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钟永亮, 朱俊明, 齐瑞东, 葛翼鹏, 陈雷, 刘巍, 里程楠, 郑军, 刘永民, 孙立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外科治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11): 1055-1060. doi: 10.7507/1007-4848.20160248 复制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弓部异常,其发生率约为0.5%~1.5%[1]。大部分ARSA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约80%的ARSA走行于食管后,部分患者可合并ARSA起始部动脉瘤(Kommerell憩室),可出现诸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食管及气管压迫症状[2]。另外,ARSA可增加主动脉破裂或夹层的发病风险[3-4]。因此,对于有症状的ARSA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5]。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合并ARSA的病例报道较少[3, 6-15]。目前,文献报道的TAAD合并ARSA的治疗方法有全主动弓置换+象鼻手术[3, 9]、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12]、分期外科手术[11]、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15]和杂交手术[13-14],多为个案报道,尚无完整、系统的外科治疗方法的研究见诸文献。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总结我中心TAAD合并ARS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以期对于此类疾病的外科治疗提出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6年1月,共14例TAAD合并ARSA患者在我中心行手术治疗。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6.07±8.45)岁。其中,慢性TAAD(发病时间≥14 d)4例,行限期或急诊手术;急性TAAD(发病时间 < 14 d)10例,均行急诊手术。所有患者中,Marfan综合征2例,左侧椎动脉起源于弓2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11例,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值 > 133 μmol/L)2例,陈旧性心梗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既往主动脉瓣置换术史1例、升主动脉置换术史1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A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TAAD合并ARSA患者的术前CT见图 1。患者术前临床资料见表 1。

注:A:升主动脉可见夹层内膜片(黑色箭头所示);B:夹层累及头臂动脉,ARSA走行于食管后(1-ARSA,2-右颈总动脉,3-左颈总动脉,4-左锁骨下动脉);C:可见夹层破口位于ARSA开口处(红色箭头所示,1-ARSA,5-上腔静脉)

1.2 手术方法
13例夹层累及至胸降主动脉以远的患者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孙氏手术的具体技术细节见文献报道[16-17],现简述如下。经胸骨正中开胸后,游离头臂血管,ARSA均由气管右侧游离。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右心房插管行体外循环。降温阶段,进行主动脉近端手术,根据主动脉夹层孙氏细化分型[18],3例行主动脉瓣成形,9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1例行Cabrol手术,1例行改良David手术。鼻咽温降至25 ℃以下,经一侧颈总动脉5~10 ml/(kg? min)行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SACP),阻断头臂动脉,远端停循环。离断头臂动脉。经主动脉弓切口植入直径24~30 mm的支架象鼻人工血管(CronusTM,Microport,上海)。此时,ARSA的开口被支架血管隔绝。将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干远端与支架象鼻近端及主动脉壁全层、全周吻合,经10 mm分支插管恢复远端灌注。一侧颈总动脉吻合完成后,开始进行双侧顺行性脑灌注。逐渐恢复体外循环流量至正常并开始复温。缝合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干近端后,依次将另一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与人工血管分支端-端吻合。单发左侧椎动脉可重建至最近的头臂动脉分支上。部分患者头臂血管的处理采用岛状吻合法,即将弓部大弯侧修剪为保留头臂血管开口的岛状血管片,与修剪好的人工血管进行吻合[19]。最后,右锁骨下动脉远端与四分叉血管1 cm直径灌注分支行行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近端结扎。保留右侧椎动脉供血。排气,开放。手术完成。1例患者ARSA走行于食管后方,术中近端逢扎困难,于术后两周经右侧肱动脉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4]。
1例夹层仅累及至近端主动脉弓的患者行部分弓置换术。根据上述方法,近端行Bentall手术,远端采用单分支人工血管,低温停循环、SACP下行部分弓置换术,单分支血管与右颈总动脉端端吻合,未行ARSA重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13例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主动脉瓣成形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9例、Bentall手术2例、Cabrol手术1例和改良David手术1例;其中,弓部头臂血管行岛状吻合3例(23.08%),分支吻合法10例(76.92%)。上述13例患者均同期行升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转流术进行ARSA重建,其中1例患者术后两周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例行Bentall+部分弓置换术,未行ARSA重建。患者手术结果见表 2。

