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科雄, 张力, 高夏, 崔聪, 张向辉, 肖长波, 张亚飞, 武刚, 王平凡. 同期股-股转流术在急性 A 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严重单侧下肢灌注不良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9): 1103-1106. doi: 10.7507/1007-4848.202002041 复制
急性 A 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累及髂股动脉会出现下肢动脉搏动弱、皮温低、麻木疼痛和无力等征象,在部分无胸痛症状者中这些表现是主动脉夹层的首发症状[1-2]。有研究[3]报道 ATAAD 合并下肢灌注不良(low limb malperfusion,LLM)的发病率约 15%,是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于此类患者目前多主张先处理主动脉夹层,术后判断肢体缺血改善情况,必要时行外周血管转流术[5]。但是因为夹层手术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长,往往难以在肢体缺血的安全时限内恢复灌注,加重了缺血肢体的组织损伤,因此同期处理主动脉夹层和严重的 LLM 是值得推荐的[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 21 例合并严重单侧 LLM 的 ATAAD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 2013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 ATAAD 合并严重单侧 LLM 的患者。纳入标准:(1)CT 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为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下肢动脉闭塞;(2)发病时间<1 周;(3)皮肤花斑,皮温低,动脉无搏动,伴有下肢疼痛、麻木或感觉丧失,下肢肌力减弱。排除慢性主动脉夹层、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内血肿、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和本次发病前已有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选 21 例患者,其中男 14 例、女 7 例,平均年龄(42.3±8.2)岁。左下肢受累 12 例,右下肢受累 9 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0.8±6.1)h。术前全血肌红蛋白(1 102.63±897.65)μg/L,肌酸激酶(6 792.45±4 361.17)U/L,血浆 D-二聚体(44.56±35.78)μg/mL。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两组医生同时手术,第一组游离锁骨下动脉,第二组腹股沟区游离双侧股动脉。全身肝素化(3 mg/kg)后,常规使用 8 mm 人工血管(IGW008-30-MAQUET 人造血管)行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术(股-股转流术),充分排气后开放人工血管,恢复缺血肢体灌注。然后锁骨下动脉插管、转流人工血管(近供血股动脉侧吻合口);见图 1。上插管,右心房插二极管,建立体外循环。开始系统性快速降温,同时监测鼻咽温、肛温及膀胱温。心室颤动后于升主动脉阻断循环,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前壁,切开剥离内膜,仔细清除假腔内血栓或剪除主动脉内膜,经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 4∶1 冷氧合血停跳液,部分患者应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性灌注心肌保护技术。持续二氧化碳进行心包腔内填充,继续降温,鼻咽温降至 21.5℃ 左右,头低位,头部冰帽保护,阻断弓部三分支,夹闭股动脉供血管,经右锁骨下动脉行选择性脑灌注,剪开主动脉弓行孙氏手术。完成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吻合后复温,同时拔除股动脉供血管。复温过程中,以 Stanford 基础上的细化分型为指导原则,完成主动脉根部手术处理。手术方案包括单纯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窦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Bentall 术、改良 David 术和改良 Cabrol 术等。根部手术完成后充分排气,开放循环,吻合头臂干,止血关胸。

患者出院前、术后 6 个月、12 个月及其后每年交替复查 CT 及 CTA,对出院后未复查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明确是否生存、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其它合并症等。复查主动脉 CTA 时,以髂动脉、股动脉的横断面造影剂充盈情况判断下肢血运恢复情况。
1.3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河南省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 结果
