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尹力, 陈文, 何帅, 邱志兵.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信号通路在猪静脉桥血管早期再狭窄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 25(5): 427-433. doi: 10.7507/1007-4848.201704029 复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血管炎性与复杂的多因素疾病病理生理参与的常见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HD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已成为心脏外科治疗 CHD 的常规手术之一,然而 CABG 术后桥血管通畅率不高[2]、桥血管再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手术效果,也给手术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与痛苦。因此,CABG 术后桥血管的再狭窄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血管再狭窄可能与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迁移和不良的血管重塑(vascular remodeling,VR)等因素有关[3]。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NGAL)作为 lipocalin 家族中的一员更多作为一种致炎因子用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等的研究[4],但近些年有研究表明NGAL 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形成中有特殊意义[5-6],最近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NGAL 与 CHD、心肌梗死的发生与预后有重要的联系[7-9]。但 NGAL 在心血管中,特别是在 CABG 术后,导致血管狭窄、致炎、血管损伤等方面作用机制还未被阐明。本文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模拟一种与人 CABG 术后桥静脉再狭窄相关的病理过程,探讨 NGAL 及其下游的作用因子在静脉桥血管中表达,从而探索 NGAL 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形成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试剂
健康的普通长白猪 18 只,雌雄不拘,体重 25~30 kg。超薄切片机(RM213 型,Leica 公司,德国),光学显微镜(ⅣC TK-870E,Olympus 公司,日本),高清晰度数码显微图像分析系统(Axioplan 2 imaging,Zeiss 公司,德国);NGAL(AntibodyShop 公司,丹麦);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Abcam 公司,美国)。
1.2 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根据万松等[10-11]实验方式建立猪静脉桥模型,将实验对象用盐酸氯胺酮(20 mg/kg)、阿托品(1 mg)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并接麻醉机辅助通气,再以氯胺酮和苯巴比妥钠静脉维持麻醉。局部消毒铺巾后,取后腿外侧切口,长约 8~10 cm,采用“no-touch”技术剥离大隐静脉,分支以 3-0 丝线结扎,游离其主干长约 10 cm ,离断后置于合肝素和硝酸甘油的常温生理盐水中冲洗并保存备用。然后颈部两侧气管旁 8~10 cm 距离纵切口,逐层分离颈部肌群,于两侧气管食管沟内解剖出两侧颈总动脉。离断动脉前给予肝素钠 1 mg/kg 静脉注射,全身肝素化后用 Bulldog 钳阻断动脉两端,预留动脉段约 3 cm,从动脉段中间切断,断端一侧剪开并斜剪为 45 度,大隐静脉等分为两段同样剪为 45 度,倒转,然后用 7-0 Prolene 线与两侧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方式同血管吻合,完毕后开放阻断钳,静脉桥充盈,触之有搏动,切口常规逐层缝合。复苏后常规饲养,未使用抗生素和抗凝药。
1.3 术后分组及标本制备
将动物标本随机分为建模后 7 d、14 d 和 30 d 共 3 组,每组 6 只,分别于建模后不同时间点,将猪麻醉后,经原颈部切口于气管食管沟内找到静脉桥,切断静脉桥远端吻合口动脉端,可见血液喷出,证实静脉桥通畅,保留两端动脉约 1 cm,完整取下静脉桥,10% 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等程序制成蜡块,切片厚度 5 μm,以未移植前大隐静脉为对照。
1.4 实验方法
1.4.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 Masson 染色
通过 HE 染色,石蜡切片脱蜡水化,苏木素染色 5 min,流水冲洗 10 min,1% 氯化氢脱色,流水冲洗 10 min,伊红染色,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苏木素染液为碱性,使细胞核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使细胞质着红色,通过 Masson 染色法将胶原纤维染成绿色,平滑肌纤维呈红色。用光镜观察静脉桥内膜、中膜、外膜的变化,以及各层膜中胶原变化和 VSMC 增殖、迁移情况,拍照以做记录。