2.1 围术期结果
本组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2例(14.29%),均为急性TAAD患者,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7天死于循环衰竭和脑梗死。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一过性肾功能不全1例,肾衰竭1例(该患者术前即合并肾衰竭)。1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前复查CT均无吻合口漏及内漏。患者的术后早期结果见表 3。

2.2 随访结果
12例存活出院患者随访2~64(28.42±22.5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第64个月死于心力衰竭、肾衰竭。其余患者生活自理,无神经系统障碍及肢体缺血等并发症。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共收集并分析了10例患者的术后CT随访资料,分支血管通畅,无吻合口漏及内漏。8例(80.0%)支架血管周围的主动脉基本完全重塑(图 2);2例(20.0%)假腔部分血栓化。患者降主动脉直径均无明显扩张。

注:A为术后CT重建前面观;B为后CT重建后面观;1为重建的右颈总动脉;2为重建的右锁骨下动脉,3为重建的左颈总动脉,4-重建的左锁骨下动脉;C:术后重建的头臂动脉;D:支架血管完全展开,周围主动脉完全重塑;E:腹腔干水平血栓大部分吸收,真腔基本完全打开
3 讨论
ARSA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RSA是最常见的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异常,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右侧第4主动脉弓和背主动脉在第7节间动脉头侧短缩所致[20]。主动脉夹层合并ARSA较为少见。有研究认为,由于ARSA起止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其走行与主动脉弓形成锐角,使ARSA开口处主动脉壁薄弱、动脉瘤形成,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增加[3-4]。原发破口位于ARSA开口或Kommerell憩室的主动脉夹层病例报道并不少见[13, 21-22]。本研究中,4例(28.57%)主动脉夹层患者原发破口位于ARSA开口处,表明ARSA开口处可能是夹层破口的好发部位。
TAAD合并ARSA是一种需手术治疗的凶险疾病,目前尚无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案。ARSA的存在增加了TAAD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TAAD合并ARSA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尽可能消除主动脉夹层破口且对ARSA进行合理重建。目前,文献报道的TAAD合并ARSA外科治疗的报道共21例[3, 6-15]。上述研究中,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夹层,应用全弓置换术或三分支支架血管[15]对主动脉弓进行重建;主动脉弓远端夹层的处理方法则采用诸如象鼻手术[3, 9]、支架象鼻植入术[12]、二期开放手术[11]等;另外,对于累及降主动脉的A型夹层,大多同期进行了ARSA重建,或二期介入或开放ARSA重建[11, 14],以恢复右腋动脉和右侧椎动脉血供,同时防止ARSA-降主动脉漏,促进假腔血栓化。上述研究中象鼻手术治疗TAAD合并ARSA的临床效果欠佳,多数患者进行了非计划二次介入或开放手术[11, 13]。传统的象鼻手术不能有效隔绝内膜破口和ARSA开口,阻碍假腔血栓化,甚者夹层假腔扩张、破裂[16]。
我中心首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治疗TAAD合并ARSA。对于合并ARSA的TAAD,孙氏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其一,支架象鼻人工血管释放后能有效打开受压的真腔,改善远端血供[16];其二,由于部分TAAD患者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ARSA开口处,且ARSA开口位置较深,手术剪除破口颇为困难,支架象鼻血管可很好地隔绝降主动脉近端内膜破口和ARSA开口,促进假腔血栓化和主动脉重塑,能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干预的概率[12, 16]。本组中13例(92.86%)夹层累及弓远端患者行孙氏手术,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率达80%,早中期随访结果良好。我们认为,孙氏手术对于夹层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ARSA开口周围的TAAD患者尤其适用。
此外,同期有效的ARSA重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我们认为,ARSA重建的要点是:1)术中支架血管覆盖ARSA开口;2)人工血管分支与RSA远端行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恢复右腋动脉和右侧椎动脉血供;3)对ARSA近端进行缝扎,确保ARSA与胸降主动脉无血流沟通;4)对于ARSA位置较深,近端缝扎困难者,可同期先行转流手术,二期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4]。本组中,13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ARSA重建。其中,1例因ARSA近端结扎困难,术中造影发现存在ARSA-胸降主动脉漏,二期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4]。存活患者术后随访均无ARSA-胸降主动脉漏及RSA盗血症状,亦无右上肢缺血症状。因此,术中有效的ARSA重建可避免ARSA-胸降主动脉漏及锁骨下动脉盗血,促进假腔血栓化,降低再次手术的概率。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对于主动脉夹层合并ARSA的患者,若支架象鼻植入术后右桡动脉压 > 40 mm Hg,术中不进行ARSA重建,术后亦无右上肢及椎动脉缺血并发症[23]。但对于TAAD合并ARSA的患者,我们仍建议尽可能行ARSA重建。
