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薛明, 李刚, 郭喜田, 梁贵友, 王黙. C 臂 CT 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936-940. doi: 10.7507/1007-4848.201812027 复制
全球每年肺癌新增 180 万病例,占癌症发病率的 13%[1]。根据《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肺癌占我国癌症发病率 19.66%,同期死亡率所占比则高达 26.01%,是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肺癌病例的 89%[2]。外科手术目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但对于不适宜外科手术,放化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肺癌患者,影像引导热消融技术以其独有的微创优势和确切的疗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3-5],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近年来成为继射频消融后又一种新兴微创消融方式[6-8],国内外多在 CT 引导下经皮消融治疗。C 臂 CT 技术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在全国已广泛开展,经 C 臂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已成为新的应用方向[9]。本文回顾性分析 46 例 C 臂 CT 引导下经皮 MWA 治疗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0 月期间我院 C 臂 CT 引导下经皮 MWA治疗的NSCLC 患者 46 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 0~2 分,其中男 34 例、女 12 例,中位年龄 71(44~83)岁。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感染期。入选标准:(1)术前病理学确诊 NSCLC;(2)丧失手术时机或拒绝手术,放化疗后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放化疗;(3)ECOG评分 0~2 分。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感染期、恶病质无法耐受 MWA;(2)阻塞性肺炎,肿瘤侵及肺门无法实施 MWA;(3)双肺广泛转移,预计生存期不足 3 月;(4)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50×109/L,凝血酶原时间>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40%;(5)严重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未有效控制。患者一般资料见表 1。

1.2 仪器与方法
影像引导设备:PHILPS ALLura Xper FD20 DSA ,配备有 XperCT 及 XperGuide 穿刺导航功能。消融设备:亿高医疗 ECO-100C 微波治疗仪,一次性 MWA 针,规格 2.0 mm×(100~180)mm,最大输出功率:80 W 工作频率:2 450 mHz。本研究使用的功率范围 45~60 W。
(1)术前准备:1 周以内的胸部增强 CT、心电图;常规入院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术前 8 h 禁食,4 h 禁水。
(2)定位穿刺引导:固定患者位置,随病灶位置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进行 XperCT 图像采集;使用 XperGuide 导航功能设计穿刺深度及角度,根据设计路径设置 C 臂 CT 旋转至相应角度机位,透视下进针(图 1)。

病例1,男,57 岁,右肺上叶、中叶团片状占位,周围可见长毛刺影,C 臂 CT 下透视下应用 XperGuide 穿刺引导行 MWA 术,设计靶点及穿刺路径精准进针(箭头),消融术后即刻影像复查可见消融范围超过靶区 1 cm;a、b:XperGuide 导航引导下消融针道路径设计图像;c:消融后即刻 CT 影像
(3)消融治疗:常规静脉麻醉,穿刺点给予 2% 利多卡因充分局部麻醉,嘱患者屏气后进针至预定深度,固定消融针,再次 XperCT 采集图像,可重复调整针尖位置。确定消融针尖达到理想位置后,接通电极线、冷循环管道,打开微波治疗仪电源,调节消融时间及功率,麻醉生效后开始消融治疗。一般时间为 4~15 min,功率为 45~70 W。肿瘤直径≤3 cm 采用单针单点消融,肿瘤直径>3 cm 采用单针多点消融。消融结束即刻行 CT 扫描,确保消融范围超过肿瘤 0.5~1.0 cm,同时观察有无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肿瘤消融完毕后继续热凝状态缓慢拔出针道,避免针道转移及出血。治疗过程中面罩吸氧,实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1.3 随访和疗效评价
