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是食管癌转移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局部化疗相较于全身给药,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系统性的副作用影响更小。纳米炭是目前术中淋巴化疗最常用安全有效的载体。在许多肿瘤淋巴化疗中,纳米炭起到很好的示踪和靶向作用。淋巴化疗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之中,可诱导肿瘤变性坏死、促进肿瘤凋亡。在食管癌治疗中,活性炭靶向淋巴化疗可提高淋巴清扫数目及转移检出率,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淋巴化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杀伤在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及微转移癌灶。本文就食管癌转移特点、纳米炭载体淋巴化疗的意义、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予以讨论。
引用本文: 蔡杰, 倪彭智, 王文凭, 郑希, 陈龙奇. 淋巴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8): 635-639. doi: 10.7507/1007-4848.201605002 复制
食管癌是一种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可分为鳞癌和腺癌[1]。食管癌被认为是最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全世界每年新发 45 万多例食管癌患者,约有 40 多万患者死亡[2]。食管癌切除术被认为是没有远处转移及邻近器官侵犯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但预后较差,辅以放化疗仍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其中,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较高,5 年生存率可超过 70%[4];若病理发现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生存率则比较差,约为 18%~47%[3]。化疗是术后治疗淋巴结转移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化疗药物全身均匀分布,靶器官药物浓度不高,同时给正常组织带来组织毒性[5]。局部给予化疗药物,可以局部增加浓度,但容易流向正常组织及血浆。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一些小直径载体吸附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注射,靶向淋巴结治疗。纳米技术的发展,将活性炭制成总共直径约 150 nm 的微粒,可以靶向抵达淋巴系统[6-8]。
1 食管癌的转移特点
1.1 食管癌淋巴解剖特点及转移特点
食管的淋巴管密集不间断分布在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固有层之间,同时相互交通;食管的上三分之一部分主要引流到支气管旁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中间部分则主要引流到纵隔淋巴结,下三分之一则主要引流到肝脏胃之间淋巴结或者腹腔干淋巴结[8]。淋巴液可上下流动,当肿瘤发生转移时,可能转移到颈部和腹部。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3]。食管癌可以早期即发生转移,一些研究发现,即使是 T1 期都有大量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尤其是鳞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比没有转移的患者生存率低 30%[9]。同时在一些病理切片中发现,经过特殊染色,可以发现约 10%~30% 的患者有微转移[10-13]。微转移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存在争议。一些专家认为微转移对患者预后无影响,不影响患者远期生存[14-17]。但许多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出现微转移的患者,预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大大提高[12, 18],建议将淋巴结微转移定义为 N1 期。同时,医源性因素可能也是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因素之一。手术中,游离肿瘤及淋巴结时,不可避免需要挤压牵连,可能导致癌细胞外漏,造成转移。以及由于癌细胞的跳跃性转移等因素,可能导致癌灶残留,未能在术中彻底清扫。
1.2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式
过去十几年来,围手术期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术后长期生存率却增长缓慢[18-19]。复发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20-21],一旦出现复发辅助治疗则疗效不明显[20]。研究表明术后的复发率高达 34%~79%[22-23],食管癌复发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 10~14 个月[24]。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局部复发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淋巴结清扫部位的淋巴结复发是局部复发最主要的原因[19, 25-26]。Chen 等[22]发现 54% 的患者因为淋巴结复发和转移而死亡。 Mariette 等[27]回顾性分析了 264 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有 230 例患者因为出现食管癌相关的复发转移,有 206 例死亡,其中有 24 例生存,有接近 50% 的患者因为淋巴结转移或者局部复发而死亡,远处转移及局部转移各占 50%,局部转移包括局部肿瘤复发,吻合口复发及淋巴转移。有研究发现淋巴结数目阳性数目越多患者预后越差,也有研究认为即使是 NO 的患者仍有大量患者死于复发,尤其是局部复发[28]。扩大淋巴结清扫及彻底的食管根治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Nakagawa 等[24]在三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的淋巴结清扫中,仍有 43% 的患者死于术后复发,死亡病例中有 40% 的患者死于局部复发。纵隔淋巴清扫可以控制局部复发,但不能显著提高预后,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应该围手术期即开始化疗[29]。
