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凤文, 孙毅, 谢涌泉, 袁素, 骆志玲, 张桂敏, 胡晓鹏, 赵广智, 王首正, 欧阳文斌, 刘垚, 鲁雯馨, 潘湘斌. 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两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 25(7): 636-638. doi: 10.7507/1007-4848.201806030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 1,女,6 岁,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入院,无活动后气促、乏力,生长发育及活动量较正常同龄人无明显差异。听诊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Ⅳ级全收缩期杂音。胸部 X 线片示:肺血增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6 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患者 2,男,10 岁,因“发现心脏杂音 1 月”入院,患者易患感冒,无活动后气促、乏力,生长发育及活动量较正常同龄人无明显差异。听诊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胸部 X 线片示:肺血增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5 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2 例患者于 2018 年 2 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且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性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直径>3 mm 且 <10 mm;VSD 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 VSD 及主动脉瓣反流;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无赘生物或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封堵器安置处无血栓存在,无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无合并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无合并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无心功能不全,能耐受操作。该研究通过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 例患者同意经胸植入完全可降解封堵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完全可降解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中国)由可降解高分子聚合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单丝编织成封堵器骨架结构,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可清晰显示其结构;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无纺布制成阻流膜结构;见图 1。PDO 在人体内的降解开始于 6 个月左右,12 个月基本降解,首先由高分子水解成大分子,再逐步降解为小分子,被细胞吞噬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变成丙酮酸,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PLLA 作为可吸收阻流膜,在人体内的降解开始于 12 个月左右,2 年内基本降解,首先由高分子水解成大分子,再逐步降解为小分子的乳酸单体,被细胞吞噬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变成丙酮酸,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完全可降解封堵器与传统的镍钛合金 VSD 封堵器具有相似的机械性和外观。封堵器大小依据其腰部直径确定,封堵器选择标准:依据缺损大小选择封堵器型号,封堵器腰部直径比缺损直径大 1~2 mm。
患者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经食管超声引导行经胸 VSD 封堵术;见图 2。自剑突下行 2~3 cm 长的皮肤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部分劈开胸骨,切开心包并悬吊,暴露右心室游离壁,静脉给予肝素(100 U/kg)。术前行食管超声检查,确认缺损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用手指腹面轻触右心室表面,正对缺损的部位即为穿刺点。4-0 带垫片缝线在穿刺点部位进行荷包缝合,20G 穿刺针插入右心室。将导引钢丝沿穿刺针进入右心室,明确导引钢丝经 VSD 送入左心室内,撤除穿刺针。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沿导引钢丝送入输送鞘管到右心室,撤除导引钢丝,经输送鞘置入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中国)进行封堵。推拉试验检测封堵器的牢固程度,食管超声检测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关闭不全,封堵器位置良好,释放封堵器;见图 3。剪断安全绳,沿一端抽出安全绳。若在手术过程中遇到封堵器脱落的情况,可用此安全绳回收封堵器。撤出导管,打结器打结止血,常规缝合关胸。
术后患者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3~5 mg/kg,共 6 个月。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门诊随访。
2 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封堵器型号分别为 8 mm 和 7 mm,术后第 1 d 及术后 1 个月、3 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及新发瓣膜反流,封堵器位置及形态良好。住院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死亡、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瓣膜反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讨论 膜周部 VSD 是最常见的 VSD 类型,经皮或者微创经胸封堵已被认为是治疗膜周部 VSD 安全、有效的方法[1-2],不仅有效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节省手术时间,而且避免体外循环,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但是,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 VSD 封堵治疗的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0.6%~20%[3-14],从而使封堵手术备受争议。传统的封堵器由镍钛合金制成其骨架结构,研究表明,迟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由于镍钛合金的持续机械性压迫引起[1-2, 15]。理想的封堵器应该是由一个可吸收的临时骨架作为暂时的“桥梁”,引导自身组织沿封堵器边缘覆盖封堵器及缺损,缺损完全愈合后封堵器逐渐被降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金属装置有关的长期并发症发生。动物实验表明[16-19],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成功率高,具有无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明显并发症,近中期疗效确切。2006 年 Mullen 等[20]报道了第一个采用可吸收基质作为阻流膜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BioSTAR 封堵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BioSTAR 封堵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率,但是,由于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此型封堵器仍然采用不锈钢骨架结构,否则放射线无法引导植入封堵器,因此封堵器不能被完全降解。近年来,随着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发展,完全可降解封堵器可以通过单纯超声引导技术植入。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全可降解封堵器应用于临床的报道。