患者术后 4~6 周复查胸部增强 CT,之后每 3 个月复查胸部 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可以在消融后 3 个月或 6 个月第一次复查,之后每 6 个月复查一次,2 年后每年复查一次。观察指标:MWA 技术成功率、完全消融率、患者围术期治疗相关并发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完全消融标准:CT 提示下列表现任何一项,如靶肿瘤消失、实性结节、无强化空洞、纤维化和肺不张等。或者 PET-CT 提示肿瘤无核素浓聚或 SUV 值正常。非完全标准:CT 提示靶肿瘤空洞形成不完全,有部分实性或液性成分,且 CT 扫描有造影剂强化;靶肿瘤呈实性结节,大小无变化或增大,且伴 CT 扫描造影剂有强化征象[10]。PFS 被定义为 MWA 治疗当日到发现肿瘤进展。OS 被定义为 MWA 治疗当日起至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 SPSS 18.0 软件,选择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分别计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生存率。P<0.05 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针对 46 例患者共 53 个肿瘤进行了 55 次 MWA 治疗,其中,7 例患者同时治疗 2 个肿瘤,2 例患者的 2 个肿瘤进行了再次 MWA,技术成功率 100.00%。中位消融功率 60 W(范围 45~70 W),中位消融时间 8(4~15)min。MWA 治疗后 1 个月 CT 随访,84.91%(45/53)的肿瘤达到完全消融,其中 2 个再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另外 6 例均为姑息治疗未再次行 MWA(图 2)。自 MWA 治疗当日起至最后一次随访(2017 年 10 月 30 日),中位随访时间为 14 (5~24)个月,1、2 年生存率分别为 74.31%、28.36%;mPFS 为 13 个月[95%CI(10.42,15.58)],mOS 为 16 个月[95%CI(13.24,18.76)];见图 3、图 4。

病例 2,男,65 岁,左上肺腺癌肺内多发小结节,MWA 治疗随访 CT 图像。左上肺占位,病灶大小约 4.2 cm×3.5 cm;术后 1、6 个月病灶无强化逐渐缩小,病灶内条索状低密度影无强化,肺内无新生病灶及新生肿大纵隔淋巴结;a:术前病灶 CT 图像;b:术后 1 个月增强CT图像;c:术后 6 个月增强CT图像


2.2 并发症
围术期无 MWA 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 19.57%(9/46),包括气胸 4 例、胸腔积液 2 例、咯血 1 例、肺炎 2 例。消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43.48%(20/46),包括胸痛 14 例、低热(<38.5℃)3 例、咳嗽 2 例、恶心呕吐 1 例、患者耐受较好,对症处理后多可缓解。
3 讨论
C 臂 CT 作为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和影像引导方式,逐步应用在介入治疗的各个领域[9,11],MWA 的临床研究多为 CT 引导下实施,本组研究使用飞利浦 ALLura Xper FD20 DSA 作为引导设备进行肺部肿瘤的 MWA 治疗。C 臂 CT 的引导优势:(1)操作空间大,患者体位摆放方便;(2)配备有 XperCT 及 XperGuide 穿刺导航等功能,可快速获得多方位三维图像,根据病灶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血管关系制定最佳穿刺路径,透视下进针避免盲穿风险;(3)减少重复低效扫描,缩短手术时间,辐射较 CT 引导明显降低。虽然 C 臂 CT 分辨率较常规 CT 存在差距,但由于肺组织对比度良好,病灶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显示清晰,可满足 MWA 治疗要求,结合术前增强 CT,更能提高治疗安全性,本组技术成功率 100.00%,肿瘤完全消融率为 84.91%,未出现术中穿刺及消融相关并发症。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5, 8, 11- 12]:CT 引导下 MWA 治疗 NSCLC 的 OS 为 11.9~27 个月,1、2 年生存率为 28%~83.3%、27%~56.6%。本研究中 PFS 为 13 个月,OS 为 16 个月,1、2 年生存率为 74.31%、28.36%,与前期报道基本一致。本研究虽然引导方式不同,但并未出现疗效差异。
MWA 技术问世以来,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逐渐在国内外临床上广泛开展,特别是对于无法手术的 NSCLC 患者,MWA 为其提供了确切疗效的方法[8]。本组病例完全消融率达 84.91%,但 2 年生存率为 28.36%,考虑工作开展前期患者多为 NSCLC 晚期(Ⅲ期,Ⅳ期),患者治疗目的多为姑息性消融的维持治疗。近两年我科实施的肺部肿瘤 MWA,逐步由姑息性消融转向根治性消融。本组早期患者中 1 例 74 岁早期周围型腺癌(T2N0M0,ⅠB 期)患者接受 MWA 治疗,目前病灶已形成纤维瘢痕,术后至今 3 年未复发,生存率已经较本组早期病例有明显提高。