1.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石蜡切片脱蜡水化,过氧化氢消耗过氧化氢酶,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洗 5 min,3 次,枸橼酸缓冲液水煮抗原修复,山羊血清工作液封闭,分别加入一抗 NGAL、MMP9、MMP2、TIMP1,滴加一抗稀释液作为阴性参照组,4℃ 孵育过夜,室温复温 1 h,PBS 浸洗 5 min,4 次,分别滴加二抗,室温孵育 15 min,显微镜下 DAB 液染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染色结果判定标准多参照 Fromowitz 等半定量分级法方法,在高倍镜下对细胞核内反应作如下评分:① 无着色为 0 分,淡黄色为 1 分,棕黄色为 2 分,棕褐色为 3 分;② 阳性范围:<5% 为 0 分,5%~25% 为 1 分,26%~50% 为 2 分,51%~75% 为 3 分,>75% 为 4 分。两项结果相加<2 分为阴性(–),2~3 分为弱阳性(+),4~5 分为中度阳性(++),6~7 分为强阳性(+++),其中(–)~(+)视为低表达,(++)~(+++)视为过表达。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 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E 染色与 Masson 染色结果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肌纤维呈亮粉红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静脉桥血管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中膜层肌纤维增生,并向内膜层迁移,建模 14 d 与 7 d 相比,中膜层肌纤维染色明显,并且向内膜层迁移,建模 30 d 肌纤维层明显向内膜层迁移,并且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弹力纤维层甚至出现断裂、紊乱现象,由此不难看出,桥血管的狭窄,与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肌纤维增生并向内膜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胶原基质降解,弹力纤维层被破坏,肌纤维增厚向内膜迁移,从而导致桥血管的再狭窄(图 1a)。Masson 染色,细胞质、肌纤维和红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褐色。建模 14 d 蓝色的胶原纤维逐渐被红色的肌纤维取代,30 d 时红色肌纤维增多并向内膜层延伸,并且中膜、内膜层细胞排列紊乱,失去原来的血管结构(图 1b),这与 HE 染色的结果一致。提示本实验建立桥血管狭窄模型成功。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2.1 NGAL 在桥血管中的表达
正常静脉中,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 NAGL 表达均呈阴性或弱阳性(图 2a);建模 7 d 与正常静脉相似,无明显表达;建模后 14 d 与正常静脉相比,中膜层明显出现 NGAL 表达(P<0.05),内膜、外膜层未见明显表达,建模后 30 d 与正常静脉相比,中膜层 NGAL 的表达量增加(P<0.05),并且有向内膜层迁移的趋势,而与建模后 14 d 相比,表达量增加不明显(图 2b)。由此可以看出,NGAL 参与到血管再狭窄的过程中,最初主要作用于血管中膜层,在建模后 14 d开始出现一个表达高峰,并一直持续到建模后 30 d,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内膜层也逐渐出现 NGAL 的表达。
2.2.2 MMP9、MMP2 在桥血管中的表达
正常大隐静脉中 MMP9 几乎不表达(图 3a),建模后 7 d 中膜层 MMP9 开始出现阳性表达(P<0.05),与正常静脉相比,术后 14 d 中膜层阳性表达显著(P<0.05),并且内膜层也出现阳性表达,建模后 30 d 中膜 MMP9 表达明显减少。MMP2 也出现类似 MMP9 的表达趋势,只是表达量相对于 MMP9 较少(图 3b)。由此可以看出,MMP9 和 MMP2 在建模后 7d 出现明显表达,在 14 d 后出现表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30 d 时 MMP9 和 MMP2 表达量已经明显下降,与正常大隐静脉无明显差异。
2.2.3 TIMP1 在桥血管中的表达
本实验同时检测不同建模时间后 TIMP1 的表达(图 4a),可以看出建模后 14 d 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正常静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MMP9、MMP2 相比,TIMP1 的表达有相对滞后的趋势(图 4b),并且表达量与 MMP9、MMP2 相比也相对较低,考虑可能与 TIMP1 的负性调节有关。
3 讨论
有研究[12]表明,基质的降解和 VSMC 的增殖活性改变等血管重塑的发生,参与并促进了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过程。本研究发现建模后 7 d 静脉桥血管中膜层胶原基质开始出现降解,中膜层肌纤维逐渐增生,建模 14 d 后,中膜层肌纤维增生明显,并且向内膜层迁移,建模 30 d 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甚至出现断裂现象,并且肌纤维层明显向内膜层迁移,直观地展现了桥血管发生狭窄的病理过程。
NGAL 最早用于研究急、慢性肾损伤等的病理过程,在肾脏疾病中作为一种是新型标志物运用到临床中,并且有研究表明 NGAL 在抑制肿瘤细胞粘附、转移、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13-14]。近些年 NGAL 逐渐应用到心脏疾病中去,Kafkas 等[5]报道 CHD 患者血清 NGAL 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数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清中 NGAL 可反映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水平,有研究表明,在 CHD 患者血清中 NGAL 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 NGAL 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时表达有明显差异,说明 NGAL 在 CHD 的形成、血管狭窄中发挥作用,NGAL 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阴性颗粒中[15],NF-κB 的活化能够促进 NGAL 的表达[16]。