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任璐璐, 郝雅静, 陈小龙, 谢业伟, 龚瑾, 李小兵, 王蓓旎, 沈立, 张儒舫. 右腋下垂直切口在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效果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8): 870-873. doi: 10.7507/1007-4848.201912057 复制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畸形的 40%[1]。大多数伴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需要在 6 个月前完成手术[2]。有症状的 VSD 在生后数月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并可避免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及长期使用药物[3]。右腋下垂直切口开胸术(right vertical infra-axillary thoracotomy,RVIAT)因为创伤小、伤口隐蔽、美观,目前成为主要的 VSD 微创手术技术之一,并受到广大医生和家长青睐。本文就我科开展 RVIAT 修补 VSD 情况进行总结,以飨同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本研究选择 2014 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首次行心脏手术的 VSD 或同时合并其它简单心脏畸形[仅限于房间隔缺损(ASD)/卵圆孔未闭、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脱垂,少数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行 RVIAT 下 VSD 修补术共 441 例,按年龄将 RVIAT 患者分为 4 组,分别为 4 个月至 1 岁组(R1 组,n=123)、1~2 岁组(R2 组,n=106)、2~5 岁组(R3 组,n=166)、>5 岁组(R4 组,n=46)。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常规抽血检查及胸部 X 线片、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VSD,VSD 类型均为膜周部 VSD,排除手术禁忌证。术中均同一切口并行合并简单心脏畸形手术,且由同一术者完成。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动脉、深静脉穿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取左侧卧位,取右侧腋中线皮肤垂直切口 4~7 cm(上起腋窝中点下 2 cm,下至腋中线与第 5~6 肋间水平),第 4 肋间进胸,使用两个开胸器十字交叉撑开肋间。游离胸腺,剪开心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经右心房切口修补 VSD。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者在性别、术前血氧饱和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及 VSD 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带气管插管入心胸外科 ICU(CICU)。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膈神经麻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较大残余分流需二次开胸手术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切口感染患者。各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并顺利出院。术后 3 个月门诊复查心脏彩超,均无需手术处理的残余分流。


各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R1 与 R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 与 R4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1 组、R2 组较 R3 组、R4 组 CPB 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术后 CICU 滞留时间方面,R1 组与 R2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1 组、R2 组较 R3 组、R4 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R1 组与 R2 组、R3 组和 R4 组相比,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 组与 R3 组、R4 组相比,时间也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输少浆血量及输血浆量方面,R1 组与 R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R1 组与 R3 组、R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4 h 胸腔引流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4 组较 R1 组、R3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自 1955 年 Lillehei 等[4]报道了第 1 例心脏内直视下闭合 VSD 手术以来,VSD 的外科治疗快速发展。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SMS)安全、成熟,为 VSD 修补术的标准术式,但该手术需切开胸骨,伤口较长、疤痕明显,远期胸骨畸形发生率较高,影响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因创伤小、伤口美观及良好的手术效果而广受欢迎[5-6],但切口仍位于胸骨正中。2003 年,Schreiber 等[7]首次报道了右腋下小切口开胸 ASD 修补术,并逐渐扩展应用于 VSD 修补术及部分合并简单心脏畸形手术,甚至轻型法洛四联症手术。目前 RVIAT 已成为 ASD、VSD 修补术常见的微创手术方式。部分 VSD 合并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也能通过 RVIAT 完成。
儿童胸廓弹性好,肋间肌肉薄弱、肋间隙明显,为右腋下小切口开胸术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基础[8]。RVIAT 手术经右心房入路,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伤口位于腋下,不超过腋前线,避免破坏胸部肌肉及乳腺组织,保留了胸骨完整性,避免胸肌发育不良、乳房发育不对称、胸骨裂开、纵隔感染、术后鸡胸等并发症[9-10]。同时该方法保留肌肉的完整性,使右臂和肩部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伤口疤痕在上臂中立位,完全隐蔽,美容效果更好[11]。RVIAT 下肋骨及其两端附着点所受应力最小,可以避免肋骨断裂及肋软骨分离导致的肋骨和胸廓畸形。国外 Yaliniz 等[12]及国内胡传贤等[13]分别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一致结论:RVIAT 较 SMS 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少、CICU 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伤口短,可降低二次开胸风险。儿童经 RVIAT 下 VSD 修补术的手术效果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手术年龄尚缺乏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年龄小于 3 个月,不应行 RVIAT 手术,本研究中 RVIAT 下 VSD 修补术患者均为 4 个月以上患儿。
