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顾沅芮, 孙阳雪, 田晨, 罗明尧, 方坤, 舒畅, 欧阳晨曦. 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在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9): 1005-1009. doi: 10.7507/1007-4848.202001012 复制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不仅会导致上肢缺血的症状,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脑血管症状,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远端栓塞和卒中等[1-4],当出现这些明显症状时应积极给予治疗[5]。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面,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式,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实施介入治疗(先天畸形无导丝入路、介入治疗失败、拒绝介入治疗的患者等)。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过去传统采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但是存在远期再狭窄的风险,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subclavian-carotid transposition,SCT)尽管存在暴露困难的情况,但是经过我们改良手术切口,使手术成功率达到 100.0%,而且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血管重建,使其远期通畅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中心在国内最早开展 SCT,取得良好效果,希望能够在全国尽快推广该术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12 月采用 SCT 治疗的 19 例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4 例、女 5 例,平均年龄(54.05±17.34)岁。纳入标准:弓上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近端完全闭塞的患者。术前症状为头晕者 8 例(42.1%),上肢无力者 3 例(15.9%),上臂疼痛者 1 例(5.2%),肩部不适者 1 例(5.2%),头晕+上肢无力者 2 例(10.5%),无症状者 4 例(21.1%);右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者 8 例(42.1%),左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者 11 例(57.9%);合并高血脂者 9 例(47.4%),高血压者 7 例(36.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者 5 例(26.3%),糖尿病者 1 例(5.3%);见表1。本研究中行 SCT 治疗的患者中 4 例(21.1%)为既往介入治疗失败,2 例(10.5%)先天畸形(无导丝入路),其余 14 例(73.7%)为患者或医生拒绝行介入治疗。


1.2 手术方式
全身麻醉成功后,使患者呈仰卧位,垫高患侧肩部,脸偏向健侧,取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从甲状软骨平面至胸骨上窝做皮肤直切口,逐层游离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等组织,暴露并充分游离该侧颈总动脉,然后牵开颈总动脉,再往深部仔细游离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左侧手术注意保护或结扎胸导管。静脉给予 100 U/kg 肝素后,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 ACT 为 200~300 s。分别阻断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横断锁骨下动脉闭塞段以远(椎动脉开口之近端),锁骨下动脉近端用 5/0 Prolene 线连续封闭,再用 7 号线结扎,远端开口经胸锁乳突肌后方与该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充分排气后,放开阻断,恢复血流。检查无渗血后,逐层关闭切口,皮下放置 1 根引流管。
1.3 手术要点
1.3.1 手术切口的改良
SCT 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清晰地暴露并充分游离患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近端,经典 SCT 的切口是锁骨上窝横切口,但是必须横断胸锁乳突肌,创伤大,且暴露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都不充分,导致操作极其困难。而本研究的手术切口是胸锁乳突肌前缘从甲状软骨平面至胸骨上窝的纵行切口。胸锁乳突肌前缘的纵行切口能较容易地暴露患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沿着椎动脉向下则可以较容易地暴露锁骨下动脉近端。
1.3.2 吻合口的选择及处理
吻合口应位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壁上,这对于恢复锁骨下动脉的正常血流以及保持锁骨下动脉远期的通畅很重要。在确定具体的吻合口位置之前,应先横断锁骨下动脉闭塞段以远。根据切口远端锁骨下动脉的位置、长度以及走行等情况确定颈总动脉壁上具体的吻合口位置,此吻合口的位置选择既要使缝合时无张力又要使缝合后远端锁骨下动脉恢复正常的血流而非湍流。
确定好具体的吻合口位置后,阻断颈总动脉,用尖刀片将吻合口位置的颈总动脉壁切开,然后用打孔器对颈总动脉壁上的吻合口边缘进行规整的开口,呈椭圆形,直径与锁骨下动脉直径相当。用打孔器进行切口的扩大以及边缘的修整能够使颈总动脉壁上的吻合口边缘更加平整,可以降低 SCT 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吻合口的术后再狭窄率。
1.3.3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处理
对于合并同侧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狭窄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狭窄程度≥70%,需要同期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狭窄程度<70%,术者会根据术前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术中的具体情况选择内膜情况较好的位置实施 SCT。
1.3.4 锁骨下动脉闭塞段累及椎动脉开口的处理
如果锁骨下动脉闭塞段累及椎动脉开口,应先行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实施 SCT。
1.3.5 锁骨下动脉残端的处理
锁骨下动脉闭塞段以远横断后,锁骨下动脉近端用 5/0 Prolene 线连续封闭,再用 7 号线结扎,能够降低术后锁骨下动脉残端的出血发生率,使 SCT 手术更加安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编号:2018-K-9。
2 结果