肿瘤的分期和病灶的大小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MWA 对于 NSCLC 较早(Ⅰ期、Ⅱ期)及小病灶(肿瘤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收益最大。国外临床报道[13]称,NSCLC Ⅰ期患者行热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MWA,早期肺部肿瘤消融后结合放化疗,其 OS 与传统手术及立体定位放疗相当。肿瘤>3 cm 是影响 MWA 局部疗效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肿瘤直径是否>5 cm 是 MWA 能否取得良好疗效的分水岭。影响 MWA 疗效的因素包括肿瘤形态不规则导致局部消融范围不足,未完全消融肿瘤细胞,导致肿瘤残留;肿瘤靠近较大血管,由于“热沉效应”导致血管周围肿瘤细胞残留,局部复发率高;肿瘤靠近心包等纵隔重要器官。低剂量薄层 CT 的广泛应用提高了 8 mm 以下磨玻璃结节的发现率,绝大多数结节是癌前病变或早期肺癌,肺部未定性小结节是目前诊疗难题,国内已有热消融技术治疗报道[14]。针对无法明确结节病理性质且不能耐受胸腔镜手术、术后再发和多发磨玻璃结节的患者,我们目前已对 8 例肺部磨玻璃结节尝试 MWA 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有效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气胸是肺部肿瘤 MWA 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高危因素有:(1)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病灶小和/或位于下肺;(3)反复穿刺、肺大疱、叶间裂;(4)疼痛刺激。本组 MWA 治疗术后气胸发生率为 8.69%(4/46),气胸量均<20%。为减少气胸发生,我们的经验是静脉全身配合局部浸润充分麻醉;使用自体血凝块或明胶海绵封闭针道;术后采用穿刺侧卧位。肺部肿瘤患者中老龄、肿瘤体积较大并伴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消融术后易出现感染,术前术后需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 3 d,存在活动性感染禁行消融治疗。本组病例出现术中咯血 1 例,考虑为穿刺造成了邻近气道的肺动脉分支损伤,经消融止血后咯血量减少,术后采取穿刺侧卧位保护健侧气道未造成严重后果。需警惕迟发型大咯血,往往发生在术后超过 72 h,多发生在病灶位于下肺基底段血管密集区域,消融过程中对邻近血管壁造成热损伤,若合并感染可能造成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术后胸腔积液多为反应性胸腔积液或胸腔积血,血性胸腔积液量较大时,需及时识别肋间、胸廓内动脉损伤,必要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本组术后 2 例出现咳嗽、低热,使用抗生素 1 周仍未缓解,加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考虑可能为消融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总之,C 臂 CT 引导下经皮 MWA 治疗 NSCLC 是一种操作简便、低辐射、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式,为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选择。
利益冲突:无。
全球每年肺癌新增 180 万病例,占癌症发病率的 13%[1]。根据《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肺癌占我国癌症发病率 19.66%,同期死亡率所占比则高达 26.01%,是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肺癌病例的 89%[2]。外科手术目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但对于不适宜外科手术,放化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肺癌患者,影像引导热消融技术以其独有的微创优势和确切的疗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3-5],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近年来成为继射频消融后又一种新兴微创消融方式[6-8],国内外多在 CT 引导下经皮消融治疗。C 臂 CT 技术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在全国已广泛开展,经 C 臂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已成为新的应用方向[9]。本文回顾性分析 46 例 C 臂 CT 引导下经皮 MWA 治疗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0 月期间我院 C 臂 CT 引导下经皮 MWA治疗的NSCLC 患者 46 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 0~2 分,其中男 34 例、女 12 例,中位年龄 71(44~83)岁。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感染期。入选标准:(1)术前病理学确诊 NSCLC;(2)丧失手术时机或拒绝手术,放化疗后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放化疗;(3)ECOG评分 0~2 分。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感染期、恶病质无法耐受 MWA;(2)阻塞性肺炎,肿瘤侵及肺门无法实施 MWA;(3)双肺广泛转移,预计生存期不足 3 月;(4)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50×109/L,凝血酶原时间>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40%;(5)严重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未有效控制。患者一般资料见表 1。