2 淋巴化疗的意义
人们总是在寻找不同的方法来提高药物的有效利用,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者腹膜注射。有效的抗癌化疗需要有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中的长期作用。当一种抗癌剂在水溶液中注射到静脉时,它不仅分布于癌组织,而且还分布于整个组织当中[30]。因此,抗癌药物在实体肿瘤化疗时不总是有效的。此外,全身给药有时会带来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并导致系统性的副作用。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局部注射抗癌药物。然而,在局部注射的水溶性抗癌药物,容易地从靶向扩散到其他“正常”组织和血浆中的血浆。抗癌药物的浓度在靶部位的抗癌剂持续较短时间。一些载体的研究出现,增加了药物的给药方式。这些载体如纳米炭、脂质体可以持续在局部靶组织存在,并可长时间释放吸附的化疗药物。目前活性炭是术中及局部淋巴化疗使用最多的载体之一。
2.1 纳米炭的特点及淋巴化疗的机制
活性炭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较好的吸附缓释作用,对多种化疗药物都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肿瘤药物吸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的,在自由状态下的浓度是动态平衡。当在自由状态下周围药物的浓度降低,活性炭颗粒可释放的药物并和周围保持动态平衡。因此,活性炭在固定的浓度范围内可以缓慢释放吸附的抗癌剂[31]。在董怡民等[32]的试验中,发现活性炭对氟尿嘧啶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呈指数关系,对于纳米炭的累积释放可长达十几个小时。在曲秋莲等[33]的试验中,发现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在解吸附试验中,在最开始 2 h 内释放速率比较快,后逐渐减慢,释放 12 h 后,仍可吸附 40% 左右。张李等[34]发现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可以在网膜和腹腔液中,持续 24 h 以上,同时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小。对于其他抗癌药物,也有大量的研究,认为活性对抗癌药物具有良好的吸附缓释作用[35-38]。
纳米活性炭是将活性炭经过纳米科技打磨之后,成为一种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大于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但小于毛细淋巴管的细胞间隙。人体的淋巴系统有吞噬大分子物质的特点。在淋巴丰富的部位注射纳米炭粒后,可以通过淋巴管,再转移沉积到淋巴结中。因此,纳米炭粒最开始作为一种较好的淋巴染色剂使用。Hagiwara 等[39]在胃癌手术患者中,发现与印度墨相比,纳米炭有具有更好的效果,有 76% 的淋巴结黑染。Yokota 等[40]用纳米炭在乳腺癌切除术可以随着淋巴结引流到区域淋巴结中,可以提高乳腺癌淋巴结的清扫率,提供更精确的分期。Okamoto 等[41]在胃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炭可以提高患者转移淋巴结的清扫率。曹建伟等研究中发现食管癌术中使用纳米炭可以提高总的淋巴结清扫数目。Kitamura 等[42]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用纳米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肿瘤的形态,可以更精确地进行手术。李红强等[43]研究中发现使用纳米炭作为示踪剂在甲状腺癌切除术中应用,可以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并可以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蒲敏等[44]回顾性研究在腔镜下注射纳米炭后全胃或者胃大部切除术中,没有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延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情况下,提高了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大量的研究表明,活性炭作为一种示踪剂可以大大提高淋巴结的清扫率,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
2.2 淋巴化疗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前,淋巴化疗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之中。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活性炭微粒吸附丝裂霉素制成抗癌剂后,各种抗癌剂逐渐产生,并广泛用于临床。李伟等[45]在乳腺癌中,使用纳米炭吸附多西紫杉醇在术中局部注射,发现纳米炭组在淋巴结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具有更高的细胞凋亡率。Kin 等[46]在不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中,用内镜给予淋巴化疗,使部分患者的肿瘤减小,同时副作用较小。Hagiwara 等[47]用纳米炭吸附化疗药物治疗有腹膜转移的患者比未使用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黄斌等[48]使用纳米碳吸附氟尿嘧啶对胃癌靶向化疗,可以降低 bcl-2 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hen 等[49]在乳腺癌的切除中,纳米炭吸附表阿霉素在局部淋巴结的浓度高于静脉化疗。Hagiwara 等[50]在胃癌术前内镜下注射纳米炭吸附化疗药物,术后病理发现转移癌灶中出现了变性和坏死。