TAAD合并ARSA患者术前应明确诊断,并评估有无其它弓部畸形,术中选择合理的动脉灌注及脑灌注方法。ARSA存在时,右腋动脉插管脑灌注是无效的,盲目采用腋动脉插管并行脑灌注将导致严重脑部并发症[8]。此时,首选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采用颈动脉插管行SACP [10, 23]。对于此类患者,若降主动脉未受夹层累及或ARSA起自真腔,右腋动脉可考虑作为插管部位建立体外循环,但必须采用颈总动脉进行脑灌注[8]。术前可评估Willis环完整性,应用单侧或双侧脑灌注技术,减少术后脑部并发症。本研究中,我们均采用股动脉插管行体外循环,应用中低温、单侧颈总动脉SACP行脑保护。术后早期因脑梗塞死亡1例,可能与术中脑灌注不良有关。因此,对于合并ARSA的TAAD患者,术中应充分判断对侧脑循环流量,必要时行双侧顺行性脑灌注。
本研究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短,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本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9%(2/14)和35.71%(5/14),明显高于前期TAAD治疗的研究报道(分别为7.8%和16.3%)[17]。可能与本组患者病情重、合并ARSA手术难度增大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TAAD合并ARSA的患者,术前应全面评估病情,选择合理的辅助技术与手术方法。本组术后中期死亡1例,无主动脉疾病相关死亡,早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综上所述,TAAD合并ARSA术前应明确诊断,术中选择合理的动脉插管及脑灌注方法。同期行孙氏手术和ARSA重建治疗TAAD合并ARSA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组患者的中远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弓部异常,其发生率约为0.5%~1.5%[1]。大部分ARSA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约80%的ARSA走行于食管后,部分患者可合并ARSA起始部动脉瘤(Kommerell憩室),可出现诸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食管及气管压迫症状[2]。另外,ARSA可增加主动脉破裂或夹层的发病风险[3-4]。因此,对于有症状的ARSA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5]。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合并ARSA的病例报道较少[3, 6-15]。目前,文献报道的TAAD合并ARSA的治疗方法有全主动弓置换+象鼻手术[3, 9]、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12]、分期外科手术[11]、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15]和杂交手术[13-14],多为个案报道,尚无完整、系统的外科治疗方法的研究见诸文献。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总结我中心TAAD合并ARS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以期对于此类疾病的外科治疗提出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6年1月,共14例TAAD合并ARSA患者在我中心行手术治疗。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6.07±8.45)岁。其中,慢性TAAD(发病时间≥14 d)4例,行限期或急诊手术;急性TAAD(发病时间 < 14 d)10例,均行急诊手术。所有患者中,Marfan综合征2例,左侧椎动脉起源于弓2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11例,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值 > 133 μmol/L)2例,陈旧性心梗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既往主动脉瓣置换术史1例、升主动脉置换术史1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A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TAAD合并ARSA患者的术前CT见图 1。患者术前临床资料见表 1。

注:A:升主动脉可见夹层内膜片(黑色箭头所示);B:夹层累及头臂动脉,ARSA走行于食管后(1-ARSA,2-右颈总动脉,3-左颈总动脉,4-左锁骨下动脉);C:可见夹层破口位于ARSA开口处(红色箭头所示,1-ARSA,5-上腔静脉)

