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潘俊, 宣煜龙, 王东进. 不同心脏手术术后胸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 24(4): 281-284. doi: 10.7507/1007-4848.201605030 复制
尽管目前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及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但心脏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依然为 1%~5%[1-4]。胸部伤口深部感染导致的心脏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是未发生感染患者的两倍[5]。术后胸骨感染不仅提高了心脏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同时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并延长住院时间[6]。
大量研究已指出患者相关因素及术式相关因素,包括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年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使用单侧或双侧胸廓内动脉、二次开胸止血为心脏术后胸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4,7]。仅有一项研究关注了手术方式与胸骨感染之间的关系[3]。本次研究目的为分析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方式与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0~2014 年本中心行心脏手术的 2 924 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单纯CABG、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瓣膜手术+CABG。排除行其它术式的患者。
术后胸部伤口感染定义为浅表伤口感染或胸部伤口深部感染[8]。同时,浅表切口感染需符合以下条件:感染发生在术后 30 d 内、感染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患者至少具备以下一项:(1)浅表切口排出脓液;(2)浅表切口分泌物或组织可培养出病菌;(3)至少具有以下一项感染的症状:疼痛或牙痛、局部肿胀、发红或皮温高、培养阳性;(4)手术医师诊断的浅表伤口感染。而深部伤口感染不但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而且局部肌肉、筋膜、胸骨及纵隔也发生感染。
1.2 方法
1.2.1 围术期管理 患者术前 2 h 沐浴,常规备皮、脱毛,切皮前 30 min 使用 1.5 g 头孢呋辛,术中每 3 h 时加用 1.5 g 头孢呋辛,同时术后常规使用 48 h 抗生素。术中采用碘伏常规消毒切口皮肤,使用手术刀常规切片,电锯打开胸骨,胸骨骨髓腔内常规使用骨蜡填充止血,在手术结束前尽可能去除骨髓腔内骨蜡。手术结束前常规方式心包及纵隔留置引流管,同时若胸腔打开则放置胸腔引流管,使用钢丝固定胸骨,2-0 薇乔线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拔除体外循环插管,术后引流量<100 ml/24 h 时拔出引流管。所有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密切监测血糖值并使用静脉内胰岛素控制血糖,当这些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时使用短效胰岛素,同时当这些患者可正常活动及饮食时,可使患者选用之前控制血糖的方式。
1.2.2 胸骨感染的管理 胸部伤口感染根据以下表现诊断:表浅或深部伤口裂开、胸骨不稳定、发烧、伤口化脓、胸骨或纵隔分泌物培养阳性。在诊断切口表浅感染或深部感染之后,首先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而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我们对每例胸骨裂开或不稳定、切口流脓、存在全身感染症状、怀疑深部切口感染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探查。在外科手术探查时,我们留取切口组织及部分胸骨、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在必要情况下部分患者外科手术探查后进行切口负压吸引。
1.3 统计学分析
连续变量表示为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离散变量表示为百分比。将所有患者分为 3 组:CABG 组、瓣膜手术组和 CABG+瓣膜手术组。在所有组中,采用多变量逻辑模型分析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及围术期危险因素,如年龄>60 岁、女性、二次开胸止血、肥胖(体质量指数 BMI>30 kg/m2)、慢性阻塞性肺病、术前肾功能衰竭(肌酐>150 mmol/L)、糖尿病、既往心脏手术、CABG 中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手术时间>300 min。
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示为比数比(OR)及 95% 置信区间(CI)。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0.0 软件(IBM Corp,Armonk,NY)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
全组患者 2 924 例,28.0% 为女性,平均年龄 68 岁(四分位数间距 60~76 岁)。所有患者中 1 671 例行 CABG,719 例行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534 例行 CABG 合并瓣膜手术。
二次开胸止血率为 2.1%,总体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3.8%,其中深部伤口感染占 2.6%,浅表伤口感染占 1.2%。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1.8%,发生胸骨伤口感染的患者死亡率为 4.1%(P=0.06)。
