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致死性主动脉疾病。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等,但这些手段仅能观察到主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对于动脉瘤的风险评估(如动脉瘤破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 AAA 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分子 MRI 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可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 AAA 的病理学改变从而评估其破裂风险。本文就 PET、分子 MRI、SPECT 在 AAA 风险评估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详细论述。
引用本文: 朱广浪, 张磊, 孙慧莹, 周建, 景在平. 不同分子影像学技术在预测腹主动脉瘤进展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 25(6): 522-525. doi: 10.7507/1007-4848.201711020 复制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主动脉局部持续扩张,扩张的主动脉内径大于原正常动脉的 50%。AAA 患者通常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该病所导致的动脉瘤破裂却是致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10 年全球范围内 AAA 的死亡率为 2.04~3.62/10 万人[1]。动脉瘤的形成、发展到最后的破裂不是连续的过程,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加速扩张,发生破裂导致患者死亡[2]。目前,动脉瘤破裂危险程度的分级是基于 CT 测得的相关形态学参数,包括主动脉瘤最大直径、主动脉瘤形状、主动脉瘤扩张速率,动脉瘤壁应力等[3]。有研究发现主动脉瘤破裂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瘤体最大直径[4],该数据可通过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手段测量获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较大动脉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未破裂,而一些较小的动脉瘤却发生了破裂[5]。因此,主动脉瘤最大直径并不能作为预测主动脉瘤进展的唯一指标。寻找能更加全面、更加系统预测主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影像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就新型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在预测腹主动脉瘤进展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目前的分子影像学技术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分子 MRI 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1 PET-CT
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集功能显像和代谢显像于一体的功能形态复合成像技术,其一次成像即可获得 PET 的代谢图像、CT 的解剖图像及 PET 与 CT 的融合图像。PET-CT 能无创性检测分子和细胞的变化过程,且可较早地揭示机体的异常功能和代谢变化,主要应用于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后期的治疗随访。近年来,PET-CT 已应用于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领域,是评价血管壁炎症进展的一种合理、可靠的方法。PET 已经应用于腹主动脉瘤的研究中[6],理论上 PET-CT 可通过显示动脉瘤管壁的炎症状态,从而评估 AAA 的预后。
主动脉瘤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诸多方面,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性反应、血管重塑等,这些病理过程与炎症密切相关[7-8]。葡萄糖是炎症细胞的主要能量物质[9-10],而 18F-FDG 作为一种葡萄糖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示踪剂,PET 对细胞内的 18F-FDG 检出的灵敏度较高[11]。炎症在 AAA 破裂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0,12],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 18F-FDG PET-CT 显示[13]。在 AAA 大鼠模型中,使用小动物 PET 可测定 AAA 壁中 18F-FDG 的摄取情况,腹主动脉瘤破裂前 18F-FDG 摄取量的增加与动脉瘤局部管壁炎症反应呈密切相关性,因此,18F-FDG PET 成像可用于监测动脉瘤壁炎症变化进而预测 AAA 的破裂风险[9]。