Guo 等[51]在胰腺癌切除术中,用纳米炭吸附吉西他滨明显比对照组浓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在国内外还有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2.3 淋巴化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Shimada 等[52]用活性炭吸附博来霉素与博来霉素水溶液在犬类的食管注射,发现颈部腹部淋巴结中都查见了药物,从而认为活性炭吸附博来霉素是可以靶向治疗食管癌。Hirao 等[53]在犬类食管上注射 PEP-CH 和 PEP 注射剂,内镜注入犬食管壁被优先保留超过 7 d 逐渐交付在一个更高的选择性水平 83% 的区域节点,近端和远端,为超过 7 d,全身 PEP 的水平要低得多。Oyama 等[54]在 10 例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中,给予培洛霉素-纳米炭淋巴化疗,有 5 例患者完成了治疗,有 2 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 1 年。Natsugoe 等[55]研究了 10 例术前 2 d 内镜下将纳米炭携带博莱霉素注射到肿瘤及正常黏膜下的病例,发现胸部纵隔及颈部、腹部都有黑染的淋巴结,并可以探测到博来霉素;并且在病理研究中,发现 6 例患者的 23 枚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退性改变或者炎性病变。Hagiwara 等[56]在动物实验中将培洛霉素-纳米炭混悬液及培洛霉素水溶液注射到大鼠身上,可发现前者在局部淋巴结浓度明显高于后者;在 6 例未手术的食管癌中,通过内镜下注射培洛霉素-纳米炭进行淋巴化疗,术后有 5 例患者存活约 27 个月以上,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Kitamura 等[57]内镜下注射纳米炭携带博来霉素于肿瘤或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使肿瘤明显缩小,使患者在术前均可以进食。Domitsu 在狗的模型上,比较纳米炭-顺铂混悬液及顺铂-水溶液到胸腔纵隔中,发现顺铂水剂型血浆及淋巴结浓度迅速上升,但混悬剂型则上升缓慢,并且在淋巴结的浓度明显高于水剂型。许天文等[58]随机对照试验中,注射顺铂-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组比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检出率高,3 年生存时间长。Ortner 等[59]通过前瞻性研究,纳入 10 例Ⅳ期食管癌患者,在内镜下注射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发现患者吞咽困难明显减轻、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生存时间比使用支架的患者明显延长,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表明淋巴化疗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应用取得较好疗效。可以在术前经内镜下给药后,再行手术。也可以直接在手术中应用,一方面作为淋巴示踪剂,对淋巴结进行显影,提高区域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的清扫。研究表明血液转移及局部复发也是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20, 22]。术中淋巴化疗可以杀伤淋巴清扫未能清扫到的淋巴结微转移癌灶,但不能替代静脉化疗及放疗。尤其是肿瘤可能出现远处转移,术后需要辅助化疗以及局部浸润较深的肿瘤需要放疗。淋巴化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杀伤在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及微转移癌灶。目前,已有新的研究认为单壁纳米炭管可以更好地携带化疗药物进行淋巴化疗[60]。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更高效的载体及抗癌药物,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61]。
食管癌是一种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可分为鳞癌和腺癌[1]。食管癌被认为是最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全世界每年新发 45 万多例食管癌患者,约有 40 多万患者死亡[2]。食管癌切除术被认为是没有远处转移及邻近器官侵犯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但预后较差,辅以放化疗仍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其中,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较高,5 年生存率可超过 70%[4];若病理发现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生存率则比较差,约为 18%~47%[3]。化疗是术后治疗淋巴结转移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化疗药物全身均匀分布,靶器官药物浓度不高,同时给正常组织带来组织毒性[5]。局部给予化疗药物,可以局部增加浓度,但容易流向正常组织及血浆。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一些小直径载体吸附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注射,靶向淋巴结治疗。纳米技术的发展,将活性炭制成总共直径约 150 nm 的微粒,可以靶向抵达淋巴系统[6-8]。
1 食管癌的转移特点
1.1 食管癌淋巴解剖特点及转移特点
食管的淋巴管密集不间断分布在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固有层之间,同时相互交通;食管的上三分之一部分主要引流到支气管旁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中间部分则主要引流到纵隔淋巴结,下三分之一则主要引流到肝脏胃之间淋巴结或者腹腔干淋巴结[8]。淋巴液可上下流动,当肿瘤发生转移时,可能转移到颈部和腹部。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3]。食管癌可以早期即发生转移,一些研究发现,即使是 T1 期都有大量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尤其是鳞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比没有转移的患者生存率低 30%[9]。同时在一些病理切片中发现,经过特殊染色,可以发现约 10%~30% 的患者有微转移[10-13]。微转移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存在争议。一些专家认为微转移对患者预后无影响,不影响患者远期生存[14-17]。但许多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出现微转移的患者,预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大大提高[12, 18],建议将淋巴结微转移定义为 N1 期。同时,医源性因素可能也是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因素之一。手术中,游离肿瘤及淋巴结时,不可避免需要挤压牵连,可能导致癌细胞外漏,造成转移。以及由于癌细胞的跳跃性转移等因素,可能导致癌灶残留,未能在术中彻底清扫。