2.1 CABG 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1 671 例患者单纯行 CABG 术,其中女性占 20%,平均年龄 67 岁(四分位数间距59~73 岁),92% 的患者选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行 CABG,0.7% 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术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199 例(11.9%),慢性肾功能衰竭 77 例(4.6%),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152 例(9.1%),既往行心脏手术 6 例(0.4%),糖尿病 518 例(31.0%),肥胖(BMI>30 kg/m2)420 例(25.1%),高血压 1 296 例(77.6%),平均手术时间 193(165~210)min,其中手术时间>300 min 有 32 例(2.0%),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40 例(2.4%),术后总体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4.0%,其中 2.3% 为深部伤口感染,1.7% 为表浅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1.1%。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P<0.000 1)、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P<0.000 1)、慢性阻塞性肺病(P<0.000 1)、BMI>30 kg/m2(P<0.004)、女性(P<0.01)、血肌酐水平>150 mmol/L(P<0.02)、手术时间(P<0.05)为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取双侧乳内动脉(OR=3.04,95%CI 1.25~7.25)、手术时间>300 min(OR=3.58,95%CI 1.12~1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43,95%CI 1.27~4.64)、糖尿病(OR=2.18,95%CI 1.25~3.80)、女性(OR=2.24,95%CI 1.24~4.02)、肥胖(OR=1.85,95%CI 1.04~3.25)为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单纯瓣膜手术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719 例患者行单纯瓣膜手术,其中女性占 40.1%,平均年龄 71 岁(四分位数间距 59~77 岁)。术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70 例(9.7%),慢性肾功能衰竭 42 例(5.8%),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25 例(3.5%),既往行心脏手术 12 例(1.7%),糖尿病 122 例(17.0%),肥胖(BMI>30 kg/m2)138 例(19.2%),高血压 458 例(63.7%),平均手术时间 156(125~180)min,其中手术时间>300 min 有 15 例(2%)。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11 例(1.5%),术后总体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2.4%,其中 1.5% 为深部伤口感染,0.9% 为表浅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1.5%。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胸部伤口感染相关的变量为糖尿病(P<0.03)、二次开胸止血(P<0.001)、BMI>30 kg/m2(P<0.02)。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止血为术后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3,95%CI 2.05~22.62)。
2.3 CABG+瓣膜手术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共 534 例连续患者行 CABG+瓣膜手术,其中女性患者占 34.1%,平均年龄 74 岁(四分数间距 66~79 岁)。95% 的患者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行搭桥术,0.5% 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术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82 例(15.4%),慢性肾功能衰竭 47 例(8.8%),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42 例(7.9%),既往行心脏手术 10 例(1.9%),糖尿病 154 例(28.8%),肥胖(BMI>30 kg/m2)143 例(26.8%),高血压 436 例(81.6%),平均手术时间为 215(180~240)min,其中手术时间>300 min 有 30 例(5.6%)。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11 例(2.1%)。术后总体胸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4.9%,其中 3.4% 为深部伤口感染,1.5% 为表浅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4.3%。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止血与胸部伤口感染密切相关(P<0.03)。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止血(OR=4.4,95%CI 1.2~14.0)及手术时间超过 300 min(OR=3.5,95%CI 1.1~11.0)为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胸部伤口感染患者的外科处理结果
全组 110 例胸部伤口感染患者中共 66 例发生深部切口感染,44 例发生浅表切口感染。全组患者中 86 例(78.2%)需要外科处理:70 例行伤口负压吸引,使用时间为 10(8~16)d。11 例患者行伤口二次清创,并以胸大肌填充胸骨间隙。
2.5 病原菌检测结果
110 例患者中 76 例(69.1%)明确了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60 例(54.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14 例(12.7%),大肠杆菌 12 例(10.9%)。另外,17 例患者(15.4%)出现了多种微生物感染,2 例患者(1.9%)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3 讨论