1.2 仪器与方法
影像引导设备:PHILPS ALLura Xper FD20 DSA ,配备有 XperCT 及 XperGuide 穿刺导航功能。消融设备:亿高医疗 ECO-100C 微波治疗仪,一次性 MWA 针,规格 2.0 mm×(100~180)mm,最大输出功率:80 W 工作频率:2 450 mHz。本研究使用的功率范围 45~60 W。
(1)术前准备:1 周以内的胸部增强 CT、心电图;常规入院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术前 8 h 禁食,4 h 禁水。
(2)定位穿刺引导:固定患者位置,随病灶位置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进行 XperCT 图像采集;使用 XperGuide 导航功能设计穿刺深度及角度,根据设计路径设置 C 臂 CT 旋转至相应角度机位,透视下进针(图 1)。

病例1,男,57 岁,右肺上叶、中叶团片状占位,周围可见长毛刺影,C 臂 CT 下透视下应用 XperGuide 穿刺引导行 MWA 术,设计靶点及穿刺路径精准进针(箭头),消融术后即刻影像复查可见消融范围超过靶区 1 cm;a、b:XperGuide 导航引导下消融针道路径设计图像;c:消融后即刻 CT 影像
(3)消融治疗:常规静脉麻醉,穿刺点给予 2% 利多卡因充分局部麻醉,嘱患者屏气后进针至预定深度,固定消融针,再次 XperCT 采集图像,可重复调整针尖位置。确定消融针尖达到理想位置后,接通电极线、冷循环管道,打开微波治疗仪电源,调节消融时间及功率,麻醉生效后开始消融治疗。一般时间为 4~15 min,功率为 45~70 W。肿瘤直径≤3 cm 采用单针单点消融,肿瘤直径>3 cm 采用单针多点消融。消融结束即刻行 CT 扫描,确保消融范围超过肿瘤 0.5~1.0 cm,同时观察有无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肿瘤消融完毕后继续热凝状态缓慢拔出针道,避免针道转移及出血。治疗过程中面罩吸氧,实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1.3 随访和疗效评价
患者术后 4~6 周复查胸部增强 CT,之后每 3 个月复查胸部 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可以在消融后 3 个月或 6 个月第一次复查,之后每 6 个月复查一次,2 年后每年复查一次。观察指标:MWA 技术成功率、完全消融率、患者围术期治疗相关并发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完全消融标准:CT 提示下列表现任何一项,如靶肿瘤消失、实性结节、无强化空洞、纤维化和肺不张等。或者 PET-CT 提示肿瘤无核素浓聚或 SUV 值正常。非完全标准:CT 提示靶肿瘤空洞形成不完全,有部分实性或液性成分,且 CT 扫描有造影剂强化;靶肿瘤呈实性结节,大小无变化或增大,且伴 CT 扫描造影剂有强化征象[10]。PFS 被定义为 MWA 治疗当日到发现肿瘤进展。OS 被定义为 MWA 治疗当日起至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 SPSS 18.0 软件,选择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分别计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生存率。P<0.05 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针对 46 例患者共 53 个肿瘤进行了 55 次 MWA 治疗,其中,7 例患者同时治疗 2 个肿瘤,2 例患者的 2 个肿瘤进行了再次 MWA,技术成功率 100.00%。中位消融功率 60 W(范围 45~70 W),中位消融时间 8(4~15)min。MWA 治疗后 1 个月 CT 随访,84.91%(45/53)的肿瘤达到完全消融,其中 2 个再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另外 6 例均为姑息治疗未再次行 MWA(图 2)。自 MWA 治疗当日起至最后一次随访(2017 年 10 月 30 日),中位随访时间为 14 (5~24)个月,1、2 年生存率分别为 74.31%、28.36%;mPFS 为 13 个月[95%CI(10.42,15.58)],mOS 为 16 个月[95%CI(13.24,18.76)];见图 3、图 4。

病例 2,男,65 岁,左上肺腺癌肺内多发小结节,MWA 治疗随访 CT 图像。左上肺占位,病灶大小约 4.2 cm×3.5 cm;术后 1、6 个月病灶无强化逐渐缩小,病灶内条索状低密度影无强化,肺内无新生病灶及新生肿大纵隔淋巴结;a:术前病灶 CT 图像;b:术后 1 个月增强CT图像;c:术后 6 个月增强CT图像


2.2 并发症
围术期无 MWA 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 19.57%(9/46),包括气胸 4 例、胸腔积液 2 例、咯血 1 例、肺炎 2 例。消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43.48%(20/46),包括胸痛 14 例、低热(<38.5℃)3 例、咳嗽 2 例、恶心呕吐 1 例、患者耐受较好,对症处理后多可缓解。
3 讨论