与传统的镍钛合金 VSD 封堵器不同,本研究中使用的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由 PDO 单丝编织网以及 PLLA 无纺布组成。PDO 和 PLLA 都是脂肪族聚酯,可通过水解降解成可溶性片段并通过三羧酸循环代谢完全排出体外,不会引起持续的炎症或毒性反应。另外,PDO 纤维编织网具有良好的强度以及优异的韧性,同时还具备传统封堵器的自膨胀特点,PLLA 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可生物降解,易于纺织成膜,因此被选择用于制作完全可降解封堵器。
既往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16],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对制备好房间隔缺损模型的实验猪进行封堵,封堵成功率 100%,术后 180 d 可见封堵器完全被光滑致密的内膜组织覆盖融合,未见赘生物及血栓形成,无封堵器移位、脱落。另一项动物实验结果显示[17],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犬心脏中植入 12 周后内皮化完成。PDO 细丝在 24 周时已大部分被降解并被胶原纤维取代,显示无封堵器脱落和 VSD 再通。PDO 的总降解时间约为 6 个月,PLLA 为 24 个月,降解与内皮化同时发生。封堵器完全降解后,其对传导组织的压迫风险就不复存在。因此,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很可能成为封堵的理想装置。研究表明[20-22],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卵圆孔未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传统的介入封堵手术在放射线下完成,而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所以,既往用于临床的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做不到完全可降解,其中的可显影成分仍残留体内。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的方式植入封堵器,手术全程不需要放射线,封堵器所有成分均由完全可降解材料制成,最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此外,完全可降解封堵器还设计有安全绳,植入过程中一旦遇到封堵器脱落情况,立即通过安全绳回收,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安全。本研究首次应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两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 3 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未出现 VSD 再通。
在我们随后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的优势,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低、避免因镍钛合金引起长期机械性压迫相关的并发症,将得到进一步验证。当然,还需要重点观察评估潜在的并发症,如封堵器降解过程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封堵器脱落或者栓塞的风险以及长期随访可能发现的 VSD 再通等问题。



临床资料 患者 1,女,6 岁,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入院,无活动后气促、乏力,生长发育及活动量较正常同龄人无明显差异。听诊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Ⅳ级全收缩期杂音。胸部 X 线片示:肺血增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6 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患者 2,男,10 岁,因“发现心脏杂音 1 月”入院,患者易患感冒,无活动后气促、乏力,生长发育及活动量较正常同龄人无明显差异。听诊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胸部 X 线片示:肺血增多;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5 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
2 例患者于 2018 年 2 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且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性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直径>3 mm 且 <10 mm;VSD 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 VSD 及主动脉瓣反流;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无赘生物或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封堵器安置处无血栓存在,无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无合并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无合并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无心功能不全,能耐受操作。该研究通过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 例患者同意经胸植入完全可降解封堵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完全可降解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中国)由可降解高分子聚合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单丝编织成封堵器骨架结构,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可清晰显示其结构;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无纺布制成阻流膜结构;见图 1。PDO 在人体内的降解开始于 6 个月左右,12 个月基本降解,首先由高分子水解成大分子,再逐步降解为小分子,被细胞吞噬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变成丙酮酸,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PLLA 作为可吸收阻流膜,在人体内的降解开始于 12 个月左右,2 年内基本降解,首先由高分子水解成大分子,再逐步降解为小分子的乳酸单体,被细胞吞噬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变成丙酮酸,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完全可降解封堵器与传统的镍钛合金 VSD 封堵器具有相似的机械性和外观。封堵器大小依据其腰部直径确定,封堵器选择标准:依据缺损大小选择封堵器型号,封堵器腰部直径比缺损直径大 1~2 mm。