2002 年,Sakalihasan 等[14]首次报道了关于主动脉瘤 PET 的成像特点,通过对 26 例 AAA 患者进行全身 PET 扫描,发现其中 10 例患者动脉瘤壁的 18F-FDG 摄取量增加;2008 年,Sakalihasan 等[15]对上述 26 例患者随访并就其结果再次进行了报道,动脉瘤壁 18F-FDG 摄取量增加的 10 例患者中,5 例患者出现了腹痛等相关的临床症状,3 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瘤增大或瘤体破裂。而另外 16 例动脉瘤壁 18F-FDG 摄取量无明显改变的患者则无相关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出现。该研究表明,18F-FDG 摄取量与 AAA 扩张以及破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PET 可以反映主动脉瘤壁的炎症反应情况从而预测 AAA 的进展。2008 年,Truijers 等[16]回顾性地分析了 17 例无症状 AAA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作为分析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AAA 患者的 SUVmax 值高于对照组。同年,Reeps 等[17]研究发现,与无主动脉瘤疾病的对照组患者相比,12 例无症状 AAA 患者的 SUVmax 值明显增加。2012 年,Tegler 等[18]用 18F-FDG PET 扫描了 7 例无症状瘤体较大的 AAA 患者(瘤体直径 52~66 mm)和 5 例无症状的瘤体较小的 AAA 患者(瘤体直径 34~40 mm),其结果与 Truijers 和 Reeps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AAA 患者的 SUVmax 显著升高。以上结果均表明,18F-FDG 通过可视化主动脉壁的炎症改变和结构变化,从而更详细地了解 AAA 在破裂之前血管壁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因此,18F-FDG PET 成像可能成为 AAA 破裂前识别其高风险的一种新方法。
2 分子 MRI
分子 MRI 是基于 MRI 技术的分子影像学技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以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为核心的探针,其可特异性地与靶分子结合选择性地结合分子靶标(例如特异性受体或蛋白质)或在特定细胞(例如通过吞噬作用)或在组织中积聚,从而达到特异性分子显影。MRI 作为非侵入性诊断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以及无电离辐射和不应用肾毒性碘化物造影剂等优点。因此,其在不同生物医学和成像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MRI 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尚未普及,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已经应用于主动脉瘤领域并且引起了广泛关注。
巨噬细胞是参与 AAA 进展的炎症细胞之一[19-20]。在分子 MRI 中,最常用于巨噬细胞 MRI 的对比剂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包括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直径 50~180 nm)和 USPIO(直径 10~50 nm),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使 T2/T2 弛豫时间缩短,导致摄取该物质后的巨噬细胞在 MRI 的 T2 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影。2009 年 Turner 等[21]将可以被巨噬细胞摄取的 USPIO 探针应用于主动脉瘤模型小鼠,在主动脉瘤形成之后,在注射对比剂后立即进行成像和注射后 24 h 再次成像。结果发现,在巨噬细胞浸润区域,T2/T2 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该区域 USPIO 的积聚程度与组织学染色结果一致,该实验证明了在主动脉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可以使用该探针观察 AAA 瘤壁炎症的变化。
挖掘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在监测和评估动脉瘤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应用价值,对 AAA 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011 年,Richards 等[22]在 29 例无症状 AAA(直径 4.0~6.6 cm)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评估了 USPIO 对比剂对动脉瘤壁内的局部炎症反应的检测能力。此外,该研究还评估了探针摄取率和动脉瘤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在 USPIO 注射之前和注射后 24~36 h,分别进行 T2 加权 MRI 以及量化分析 USPIO 积聚量,结果发现,尽管动脉瘤的直径相似,动脉瘤壁的局部高摄取组 AAA 的直径增长率是其他组的 3 倍。USPIO 的应用使得发现 AAA 瘤壁中的炎症细胞成为可能,因此 USPIO 可能能够识别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的患者。在一项有 14 例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了使用 USPIO 可对 AAA 进行诊断,在 USPIO 注射前和注射后 36 h 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主动脉壁 T2/T2 弛豫时间缩短与动脉瘤壁 USPIO 摄取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3]。2015 年,McBride 等[24]通过对 350 例 AAA 患者进行了大量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证明,在 MRI 中 USPIO 摄取增加可成为预测 AAA 生长速度和 AAA 破裂风险的新型成像标志。
2017 年,MA3RS 的研究者们证实 USPIO 对比剂可以识别主动脉瘤患者管壁炎症,从而预测动脉瘤的生长速率和临床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方法[12]。但目前 USPIO 临床相关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MRI 技术配合 USPIO 试剂能否在未来真正应用于对 AAA 破裂风险的评估,还有赖于更多相关大型试验的开展及论证。
3 SPECT