全组主动脉根部采用主动脉窦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手术 7 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手术 5 例,Bentall 手术 5 例,改良 Cabrol 手术 3 例,改良 David 手术 1 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 例(右冠状动脉)。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80.4±16.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9.9±14.3)min,停循环时间(13.5±1.8)min,术中出血量(840.3±260.0)mL。
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5 例,下肢缺血相关并发症 3 例,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 2 例,均为男性患者(1 例 28 岁,1 例 46 岁),由外地转入,进行手术时下肢缺血时间较长(28 岁患者发病约 8 h,46 岁患者发病约 10 h),术中监测缺血肢体血压、脉搏、氧饱和度,较术前均好转。术后于 ICU 治疗期间,患肢肌张力进行性升高,考虑为缺血肢体肌肉水肿所致,切开减压同时行负压封闭引流,恢复良好;下肢坏死 1 例(69 岁女性),术前无胸痛症状,因右侧小腿疼痛、麻木持续加重就诊,术中简化术式,近端行升主动脉+右半主动脉弓置换术,术后肢体缺血无明显改善,逐渐出现肌肉坏死,遂行截肢手术,术后死于以肾功能衰竭为首、继发呼吸功能衰竭和肝功能衰竭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术后存活 20 例,随访 5 个月至 3 年,随访期内无死亡,下肢感觉运动功能良好,主动脉 CTA 显示转流人工血管通畅,远端股动脉显影良好。术前、术后主动脉 CTA 对比效果见图 2。

a:术前右侧髂总动脉闭塞;b:术前右侧髂外动脉闭塞;c:术前右侧髂-股动脉闭塞,左侧股动脉显影;d:股-股转流人工血管及右侧髂-股动脉通畅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导致 LLM 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腔压力高,真腔压力小,假腔压迫真腔变小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远端灌注不良,即动力型。另一种是因为髂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肿压迫,或内膜片翻转导致远端灌注不良,即静力型[7-9]。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阻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枝循环存在与否。肢体完全缺血 3 h 骨骼肌细胞即出现坏死,6 h 后完全坏死不可逆[10]。由于急性闭塞,未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因此缩短缺血时间非常重要。一些研究者[11-14]主张,对于缺血时间接近 6 h 或更长的患者,采用分期手术,先经皮或外科介入恢复缺血肢体的灌注。但是这会延迟主动脉修复,并不断增加主动脉破裂的风险,据文献[15]报道在发病的最初 24 h 内破裂风险每小时增加约 1%。Patel 等[16]报道了 70 例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一期通过经皮内膜开窗术或腔内支架术恢复下肢灌注,二期(中位时间 4 d)处理主动脉夹层,一期术后因夹层破裂或灌注不良并发症死亡 23 例,病死率高达 32.9%。多数中心先处理近端主动脉夹层,关闭夹层近心端破口,增加真腔血流量,使假腔减压,大多数情况下动力型缺血可以缓解,无需行股-股转流术。但是如果缺血是静力型或远心端夹层仍有较大破口,假腔减压是不确定的。同时因为夹层手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不同中心经验水平和方法的不同,术中恢复下肢供血的时间长短各异。本中心每年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量 200 例左右,所有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均采用快速降温法,中心温度降至 21.5℃,所需平均时间 20 min 左右,同时优先处理远端,行孙氏手术,自手术开始至恢复下半身供血平均时间 2 h。若采用目前经典手术方式,平稳降温,先处理近端,中心温度达标后再处理远端[17],恢复下半身供血时间则更长,往往难以在肢体缺血的安全时限内恢复灌注,加重了缺血肢体的组织损伤,即使行外周血管转流术,术后仍面临截肢或需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对患者身心创伤巨大,治疗费用极高且预后差。
我们的经验是,术前仔细询问病史,明确肢体缺血时间,认真评估肢体缺血情况。Rutherford 等[18]对急性下肢缺血的分级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和推荐,可以帮助判断下肢缺血的轻重。同时关注全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血浆 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还要按压、针刺缺血肢体末梢,若末梢按压后回弹缓慢或不回弹,针刺无鲜血流出或血液需较长时间方能流出,且颜色明显加深,说明肢体缺血严重,需尽快恢复缺血肢体供血。术前仔细阅读主动脉 CTA,若为动力型缺血,且缺血时间短,则先处理主动脉夹层,插管选择除常规动脉供血管外,还在患侧股动脉插 12F 供血管,同期保证肢体供血,心脏复跳后判断下肢供血改善情况,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案;若为混合型或静力型缺血,和(或)缺血严重,时间已超过 6 h,则同期行股-股转流术,尽早恢复缺血肢体供血。
