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石雄, 柳德斌, 高秉仁, 王小锋, 王炜, 王玮璠, 马麒. 经胸“打孔”食管超声引导下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 25(1): 99-100. doi: 10.7507/1007-4848.201608003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 岁,因“胸闷、心慌、气促半月”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 Ⅲ/Ⅵ 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心脏彩超检查示:主动脉无冠瓣呈囊袋样向右房侧膨出,长约 25 mm,顶部见破口,大小约 4 mm,见连续分流频谱,速度 451 cm/s,压差 81 mm Hg;影像诊断:主动脉无冠窦瘤破裂,右房增大(图 1)。胸部X线片示:左心室轻度增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低电压。入院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RSVA)。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经胸“打孔”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全身麻醉后置入食管超声探头,再次仔细测量窦瘤破口大小约 5 mm,破口距离主动脉瓣>3 mm、距三尖瓣>5 mm,距右冠状动脉>5 mm,选择 10~12 mm 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将其收纳入装载鞘管备用。经胸骨旁有缘 3/4 肋间切一长约 2 cm 切开,钝性分离皮下和肌肉组织,置入一次性切口保护套,推开胸膜,切开心包,悬吊心包,1 mg/kg 肝素化,于右心房壁用 5/0 Prolene 线缝双层荷包。尖刀穿刺壁荷包中心,在 TEE 引导下于荷包处置入可塑性中空探条(图 2),通过右心房-主动脉窦瘤破口-升主动脉,经 TEE 反复测量后探条及导丝已穿过窦瘤破口,保留导丝,撤出探条,在导丝的引导下置入 9F 输送鞘,确认输送鞘通过窦瘤破口后,固定好输送鞘,撤出导丝,尾端侧孔进行排气,把封堵器推入输送鞘,在 TEE 监视下,首先打开封堵器动脉侧的封堵伞盘,释放右心房伞盘前,将封堵器向窦瘤破裂处回拉,紧贴主动脉窦瘤根部,使封堵器的伞盘完全封堵 RSVA 破口后回撤输送鞘管,打开右房侧封堵伞盘,略微回抽及推送输送杆均有阻力,TEE 再次确认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三尖瓣反流,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律,无 ST 段改变,释放封堵器(图 3)。撤出输送杆及鞘管,结扎荷包,彻底止血,逐层缝合胸部切口关胸。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轻柔,避免封堵器伞滑入 RSVA 内。手术时间 31 min,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 3 d,低分子肝素注射 2 d(2 mg/kg q 6 h)、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 6 个月。术后 2 h 拔除气管插管,当天下地活动,胸闷、心慌、气促症状消失,术后 2 d 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右心系统明显缩小,术后第 4 d 出院。术后 1、3、6 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无 RSVA 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心脏内径缩小,未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窦瘤破口分流、血栓事件、右心衰竭。



讨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又称瓦氏窦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西方人群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0.31%~3.56%[1],而亚洲人群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内报道约 1.2%~1.6%[2],常见于右冠窦,约占 88.4%,无冠状窦次之,左冠状窦少见[3],其破入心腔以右心室或右心房发生率最高[4]。RSVA 后多产生大量左向右分流增加右心容量负荷,可引起急性左心衰或猝死[5],其预后常不良,生存时间约 1~3.9 年[6]。因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治疗。既往,外科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国内外有较多报道[6-7]。但外科手术治疗及体外循环所引起的创伤大、需临床用血、手术时间长、恢复慢、并发症较多及再手术率高,对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大。随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封堵术为 RSVA 患者提供了一种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的治疗方法,且近、中远期疗效均可[8-9]。但也均为少数病例报道,其中最多为李越等[10]总结分析了 40 例散在报道的经封堵治疗的 RSVA 病例,目前报道通过 3-D 打印技术辅助下经导管封堵 RSVA 具有精准、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的特点[11]。
经胸“打孔”RSVA 封堵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避免劈开胸骨,无需体外循环,无需输血,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势。而与介入封堵术相比,其具有输送系统短,可控性强,操作灵活,通过 RSVA 破口容易;避免 X 线与造影剂的损伤;不经股动、静脉插管,不受年龄限制,无血管损伤的可能;且即使封堵失败,也可立即中转体外循环手术,为患者的安全有可靠的保障;封堵全程由 TEE 引导,可以实时评价手术效果,特别是可立即评估是否影响主动脉瓣。与通过 3-D 打印技术辅助下介入封堵,其操作简单、费用低,而目前 3-D 打印技术仅在国内外少数中心开展,3-D 打印昂贵;TEE 已在多数中心开展,不受 3-D 打印技术限制。如在 3-D TEE 技术辅助下[12],将提高经胸“打孔”RSVA 封堵术的安全性、精准性、可靠性,更缩短手术时间,其优势发挥更充分。因此,经胸“打孔”封堵 RSVA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 RSVA 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于无其他需外科处理的心血管病变的 RSVA。
