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彭磊, 邓汉宇, 黄开利, 冯敏, 秦昌龙, 周清华. 原发性纵隔骨肉瘤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2): 235-236. doi: 10.7507/1007-4848.201905050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 岁,因咳嗽伴胸痛 2 个月,加重伴颜面、双上肢肿胀 1 个月入院。经皮肺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倾向于间叶源性肉瘤。患者于我科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经胸廓正中切口,在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体外转流条件下,仔细游离肿物,依次摘除左颈内、左锁骨下静脉癌栓,切除肿物侵犯的部分心包、右侧纵隔胸膜、肿物侵犯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鞘膜、右肺上叶前段、右肺中叶内侧段、右无名静脉远端及上腔静脉,通过置换双侧头臂静脉并重建右心房的手术方式成功切除了肿瘤。术中见:前纵隔有一大小为 18 cm×16 cm×10 cm 包膜欠清肿物,实性,内含钙化,侵犯心包,推挤纵隔内器官大血管,侵犯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气管、右肺上叶和中叶;左颈内、左锁骨下静脉内可见癌栓。术后病理诊断:原发纵隔的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ESOS),含有骨、破骨巨细胞、梭形和多形性异型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异型细胞为广谱细胞角蛋白(PCK,–)、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 1(TTF-1,–)、人胃酶样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抑癌基因(P40,–)、波形蛋白(Vim,+)、酸性蛋白(S-100,–)、个别结蛋白(Des,+)、CD99(–)、CD3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细胞增殖标志指数Ki67 阳性率约为 60%;见图 1。术后第 12 d 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术后 1 个月开始 8 周期的化疗治疗(阿霉素+异环磷酰胺+顺铂),术后第 10 个月患者复查发现肿瘤复发伴远处转移,予维持治疗后在术后第 13 个月患者死亡。

a:术前胸部增强 CT;b:术中置换的人工血管;c: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原发的骨肉瘤(HE ×200);d:术后 1 个月复查的胸部 CT
讨论 我们通过检索 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纵隔、原发性、骨肉瘤”为检索式,共检索到 1941~2017 年间发表的 9 篇相关病例报告[1-9]。包括本病例在内的 10 例患者中,男 5 例,女 5 例,男女比例 1∶1,年龄 19~77(45.60±22.17)岁。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 3 例,咳嗽 2 例,肿胀 2 例,胸痛 1 例,颈部包块 1 例。肿瘤大小 7~18(11.13±4.33)cm。其中 8 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 3 例术后化疗,1 例术后放疗。2 例未手术的患者发病后 2 个月内死亡,1 例术后 2 个月死亡,2 例术后 4 个月死亡,1 例术后 13 个月死亡,3 例术后存活时间超过 2 年。ESOS 是一种起源于间充质细胞,具有向骨、类骨和软骨分化能力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2%[10],占全部骨肉瘤的 2%~4%。ESOS 常好发生于四肢,罕见于纵隔,与骨原发的骨肉瘤好发于儿童不同,纵隔 ESOS 常见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为 50 岁[1]。纵隔 ESOS 经 Wilson[2]于 1941 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仅有数例个案报道。
ESOS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观点认为其来源可能为:(1)胚胎时期中胚叶成分中残留的原始间叶细胞转变为异型的骨母细胞,并产生肿瘤性的软骨、类骨和骨组织而形成[11];(2)异位的骨软骨可转变成骨肉瘤[12];(3)也有人提出“化生理论”,即在某些良性病变(如骨化性肌炎[13]、钙化性血肿)基础上转变而来。
ESOS 无特殊临床表现,患者早期常无临床阳性体征,多数患者因发现进行性增大的软组织肿块而就诊,少数伴有局部疼痛。主要临床表现是胸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胸内巨大肿块和血性胸腔积液。ESOS 影像学 X 线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内有点状或大片钙化斑,有时呈棉絮状和光芒状的高密度影,肿块与周围骨骼不相连,这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征象[14]。
原发于纵隔的 ESOS 诊断较困难,在诊断前需首先排除转移性肿瘤,参照 ESOS 的诊断标准[15]:(1)发生于软组织而不附着骨或骨膜;(2)产生骨样和(或)软骨样组织;(3)具有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故需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及病理检查的共同诊断。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找及肿瘤性骨样组织是确诊的关键,而免疫组化染色同 ESOS 一样,缺乏特异性指标。其次还应该与骨化性肌炎、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恶性间充质瘤、钙化性滑膜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疾病相鉴别[16]。
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化疗和放疗对于 ESOS 疗效目前还存在争议[15, 17],而术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累及的范围确定。ESOS 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仅 25% 的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较长生存期,而纵隔 ESOS 的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仅 4.0 个月[3]。本案例中,肿瘤已侵犯纵隔内的心脏大血管及右肺叶,手术治疗解决了患者上腔静脉梗阻症状。