术后仍需严密监测患肢周径、肌张力、温度、动脉搏动、感觉功能及趾端颜色变化,一旦出现周径增大、肌张力增高等情况,但不伴肢体坏死体征,应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已出现肢体坏死时需行患肢截肢术。本组术后出现下肢缺血相关并发症 3 例,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 2 例,早期切开同时行负压封闭引流,恢复良好,下肢坏死 1 例,行截肢手术,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我们考虑为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导致下肢缺血时间过长所致。因此一旦确诊 ATAAD 合并单侧 LLM 应积极手术治疗,同期行股-股转流术,尽早恢复缺血肢体供血。
下肢血运重建术式多样,除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术,还有升主动脉-髂动脉转流、升主动脉-股动脉转流、腋动脉-股动脉转流手术。这三种术式,创伤大,路径长,术后易出现转流血管闭塞和感染,且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股-股转流术难度相对较小,对于技术成熟中心,大多可以在 1 h 左右完成,保证患肢在体外循环降温前恢复灌注,这样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因为 Mowlavi 等[19]研究表明,再灌注早期局部低温可以保护骨骼肌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插管位置选择股股转流人工血管(近供血股动脉侧吻合口,先用 4-0 滑线缝制荷包,然后切开直接插入 18F 供血管),而非股动脉,一方面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操作难度,减少手术切口及创伤;另一方面对插管类型要求低,节约手术费用。联合锁骨下动脉插管,一泵双管上下肢分别灌注,既满足体外循环对流量的要求,又保证下肢得到有效的灌注,尽早缓解缺血,缩短下肢缺血时间。
综上所述,同期股股转流处理 LLM 和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不会因肢体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术后并发症,同时由于缺血肢体早期的低温灌注降低了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孙科雄负责酝酿、设计、实施研究,采集、分析数据,起草文章;张力、高夏和王平凡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判性审阅;崔聪负责酝酿、设计、实施研究,采集数据,起草文章;张向辉负责采集数据、统计分析;肖长波、张亚飞和武刚负责采集数据。
急性 A 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累及髂股动脉会出现下肢动脉搏动弱、皮温低、麻木疼痛和无力等征象,在部分无胸痛症状者中这些表现是主动脉夹层的首发症状[1-2]。有研究[3]报道 ATAAD 合并下肢灌注不良(low limb malperfusion,LLM)的发病率约 15%,是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于此类患者目前多主张先处理主动脉夹层,术后判断肢体缺血改善情况,必要时行外周血管转流术[5]。但是因为夹层手术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长,往往难以在肢体缺血的安全时限内恢复灌注,加重了缺血肢体的组织损伤,因此同期处理主动脉夹层和严重的 LLM 是值得推荐的[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 21 例合并严重单侧 LLM 的 ATAAD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 2013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 ATAAD 合并严重单侧 LLM 的患者。纳入标准:(1)CT 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为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下肢动脉闭塞;(2)发病时间<1 周;(3)皮肤花斑,皮温低,动脉无搏动,伴有下肢疼痛、麻木或感觉丧失,下肢肌力减弱。排除慢性主动脉夹层、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内血肿、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和本次发病前已有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选 21 例患者,其中男 14 例、女 7 例,平均年龄(42.3±8.2)岁。左下肢受累 12 例,右下肢受累 9 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0.8±6.1)h。术前全血肌红蛋白(1 102.63±897.65)μg/L,肌酸激酶(6 792.45±4 361.17)U/L,血浆 D-二聚体(44.56±35.78)μg/mL。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两组医生同时手术,第一组游离锁骨下动脉,第二组腹股沟区游离双侧股动脉。