各种危险因素、环境、应激的因素,可通过白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增加,可促使 NGAL 在转录水平、蛋白水平升高。本研究显示,在正常静脉中 NAGL 无明显表达;在建立猪狭窄静脉桥模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NGAL 的表达量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中膜层,14 d 表达量明显增加,30 d 后达到一个表达高峰,并有向内膜层迁移的趋势。此实验可以直观看到在桥血管狭窄的急性期 NGAL 的主要作用靶点,并且可以看到在整个急性期内 NGAL 表达趋势的变化,不难看出,NGAL 在整个桥血管狭窄的发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NGAL 是在研究 MMP9 时发现的 MMPs 作为 NGAL 的下游因子已被证明是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17-18],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是造成血管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 MMPs 在细胞迁移和基质重塑中发挥作用[19]。
MMP9 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与分泌,降解血管基膜,促进病理性血管重塑,有研究表明血清 MMP9 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有相关性[20],Kalela 等[21]通过研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CHD 的危险因素与 MMP9 的关系,发现 MMP9 与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 MMP9 作为致炎因子参与血管狭窄的发生。大部分情况下 MMP9 以前体形式(pro-MMP9)分泌,而 NGAL 可与之以二硫键为基础形成异源二聚体 NGAL/pro-MMP9 共同发挥作用[22]。本实验显示 MMP9 在建模后也出现类似 NGAL 的表达,建模后 7 d 表达量明显增加,表达的高峰期出现在建模后 14 d,而建模后 30 d 表达量已经明显下降,MMP2 与 MMP9 有相似的表达。但是 MMPs 的表达与 NGAL 并不完全同步,考虑可能与 TIMP1 负性调节有关。
有研究[23]表明,TIMP1 的表达没有对血管的狭窄起直接的作用,而是因为血管壁中 MMPs 的升高所产生的代偿反应,所以 TIMP1 相当于一个负性调节因子,在通路中起平衡作用,研究[24]发现 TIMP2 具有类似的特性,TIMPs 的作用机制阻止平滑肌细胞向合成型转变,抑制基质的合成和 VSMC 的迁移。基质的合成降解以及平滑肌的迁移增生取决于 MMPs 和 TIMPs 之间的动态平衡[25]。通常情况下,TIMP1、TIMP2 作为 MMP9 内源性抑制因子可负性调节 MMP9 的活性,本实验可以看出,TIMP1 在建模后 14 d 出现一个明显的表达峰值,我们可以推测,正是 MMPs 在建模后第 7~14 d 的表达增殖,触发了 TIMP1 的反馈抑制,但其反馈抑制能力相对较弱,并不能逆转只能相对延缓桥静脉狭窄的过程。
因此,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初步论证 NGAL 信号通路在静脉桥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机制。一些损伤、应激、缺氧等刺激,导致机体内 IL1、IL6、TNF-α 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加,从而通过 NF-κB 促使 NGAL 的表达量增加,进而增加 NGAL 下游 MMP2、MMP9 等蛋白的表达,增强其蛋白水解活性,从而促进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基膜中细胞外基质降解,弹力纤维完整性遭到破坏,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造成静脉桥血管的狭窄,整个过程受到 TIMP1、TIMP2 的反馈抑制(图 5)。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 NGAL 等因子在桥血管早期再狭窄中的作用,初步明确一条可能的信号通道,从而对桥静脉的早期再狭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并希望能为临床抑制或者延缓桥血管再狭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a:将标本切片进行 HE 染色,细胞核呈蓝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肌纤维呈亮粉红色(×100);b:Masson 染色时胶原纤维呈蓝绿色,细胞质、肌纤维和红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褐色(×100);NC:术前对照组静脉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NGAL 在术前与术后 7 d、14 d、30 d 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棕褐色颗粒为 NGAL 表达;b:建模后中膜层与正常静脉 NGAL 的表达量比较;*:建模后 14 d 中膜层与正常静脉 NGAL 的表达量比较,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MMP2、MMP9 在术前与术后 7 d、14 d、30 d 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b:建模后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建模后 7 d 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TIMP1 在术前与术后 7 d、14 d、30 d 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b:建模后 14 d 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建模后 14 d 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血管炎性与复杂的多因素疾病病理生理参与的常见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HD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已成为心脏外科治疗 CHD 的常规手术之一,然而 CABG 术后桥血管通畅率不高[2]、桥血管再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手术效果,也给手术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与痛苦。