1.2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式
过去十几年来,围手术期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术后长期生存率却增长缓慢[18-19]。复发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20-21],一旦出现复发辅助治疗则疗效不明显[20]。研究表明术后的复发率高达 34%~79%[22-23],食管癌复发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 10~14 个月[24]。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局部复发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淋巴结清扫部位的淋巴结复发是局部复发最主要的原因[19, 25-26]。Chen 等[22]发现 54% 的患者因为淋巴结复发和转移而死亡。 Mariette 等[27]回顾性分析了 264 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有 230 例患者因为出现食管癌相关的复发转移,有 206 例死亡,其中有 24 例生存,有接近 50% 的患者因为淋巴结转移或者局部复发而死亡,远处转移及局部转移各占 50%,局部转移包括局部肿瘤复发,吻合口复发及淋巴转移。有研究发现淋巴结数目阳性数目越多患者预后越差,也有研究认为即使是 NO 的患者仍有大量患者死于复发,尤其是局部复发[28]。扩大淋巴结清扫及彻底的食管根治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Nakagawa 等[24]在三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的淋巴结清扫中,仍有 43% 的患者死于术后复发,死亡病例中有 40% 的患者死于局部复发。纵隔淋巴清扫可以控制局部复发,但不能显著提高预后,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应该围手术期即开始化疗[29]。
2 淋巴化疗的意义
人们总是在寻找不同的方法来提高药物的有效利用,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者腹膜注射。有效的抗癌化疗需要有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中的长期作用。当一种抗癌剂在水溶液中注射到静脉时,它不仅分布于癌组织,而且还分布于整个组织当中[30]。因此,抗癌药物在实体肿瘤化疗时不总是有效的。此外,全身给药有时会带来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并导致系统性的副作用。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局部注射抗癌药物。然而,在局部注射的水溶性抗癌药物,容易地从靶向扩散到其他“正常”组织和血浆中的血浆。抗癌药物的浓度在靶部位的抗癌剂持续较短时间。一些载体的研究出现,增加了药物的给药方式。这些载体如纳米炭、脂质体可以持续在局部靶组织存在,并可长时间释放吸附的化疗药物。目前活性炭是术中及局部淋巴化疗使用最多的载体之一。
2.1 纳米炭的特点及淋巴化疗的机制
活性炭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较好的吸附缓释作用,对多种化疗药物都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肿瘤药物吸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的,在自由状态下的浓度是动态平衡。当在自由状态下周围药物的浓度降低,活性炭颗粒可释放的药物并和周围保持动态平衡。因此,活性炭在固定的浓度范围内可以缓慢释放吸附的抗癌剂[31]。在董怡民等[32]的试验中,发现活性炭对氟尿嘧啶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呈指数关系,对于纳米炭的累积释放可长达十几个小时。在曲秋莲等[33]的试验中,发现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在解吸附试验中,在最开始 2 h 内释放速率比较快,后逐渐减慢,释放 12 h 后,仍可吸附 40% 左右。张李等[34]发现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可以在网膜和腹腔液中,持续 24 h 以上,同时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小。对于其他抗癌药物,也有大量的研究,认为活性对抗癌药物具有良好的吸附缓释作用[35-38]。
纳米活性炭是将活性炭经过纳米科技打磨之后,成为一种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大于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但小于毛细淋巴管的细胞间隙。人体的淋巴系统有吞噬大分子物质的特点。在淋巴丰富的部位注射纳米炭粒后,可以通过淋巴管,再转移沉积到淋巴结中。因此,纳米炭粒最开始作为一种较好的淋巴染色剂使用。Hagiwara 等[39]在胃癌手术患者中,发现与印度墨相比,纳米炭有具有更好的效果,有 76% 的淋巴结黑染。Yokota 等[40]用纳米炭在乳腺癌切除术可以随着淋巴结引流到区域淋巴结中,可以提高乳腺癌淋巴结的清扫率,提供更精确的分期。Okamoto 等[41]在胃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炭可以提高患者转移淋巴结的清扫率。曹建伟等研究中发现食管癌术中使用纳米炭可以提高总的淋巴结清扫数目。Kitamura 等[42]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用纳米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肿瘤的形态,可以更精确地进行手术。李红强等[43]研究中发现使用纳米炭作为示踪剂在甲状腺癌切除术中应用,可以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并可以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蒲敏等[44]回顾性研究在腔镜下注射纳米炭后全胃或者胃大部切除术中,没有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延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情况下,提高了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大量的研究表明,活性炭作为一种示踪剂可以大大提高淋巴结的清扫率,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