术后患侧锁骨下动脉近端的狭窄程度由 100.0%±0.0% 下降至 12.7%±10.1%,健侧与患侧的平均压差由(11.95±10.60)mm Hg 下降至(0.89±5.75)mm Hg(P<0.01)。本组 19 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者 7 例(36.8%),未出现术后并发症者 12 例(63.2%),其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是颈交感神经损伤;见表2。其中伤口血肿、呼吸道感染、淋巴漏的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并发症均缓解。术后出现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的 7 例患者中,4 例患者实施的左侧 SCT,3 例患者实施的右侧 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出现神经损伤的 7 例患者中,仅 1 例患者未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卒中、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SCT 术后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均通畅;见图1、图2。出院时行 CTA 检查仅 1 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程度>30%(39.06%)。随访时间为 1~3 年,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满意,症状改善率为 100.0%,80.0% 的患者感到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有 4 例患者无明显症状故未统计在内)。本组患者至随访时锁骨下动脉均保持通畅,无再次手术和术后卒中发生。本院同期单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平均住院总费用比 SCT 高 3 392.12 元(若除去偏差较大的患者,则高 4 812.01 元)。


3 讨论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不仅会导致上肢缺血的症状,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脑血管症状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远端栓塞和卒中等[1-4],当出现这些明显症状时应积极给予治疗[5]。不同形式的方法被用于治疗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主要是血管重建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6-8]。血管重建术包括经胸入路和胸外入路两种方式,其中经胸入路由 De Bakey 等[9]于 1958 年首先报道采用此方法行锁骨下动脉重建,但由于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原因已经被废弃。现在血管重建术均采用胸外入路,胸外入路包括锁骨下动脉-颈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和 SCT,从远期疗效来说以 SCT 的疗效最为理想,据相关文献[10]报道 SCT 的 5 年通畅率能达到 98%,70 个月通畅率甚至达到 100%[11]。转位术由 Parrott[12]于 1964 年首次实施并报道。锁骨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由 Bachman 等[13]于 1980 年首次报道,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了首选治疗方式。
虽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逐渐成为了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3-18],但是介入治疗不是万能的,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而言,SCT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而且其在费用、成功率、通畅率及再治疗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院同期单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平均住院总费用比 SCT 高 3 392.12 元(若除去偏差较大的患者,则单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平均住院总费用比 SCT 高 4 812.01 元);Ahmed 等[19]将 35 个非对照试验中的 1 726 例行锁骨下动脉腔内成形/支架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进行 Meta 分析,对比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各方面疗效的差异,结果发现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分别是 92.8% 和 86.9%,而本院 SCT 的成功率为 100.0%;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 年内的通畅率分别为 88.7% 和 89.9%[19],而本院 SCT 的 1 年和 3 年通畅率均为 100.0%;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 82.2% 和 73.0%[19],而本院 SCT 的症状改善率为 100.0%,其中明显改善率为 81.3%,部分改善率为 18.7%,未出现症状无改善的患者;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再干预率分别为 5% 和 6%[19],而本院 SCT 后无再干预患者。
尽管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而言,SCT 是理想的治疗方案,具有高的成功率、通畅率,并且花费较低,但 SCT 相较于锁骨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具有以下劣势:治疗效果与医生的临床经验、技艺密切相关;容易在端侧缝合打结时用力过度造成吻合口狭窄[本组患者中出现了 1 例患者吻合口狭窄程度>30%(39.06%)];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有周围神经损伤的风险(本组患者中有 7 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不过仅有 1 例患者未恢复)。
SCT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颈交感神经损伤(36.8%),主要表现为手术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面部无汗等症状。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的 7 例患者中,4 例患者实施的左侧 SCT,3 例患者实施的右侧 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术后随访显示其中 6 例患者的颈交感神经损伤症状在术后半年内消失,仅 1 例患者在随访时(术后 1 年)仍未恢复。发生该并发症可能是由于 SCT 术中电烧损伤或术后血肿压迫神经所致,如何降低该并发症发生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对于冠心病患者,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可导致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CSSS)[20]。CSSS 是指近端锁骨下动脉狭窄导致乳内动脉移植物中血流量受限或逆流引起的心肌缺血[20]。最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均推荐球囊扩张的支架植入术作为 CSSS 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21-22]。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 CSSS 患者,SCT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患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结果仍待进一步随访。
