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诊断为“单心室,肺动脉闭锁,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6岁患儿,在完成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及双侧双向Glenn手术后,通过侧开胸入路,采用自体心包管道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完成全腔手术。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引用本文: 施焘, 高展, 滕晓, 于冰, 吕小东, 花中东. 侧开胸自体心包管道连接肝静脉-奇静脉行全腔手术一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 28(9): 1130-1132. doi: 10.7507/1007-4848.202005075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6 岁,身高 115 cm,体重 20 kg。出生后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肺动脉闭锁,下腔静脉肝段缺如”。8 月龄时因哭闹后青紫加重于我院行“改良 Blalock-Taussig 分流术、左肺动脉成形术”,3 岁时行“双侧双向 Glenn 手术”。本次入院指血氧饱和度为 86%。超声提示左心室腔前后径为 36 mm,射血分数为 60%;腹主动脉右侧探及奇静脉,内径约为 9 mm。CT 提示肝静脉直接汇入心房,下腔静脉向上通过扩张的奇静脉汇入右上腔静脉(图 1)。右心导管造影提示肺动脉平均压为 9 mm Hg,未见明确肺动静脉瘘形成。计算 McGoon 比值为 2.1,Nakata 指数为 227.4 mm2/m2。拟侧开胸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完成全腔手术。

术前 CT 可见肝静脉、腹主动脉右侧扩张的奇静脉(箭头)
患儿左侧卧位,于右后外侧第 7 肋间切口进入胸腔。松解下肺韧带后,可见膈肌上方扩张的奇静脉(直径约为 12 mm)沿脊柱走行,肝静脉位于奇静脉左前方,直接汇入心房(图 2a)。打开肝静脉汇入心房处的心包,拟制作带蒂自体心包管道,但心包长度不够,遂游离一心包片(大小约为 20 mm×50 mm),仔细去除心包片上残余的粘连组织,保持内面光滑;沿短轴将其包绕在 16#探子上缝合成心包管道(直径为 16 mm)。阻断肝静脉近心端并测压,肝静脉压力为 22 mm Hg。侧壁钳部分阻断肝静脉,6-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行自体心包管道-肝静脉端侧吻合,同样方法吻合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排气后开放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图 2b)。两把血管钳阻断肝静脉近心房处,切断并依次缝合断端。仔细止血,放置引流管后关胸。

a:术中可见扩张的奇静脉(左侧箭头)及肝静脉(右侧箭头);b:术中开放的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
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机械通气 7 h。出院时指血氧饱和度为 100%。超声提示肝静脉近心端与奇静脉间探及交通,无梗阻。奇静脉流速为 27 cm/s。CT 显示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图 3)。出院时建议患儿口服华法林预防性抗凝治疗 6 个月,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 1.8~2.5。术后 3 个月复查超声显示管道通畅,奇静脉流速为 33 cm/s。