1.2 手术方法
13例夹层累及至胸降主动脉以远的患者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孙氏手术的具体技术细节见文献报道[16-17],现简述如下。经胸骨正中开胸后,游离头臂血管,ARSA均由气管右侧游离。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右心房插管行体外循环。降温阶段,进行主动脉近端手术,根据主动脉夹层孙氏细化分型[18],3例行主动脉瓣成形,9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1例行Cabrol手术,1例行改良David手术。鼻咽温降至25 ℃以下,经一侧颈总动脉5~10 ml/(kg? min)行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SACP),阻断头臂动脉,远端停循环。离断头臂动脉。经主动脉弓切口植入直径24~30 mm的支架象鼻人工血管(CronusTM,Microport,上海)。此时,ARSA的开口被支架血管隔绝。将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干远端与支架象鼻近端及主动脉壁全层、全周吻合,经10 mm分支插管恢复远端灌注。一侧颈总动脉吻合完成后,开始进行双侧顺行性脑灌注。逐渐恢复体外循环流量至正常并开始复温。缝合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干近端后,依次将另一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与人工血管分支端-端吻合。单发左侧椎动脉可重建至最近的头臂动脉分支上。部分患者头臂血管的处理采用岛状吻合法,即将弓部大弯侧修剪为保留头臂血管开口的岛状血管片,与修剪好的人工血管进行吻合[19]。最后,右锁骨下动脉远端与四分叉血管1 cm直径灌注分支行行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近端结扎。保留右侧椎动脉供血。排气,开放。手术完成。1例患者ARSA走行于食管后方,术中近端逢扎困难,于术后两周经右侧肱动脉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4]。
1例夹层仅累及至近端主动脉弓的患者行部分弓置换术。根据上述方法,近端行Bentall手术,远端采用单分支人工血管,低温停循环、SACP下行部分弓置换术,单分支血管与右颈总动脉端端吻合,未行ARSA重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13例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主动脉瓣成形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9例、Bentall手术2例、Cabrol手术1例和改良David手术1例;其中,弓部头臂血管行岛状吻合3例(23.08%),分支吻合法10例(76.92%)。上述13例患者均同期行升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转流术进行ARSA重建,其中1例患者术后两周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例行Bentall+部分弓置换术,未行ARSA重建。患者手术结果见表 2。

2.1 围术期结果
本组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2例(14.29%),均为急性TAAD患者,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7天死于循环衰竭和脑梗死。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一过性肾功能不全1例,肾衰竭1例(该患者术前即合并肾衰竭)。1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前复查CT均无吻合口漏及内漏。患者的术后早期结果见表 3。

2.2 随访结果
12例存活出院患者随访2~64(28.42±22.5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第64个月死于心力衰竭、肾衰竭。其余患者生活自理,无神经系统障碍及肢体缺血等并发症。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共收集并分析了10例患者的术后CT随访资料,分支血管通畅,无吻合口漏及内漏。8例(80.0%)支架血管周围的主动脉基本完全重塑(图 2);2例(20.0%)假腔部分血栓化。患者降主动脉直径均无明显扩张。