因此,CABG 术后桥血管的再狭窄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血管再狭窄可能与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迁移和不良的血管重塑(vascular remodeling,VR)等因素有关[3]。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NGAL)作为 lipocalin 家族中的一员更多作为一种致炎因子用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等的研究[4],但近些年有研究表明NGAL 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形成中有特殊意义[5-6],最近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NGAL 与 CHD、心肌梗死的发生与预后有重要的联系[7-9]。但 NGAL 在心血管中,特别是在 CABG 术后,导致血管狭窄、致炎、血管损伤等方面作用机制还未被阐明。本文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模拟一种与人 CABG 术后桥静脉再狭窄相关的病理过程,探讨 NGAL 及其下游的作用因子在静脉桥血管中表达,从而探索 NGAL 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形成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试剂
健康的普通长白猪 18 只,雌雄不拘,体重 25~30 kg。超薄切片机(RM213 型,Leica 公司,德国),光学显微镜(ⅣC TK-870E,Olympus 公司,日本),高清晰度数码显微图像分析系统(Axioplan 2 imaging,Zeiss 公司,德国);NGAL(AntibodyShop 公司,丹麦);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Abcam 公司,美国)。
1.2 猪静脉桥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根据万松等[10-11]实验方式建立猪静脉桥模型,将实验对象用盐酸氯胺酮(20 mg/kg)、阿托品(1 mg)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并接麻醉机辅助通气,再以氯胺酮和苯巴比妥钠静脉维持麻醉。局部消毒铺巾后,取后腿外侧切口,长约 8~10 cm,采用“no-touch”技术剥离大隐静脉,分支以 3-0 丝线结扎,游离其主干长约 10 cm ,离断后置于合肝素和硝酸甘油的常温生理盐水中冲洗并保存备用。然后颈部两侧气管旁 8~10 cm 距离纵切口,逐层分离颈部肌群,于两侧气管食管沟内解剖出两侧颈总动脉。离断动脉前给予肝素钠 1 mg/kg 静脉注射,全身肝素化后用 Bulldog 钳阻断动脉两端,预留动脉段约 3 cm,从动脉段中间切断,断端一侧剪开并斜剪为 45 度,大隐静脉等分为两段同样剪为 45 度,倒转,然后用 7-0 Prolene 线与两侧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方式同血管吻合,完毕后开放阻断钳,静脉桥充盈,触之有搏动,切口常规逐层缝合。复苏后常规饲养,未使用抗生素和抗凝药。
1.3 术后分组及标本制备
将动物标本随机分为建模后 7 d、14 d 和 30 d 共 3 组,每组 6 只,分别于建模后不同时间点,将猪麻醉后,经原颈部切口于气管食管沟内找到静脉桥,切断静脉桥远端吻合口动脉端,可见血液喷出,证实静脉桥通畅,保留两端动脉约 1 cm,完整取下静脉桥,10% 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等程序制成蜡块,切片厚度 5 μm,以未移植前大隐静脉为对照。
1.4 实验方法
1.4.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 Masson 染色
通过 HE 染色,石蜡切片脱蜡水化,苏木素染色 5 min,流水冲洗 10 min,1% 氯化氢脱色,流水冲洗 10 min,伊红染色,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苏木素染液为碱性,使细胞核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使细胞质着红色,通过 Masson 染色法将胶原纤维染成绿色,平滑肌纤维呈红色。用光镜观察静脉桥内膜、中膜、外膜的变化,以及各层膜中胶原变化和 VSMC 增殖、迁移情况,拍照以做记录。