RVIAT 用于儿童 VSD 修补术,术中暴露及手术效果好,尤其适用于膜周部 VSD 修补术。该切口应用于儿童 ASD 及 VSD 修补术已较成熟,并有研究者[14-15]认为可代替 SMS 用于干下型 VSD、部分 ASD 修补术、右心室疏通术等。但该术式也存在术野较小、心脏及大血管解剖位置显露欠佳、主动脉插管位置深、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等缺点,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RVIAT 术中需注意的关键步骤包括:第一,心包开放,保护膈神经,膈神经损伤可导致膈肌抬高及肺部并发症;第二,升主动脉插管是手术的关键操作之一,用钳子夹住套管的尖端,利于插管;第三,保护肺功能至关重要,包括避免机械性肺损伤,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在呼吸过程中充气和吸痰,减少肺不张和气胸的发生率;最后,需严密缝合深筋膜,以降低皮下气肿的发生率[12]。由于暴露相对较差,有研究[16]认为 RVIAT 入路适用于 30 kg 以内的儿童,本组患儿体重均小于 30 kg。此外,心脏左侧部位的畸形显露较为困难,因此不建议选择采用 RVIAT 进行心脏左侧的操作[17]。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血管发育极差、合并左肺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法洛四联症和外通道的 Rastelli 手术均为 RVIAT 的绝对禁忌证。若 VSD 合并 PDA、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干下型 VSD、小于 3 月龄的大型 VSD 等,需由经验丰富医生进行手术,谨慎操作。因此术前诊断明确,对手术成功及减少意外的发生非常重要。
RVIAT 下 VSD 修补术并无统一的最佳年龄标准,传统认为,2~5 岁为 RVIAT 的最佳年龄,路径显露最好,但缺乏数据支持。<1 岁及>10 岁患儿均可能暴露不佳,增加手术难度。本研究分别比较了 4 个月至 1 岁、1~2 岁、2~5 岁及>5 岁患儿经 RVIAT 行 VSD 修补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显示,4 个月至 2 岁婴儿组术后恢复最慢,而>2 岁患儿手术效果更好。且年龄较小患儿血容量少,在失血量差异不大情况下,需输血支持治疗概率较高。在术后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5 岁组较 4 个月至 1 岁、2~5 岁组发生率高(P<0.05)。综合以上分析,2~5 岁行 RVIAT 下 VSD 修补术手术效果最好。这与其它心脏中心的手术经验相符[18]。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经 RVIAT 下 VSD 修补术应用于儿童较安全,其中应用于 2~5 岁年龄段患儿疗效更好。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偏小,很难做到样本中各组患者的变量条件一致。此外,本研究缺少长期随访,未对术后长期并发症如胸廓畸形、乳房发育不对称、心律失常、心理健康影响等重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期望在以后进一步研究中,扩大样本量,通过多中心合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RVIAT 的适用范围及利弊。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任璐璐负责论文设计,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论文;郝雅静负责采集数据;陈小龙负责论文设计和采集数据;谢业伟、龚瑾、李小兵负责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王蓓旎、沈立、张儒舫负责提供技术或材料支持,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畸形的 40%[1]。大多数伴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需要在 6 个月前完成手术[2]。有症状的 VSD 在生后数月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并可避免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及长期使用药物[3]。右腋下垂直切口开胸术(right vertical infra-axillary thoracotomy,RVIAT)因为创伤小、伤口隐蔽、美观,目前成为主要的 VSD 微创手术技术之一,并受到广大医生和家长青睐。本文就我科开展 RVIAT 修补 VSD 情况进行总结,以飨同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本研究选择 2014 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首次行心脏手术的 VSD 或同时合并其它简单心脏畸形[仅限于房间隔缺损(ASD)/卵圆孔未闭、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脱垂,少数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行 RVIAT 下 VSD 修补术共 441 例,按年龄将 RVIAT 患者分为 4 组,分别为 4 个月至 1 岁组(R1 组,n=123)、1~2 岁组(R2 组,n=106)、2~5 岁组(R3 组,n=166)、>5 岁组(R4 组,n=46)。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常规抽血检查及胸部 X 线片、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VSD,VSD 类型均为膜周部 VSD,排除手术禁忌证。术中均同一切口并行合并简单心脏畸形手术,且由同一术者完成。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动脉、深静脉穿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取左侧卧位,取右侧腋中线皮肤垂直切口 4~7 cm(上起腋窝中点下 2 cm,下至腋中线与第 5~6 肋间水平),第 4 肋间进胸,使用两个开胸器十字交叉撑开肋间。游离胸腺,剪开心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经右心房切口修补 VSD。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者在性别、术前血氧饱和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及 VSD 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带气管插管入心胸外科 ICU(CICU)。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膈神经麻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较大残余分流需二次开胸手术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切口感染患者。各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并顺利出院。术后 3 个月门诊复查心脏彩超,均无需手术处理的残余分流。