SPECT 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如99mTc(锝-99m),123I(碘-123)和111 In(铟-111)等,来选择性地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生化变化及器官的代谢情况[25-26]。与 PET 或 MRI 相比,SPECT 虽然空间分辨率较低,但 SPECT 探针较 PET 探针具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和较低的价格,因此 SPECT 示踪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普遍[27-28]。CT 可对 SPECT 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利用 CT 图像对 SPECT 图像所显示的病变部位进行解剖定位,并提供诊断信息。SPECT-CT 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重视,并且已广泛应用于骨骼、肿瘤、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动脉瘤的进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结构蛋白质从而导致血管壁的薄弱。因此,利用99mTc 标记的 MMP 特异性示踪剂通过 SPECT 成像可能检测到血管壁的变化,有助于评估 AAA 扩张和破裂的风险。2010 年,Razavian 等[29]通过特异性的111 In 标记的示踪剂(RP782)对氯化钙诱导的颈动脉瘤模型小鼠进行成像。在动脉瘤诱导后第 2、4 和 8 周使用 micro-SPECT/CT 分别对模型动物进行成像。结果发现,在第 4 周的时候,动脉瘤壁对示踪剂摄取达到峰值,表明在该时间点的蛋白水解活性达到峰值。2015 年,Golestani 等[30]在 AngⅡ 诱导的 AAA 小鼠模型中,首次应用99mTc 标记的 MMP 特异性示踪剂进行 micro-SPECT/CT 成像,AAA 模型组中 MMP 信号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 AAA 的血管壁中检测到与上调的 CD68 基因表达相伴的巨噬细胞的浸润增加。此外,99mTc 标记的 MMP 特异性示踪剂显示与 MMP-2/-9/-12 活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者们正在尝试将上述成果应用于人体,如果试验成功,SPECT 成像技术必将为评估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提供新的方向。
4 问题与展望
AAA 破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准确评估 AAA 破裂的危险程度不仅有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也有利于判断预后。但目前尚无成熟的影像学方法能够准确、全面评估 AAA 破裂的危险性。随着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迅速发展,AAA 破裂危险因素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将成为可能。PET/CT 成像技术集功能显像和代谢显像于一体,在评估动脉瘤局部炎症反应程度,预测破裂风险方面有极大价值。使用 USPIO 为显影剂的 MRI 显像技术同样可以反映病变局部的炎症程度,但因目前缺乏大型临床试验支持,尚不能实际应用于临床诊断。通过利用 MMP 特异性示踪剂进行 SPECT 成像来反映血管壁的炎症变化,有助于评估 AAA 扩张和破裂,但 SPECT 成像在腹主动脉瘤研究领域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该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人体还有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未来更多大样本研究可将现有技术进一步推向临床,同时期待新的技术开发为 AAA 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主动脉局部持续扩张,扩张的主动脉内径大于原正常动脉的 50%。AAA 患者通常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该病所导致的动脉瘤破裂却是致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10 年全球范围内 AAA 的死亡率为 2.04~3.62/10 万人[1]。动脉瘤的形成、发展到最后的破裂不是连续的过程,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加速扩张,发生破裂导致患者死亡[2]。目前,动脉瘤破裂危险程度的分级是基于 CT 测得的相关形态学参数,包括主动脉瘤最大直径、主动脉瘤形状、主动脉瘤扩张速率,动脉瘤壁应力等[3]。有研究发现主动脉瘤破裂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瘤体最大直径[4],该数据可通过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手段测量获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较大动脉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未破裂,而一些较小的动脉瘤却发生了破裂[5]。因此,主动脉瘤最大直径并不能作为预测主动脉瘤进展的唯一指标。寻找能更加全面、更加系统预测主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影像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就新型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在预测腹主动脉瘤进展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目前的分子影像学技术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分子 MRI 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1 PET-CT