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目前仅有极少数文献研究不同类型心脏手术术后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Wang 等[3]比较了行 CABG 及其他开放心脏手术患者,结果表明行 CABG 的患者取双侧胸廓内动脉、糖尿病、男性为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非 CABG 手术的患者中,年龄>74 岁为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取双侧胸廓内动脉、糖尿病同样为 CABG 组患者发生胸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项研究表明二次开胸止血、糖尿病、肥胖、术前住院时间为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仅仅分析了 CABG 患者[9]。
在 CABG 组及 CABG 合并瓣膜手术组患者中,手术时间>300 min 则胸骨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而在单纯行瓣膜手术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与胸骨感染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
术后二次开胸止血,尤其是在监护室床旁开胸为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10]。我们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尤其是对于单纯瓣膜手术及 CABG 合并瓣膜手术的患者。而在单纯 CABG 组患者中,仅仅是感染发生率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令人惊讶的是,二次手术并不是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这也与之前的部分研究结论不符[2,11]。
慢性肾功能衰竭被认为是胸骨感染的高危因素,我们的研究显示对整体患者来说肾功能衰竭为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但各亚组分析并未得出相同结论,这可能与样本数量有关。
我们本次研究显示超过 2/3 的胸部伤口感染是表皮细菌引起成的。细菌的毒力,尤其是葡萄球菌,在定植后可形成生物膜从而难以被清除,并最终导致感染,这也表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手术环境安全的重要性[12]。Andreas 等[13]研究了以小组病例结果显示术中取用胸廓内动脉可影响胸壁组织局部抗生素的扩散。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选择理想的抗生素目前仍有争议。万古霉素在作为预防性用药时效果并不优于二代头孢,但目前没有研究显示两者联合用药的效果。目前仍需要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心脏术前预防使用不同抗生素的效果及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发生率差异[14-17]。
伤口负压吸引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胸部感染处理方法,可使伤口保持清洁干燥,同时促进双侧胸大肌向内侧生长,为肌皮瓣填充创造有利条件。伤口负压吸引、抗生素使用、清创缝合、肌皮瓣填充均可促进胸骨感染的快速愈合[18-20]。
总之,心脏术后出现胸部伤口感染可导致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及死亡率升高,因此所有有证据支持的预防措施均可被采用以防止伤口感染。我们的数据显示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充分理解其危险因素可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发生。
尽管目前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及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但心脏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依然为 1%~5%[1-4]。胸部伤口深部感染导致的心脏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是未发生感染患者的两倍[5]。术后胸骨感染不仅提高了心脏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同时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并延长住院时间[6]。
大量研究已指出患者相关因素及术式相关因素,包括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年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使用单侧或双侧胸廓内动脉、二次开胸止血为心脏术后胸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4,7]。仅有一项研究关注了手术方式与胸骨感染之间的关系[3]。本次研究目的为分析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方式与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0~2014 年本中心行心脏手术的 2 924 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单纯CABG、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瓣膜手术+CABG。排除行其它术式的患者。
术后胸部伤口感染定义为浅表伤口感染或胸部伤口深部感染[8]。同时,浅表切口感染需符合以下条件:感染发生在术后 30 d 内、感染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患者至少具备以下一项:(1)浅表切口排出脓液;(2)浅表切口分泌物或组织可培养出病菌;(3)至少具有以下一项感染的症状:疼痛或牙痛、局部肿胀、发红或皮温高、培养阳性;(4)手术医师诊断的浅表伤口感染。而深部伤口感染不但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而且局部肌肉、筋膜、胸骨及纵隔也发生感染。
1.2 方法
1.2.1 围术期管理 患者术前 2 h 沐浴,常规备皮、脱毛,切皮前 30 min 使用 1.5 g 头孢呋辛,术中每 3 h 时加用 1.5 g 头孢呋辛,同时术后常规使用 48 h 抗生素。术中采用碘伏常规消毒切口皮肤,使用手术刀常规切片,电锯打开胸骨,胸骨骨髓腔内常规使用骨蜡填充止血,在手术结束前尽可能去除骨髓腔内骨蜡。手术结束前常规方式心包及纵隔留置引流管,同时若胸腔打开则放置胸腔引流管,使用钢丝固定胸骨,2-0 薇乔线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拔除体外循环插管,术后引流量<100 ml/24 h 时拔出引流管。所有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密切监测血糖值并使用静脉内胰岛素控制血糖,当这些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时使用短效胰岛素,同时当这些患者可正常活动及饮食时,可使患者选用之前控制血糖的方式。