2.2 淋巴化疗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前,淋巴化疗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之中。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活性炭微粒吸附丝裂霉素制成抗癌剂后,各种抗癌剂逐渐产生,并广泛用于临床。李伟等[45]在乳腺癌中,使用纳米炭吸附多西紫杉醇在术中局部注射,发现纳米炭组在淋巴结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具有更高的细胞凋亡率。Kin 等[46]在不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中,用内镜给予淋巴化疗,使部分患者的肿瘤减小,同时副作用较小。Hagiwara 等[47]用纳米炭吸附化疗药物治疗有腹膜转移的患者比未使用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黄斌等[48]使用纳米碳吸附氟尿嘧啶对胃癌靶向化疗,可以降低 bcl-2 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hen 等[49]在乳腺癌的切除中,纳米炭吸附表阿霉素在局部淋巴结的浓度高于静脉化疗。Hagiwara 等[50]在胃癌术前内镜下注射纳米炭吸附化疗药物,术后病理发现转移癌灶中出现了变性和坏死。Guo 等[51]在胰腺癌切除术中,用纳米炭吸附吉西他滨明显比对照组浓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在国内外还有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2.3 淋巴化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Shimada 等[52]用活性炭吸附博来霉素与博来霉素水溶液在犬类的食管注射,发现颈部腹部淋巴结中都查见了药物,从而认为活性炭吸附博来霉素是可以靶向治疗食管癌。Hirao 等[53]在犬类食管上注射 PEP-CH 和 PEP 注射剂,内镜注入犬食管壁被优先保留超过 7 d 逐渐交付在一个更高的选择性水平 83% 的区域节点,近端和远端,为超过 7 d,全身 PEP 的水平要低得多。Oyama 等[54]在 10 例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中,给予培洛霉素-纳米炭淋巴化疗,有 5 例患者完成了治疗,有 2 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 1 年。Natsugoe 等[55]研究了 10 例术前 2 d 内镜下将纳米炭携带博莱霉素注射到肿瘤及正常黏膜下的病例,发现胸部纵隔及颈部、腹部都有黑染的淋巴结,并可以探测到博来霉素;并且在病理研究中,发现 6 例患者的 23 枚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退性改变或者炎性病变。Hagiwara 等[56]在动物实验中将培洛霉素-纳米炭混悬液及培洛霉素水溶液注射到大鼠身上,可发现前者在局部淋巴结浓度明显高于后者;在 6 例未手术的食管癌中,通过内镜下注射培洛霉素-纳米炭进行淋巴化疗,术后有 5 例患者存活约 27 个月以上,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Kitamura 等[57]内镜下注射纳米炭携带博来霉素于肿瘤或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使肿瘤明显缩小,使患者在术前均可以进食。Domitsu 在狗的模型上,比较纳米炭-顺铂混悬液及顺铂-水溶液到胸腔纵隔中,发现顺铂水剂型血浆及淋巴结浓度迅速上升,但混悬剂型则上升缓慢,并且在淋巴结的浓度明显高于水剂型。许天文等[58]随机对照试验中,注射顺铂-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组比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检出率高,3 年生存时间长。Ortner 等[59]通过前瞻性研究,纳入 10 例Ⅳ期食管癌患者,在内镜下注射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发现患者吞咽困难明显减轻、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生存时间比使用支架的患者明显延长,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表明淋巴化疗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应用取得较好疗效。可以在术前经内镜下给药后,再行手术。也可以直接在手术中应用,一方面作为淋巴示踪剂,对淋巴结进行显影,提高区域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的清扫。研究表明血液转移及局部复发也是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20, 22]。术中淋巴化疗可以杀伤淋巴清扫未能清扫到的淋巴结微转移癌灶,但不能替代静脉化疗及放疗。尤其是肿瘤可能出现远处转移,术后需要辅助化疗以及局部浸润较深的肿瘤需要放疗。淋巴化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杀伤在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及微转移癌灶。目前,已有新的研究认为单壁纳米炭管可以更好地携带化疗药物进行淋巴化疗[60]。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更高效的载体及抗癌药物,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