术后 CT 可见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箭头)
讨论 Kawashima 手术一度被认为是永久性姑息手术,但由于术后肺循环中缺少“肝血流相关因子”,大多数患者逐渐出现肺动静脉瘘,导致血氧饱和度及活动耐量进行性下降[1]。将肝血流引入肺循环可以避免或逆转大多数肺动静脉瘘[1]。将肝血流引入肺循环,除了常见的心外管道全腔手术[2]等方式外,Lopez 等[3]于 2008 年报道了 3 例非体外循环下,经侧开胸,用 Gore-Tex 管道(聚四氟乙烯管道)连接肝静脉-奇静脉,以逆转肺动静脉瘘的案例。Arrigoni 等[4]报道了一组多中心 11 例患者采用相同术式后 10 年的随访结果,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相较于心外管道全腔手术,非体外循环下、经侧开胸连接肝静脉-奇静脉的手术方式避免了体外循环及再次正中开胸手术的风险。侧开胸操作相对简单,右后外侧切口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管道更短,能耗也更小。McElhinney 等[5]指出,直接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可能提供双侧对称以及更均匀的肝血流,从而避免单侧肺动静脉瘘的形成。但侧开胸所提供的暴露及操作空间可能较为局限。
尽管 Amodeo 等[6]曾报道同期行 Kawashima 手术和肝静脉-奇静脉连接术,即一期全腔手术,但更多的术者选择分期手术。Arrigoni 等[4]倾向于在肺动静脉瘘形成后,如血氧饱和度低于 85%、活动能力下降等出现后行肝静脉-奇静脉连接术,以尽可能延长患者无全腔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时间。但也有研究[7-8]指出,引入肝血流并不能逆转所有的肺动静脉瘘。因此,在肺动静脉瘘形成之前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将肝血流引入肺循环,避免肺动静脉瘘形成,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Gore-Tex 管道的安全性及耐用性已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但其往往需要长期抗凝。带蒂自体心包在多个报道[9-10]中被认为是心外管道的理想材料,其不仅显示出和机体平行的生长能力,还无需长期抗凝。免疫组织学分析显示,带蒂自体心包管道使用 9 年后,管道内面的内皮细胞持续存在,且管道本身无钙化及纤维化[9]。此外,分离的自体心包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材料,虽然它不具有显著的生长能力,但自体组织不需要长期抗凝。本病例尝试使用带蒂心包制作管道,但因为再次手术心包粘连严重,可使用的心包面积小,最终采用了分离的自体心包制作管道,同样能缩短术后抗凝时间。
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患者,肝静脉汇入心房的方式多样,可能以一支肝静脉汇入心房,也可能以多个分支独立汇入心房[3-5]。术前需要仔细评估肝静脉与心房的连接方式。有案例[4]曾报道因术中遗漏独立汇入心房的肝静脉分支,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需再次手术。处理肝静脉分支的方法多样,包括直接结扎、分支间行管道连接等。
综上所述,针对该例单心室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患儿,我们采取了侧开胸自体心包管道连接肝静脉-奇静脉的手术方式完成了全腔手术。该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术后所需抗凝治疗时间短,近期随访结果满意。更多的评估还有待远期随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施焘、滕晓、于冰负责论文设计及初稿撰写;高展、吕小东、花中东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
临床资料 患者,男,6 岁,身高 115 cm,体重 20 kg。出生后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肺动脉闭锁,下腔静脉肝段缺如”。8 月龄时因哭闹后青紫加重于我院行“改良 Blalock-Taussig 分流术、左肺动脉成形术”,3 岁时行“双侧双向 Glenn 手术”。本次入院指血氧饱和度为 86%。超声提示左心室腔前后径为 36 mm,射血分数为 60%;腹主动脉右侧探及奇静脉,内径约为 9 mm。CT 提示肝静脉直接汇入心房,下腔静脉向上通过扩张的奇静脉汇入右上腔静脉(图 1)。右心导管造影提示肺动脉平均压为 9 mm Hg,未见明确肺动静脉瘘形成。计算 McGoon 比值为 2.1,Nakata 指数为 227.4 mm2/m2。拟侧开胸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完成全腔手术。

术前 CT 可见肝静脉、腹主动脉右侧扩张的奇静脉(箭头)
患儿左侧卧位,于右后外侧第 7 肋间切口进入胸腔。松解下肺韧带后,可见膈肌上方扩张的奇静脉(直径约为 12 mm)沿脊柱走行,肝静脉位于奇静脉左前方,直接汇入心房(图 2a)。打开肝静脉汇入心房处的心包,拟制作带蒂自体心包管道,但心包长度不够,遂游离一心包片(大小约为 20 mm×50 mm),仔细去除心包片上残余的粘连组织,保持内面光滑;沿短轴将其包绕在 16#探子上缝合成心包管道(直径为 16 mm)。阻断肝静脉近心端并测压,肝静脉压力为 22 mm Hg。侧壁钳部分阻断肝静脉,6-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行自体心包管道-肝静脉端侧吻合,同样方法吻合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排气后开放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图 2b)。两把血管钳阻断肝静脉近心房处,切断并依次缝合断端。仔细止血,放置引流管后关胸。