1.2.2 胸骨感染的管理 胸部伤口感染根据以下表现诊断:表浅或深部伤口裂开、胸骨不稳定、发烧、伤口化脓、胸骨或纵隔分泌物培养阳性。在诊断切口表浅感染或深部感染之后,首先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而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我们对每例胸骨裂开或不稳定、切口流脓、存在全身感染症状、怀疑深部切口感染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探查。在外科手术探查时,我们留取切口组织及部分胸骨、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在必要情况下部分患者外科手术探查后进行切口负压吸引。
1.3 统计学分析
连续变量表示为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离散变量表示为百分比。将所有患者分为 3 组:CABG 组、瓣膜手术组和 CABG+瓣膜手术组。在所有组中,采用多变量逻辑模型分析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及围术期危险因素,如年龄>60 岁、女性、二次开胸止血、肥胖(体质量指数 BMI>30 kg/m2)、慢性阻塞性肺病、术前肾功能衰竭(肌酐>150 mmol/L)、糖尿病、既往心脏手术、CABG 中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手术时间>300 min。
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示为比数比(OR)及 95% 置信区间(CI)。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0.0 软件(IBM Corp,Armonk,NY)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
全组患者 2 924 例,28.0% 为女性,平均年龄 68 岁(四分位数间距 60~76 岁)。所有患者中 1 671 例行 CABG,719 例行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534 例行 CABG 合并瓣膜手术。
二次开胸止血率为 2.1%,总体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3.8%,其中深部伤口感染占 2.6%,浅表伤口感染占 1.2%。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1.8%,发生胸骨伤口感染的患者死亡率为 4.1%(P=0.06)。
2.1 CABG 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1 671 例患者单纯行 CABG 术,其中女性占 20%,平均年龄 67 岁(四分位数间距59~73 岁),92% 的患者选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行 CABG,0.7% 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术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199 例(11.9%),慢性肾功能衰竭 77 例(4.6%),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152 例(9.1%),既往行心脏手术 6 例(0.4%),糖尿病 518 例(31.0%),肥胖(BMI>30 kg/m2)420 例(25.1%),高血压 1 296 例(77.6%),平均手术时间 193(165~210)min,其中手术时间>300 min 有 32 例(2.0%),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40 例(2.4%),术后总体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4.0%,其中 2.3% 为深部伤口感染,1.7% 为表浅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1.1%。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P<0.000 1)、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P<0.000 1)、慢性阻塞性肺病(P<0.000 1)、BMI>30 kg/m2(P<0.004)、女性(P<0.01)、血肌酐水平>150 mmol/L(P<0.02)、手术时间(P<0.05)为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取双侧乳内动脉(OR=3.04,95%CI 1.25~7.25)、手术时间>300 min(OR=3.58,95%CI 1.12~1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43,95%CI 1.27~4.64)、糖尿病(OR=2.18,95%CI 1.25~3.80)、女性(OR=2.24,95%CI 1.24~4.02)、肥胖(OR=1.85,95%CI 1.04~3.25)为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单纯瓣膜手术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719 例患者行单纯瓣膜手术,其中女性占 40.1%,平均年龄 71 岁(四分位数间距 59~77 岁)。术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70 例(9.7%),慢性肾功能衰竭 42 例(5.8%),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25 例(3.5%),既往行心脏手术 12 例(1.7%),糖尿病 122 例(17.0%),肥胖(BMI>30 kg/m2)138 例(19.2%),高血压 458 例(63.7%),平均手术时间 156(125~180)min,其中手术时间>300 min 有 15 例(2%)。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11 例(1.5%),术后总体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2.4%,其中 1.5% 为深部伤口感染,0.9% 为表浅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1.5%。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胸部伤口感染相关的变量为糖尿病(P<0.03)、二次开胸止血(P<0.001)、BMI>30 kg/m2(P<0.02)。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止血为术后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3,95%CI 2.05~22.62)。