各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R1 与 R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 与 R4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1 组、R2 组较 R3 组、R4 组 CPB 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术后 CICU 滞留时间方面,R1 组与 R2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1 组、R2 组较 R3 组、R4 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R1 组与 R2 组、R3 组和 R4 组相比,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 组与 R3 组、R4 组相比,时间也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输少浆血量及输血浆量方面,R1 组与 R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R1 组与 R3 组、R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4 h 胸腔引流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4 组较 R1 组、R3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自 1955 年 Lillehei 等[4]报道了第 1 例心脏内直视下闭合 VSD 手术以来,VSD 的外科治疗快速发展。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SMS)安全、成熟,为 VSD 修补术的标准术式,但该手术需切开胸骨,伤口较长、疤痕明显,远期胸骨畸形发生率较高,影响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因创伤小、伤口美观及良好的手术效果而广受欢迎[5-6],但切口仍位于胸骨正中。2003 年,Schreiber 等[7]首次报道了右腋下小切口开胸 ASD 修补术,并逐渐扩展应用于 VSD 修补术及部分合并简单心脏畸形手术,甚至轻型法洛四联症手术。目前 RVIAT 已成为 ASD、VSD 修补术常见的微创手术方式。部分 VSD 合并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也能通过 RVIAT 完成。
儿童胸廓弹性好,肋间肌肉薄弱、肋间隙明显,为右腋下小切口开胸术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基础[8]。RVIAT 手术经右心房入路,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伤口位于腋下,不超过腋前线,避免破坏胸部肌肉及乳腺组织,保留了胸骨完整性,避免胸肌发育不良、乳房发育不对称、胸骨裂开、纵隔感染、术后鸡胸等并发症[9-10]。同时该方法保留肌肉的完整性,使右臂和肩部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伤口疤痕在上臂中立位,完全隐蔽,美容效果更好[11]。RVIAT 下肋骨及其两端附着点所受应力最小,可以避免肋骨断裂及肋软骨分离导致的肋骨和胸廓畸形。国外 Yaliniz 等[12]及国内胡传贤等[13]分别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一致结论:RVIAT 较 SMS 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少、CICU 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伤口短,可降低二次开胸风险。儿童经 RVIAT 下 VSD 修补术的手术效果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手术年龄尚缺乏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年龄小于 3 个月,不应行 RVIAT 手术,本研究中 RVIAT 下 VSD 修补术患者均为 4 个月以上患儿。
RVIAT 用于儿童 VSD 修补术,术中暴露及手术效果好,尤其适用于膜周部 VSD 修补术。该切口应用于儿童 ASD 及 VSD 修补术已较成熟,并有研究者[14-15]认为可代替 SMS 用于干下型 VSD、部分 ASD 修补术、右心室疏通术等。但该术式也存在术野较小、心脏及大血管解剖位置显露欠佳、主动脉插管位置深、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等缺点,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RVIAT 术中需注意的关键步骤包括:第一,心包开放,保护膈神经,膈神经损伤可导致膈肌抬高及肺部并发症;第二,升主动脉插管是手术的关键操作之一,用钳子夹住套管的尖端,利于插管;第三,保护肺功能至关重要,包括避免机械性肺损伤,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在呼吸过程中充气和吸痰,减少肺不张和气胸的发生率;最后,需严密缝合深筋膜,以降低皮下气肿的发生率[12]。由于暴露相对较差,有研究[16]认为 RVIAT 入路适用于 30 kg 以内的儿童,本组患儿体重均小于 30 kg。此外,心脏左侧部位的畸形显露较为困难,因此不建议选择采用 RVIAT 进行心脏左侧的操作[17]。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血管发育极差、合并左肺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法洛四联症和外通道的 Rastelli 手术均为 RVIAT 的绝对禁忌证。若 VSD 合并 PDA、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干下型 VSD、小于 3 月龄的大型 VSD 等,需由经验丰富医生进行手术,谨慎操作。因此术前诊断明确,对手术成功及减少意外的发生非常重要。
RVIAT 下 VSD 修补术并无统一的最佳年龄标准,传统认为,2~5 岁为 RVIAT 的最佳年龄,路径显露最好,但缺乏数据支持。<1 岁及>10 岁患儿均可能暴露不佳,增加手术难度。本研究分别比较了 4 个月至 1 岁、1~2 岁、2~5 岁及>5 岁患儿经 RVIAT 行 VSD 修补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显示,4 个月至 2 岁婴儿组术后恢复最慢,而>2 岁患儿手术效果更好。且年龄较小患儿血容量少,在失血量差异不大情况下,需输血支持治疗概率较高。在术后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腔积液、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5 岁组较 4 个月至 1 岁、2~5 岁组发生率高(P<0.05)。综合以上分析,2~5 岁行 RVIAT 下 VSD 修补术手术效果最好。这与其它心脏中心的手术经验相符[18]。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经 RVIAT 下 VSD 修补术应用于儿童较安全,其中应用于 2~5 岁年龄段患儿疗效更好。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偏小,很难做到样本中各组患者的变量条件一致。此外,本研究缺少长期随访,未对术后长期并发症如胸廓畸形、乳房发育不对称、心律失常、心理健康影响等重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期望在以后进一步研究中,扩大样本量,通过多中心合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RVIAT 的适用范围及利弊。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任璐璐负责论文设计,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论文;郝雅静负责采集数据;陈小龙负责论文设计和采集数据;谢业伟、龚瑾、李小兵负责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王蓓旎、沈立、张儒舫负责提供技术或材料支持,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