1.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石蜡切片脱蜡水化,过氧化氢消耗过氧化氢酶,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洗 5 min,3 次,枸橼酸缓冲液水煮抗原修复,山羊血清工作液封闭,分别加入一抗 NGAL、MMP9、MMP2、TIMP1,滴加一抗稀释液作为阴性参照组,4℃ 孵育过夜,室温复温 1 h,PBS 浸洗 5 min,4 次,分别滴加二抗,室温孵育 15 min,显微镜下 DAB 液染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染色结果判定标准多参照 Fromowitz 等半定量分级法方法,在高倍镜下对细胞核内反应作如下评分:① 无着色为 0 分,淡黄色为 1 分,棕黄色为 2 分,棕褐色为 3 分;② 阳性范围:<5% 为 0 分,5%~25% 为 1 分,26%~50% 为 2 分,51%~75% 为 3 分,>75% 为 4 分。两项结果相加<2 分为阴性(–),2~3 分为弱阳性(+),4~5 分为中度阳性(++),6~7 分为强阳性(+++),其中(–)~(+)视为低表达,(++)~(+++)视为过表达。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 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E 染色与 Masson 染色结果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肌纤维呈亮粉红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静脉桥血管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中膜层肌纤维增生,并向内膜层迁移,建模 14 d 与 7 d 相比,中膜层肌纤维染色明显,并且向内膜层迁移,建模 30 d 肌纤维层明显向内膜层迁移,并且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弹力纤维层甚至出现断裂、紊乱现象,由此不难看出,桥血管的狭窄,与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肌纤维增生并向内膜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胶原基质降解,弹力纤维层被破坏,肌纤维增厚向内膜迁移,从而导致桥血管的再狭窄(图 1a)。Masson 染色,细胞质、肌纤维和红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褐色。建模 14 d 蓝色的胶原纤维逐渐被红色的肌纤维取代,30 d 时红色肌纤维增多并向内膜层延伸,并且中膜、内膜层细胞排列紊乱,失去原来的血管结构(图 1b),这与 HE 染色的结果一致。提示本实验建立桥血管狭窄模型成功。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2.1 NGAL 在桥血管中的表达
正常静脉中,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 NAGL 表达均呈阴性或弱阳性(图 2a);建模 7 d 与正常静脉相似,无明显表达;建模后 14 d 与正常静脉相比,中膜层明显出现 NGAL 表达(P<0.05),内膜、外膜层未见明显表达,建模后 30 d 与正常静脉相比,中膜层 NGAL 的表达量增加(P<0.05),并且有向内膜层迁移的趋势,而与建模后 14 d 相比,表达量增加不明显(图 2b)。由此可以看出,NGAL 参与到血管再狭窄的过程中,最初主要作用于血管中膜层,在建模后 14 d开始出现一个表达高峰,并一直持续到建模后 30 d,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内膜层也逐渐出现 NGAL 的表达。
2.2.2 MMP9、MMP2 在桥血管中的表达
正常大隐静脉中 MMP9 几乎不表达(图 3a),建模后 7 d 中膜层 MMP9 开始出现阳性表达(P<0.05),与正常静脉相比,术后 14 d 中膜层阳性表达显著(P<0.05),并且内膜层也出现阳性表达,建模后 30 d 中膜 MMP9 表达明显减少。MMP2 也出现类似 MMP9 的表达趋势,只是表达量相对于 MMP9 较少(图 3b)。由此可以看出,MMP9 和 MMP2 在建模后 7d 出现明显表达,在 14 d 后出现表达高峰,此后逐渐减少,30 d 时 MMP9 和 MMP2 表达量已经明显下降,与正常大隐静脉无明显差异。
2.2.3 TIMP1 在桥血管中的表达
本实验同时检测不同建模时间后 TIMP1 的表达(图 4a),可以看出建模后 14 d 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正常静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MMP9、MMP2 相比,TIMP1 的表达有相对滞后的趋势(图 4b),并且表达量与 MMP9、MMP2 相比也相对较低,考虑可能与 TIMP1 的负性调节有关。
3 讨论
有研究[12]表明,基质的降解和 VSMC 的增殖活性改变等血管重塑的发生,参与并促进了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过程。本研究发现建模后 7 d 静脉桥血管中膜层胶原基质开始出现降解,中膜层肌纤维逐渐增生,建模 14 d 后,中膜层肌纤维增生明显,并且向内膜层迁移,建模 30 d 中膜层胶原基质降解,甚至出现断裂现象,并且肌纤维层明显向内膜层迁移,直观地展现了桥血管发生狭窄的病理过程。
NGAL 最早用于研究急、慢性肾损伤等的病理过程,在肾脏疾病中作为一种是新型标志物运用到临床中,并且有研究表明 NGAL 在抑制肿瘤细胞粘附、转移、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13-14]。近些年 NGAL 逐渐应用到心脏疾病中去,Kafkas 等[5]报道 CHD 患者血清 NGAL 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数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清中 NGAL 可反映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水平,有研究表明,在 CHD 患者血清中 NGAL 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 NGAL 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时表达有明显差异,说明 NGAL 在 CHD 的形成、血管狭窄中发挥作用,NGAL 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阴性颗粒中[15],NF-κB 的活化能够促进 NGAL 的表达[16]。各种危险因素、环境、应激的因素,可通过白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增加,可促使 NGAL 在转录水平、蛋白水平升高。