全身肝素化(3 mg/kg)后,常规使用 8 mm 人工血管(IGW008-30-MAQUET 人造血管)行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术(股-股转流术),充分排气后开放人工血管,恢复缺血肢体灌注。然后锁骨下动脉插管、转流人工血管(近供血股动脉侧吻合口);见图 1。上插管,右心房插二极管,建立体外循环。开始系统性快速降温,同时监测鼻咽温、肛温及膀胱温。心室颤动后于升主动脉阻断循环,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前壁,切开剥离内膜,仔细清除假腔内血栓或剪除主动脉内膜,经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 4∶1 冷氧合血停跳液,部分患者应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性灌注心肌保护技术。持续二氧化碳进行心包腔内填充,继续降温,鼻咽温降至 21.5℃ 左右,头低位,头部冰帽保护,阻断弓部三分支,夹闭股动脉供血管,经右锁骨下动脉行选择性脑灌注,剪开主动脉弓行孙氏手术。完成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吻合后复温,同时拔除股动脉供血管。复温过程中,以 Stanford 基础上的细化分型为指导原则,完成主动脉根部手术处理。手术方案包括单纯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窦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Bentall 术、改良 David 术和改良 Cabrol 术等。根部手术完成后充分排气,开放循环,吻合头臂干,止血关胸。

患者出院前、术后 6 个月、12 个月及其后每年交替复查 CT 及 CTA,对出院后未复查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明确是否生存、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其它合并症等。复查主动脉 CTA 时,以髂动脉、股动脉的横断面造影剂充盈情况判断下肢血运恢复情况。
1.3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河南省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 结果
全组主动脉根部采用主动脉窦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手术 7 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手术 5 例,Bentall 手术 5 例,改良 Cabrol 手术 3 例,改良 David 手术 1 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 例(右冠状动脉)。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80.4±16.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9.9±14.3)min,停循环时间(13.5±1.8)min,术中出血量(840.3±260.0)mL。
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5 例,下肢缺血相关并发症 3 例,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 2 例,均为男性患者(1 例 28 岁,1 例 46 岁),由外地转入,进行手术时下肢缺血时间较长(28 岁患者发病约 8 h,46 岁患者发病约 10 h),术中监测缺血肢体血压、脉搏、氧饱和度,较术前均好转。术后于 ICU 治疗期间,患肢肌张力进行性升高,考虑为缺血肢体肌肉水肿所致,切开减压同时行负压封闭引流,恢复良好;下肢坏死 1 例(69 岁女性),术前无胸痛症状,因右侧小腿疼痛、麻木持续加重就诊,术中简化术式,近端行升主动脉+右半主动脉弓置换术,术后肢体缺血无明显改善,逐渐出现肌肉坏死,遂行截肢手术,术后死于以肾功能衰竭为首、继发呼吸功能衰竭和肝功能衰竭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术后存活 20 例,随访 5 个月至 3 年,随访期内无死亡,下肢感觉运动功能良好,主动脉 CTA 显示转流人工血管通畅,远端股动脉显影良好。术前、术后主动脉 CTA 对比效果见图 2。

a:术前右侧髂总动脉闭塞;b:术前右侧髂外动脉闭塞;c:术前右侧髂-股动脉闭塞,左侧股动脉显影;d:股-股转流人工血管及右侧髂-股动脉通畅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导致 LLM 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腔压力高,真腔压力小,假腔压迫真腔变小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远端灌注不良,即动力型。另一种是因为髂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肿压迫,或内膜片翻转导致远端灌注不良,即静力型[7-9]。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阻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枝循环存在与否。肢体完全缺血 3 h 骨骼肌细胞即出现坏死,6 h 后完全坏死不可逆[10]。由于急性闭塞,未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因此缩短缺血时间非常重要。一些研究者[11-14]主张,对于缺血时间接近 6 h 或更长的患者,采用分期手术,先经皮或外科介入恢复缺血肢体的灌注。