利益冲突:无。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 岁,因咳嗽伴胸痛 2 个月,加重伴颜面、双上肢肿胀 1 个月入院。经皮肺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倾向于间叶源性肉瘤。患者于我科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经胸廓正中切口,在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体外转流条件下,仔细游离肿物,依次摘除左颈内、左锁骨下静脉癌栓,切除肿物侵犯的部分心包、右侧纵隔胸膜、肿物侵犯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鞘膜、右肺上叶前段、右肺中叶内侧段、右无名静脉远端及上腔静脉,通过置换双侧头臂静脉并重建右心房的手术方式成功切除了肿瘤。术中见:前纵隔有一大小为 18 cm×16 cm×10 cm 包膜欠清肿物,实性,内含钙化,侵犯心包,推挤纵隔内器官大血管,侵犯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气管、右肺上叶和中叶;左颈内、左锁骨下静脉内可见癌栓。术后病理诊断:原发纵隔的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ESOS),含有骨、破骨巨细胞、梭形和多形性异型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异型细胞为广谱细胞角蛋白(PCK,–)、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 1(TTF-1,–)、人胃酶样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A,–)、抑癌基因(P40,–)、波形蛋白(Vim,+)、酸性蛋白(S-100,–)、个别结蛋白(Des,+)、CD99(–)、CD3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细胞增殖标志指数Ki67 阳性率约为 60%;见图 1。术后第 12 d 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术后 1 个月开始 8 周期的化疗治疗(阿霉素+异环磷酰胺+顺铂),术后第 10 个月患者复查发现肿瘤复发伴远处转移,予维持治疗后在术后第 13 个月患者死亡。

a:术前胸部增强 CT;b:术中置换的人工血管;c: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原发的骨肉瘤(HE ×200);d:术后 1 个月复查的胸部 CT
讨论 我们通过检索 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纵隔、原发性、骨肉瘤”为检索式,共检索到 1941~2017 年间发表的 9 篇相关病例报告[1-9]。包括本病例在内的 10 例患者中,男 5 例,女 5 例,男女比例 1∶1,年龄 19~77(45.60±22.17)岁。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 3 例,咳嗽 2 例,肿胀 2 例,胸痛 1 例,颈部包块 1 例。肿瘤大小 7~18(11.13±4.33)cm。其中 8 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 3 例术后化疗,1 例术后放疗。2 例未手术的患者发病后 2 个月内死亡,1 例术后 2 个月死亡,2 例术后 4 个月死亡,1 例术后 13 个月死亡,3 例术后存活时间超过 2 年。ESOS 是一种起源于间充质细胞,具有向骨、类骨和软骨分化能力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2%[10],占全部骨肉瘤的 2%~4%。ESOS 常好发生于四肢,罕见于纵隔,与骨原发的骨肉瘤好发于儿童不同,纵隔 ESOS 常见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为 50 岁[1]。纵隔 ESOS 经 Wilson[2]于 1941 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仅有数例个案报道。
ESOS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观点认为其来源可能为:(1)胚胎时期中胚叶成分中残留的原始间叶细胞转变为异型的骨母细胞,并产生肿瘤性的软骨、类骨和骨组织而形成[11];(2)异位的骨软骨可转变成骨肉瘤[12];(3)也有人提出“化生理论”,即在某些良性病变(如骨化性肌炎[13]、钙化性血肿)基础上转变而来。
ESOS 无特殊临床表现,患者早期常无临床阳性体征,多数患者因发现进行性增大的软组织肿块而就诊,少数伴有局部疼痛。主要临床表现是胸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胸内巨大肿块和血性胸腔积液。ESOS 影像学 X 线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内有点状或大片钙化斑,有时呈棉絮状和光芒状的高密度影,肿块与周围骨骼不相连,这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征象[14]。
原发于纵隔的 ESOS 诊断较困难,在诊断前需首先排除转移性肿瘤,参照 ESOS 的诊断标准[15]:(1)发生于软组织而不附着骨或骨膜;(2)产生骨样和(或)软骨样组织;(3)具有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故需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及病理检查的共同诊断。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找及肿瘤性骨样组织是确诊的关键,而免疫组化染色同 ESOS 一样,缺乏特异性指标。其次还应该与骨化性肌炎、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恶性间充质瘤、钙化性滑膜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疾病相鉴别[16]。
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化疗和放疗对于 ESOS 疗效目前还存在争议[15, 17],而术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累及的范围确定。ESOS 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仅 25% 的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较长生存期,而纵隔 ESOS 的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仅 4.0 个月[3]。本案例中,肿瘤已侵犯纵隔内的心脏大血管及右肺叶,手术治疗解决了患者上腔静脉梗阻症状。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