治”手术进行治疗。手术采用两条钢板,一条置于凸起表面,一条置于凹陷底部。先于两侧胸壁做皮肤切口,尽量利用第一次手术切口实施手术。对于侧胸壁无陈旧手术疤痕的患者,于腋中线附近做切口。于凸起最高点平面由两侧向中间做隧道,隧道位于胸壁肌肉与骨性结构之间。隧道贯通后,以导引器连接导引管,再将钢板拉入隧道。凹陷底部钢板置放方法同改良Nuss手术中钢板置放方法。两钢板置放完毕后,先将凸起部位向下压,将凸起表面钢板两端以钢丝固定于两侧胸壁的肋骨,以翻转器将凹陷底部钢板翻转后,使凹陷撑起,对钢板两端进行固定。涨肺排气后,关闭胸壁切口。
1.3 手术效果评价
从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三方对效果进行评价,并将三方评价量化评分[1]:(1)医生对胸廓外观的评价:外观完全恢复正常3分,基本恢复2分,无变化1分;(2)患者本人对外观的评价:非常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不满意1分;(3)家属对外观的评价:非常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不满意1分。总分8~9分为满意,外观基本恢复正常;5~7分为基本满意,外观明显改善;3~4分为不满意,外观没有变化。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多数患者畸形均得到改善。完成改良Nuss手术33例,“三明治”手术6例。手术时间53~133 (79.09±19.13) min,住院时间5~13 (7.09±1.90) d。术后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2例,经局部排气加压包扎后消失;气胸3例,2例自行吸收,1例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后消失;肺不张1例,经呼吸训练后消失;胸腔积液1例,经留置胸腔闭式引流6d消失。随访1~45个月,随访率94.87%。依据漏斗胸术后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效果非常满意31例,外观大致恢复了正常健康人的胸廓外观。基本满意7例,虽没有完全达到正常外观,但有明显改善。不满意1例,不满意的1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了钢板移位,家属拒绝再次手术而出院。
3 讨论
漏斗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目前的标准术式为Nuss手术[1, 3-4]。首次Nuss手术实施简单,操作安全,目前已经广泛开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漏斗胸畸形在第一次手术中经常不能满意治疗,需要行二次手术[5-6]。
需要二次手术的漏斗胸包括如下几种情况[7-11]:(1)Nuss手术失败的漏斗胸。这是较为常见的病例,其发生主要与手术技术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术后剧烈活动导致的钢板移位或者转位有关。在我们的病例中,这种情况最为多见,其根本的原因是Nuss手术的广泛开展,术者的技术参差不齐,因此手术失败的情况难以避免。(2)心脏术后的漏斗胸。漏斗胸经常会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这样的病例,理想的手术应该是一期完成两种畸形的治疗,但有些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医生只是做了心脏手术而未对漏斗胸实施治疗,结果便形成了特殊的心脏术后的漏斗胸畸形。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根本原因与当前医院中心脏外科与胸外科两专业的彻底分离有关。由于很多单位的两个专业缺乏良好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患者很难一期得到手术。(3)传统的漏斗胸手术后的畸形。这主要缘于患者曾经接受的胸骨翻转术和Ravitch手术。由于漏斗胸治疗的传统手术已经非常少见,因此这样的情况相对较少。
从形态特点上看,二次手术的漏斗胸患者多数以胸壁凹陷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会于术后出现合并前凸畸形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心脏术后以及胸骨翻转术后的患者。单从形态上看,二次手术的漏斗胸与第一次手术的漏斗胸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风险和技术要求却完全不同,因此需要特殊的技巧才能完成治疗[5, 9, 12]。