患者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经食管超声引导行经胸 VSD 封堵术;见图 2。自剑突下行 2~3 cm 长的皮肤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部分劈开胸骨,切开心包并悬吊,暴露右心室游离壁,静脉给予肝素(100 U/kg)。术前行食管超声检查,确认缺损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用手指腹面轻触右心室表面,正对缺损的部位即为穿刺点。4-0 带垫片缝线在穿刺点部位进行荷包缝合,20G 穿刺针插入右心室。将导引钢丝沿穿刺针进入右心室,明确导引钢丝经 VSD 送入左心室内,撤除穿刺针。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沿导引钢丝送入输送鞘管到右心室,撤除导引钢丝,经输送鞘置入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中国)进行封堵。推拉试验检测封堵器的牢固程度,食管超声检测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关闭不全,封堵器位置良好,释放封堵器;见图 3。剪断安全绳,沿一端抽出安全绳。若在手术过程中遇到封堵器脱落的情况,可用此安全绳回收封堵器。撤出导管,打结器打结止血,常规缝合关胸。
术后患者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3~5 mg/kg,共 6 个月。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门诊随访。
2 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封堵器型号分别为 8 mm 和 7 mm,术后第 1 d 及术后 1 个月、3 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及新发瓣膜反流,封堵器位置及形态良好。住院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死亡、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瓣膜反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讨论 膜周部 VSD 是最常见的 VSD 类型,经皮或者微创经胸封堵已被认为是治疗膜周部 VSD 安全、有效的方法[1-2],不仅有效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节省手术时间,而且避免体外循环,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但是,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 VSD 封堵治疗的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0.6%~20%[3-14],从而使封堵手术备受争议。传统的封堵器由镍钛合金制成其骨架结构,研究表明,迟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由于镍钛合金的持续机械性压迫引起[1-2, 15]。理想的封堵器应该是由一个可吸收的临时骨架作为暂时的“桥梁”,引导自身组织沿封堵器边缘覆盖封堵器及缺损,缺损完全愈合后封堵器逐渐被降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金属装置有关的长期并发症发生。动物实验表明[16-19],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成功率高,具有无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明显并发症,近中期疗效确切。2006 年 Mullen 等[20]报道了第一个采用可吸收基质作为阻流膜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BioSTAR 封堵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BioSTAR 封堵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率,但是,由于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此型封堵器仍然采用不锈钢骨架结构,否则放射线无法引导植入封堵器,因此封堵器不能被完全降解。近年来,随着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发展,完全可降解封堵器可以通过单纯超声引导技术植入。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全可降解封堵器应用于临床的报道。
与传统的镍钛合金 VSD 封堵器不同,本研究中使用的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由 PDO 单丝编织网以及 PLLA 无纺布组成。PDO 和 PLLA 都是脂肪族聚酯,可通过水解降解成可溶性片段并通过三羧酸循环代谢完全排出体外,不会引起持续的炎症或毒性反应。另外,PDO 纤维编织网具有良好的强度以及优异的韧性,同时还具备传统封堵器的自膨胀特点,PLLA 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可生物降解,易于纺织成膜,因此被选择用于制作完全可降解封堵器。
既往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16],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对制备好房间隔缺损模型的实验猪进行封堵,封堵成功率 100%,术后 180 d 可见封堵器完全被光滑致密的内膜组织覆盖融合,未见赘生物及血栓形成,无封堵器移位、脱落。另一项动物实验结果显示[17],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犬心脏中植入 12 周后内皮化完成。PDO 细丝在 24 周时已大部分被降解并被胶原纤维取代,显示无封堵器脱落和 VSD 再通。PDO 的总降解时间约为 6 个月,PLLA 为 24 个月,降解与内皮化同时发生。封堵器完全降解后,其对传导组织的压迫风险就不复存在。因此,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很可能成为封堵的理想装置。研究表明[20-22],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卵圆孔未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传统的介入封堵手术在放射线下完成,而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放射线下不显影,所以,既往用于临床的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做不到完全可降解,其中的可显影成分仍残留体内。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的方式植入封堵器,手术全程不需要放射线,封堵器所有成分均由完全可降解材料制成,最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此外,完全可降解封堵器还设计有安全绳,植入过程中一旦遇到封堵器脱落情况,立即通过安全绳回收,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安全。本研究首次应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两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 3 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未出现 VSD 再通。
在我们随后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的优势,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低、避免因镍钛合金引起长期机械性压迫相关的并发症,将得到进一步验证。当然,还需要重点观察评估潜在的并发症,如封堵器降解过程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封堵器脱落或者栓塞的风险以及长期随访可能发现的 VSD 再通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