综上所述,SCT 能确切地恢复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远端血流,改善其症状。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SCT 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顾沅芮负责论文设计与撰写;孙阳雪负责数据分析;田晨负责数据收集;方坤负责数据整理;罗明尧负责协助数据分析;舒畅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欧阳晨曦负责论文总体设计与论文撰写指导。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不仅会导致上肢缺血的症状,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脑血管症状,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远端栓塞和卒中等[1-4],当出现这些明显症状时应积极给予治疗[5]。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面,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式,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实施介入治疗(先天畸形无导丝入路、介入治疗失败、拒绝介入治疗的患者等)。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过去传统采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但是存在远期再狭窄的风险,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subclavian-carotid transposition,SCT)尽管存在暴露困难的情况,但是经过我们改良手术切口,使手术成功率达到 100.0%,而且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血管重建,使其远期通畅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中心在国内最早开展 SCT,取得良好效果,希望能够在全国尽快推广该术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12 月采用 SCT 治疗的 19 例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4 例、女 5 例,平均年龄(54.05±17.34)岁。纳入标准:弓上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近端完全闭塞的患者。术前症状为头晕者 8 例(42.1%),上肢无力者 3 例(15.9%),上臂疼痛者 1 例(5.2%),肩部不适者 1 例(5.2%),头晕+上肢无力者 2 例(10.5%),无症状者 4 例(21.1%);右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者 8 例(42.1%),左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者 11 例(57.9%);合并高血脂者 9 例(47.4%),高血压者 7 例(36.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者 5 例(26.3%),糖尿病者 1 例(5.3%);见表1。本研究中行 SCT 治疗的患者中 4 例(21.1%)为既往介入治疗失败,2 例(10.5%)先天畸形(无导丝入路),其余 14 例(73.7%)为患者或医生拒绝行介入治疗。


1.2 手术方式
全身麻醉成功后,使患者呈仰卧位,垫高患侧肩部,脸偏向健侧,取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从甲状软骨平面至胸骨上窝做皮肤直切口,逐层游离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等组织,暴露并充分游离该侧颈总动脉,然后牵开颈总动脉,再往深部仔细游离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左侧手术注意保护或结扎胸导管。静脉给予 100 U/kg 肝素后,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 ACT 为 200~300 s。分别阻断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横断锁骨下动脉闭塞段以远(椎动脉开口之近端),锁骨下动脉近端用 5/0 Prolene 线连续封闭,再用 7 号线结扎,远端开口经胸锁乳突肌后方与该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充分排气后,放开阻断,恢复血流。检查无渗血后,逐层关闭切口,皮下放置 1 根引流管。
1.3 手术要点
1.3.1 手术切口的改良
SCT 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清晰地暴露并充分游离患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近端,经典 SCT 的切口是锁骨上窝横切口,但是必须横断胸锁乳突肌,创伤大,且暴露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都不充分,导致操作极其困难。而本研究的手术切口是胸锁乳突肌前缘从甲状软骨平面至胸骨上窝的纵行切口。胸锁乳突肌前缘的纵行切口能较容易地暴露患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沿着椎动脉向下则可以较容易地暴露锁骨下动脉近端。
1.3.2 吻合口的选择及处理
吻合口应位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壁上,这对于恢复锁骨下动脉的正常血流以及保持锁骨下动脉远期的通畅很重要。在确定具体的吻合口位置之前,应先横断锁骨下动脉闭塞段以远。根据切口远端锁骨下动脉的位置、长度以及走行等情况确定颈总动脉壁上具体的吻合口位置,此吻合口的位置选择既要使缝合时无张力又要使缝合后远端锁骨下动脉恢复正常的血流而非湍流。
确定好具体的吻合口位置后,阻断颈总动脉,用尖刀片将吻合口位置的颈总动脉壁切开,然后用打孔器对颈总动脉壁上的吻合口边缘进行规整的开口,呈椭圆形,直径与锁骨下动脉直径相当。用打孔器进行切口的扩大以及边缘的修整能够使颈总动脉壁上的吻合口边缘更加平整,可以降低 SCT 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吻合口的术后再狭窄率。
1.3.3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处理
对于合并同侧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狭窄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狭窄程度≥70%,需要同期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狭窄程度<70%,术者会根据术前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术中的具体情况选择内膜情况较好的位置实施 SCT。
1.3.4 锁骨下动脉闭塞段累及椎动脉开口的处理
如果锁骨下动脉闭塞段累及椎动脉开口,应先行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实施 SCT。
1.3.5 锁骨下动脉残端的处理
锁骨下动脉闭塞段以远横断后,锁骨下动脉近端用 5/0 Prolene 线连续封闭,再用 7 号线结扎,能够降低术后锁骨下动脉残端的出血发生率,使 SCT 手术更加安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编号:2018-K-9。
2 结果