对于单纯凹陷型患者,手术适合采用改良的Nuss手术,即不使用胸腔镜并经过胸膜外完成的手术[1, 13]。对于合并前凸畸形的患者,如果使用改良Nuss手术完成手术,则可能使前凸部分更加凸出,最终造成类似鸡胸的新畸形,因此需要对前凸的部分进行额外的处理。我们的方法是采用三明治的方法进行手术。这种手术的基本操作是采用两条钢板,一条对凸出的胸壁进行压迫,另一条对凹陷的胸壁进行撑顶,其实质是以两条钢板对畸形的胸壁进行夹持塑形。由于类似三明治,所以我们将其称为“三明治”手术。
对单纯凹陷畸形实施手术时,手术的难点在于胸骨后间隙的游离[2, 14]。所有二次手术患者的胸骨都和纵隔结构紧密粘连,尤其对于心脏手术和胸骨翻转术后的患者,粘连尤为严重。此外,由于第一次手术多经过了胸腔,导致胸腔内粘连也经常存在。对于这样的患者,使用标准的Nuss手术很难完成操作[3, 15]。我们在胸膜外完成手术,不使用胸腔镜,这样不但可以使手术大大简化,同时可以避免对肺的损伤。为了方便游离粘连建立钢板通过的隧道,我们常规于剑突下做切口进行分离,切口长约3 cm左右。对于凹陷程度深、粘连严重的患者,我们使用小的胸部切口牵开器将两肋弓尽可能前提后进行分离,以避免对纵隔结构的损伤。此切口游离充分后再向两侧胸壁深面扩展,可以较为安全方便地完成隧道的建立。
“三明治”手术是一种处理特殊胸廓畸形有效的方法。其手术的要点是妥善放置两条用力方向完全相反的钢板。在这种手术中,于胸壁凸起处的表面放置钢板比较容易,而于凹陷深面放置钢板则有很大难度。为了保证手术安全,凹陷胸壁深面放置钢板基本参照单纯凹陷畸形的手术,于剑突下做切口,这样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二次漏斗胸患者经历了一次手术矫治的失败,因此对第二次手术抱有很大的期望。而由于手术难度明显增加,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更高。为了使第二次手术效果满意,一定要对手术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4, 7]。
我们认为以下细节应该格外注意:(1)钢板的长度和形状问题。第一次手术的失败,很多情况与钢板的选择和加工有关,其中钢板的长度和形状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二次手术一定要对此进行反复设计。钢板的长度不能机械地靠测量两侧腋中线的距离进行决定,而要根据凹陷的面积、胸壁肋骨的形状和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钢板的形状,应该有意使其弧度稍大,以获得稍微前凸的效果,以防止术后畸形的回缩。(2)钢板的位置问题。钢板置放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很多都由此而引起,因此必须对钢板位置进行重新设计。对于由钢板形状引起的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经原隧道实施手术;而对于钢板位置放置失误者,一定要重新设计。满意的位置是凹陷的最底部,但对于一些凹陷深、底部面积局限的患者,直接放置钢板并进行翻转非常困难,为此需要特殊的技巧才能完成操作,这技巧就是预塑形技术。(3)预塑形问题。凹陷的胸廓有强大的机械张力,如果钢板放置于凹陷最底部直接进行翻转的话,有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并使钢板滑向旁边,最终无法获得快速的塑形效果。为了消除这样的弊端,我们常规采用预塑形的方法,即使用导引器插入凹陷底部后,将凹陷向上抬起进行初步的塑形。这样不但可以减小胸壁的张力,而且可以为钢板的放置提供一个稳定的平面,从而保证最终的塑形效果更加满意。(4)纵隔的粘连对胸壁的牵拉问题。二次手术与第一次手术最大的差异,就是胸骨后的粘连问题。由于粘连的存在,使得钢板克服胸廓机械张力完成塑形的难度明显加大。这样的粘连甚至可能影响远期的手术效果。为了消除这样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对胸骨后粘连进行大范围的游离。当然,这样的游离有可能造成出血等并发症。我们的经验是,只要将两肋弓充分向前牵引,胸骨后一般都可以满意得到游离。但一定不能使用暴力进行牵引,否则可能导致粘连被强行撕裂,由此引起心脏和其他结构的损伤。(5)钢板的固定问题。二次手术时,患者的肋骨可能因第一次手术而失去固有的形状,这为肋骨的固定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我们全部采用钢丝进行固定,将钢板与肋骨牢固捆绑在一起。在固定过程中,用力不可过于强烈,否则可能导致肋骨骨折而使钢板移位。我们的1例不满意患者就是因此而影响了手术效果。(6)并发症的预防。手术中由于肋间肌多处切开,术后容易形成皮下气肿和气胸,关闭切口时可以采用膨肺、严密缝合胸壁肌肉的办法进行预防。
综上所述,二次漏斗胸手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手术,它对医生的考验主要来自手术的风险把控和技术的实施两方面。采用标准的Nuss手术很难完成这样的手术,而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良,并对特殊的病例加上额外的钢板进行塑形的话,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