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集功能显像和代谢显像于一体的功能形态复合成像技术,其一次成像即可获得 PET 的代谢图像、CT 的解剖图像及 PET 与 CT 的融合图像。PET-CT 能无创性检测分子和细胞的变化过程,且可较早地揭示机体的异常功能和代谢变化,主要应用于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后期的治疗随访。近年来,PET-CT 已应用于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领域,是评价血管壁炎症进展的一种合理、可靠的方法。PET 已经应用于腹主动脉瘤的研究中[6],理论上 PET-CT 可通过显示动脉瘤管壁的炎症状态,从而评估 AAA 的预后。
主动脉瘤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诸多方面,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性反应、血管重塑等,这些病理过程与炎症密切相关[7-8]。葡萄糖是炎症细胞的主要能量物质[9-10],而 18F-FDG 作为一种葡萄糖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示踪剂,PET 对细胞内的 18F-FDG 检出的灵敏度较高[11]。炎症在 AAA 破裂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0,12],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 18F-FDG PET-CT 显示[13]。在 AAA 大鼠模型中,使用小动物 PET 可测定 AAA 壁中 18F-FDG 的摄取情况,腹主动脉瘤破裂前 18F-FDG 摄取量的增加与动脉瘤局部管壁炎症反应呈密切相关性,因此,18F-FDG PET 成像可用于监测动脉瘤壁炎症变化进而预测 AAA 的破裂风险[9]。
2002 年,Sakalihasan 等[14]首次报道了关于主动脉瘤 PET 的成像特点,通过对 26 例 AAA 患者进行全身 PET 扫描,发现其中 10 例患者动脉瘤壁的 18F-FDG 摄取量增加;2008 年,Sakalihasan 等[15]对上述 26 例患者随访并就其结果再次进行了报道,动脉瘤壁 18F-FDG 摄取量增加的 10 例患者中,5 例患者出现了腹痛等相关的临床症状,3 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瘤增大或瘤体破裂。而另外 16 例动脉瘤壁 18F-FDG 摄取量无明显改变的患者则无相关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出现。该研究表明,18F-FDG 摄取量与 AAA 扩张以及破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PET 可以反映主动脉瘤壁的炎症反应情况从而预测 AAA 的进展。2008 年,Truijers 等[16]回顾性地分析了 17 例无症状 AAA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作为分析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AAA 患者的 SUVmax 值高于对照组。同年,Reeps 等[17]研究发现,与无主动脉瘤疾病的对照组患者相比,12 例无症状 AAA 患者的 SUVmax 值明显增加。2012 年,Tegler 等[18]用 18F-FDG PET 扫描了 7 例无症状瘤体较大的 AAA 患者(瘤体直径 52~66 mm)和 5 例无症状的瘤体较小的 AAA 患者(瘤体直径 34~40 mm),其结果与 Truijers 和 Reeps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AAA 患者的 SUVmax 显著升高。以上结果均表明,18F-FDG 通过可视化主动脉壁的炎症改变和结构变化,从而更详细地了解 AAA 在破裂之前血管壁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因此,18F-FDG PET 成像可能成为 AAA 破裂前识别其高风险的一种新方法。
2 分子 MRI
分子 MRI 是基于 MRI 技术的分子影像学技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以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为核心的探针,其可特异性地与靶分子结合选择性地结合分子靶标(例如特异性受体或蛋白质)或在特定细胞(例如通过吞噬作用)或在组织中积聚,从而达到特异性分子显影。MRI 作为非侵入性诊断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以及无电离辐射和不应用肾毒性碘化物造影剂等优点。因此,其在不同生物医学和成像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MRI 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尚未普及,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已经应用于主动脉瘤领域并且引起了广泛关注。
巨噬细胞是参与 AAA 进展的炎症细胞之一[19-20]。在分子 MRI 中,最常用于巨噬细胞 MRI 的对比剂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包括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直径 50~180 nm)和 USPIO(直径 10~50 nm),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使 T2/T2 弛豫时间缩短,导致摄取该物质后的巨噬细胞在 MRI 的 T2 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影。2009 年 Turner 等[21]将可以被巨噬细胞摄取的 USPIO 探针应用于主动脉瘤模型小鼠,在主动脉瘤形成之后,在注射对比剂后立即进行成像和注射后 24 h 再次成像。结果发现,在巨噬细胞浸润区域,T2/T2 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该区域 USPIO 的积聚程度与组织学染色结果一致,该实验证明了在主动脉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可以使用该探针观察 AAA 瘤壁炎症的变化。