术后患侧锁骨下动脉近端的狭窄程度由 100.0%±0.0% 下降至 12.7%±10.1%,健侧与患侧的平均压差由(11.95±10.60)mm Hg 下降至(0.89±5.75)mm Hg(P<0.01)。本组 19 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者 7 例(36.8%),未出现术后并发症者 12 例(63.2%),其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是颈交感神经损伤;见表2。其中伤口血肿、呼吸道感染、淋巴漏的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并发症均缓解。术后出现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的 7 例患者中,4 例患者实施的左侧 SCT,3 例患者实施的右侧 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出现神经损伤的 7 例患者中,仅 1 例患者未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卒中、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SCT 术后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均通畅;见图1、图2。出院时行 CTA 检查仅 1 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程度>30%(39.06%)。随访时间为 1~3 年,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满意,症状改善率为 100.0%,80.0% 的患者感到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有 4 例患者无明显症状故未统计在内)。本组患者至随访时锁骨下动脉均保持通畅,无再次手术和术后卒中发生。本院同期单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平均住院总费用比 SCT 高 3 392.12 元(若除去偏差较大的患者,则高 4 812.01 元)。


3 讨论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不仅会导致上肢缺血的症状,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脑血管症状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远端栓塞和卒中等[1-4],当出现这些明显症状时应积极给予治疗[5]。不同形式的方法被用于治疗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主要是血管重建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6-8]。血管重建术包括经胸入路和胸外入路两种方式,其中经胸入路由 De Bakey 等[9]于 1958 年首先报道采用此方法行锁骨下动脉重建,但由于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原因已经被废弃。现在血管重建术均采用胸外入路,胸外入路包括锁骨下动脉-颈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和 SCT,从远期疗效来说以 SCT 的疗效最为理想,据相关文献[10]报道 SCT 的 5 年通畅率能达到 98%,70 个月通畅率甚至达到 100%[11]。转位术由 Parrott[12]于 1964 年首次实施并报道。锁骨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由 Bachman 等[13]于 1980 年首次报道,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了首选治疗方式。
虽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逐渐成为了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3-18],但是介入治疗不是万能的,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而言,SCT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而且其在费用、成功率、通畅率及再治疗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院同期单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平均住院总费用比 SCT 高 3 392.12 元(若除去偏差较大的患者,则单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平均住院总费用比 SCT 高 4 812.01 元);Ahmed 等[19]将 35 个非对照试验中的 1 726 例行锁骨下动脉腔内成形/支架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进行 Meta 分析,对比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各方面疗效的差异,结果发现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分别是 92.8% 和 86.9%,而本院 SCT 的成功率为 100.0%;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 年内的通畅率分别为 88.7% 和 89.9%[19],而本院 SCT 的 1 年和 3 年通畅率均为 100.0%;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 82.2% 和 73.0%[19],而本院 SCT 的症状改善率为 100.0%,其中明显改善率为 81.3%,部分改善率为 18.7%,未出现症状无改善的患者;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再干预率分别为 5% 和 6%[19],而本院 SCT 后无再干预患者。
尽管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而言,SCT 是理想的治疗方案,具有高的成功率、通畅率,并且花费较低,但 SCT 相较于锁骨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具有以下劣势:治疗效果与医生的临床经验、技艺密切相关;容易在端侧缝合打结时用力过度造成吻合口狭窄[本组患者中出现了 1 例患者吻合口狭窄程度>30%(39.06%)];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有周围神经损伤的风险(本组患者中有 7 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不过仅有 1 例患者未恢复)。
SCT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颈交感神经损伤(36.8%),主要表现为手术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面部无汗等症状。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的 7 例患者中,4 例患者实施的左侧 SCT,3 例患者实施的右侧 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术后随访显示其中 6 例患者的颈交感神经损伤症状在术后半年内消失,仅 1 例患者在随访时(术后 1 年)仍未恢复。发生该并发症可能是由于 SCT 术中电烧损伤或术后血肿压迫神经所致,如何降低该并发症发生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对于冠心病患者,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可导致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CSSS)[20]。CSSS 是指近端锁骨下动脉狭窄导致乳内动脉移植物中血流量受限或逆流引起的心肌缺血[20]。最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均推荐球囊扩张的支架植入术作为 CSSS 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21-22]。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 CSSS 患者,SCT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患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结果仍待进一步随访。
综上所述,SCT 能确切地恢复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远端血流,改善其症状。对于不能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SCT 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顾沅芮负责论文设计与撰写;孙阳雪负责数据分析;田晨负责数据收集;方坤负责数据整理;罗明尧负责协助数据分析;舒畅负责论文总体设想和设计;欧阳晨曦负责论文总体设计与论文撰写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