但是这会延迟主动脉修复,并不断增加主动脉破裂的风险,据文献[15]报道在发病的最初 24 h 内破裂风险每小时增加约 1%。Patel 等[16]报道了 70 例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一期通过经皮内膜开窗术或腔内支架术恢复下肢灌注,二期(中位时间 4 d)处理主动脉夹层,一期术后因夹层破裂或灌注不良并发症死亡 23 例,病死率高达 32.9%。多数中心先处理近端主动脉夹层,关闭夹层近心端破口,增加真腔血流量,使假腔减压,大多数情况下动力型缺血可以缓解,无需行股-股转流术。但是如果缺血是静力型或远心端夹层仍有较大破口,假腔减压是不确定的。同时因为夹层手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不同中心经验水平和方法的不同,术中恢复下肢供血的时间长短各异。本中心每年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量 200 例左右,所有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均采用快速降温法,中心温度降至 21.5℃,所需平均时间 20 min 左右,同时优先处理远端,行孙氏手术,自手术开始至恢复下半身供血平均时间 2 h。若采用目前经典手术方式,平稳降温,先处理近端,中心温度达标后再处理远端[17],恢复下半身供血时间则更长,往往难以在肢体缺血的安全时限内恢复灌注,加重了缺血肢体的组织损伤,即使行外周血管转流术,术后仍面临截肢或需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对患者身心创伤巨大,治疗费用极高且预后差。
我们的经验是,术前仔细询问病史,明确肢体缺血时间,认真评估肢体缺血情况。Rutherford 等[18]对急性下肢缺血的分级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和推荐,可以帮助判断下肢缺血的轻重。同时关注全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血浆 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还要按压、针刺缺血肢体末梢,若末梢按压后回弹缓慢或不回弹,针刺无鲜血流出或血液需较长时间方能流出,且颜色明显加深,说明肢体缺血严重,需尽快恢复缺血肢体供血。术前仔细阅读主动脉 CTA,若为动力型缺血,且缺血时间短,则先处理主动脉夹层,插管选择除常规动脉供血管外,还在患侧股动脉插 12F 供血管,同期保证肢体供血,心脏复跳后判断下肢供血改善情况,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案;若为混合型或静力型缺血,和(或)缺血严重,时间已超过 6 h,则同期行股-股转流术,尽早恢复缺血肢体供血。
术后仍需严密监测患肢周径、肌张力、温度、动脉搏动、感觉功能及趾端颜色变化,一旦出现周径增大、肌张力增高等情况,但不伴肢体坏死体征,应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已出现肢体坏死时需行患肢截肢术。本组术后出现下肢缺血相关并发症 3 例,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 2 例,早期切开同时行负压封闭引流,恢复良好,下肢坏死 1 例,行截肢手术,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我们考虑为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导致下肢缺血时间过长所致。因此一旦确诊 ATAAD 合并单侧 LLM 应积极手术治疗,同期行股-股转流术,尽早恢复缺血肢体供血。
下肢血运重建术式多样,除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术,还有升主动脉-髂动脉转流、升主动脉-股动脉转流、腋动脉-股动脉转流手术。这三种术式,创伤大,路径长,术后易出现转流血管闭塞和感染,且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股-股转流术难度相对较小,对于技术成熟中心,大多可以在 1 h 左右完成,保证患肢在体外循环降温前恢复灌注,这样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因为 Mowlavi 等[19]研究表明,再灌注早期局部低温可以保护骨骼肌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插管位置选择股股转流人工血管(近供血股动脉侧吻合口,先用 4-0 滑线缝制荷包,然后切开直接插入 18F 供血管),而非股动脉,一方面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操作难度,减少手术切口及创伤;另一方面对插管类型要求低,节约手术费用。联合锁骨下动脉插管,一泵双管上下肢分别灌注,既满足体外循环对流量的要求,又保证下肢得到有效的灌注,尽早缓解缺血,缩短下肢缺血时间。
综上所述,同期股股转流处理 LLM 和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不会因肢体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术后并发症,同时由于缺血肢体早期的低温灌注降低了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孙科雄负责酝酿、设计、实施研究,采集、分析数据,起草文章;张力、高夏和王平凡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判性审阅;崔聪负责酝酿、设计、实施研究,采集数据,起草文章;张向辉负责采集数据、统计分析;肖长波、张亚飞和武刚负责采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