本研究显示,在正常静脉中 NAGL 无明显表达;在建立猪狭窄静脉桥模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NGAL 的表达量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中膜层,14 d 表达量明显增加,30 d 后达到一个表达高峰,并有向内膜层迁移的趋势。此实验可以直观看到在桥血管狭窄的急性期 NGAL 的主要作用靶点,并且可以看到在整个急性期内 NGAL 表达趋势的变化,不难看出,NGAL 在整个桥血管狭窄的发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NGAL 是在研究 MMP9 时发现的 MMPs 作为 NGAL 的下游因子已被证明是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17-18],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是造成血管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 MMPs 在细胞迁移和基质重塑中发挥作用[19]。
MMP9 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与分泌,降解血管基膜,促进病理性血管重塑,有研究表明血清 MMP9 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有相关性[20],Kalela 等[21]通过研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CHD 的危险因素与 MMP9 的关系,发现 MMP9 与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 MMP9 作为致炎因子参与血管狭窄的发生。大部分情况下 MMP9 以前体形式(pro-MMP9)分泌,而 NGAL 可与之以二硫键为基础形成异源二聚体 NGAL/pro-MMP9 共同发挥作用[22]。本实验显示 MMP9 在建模后也出现类似 NGAL 的表达,建模后 7 d 表达量明显增加,表达的高峰期出现在建模后 14 d,而建模后 30 d 表达量已经明显下降,MMP2 与 MMP9 有相似的表达。但是 MMPs 的表达与 NGAL 并不完全同步,考虑可能与 TIMP1 负性调节有关。
有研究[23]表明,TIMP1 的表达没有对血管的狭窄起直接的作用,而是因为血管壁中 MMPs 的升高所产生的代偿反应,所以 TIMP1 相当于一个负性调节因子,在通路中起平衡作用,研究[24]发现 TIMP2 具有类似的特性,TIMPs 的作用机制阻止平滑肌细胞向合成型转变,抑制基质的合成和 VSMC 的迁移。基质的合成降解以及平滑肌的迁移增生取决于 MMPs 和 TIMPs 之间的动态平衡[25]。通常情况下,TIMP1、TIMP2 作为 MMP9 内源性抑制因子可负性调节 MMP9 的活性,本实验可以看出,TIMP1 在建模后 14 d 出现一个明显的表达峰值,我们可以推测,正是 MMPs 在建模后第 7~14 d 的表达增殖,触发了 TIMP1 的反馈抑制,但其反馈抑制能力相对较弱,并不能逆转只能相对延缓桥静脉狭窄的过程。
因此,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初步论证 NGAL 信号通路在静脉桥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机制。一些损伤、应激、缺氧等刺激,导致机体内 IL1、IL6、TNF-α 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加,从而通过 NF-κB 促使 NGAL 的表达量增加,进而增加 NGAL 下游 MMP2、MMP9 等蛋白的表达,增强其蛋白水解活性,从而促进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基膜中细胞外基质降解,弹力纤维完整性遭到破坏,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造成静脉桥血管的狭窄,整个过程受到 TIMP1、TIMP2 的反馈抑制(图 5)。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 NGAL 等因子在桥血管早期再狭窄中的作用,初步明确一条可能的信号通道,从而对桥静脉的早期再狭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并希望能为临床抑制或者延缓桥血管再狭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a:将标本切片进行 HE 染色,细胞核呈蓝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肌纤维呈亮粉红色(×100);b:Masson 染色时胶原纤维呈蓝绿色,细胞质、肌纤维和红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褐色(×100);NC:术前对照组静脉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NGAL 在术前与术后 7 d、14 d、30 d 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棕褐色颗粒为 NGAL 表达;b:建模后中膜层与正常静脉 NGAL 的表达量比较;*:建模后 14 d 中膜层与正常静脉 NGAL 的表达量比较,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MMP2、MMP9 在术前与术后 7 d、14 d、30 d 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b:建模后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建模后 7 d 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

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TIMP1 在术前与术后 7 d、14 d、30 d 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b:建模后 14 d 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建模后 14 d 与正常静脉表达量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