2.3 CABG+瓣膜手术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共 534 例连续患者行 CABG+瓣膜手术,其中女性患者占 34.1%,平均年龄 74 岁(四分数间距 66~79 岁)。95% 的患者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行搭桥术,0.5% 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术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82 例(15.4%),慢性肾功能衰竭 47 例(8.8%),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42 例(7.9%),既往行心脏手术 10 例(1.9%),糖尿病 154 例(28.8%),肥胖(BMI>30 kg/m2)143 例(26.8%),高血压 436 例(81.6%),平均手术时间为 215(180~240)min,其中手术时间>300 min 有 30 例(5.6%)。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11 例(2.1%)。术后总体胸部伤口感染发生率为 4.9%,其中 3.4% 为深部伤口感染,1.5% 为表浅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总体死亡率为 4.3%。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止血与胸部伤口感染密切相关(P<0.03)。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止血(OR=4.4,95%CI 1.2~14.0)及手术时间超过 300 min(OR=3.5,95%CI 1.1~11.0)为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胸部伤口感染患者的外科处理结果
全组 110 例胸部伤口感染患者中共 66 例发生深部切口感染,44 例发生浅表切口感染。全组患者中 86 例(78.2%)需要外科处理:70 例行伤口负压吸引,使用时间为 10(8~16)d。11 例患者行伤口二次清创,并以胸大肌填充胸骨间隙。
2.5 病原菌检测结果
110 例患者中 76 例(69.1%)明确了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60 例(54.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14 例(12.7%),大肠杆菌 12 例(10.9%)。另外,17 例患者(15.4%)出现了多种微生物感染,2 例患者(1.9%)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3 讨论
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目前仅有极少数文献研究不同类型心脏手术术后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Wang 等[3]比较了行 CABG 及其他开放心脏手术患者,结果表明行 CABG 的患者取双侧胸廓内动脉、糖尿病、男性为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非 CABG 手术的患者中,年龄>74 岁为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取双侧胸廓内动脉、糖尿病同样为 CABG 组患者发生胸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项研究表明二次开胸止血、糖尿病、肥胖、术前住院时间为发生胸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仅仅分析了 CABG 患者[9]。
在 CABG 组及 CABG 合并瓣膜手术组患者中,手术时间>300 min 则胸骨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而在单纯行瓣膜手术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与胸骨感染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
术后二次开胸止血,尤其是在监护室床旁开胸为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10]。我们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尤其是对于单纯瓣膜手术及 CABG 合并瓣膜手术的患者。而在单纯 CABG 组患者中,仅仅是感染发生率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令人惊讶的是,二次手术并不是术后发生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这也与之前的部分研究结论不符[2,11]。
慢性肾功能衰竭被认为是胸骨感染的高危因素,我们的研究显示对整体患者来说肾功能衰竭为胸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但各亚组分析并未得出相同结论,这可能与样本数量有关。
我们本次研究显示超过 2/3 的胸部伤口感染是表皮细菌引起成的。细菌的毒力,尤其是葡萄球菌,在定植后可形成生物膜从而难以被清除,并最终导致感染,这也表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手术环境安全的重要性[12]。Andreas 等[13]研究了以小组病例结果显示术中取用胸廓内动脉可影响胸壁组织局部抗生素的扩散。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选择理想的抗生素目前仍有争议。万古霉素在作为预防性用药时效果并不优于二代头孢,但目前没有研究显示两者联合用药的效果。目前仍需要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心脏术前预防使用不同抗生素的效果及术后发生胸骨感染的发生率差异[14-17]。
伤口负压吸引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胸部感染处理方法,可使伤口保持清洁干燥,同时促进双侧胸大肌向内侧生长,为肌皮瓣填充创造有利条件。伤口负压吸引、抗生素使用、清创缝合、肌皮瓣填充均可促进胸骨感染的快速愈合[18-20]。
总之,心脏术后出现胸部伤口感染可导致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及死亡率升高,因此所有有证据支持的预防措施均可被采用以防止伤口感染。我们的数据显示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发生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充分理解其危险因素可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