挖掘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在监测和评估动脉瘤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应用价值,对 AAA 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011 年,Richards 等[22]在 29 例无症状 AAA(直径 4.0~6.6 cm)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评估了 USPIO 对比剂对动脉瘤壁内的局部炎症反应的检测能力。此外,该研究还评估了探针摄取率和动脉瘤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在 USPIO 注射之前和注射后 24~36 h,分别进行 T2 加权 MRI 以及量化分析 USPIO 积聚量,结果发现,尽管动脉瘤的直径相似,动脉瘤壁的局部高摄取组 AAA 的直径增长率是其他组的 3 倍。USPIO 的应用使得发现 AAA 瘤壁中的炎症细胞成为可能,因此 USPIO 可能能够识别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的患者。在一项有 14 例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了使用 USPIO 可对 AAA 进行诊断,在 USPIO 注射前和注射后 36 h 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主动脉壁 T2/T2 弛豫时间缩短与动脉瘤壁 USPIO 摄取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3]。2015 年,McBride 等[24]通过对 350 例 AAA 患者进行了大量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证明,在 MRI 中 USPIO 摄取增加可成为预测 AAA 生长速度和 AAA 破裂风险的新型成像标志。
2017 年,MA3RS 的研究者们证实 USPIO 对比剂可以识别主动脉瘤患者管壁炎症,从而预测动脉瘤的生长速率和临床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方法[12]。但目前 USPIO 临床相关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MRI 技术配合 USPIO 试剂能否在未来真正应用于对 AAA 破裂风险的评估,还有赖于更多相关大型试验的开展及论证。
3 SPECT
SPECT 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如99mTc(锝-99m),123I(碘-123)和111 In(铟-111)等,来选择性地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生化变化及器官的代谢情况[25-26]。与 PET 或 MRI 相比,SPECT 虽然空间分辨率较低,但 SPECT 探针较 PET 探针具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和较低的价格,因此 SPECT 示踪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普遍[27-28]。CT 可对 SPECT 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利用 CT 图像对 SPECT 图像所显示的病变部位进行解剖定位,并提供诊断信息。SPECT-CT 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重视,并且已广泛应用于骨骼、肿瘤、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动脉瘤的进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结构蛋白质从而导致血管壁的薄弱。因此,利用99mTc 标记的 MMP 特异性示踪剂通过 SPECT 成像可能检测到血管壁的变化,有助于评估 AAA 扩张和破裂的风险。2010 年,Razavian 等[29]通过特异性的111 In 标记的示踪剂(RP782)对氯化钙诱导的颈动脉瘤模型小鼠进行成像。在动脉瘤诱导后第 2、4 和 8 周使用 micro-SPECT/CT 分别对模型动物进行成像。结果发现,在第 4 周的时候,动脉瘤壁对示踪剂摄取达到峰值,表明在该时间点的蛋白水解活性达到峰值。2015 年,Golestani 等[30]在 AngⅡ 诱导的 AAA 小鼠模型中,首次应用99mTc 标记的 MMP 特异性示踪剂进行 micro-SPECT/CT 成像,AAA 模型组中 MMP 信号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 AAA 的血管壁中检测到与上调的 CD68 基因表达相伴的巨噬细胞的浸润增加。此外,99mTc 标记的 MMP 特异性示踪剂显示与 MMP-2/-9/-12 活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者们正在尝试将上述成果应用于人体,如果试验成功,SPECT 成像技术必将为评估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提供新的方向。
4 问题与展望
AAA 破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准确评估 AAA 破裂的危险程度不仅有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也有利于判断预后。但目前尚无成熟的影像学方法能够准确、全面评估 AAA 破裂的危险性。随着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迅速发展,AAA 破裂危险因素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将成为可能。PET/CT 成像技术集功能显像和代谢显像于一体,在评估动脉瘤局部炎症反应程度,预测破裂风险方面有极大价值。使用 USPIO 为显影剂的 MRI 显像技术同样可以反映病变局部的炎症程度,但因目前缺乏大型临床试验支持,尚不能实际应用于临床诊断。通过利用 MMP 特异性示踪剂进行 SPECT 成像来反映血管壁的炎症变化,有助于评估 AAA 扩张和破裂,但 SPECT 成像在腹主动脉瘤研究领域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该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人体还有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未来更多大样本研究可将现有技术进一步推向临床,同时期待新的技术开发为 AAA 诊疗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