尽管经胸“打孔”封堵 RSVA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其远期疗效需更多病例数进一步随访、观察和总结。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 岁,因“胸闷、心慌、气促半月”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 Ⅲ/Ⅵ 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心脏彩超检查示:主动脉无冠瓣呈囊袋样向右房侧膨出,长约 25 mm,顶部见破口,大小约 4 mm,见连续分流频谱,速度 451 cm/s,压差 81 mm Hg;影像诊断:主动脉无冠窦瘤破裂,右房增大(图 1)。胸部X线片示:左心室轻度增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低电压。入院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RSVA)。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经胸“打孔”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全身麻醉后置入食管超声探头,再次仔细测量窦瘤破口大小约 5 mm,破口距离主动脉瓣>3 mm、距三尖瓣>5 mm,距右冠状动脉>5 mm,选择 10~12 mm 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将其收纳入装载鞘管备用。经胸骨旁有缘 3/4 肋间切一长约 2 cm 切开,钝性分离皮下和肌肉组织,置入一次性切口保护套,推开胸膜,切开心包,悬吊心包,1 mg/kg 肝素化,于右心房壁用 5/0 Prolene 线缝双层荷包。尖刀穿刺壁荷包中心,在 TEE 引导下于荷包处置入可塑性中空探条(图 2),通过右心房-主动脉窦瘤破口-升主动脉,经 TEE 反复测量后探条及导丝已穿过窦瘤破口,保留导丝,撤出探条,在导丝的引导下置入 9F 输送鞘,确认输送鞘通过窦瘤破口后,固定好输送鞘,撤出导丝,尾端侧孔进行排气,把封堵器推入输送鞘,在 TEE 监视下,首先打开封堵器动脉侧的封堵伞盘,释放右心房伞盘前,将封堵器向窦瘤破裂处回拉,紧贴主动脉窦瘤根部,使封堵器的伞盘完全封堵 RSVA 破口后回撤输送鞘管,打开右房侧封堵伞盘,略微回抽及推送输送杆均有阻力,TEE 再次确认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三尖瓣反流,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律,无 ST 段改变,释放封堵器(图 3)。撤出输送杆及鞘管,结扎荷包,彻底止血,逐层缝合胸部切口关胸。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轻柔,避免封堵器伞滑入 RSVA 内。手术时间 31 min,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 3 d,低分子肝素注射 2 d(2 mg/kg q 6 h)、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 6 个月。术后 2 h 拔除气管插管,当天下地活动,胸闷、心慌、气促症状消失,术后 2 d 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右心系统明显缩小,术后第 4 d 出院。术后 1、3、6 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无 RSVA 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心脏内径缩小,未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窦瘤破口分流、血栓事件、右心衰竭。



讨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又称瓦氏窦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西方人群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0.31%~3.56%[1],而亚洲人群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内报道约 1.2%~1.6%[2],常见于右冠窦,约占 88.4%,无冠状窦次之,左冠状窦少见[3],其破入心腔以右心室或右心房发生率最高[4]。RSVA 后多产生大量左向右分流增加右心容量负荷,可引起急性左心衰或猝死[5],其预后常不良,生存时间约 1~3.9 年[6]。因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治疗。既往,外科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国内外有较多报道[6-7]。但外科手术治疗及体外循环所引起的创伤大、需临床用血、手术时间长、恢复慢、并发症较多及再手术率高,对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大。随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封堵术为 RSVA 患者提供了一种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的治疗方法,且近、中远期疗效均可[8-9]。但也均为少数病例报道,其中最多为李越等[10]总结分析了 40 例散在报道的经封堵治疗的 RSVA 病例,目前报道通过 3-D 打印技术辅助下经导管封堵 RSVA 具有精准、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的特点[11]。
经胸“打孔”RSVA 封堵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避免劈开胸骨,无需体外循环,无需输血,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势。而与介入封堵术相比,其具有输送系统短,可控性强,操作灵活,通过 RSVA 破口容易;避免 X 线与造影剂的损伤;不经股动、静脉插管,不受年龄限制,无血管损伤的可能;且即使封堵失败,也可立即中转体外循环手术,为患者的安全有可靠的保障;封堵全程由 TEE 引导,可以实时评价手术效果,特别是可立即评估是否影响主动脉瓣。与通过 3-D 打印技术辅助下介入封堵,其操作简单、费用低,而目前 3-D 打印技术仅在国内外少数中心开展,3-D 打印昂贵;TEE 已在多数中心开展,不受 3-D 打印技术限制。如在 3-D TEE 技术辅助下[12],将提高经胸“打孔”RSVA 封堵术的安全性、精准性、可靠性,更缩短手术时间,其优势发挥更充分。因此,经胸“打孔”封堵 RSVA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 RSVA 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于无其他需外科处理的心血管病变的 RSVA。
尽管经胸“打孔”封堵 RSVA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其远期疗效需更多病例数进一步随访、观察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