注:A为术后CT重建前面观;B为后CT重建后面观;1为重建的右颈总动脉;2为重建的右锁骨下动脉,3为重建的左颈总动脉,4-重建的左锁骨下动脉;C:术后重建的头臂动脉;D:支架血管完全展开,周围主动脉完全重塑;E:腹腔干水平血栓大部分吸收,真腔基本完全打开
3 讨论
ARSA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RSA是最常见的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异常,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右侧第4主动脉弓和背主动脉在第7节间动脉头侧短缩所致[20]。主动脉夹层合并ARSA较为少见。有研究认为,由于ARSA起止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其走行与主动脉弓形成锐角,使ARSA开口处主动脉壁薄弱、动脉瘤形成,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增加[3-4]。原发破口位于ARSA开口或Kommerell憩室的主动脉夹层病例报道并不少见[13, 21-22]。本研究中,4例(28.57%)主动脉夹层患者原发破口位于ARSA开口处,表明ARSA开口处可能是夹层破口的好发部位。
TAAD合并ARSA是一种需手术治疗的凶险疾病,目前尚无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案。ARSA的存在增加了TAAD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TAAD合并ARSA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尽可能消除主动脉夹层破口且对ARSA进行合理重建。目前,文献报道的TAAD合并ARSA外科治疗的报道共21例[3, 6-15]。上述研究中,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夹层,应用全弓置换术或三分支支架血管[15]对主动脉弓进行重建;主动脉弓远端夹层的处理方法则采用诸如象鼻手术[3, 9]、支架象鼻植入术[12]、二期开放手术[11]等;另外,对于累及降主动脉的A型夹层,大多同期进行了ARSA重建,或二期介入或开放ARSA重建[11, 14],以恢复右腋动脉和右侧椎动脉血供,同时防止ARSA-降主动脉漏,促进假腔血栓化。上述研究中象鼻手术治疗TAAD合并ARSA的临床效果欠佳,多数患者进行了非计划二次介入或开放手术[11, 13]。传统的象鼻手术不能有效隔绝内膜破口和ARSA开口,阻碍假腔血栓化,甚者夹层假腔扩张、破裂[16]。
我中心首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治疗TAAD合并ARSA。对于合并ARSA的TAAD,孙氏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其一,支架象鼻人工血管释放后能有效打开受压的真腔,改善远端血供[16];其二,由于部分TAAD患者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ARSA开口处,且ARSA开口位置较深,手术剪除破口颇为困难,支架象鼻血管可很好地隔绝降主动脉近端内膜破口和ARSA开口,促进假腔血栓化和主动脉重塑,能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干预的概率[12, 16]。本组中13例(92.86%)夹层累及弓远端患者行孙氏手术,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率达80%,早中期随访结果良好。我们认为,孙氏手术对于夹层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ARSA开口周围的TAAD患者尤其适用。
此外,同期有效的ARSA重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我们认为,ARSA重建的要点是:1)术中支架血管覆盖ARSA开口;2)人工血管分支与RSA远端行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恢复右腋动脉和右侧椎动脉血供;3)对ARSA近端进行缝扎,确保ARSA与胸降主动脉无血流沟通;4)对于ARSA位置较深,近端缝扎困难者,可同期先行转流手术,二期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4]。本组中,13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ARSA重建。其中,1例因ARSA近端结扎困难,术中造影发现存在ARSA-胸降主动脉漏,二期行介入ARSA近端封堵术[14]。存活患者术后随访均无ARSA-胸降主动脉漏及RSA盗血症状,亦无右上肢缺血症状。因此,术中有效的ARSA重建可避免ARSA-胸降主动脉漏及锁骨下动脉盗血,促进假腔血栓化,降低再次手术的概率。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对于主动脉夹层合并ARSA的患者,若支架象鼻植入术后右桡动脉压 > 40 mm Hg,术中不进行ARSA重建,术后亦无右上肢及椎动脉缺血并发症[23]。但对于TAAD合并ARSA的患者,我们仍建议尽可能行ARSA重建。
TAAD合并ARSA患者术前应明确诊断,并评估有无其它弓部畸形,术中选择合理的动脉灌注及脑灌注方法。ARSA存在时,右腋动脉插管脑灌注是无效的,盲目采用腋动脉插管并行脑灌注将导致严重脑部并发症[8]。此时,首选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采用颈动脉插管行SACP [10, 23]。对于此类患者,若降主动脉未受夹层累及或ARSA起自真腔,右腋动脉可考虑作为插管部位建立体外循环,但必须采用颈总动脉进行脑灌注[8]。术前可评估Willis环完整性,应用单侧或双侧脑灌注技术,减少术后脑部并发症。本研究中,我们均采用股动脉插管行体外循环,应用中低温、单侧颈总动脉SACP行脑保护。术后早期因脑梗塞死亡1例,可能与术中脑灌注不良有关。因此,对于合并ARSA的TAAD患者,术中应充分判断对侧脑循环流量,必要时行双侧顺行性脑灌注。
本研究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短,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本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9%(2/14)和35.71%(5/14),明显高于前期TAAD治疗的研究报道(分别为7.8%和16.3%)[17]。可能与本组患者病情重、合并ARSA手术难度增大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TAAD合并ARSA的患者,术前应全面评估病情,选择合理的辅助技术与手术方法。本组术后中期死亡1例,无主动脉疾病相关死亡,早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综上所述,TAAD合并ARSA术前应明确诊断,术中选择合理的动脉插管及脑灌注方法。同期行孙氏手术和ARSA重建治疗TAAD合并ARSA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组患者的中远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