C 臂 CT 作为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和影像引导方式,逐步应用在介入治疗的各个领域[9,11],MWA 的临床研究多为 CT 引导下实施,本组研究使用飞利浦 ALLura Xper FD20 DSA 作为引导设备进行肺部肿瘤的 MWA 治疗。C 臂 CT 的引导优势:(1)操作空间大,患者体位摆放方便;(2)配备有 XperCT 及 XperGuide 穿刺导航等功能,可快速获得多方位三维图像,根据病灶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血管关系制定最佳穿刺路径,透视下进针避免盲穿风险;(3)减少重复低效扫描,缩短手术时间,辐射较 CT 引导明显降低。虽然 C 臂 CT 分辨率较常规 CT 存在差距,但由于肺组织对比度良好,病灶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显示清晰,可满足 MWA 治疗要求,结合术前增强 CT,更能提高治疗安全性,本组技术成功率 100.00%,肿瘤完全消融率为 84.91%,未出现术中穿刺及消融相关并发症。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5, 8, 11- 12]:CT 引导下 MWA 治疗 NSCLC 的 OS 为 11.9~27 个月,1、2 年生存率为 28%~83.3%、27%~56.6%。本研究中 PFS 为 13 个月,OS 为 16 个月,1、2 年生存率为 74.31%、28.36%,与前期报道基本一致。本研究虽然引导方式不同,但并未出现疗效差异。
MWA 技术问世以来,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逐渐在国内外临床上广泛开展,特别是对于无法手术的 NSCLC 患者,MWA 为其提供了确切疗效的方法[8]。本组病例完全消融率达 84.91%,但 2 年生存率为 28.36%,考虑工作开展前期患者多为 NSCLC 晚期(Ⅲ期,Ⅳ期),患者治疗目的多为姑息性消融的维持治疗。近两年我科实施的肺部肿瘤 MWA,逐步由姑息性消融转向根治性消融。本组早期患者中 1 例 74 岁早期周围型腺癌(T2N0M0,ⅠB 期)患者接受 MWA 治疗,目前病灶已形成纤维瘢痕,术后至今 3 年未复发,生存率已经较本组早期病例有明显提高。
肿瘤的分期和病灶的大小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MWA 对于 NSCLC 较早(Ⅰ期、Ⅱ期)及小病灶(肿瘤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收益最大。国外临床报道[13]称,NSCLC Ⅰ期患者行热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MWA,早期肺部肿瘤消融后结合放化疗,其 OS 与传统手术及立体定位放疗相当。肿瘤>3 cm 是影响 MWA 局部疗效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肿瘤直径是否>5 cm 是 MWA 能否取得良好疗效的分水岭。影响 MWA 疗效的因素包括肿瘤形态不规则导致局部消融范围不足,未完全消融肿瘤细胞,导致肿瘤残留;肿瘤靠近较大血管,由于“热沉效应”导致血管周围肿瘤细胞残留,局部复发率高;肿瘤靠近心包等纵隔重要器官。低剂量薄层 CT 的广泛应用提高了 8 mm 以下磨玻璃结节的发现率,绝大多数结节是癌前病变或早期肺癌,肺部未定性小结节是目前诊疗难题,国内已有热消融技术治疗报道[14]。针对无法明确结节病理性质且不能耐受胸腔镜手术、术后再发和多发磨玻璃结节的患者,我们目前已对 8 例肺部磨玻璃结节尝试 MWA 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有效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气胸是肺部肿瘤 MWA 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高危因素有:(1)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病灶小和/或位于下肺;(3)反复穿刺、肺大疱、叶间裂;(4)疼痛刺激。本组 MWA 治疗术后气胸发生率为 8.69%(4/46),气胸量均<20%。为减少气胸发生,我们的经验是静脉全身配合局部浸润充分麻醉;使用自体血凝块或明胶海绵封闭针道;术后采用穿刺侧卧位。肺部肿瘤患者中老龄、肿瘤体积较大并伴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消融术后易出现感染,术前术后需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 3 d,存在活动性感染禁行消融治疗。本组病例出现术中咯血 1 例,考虑为穿刺造成了邻近气道的肺动脉分支损伤,经消融止血后咯血量减少,术后采取穿刺侧卧位保护健侧气道未造成严重后果。需警惕迟发型大咯血,往往发生在术后超过 72 h,多发生在病灶位于下肺基底段血管密集区域,消融过程中对邻近血管壁造成热损伤,若合并感染可能造成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术后胸腔积液多为反应性胸腔积液或胸腔积血,血性胸腔积液量较大时,需及时识别肋间、胸廓内动脉损伤,必要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本组术后 2 例出现咳嗽、低热,使用抗生素 1 周仍未缓解,加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考虑可能为消融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总之,C 臂 CT 引导下经皮 MWA 治疗 NSCLC 是一种操作简便、低辐射、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式,为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选择。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