a:术中可见扩张的奇静脉(左侧箭头)及肝静脉(右侧箭头);b:术中开放的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
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机械通气 7 h。出院时指血氧饱和度为 100%。超声提示肝静脉近心端与奇静脉间探及交通,无梗阻。奇静脉流速为 27 cm/s。CT 显示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图 3)。出院时建议患儿口服华法林预防性抗凝治疗 6 个月,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 1.8~2.5。术后 3 个月复查超声显示管道通畅,奇静脉流速为 33 cm/s。

术后 CT 可见肝静脉-自体心包管道-奇静脉通道(箭头)
讨论 Kawashima 手术一度被认为是永久性姑息手术,但由于术后肺循环中缺少“肝血流相关因子”,大多数患者逐渐出现肺动静脉瘘,导致血氧饱和度及活动耐量进行性下降[1]。将肝血流引入肺循环可以避免或逆转大多数肺动静脉瘘[1]。将肝血流引入肺循环,除了常见的心外管道全腔手术[2]等方式外,Lopez 等[3]于 2008 年报道了 3 例非体外循环下,经侧开胸,用 Gore-Tex 管道(聚四氟乙烯管道)连接肝静脉-奇静脉,以逆转肺动静脉瘘的案例。Arrigoni 等[4]报道了一组多中心 11 例患者采用相同术式后 10 年的随访结果,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相较于心外管道全腔手术,非体外循环下、经侧开胸连接肝静脉-奇静脉的手术方式避免了体外循环及再次正中开胸手术的风险。侧开胸操作相对简单,右后外侧切口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管道更短,能耗也更小。McElhinney 等[5]指出,直接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可能提供双侧对称以及更均匀的肝血流,从而避免单侧肺动静脉瘘的形成。但侧开胸所提供的暴露及操作空间可能较为局限。
尽管 Amodeo 等[6]曾报道同期行 Kawashima 手术和肝静脉-奇静脉连接术,即一期全腔手术,但更多的术者选择分期手术。Arrigoni 等[4]倾向于在肺动静脉瘘形成后,如血氧饱和度低于 85%、活动能力下降等出现后行肝静脉-奇静脉连接术,以尽可能延长患者无全腔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时间。但也有研究[7-8]指出,引入肝血流并不能逆转所有的肺动静脉瘘。因此,在肺动静脉瘘形成之前连接肝静脉-奇静脉,将肝血流引入肺循环,避免肺动静脉瘘形成,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Gore-Tex 管道的安全性及耐用性已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但其往往需要长期抗凝。带蒂自体心包在多个报道[9-10]中被认为是心外管道的理想材料,其不仅显示出和机体平行的生长能力,还无需长期抗凝。免疫组织学分析显示,带蒂自体心包管道使用 9 年后,管道内面的内皮细胞持续存在,且管道本身无钙化及纤维化[9]。此外,分离的自体心包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材料,虽然它不具有显著的生长能力,但自体组织不需要长期抗凝。本病例尝试使用带蒂心包制作管道,但因为再次手术心包粘连严重,可使用的心包面积小,最终采用了分离的自体心包制作管道,同样能缩短术后抗凝时间。
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患者,肝静脉汇入心房的方式多样,可能以一支肝静脉汇入心房,也可能以多个分支独立汇入心房[3-5]。术前需要仔细评估肝静脉与心房的连接方式。有案例[4]曾报道因术中遗漏独立汇入心房的肝静脉分支,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需再次手术。处理肝静脉分支的方法多样,包括直接结扎、分支间行管道连接等。
综上所述,针对该例单心室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患儿,我们采取了侧开胸自体心包管道连接肝静脉-奇静脉的手术方式完成了全腔手术。该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术后所需抗凝治疗时间短,近期随访结果满意。更多的评估还有待远期随访。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施焘、滕晓、于冰负责论文设计及初稿撰写;高展、吕小东、花中东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