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余扬, 李俞锦, 宁显谷, 陈新隆, 徐嘉阳, 蔡林生, 崔凤仙, 金华, 彭俊. 非气管插管与气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应用的效果对比.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2, 29(5): 602-606. doi: 10.7507/1007-4848.202011064 复制
自 1990 年以来,电视胸腔镜技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运用,几乎涉及胸外科的各个领域。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不需要切除或拉伸胸骨,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目前,临床上胸外科手术通常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肺隔离技术进行麻醉,能在保证术侧肺完全萎陷的同时,充分暴露视野,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并较好地满足手术需求、降低手术风险[2]。但麻醉期间气管插管带来的气管损伤,剂量较大的镇静、镇痛药物以及肌肉松弛剂的使用可能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延长术后恢复时间[3]。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4-6]尝试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下进行胸外科手术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该技术则很好地避免了气管插管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非气管插管技术在常规胸外科手术中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的康复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9 月—2019 年 12 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胸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善 CT 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于我科行胸部手术治疗。为避免因不同术者手术所导致的误差,本研究中所有手术病例均为同一术者。纳入标准:(1)患者的麻醉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标准)≥3 分;(2)无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异常,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3)手术方式为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以及纵隔肿瘤的患者。排除标准:(1)因漏斗胸、鸡胸、手汗症等手术治疗而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引流的病例;(2)手术过程中因氧饱和度低中转插管及手术过程中中转开胸的患者。根据是否插管,将患者分为两组:非气管插管组(试验组)和气管插管组(对照组)。对照组共 146 例,其中男 84 例(57.53%)、女 62 例(42.47%),平均年龄(51.49±12.26)岁。试验组共 150 例,其中男 83 例(55.33%)、女 67 例(46.67%),平均年龄(49.91±13.59)岁。
1.2 麻醉方式
1.2.1 试验组
麻醉前均准备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堵塞器等,必要时可立即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检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麻醉诱导: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 0.5 μg/kg,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2.5~3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3 ng/mL)。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等选择适合喉罩置入,连接麻醉机通气。B 超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中麻醉维持:监测术中脑电指数,维持在 40~60。静脉泵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1~2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2~4.5 ng/mL),右美托咪啶 0.5~1 μg/(kg∙h)。根据相关生命体征和呼吸参数动态调整。手术期间保持SpO2≥9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65 cm H2O。清醒时间以呼唤睁眼为准,麻醉医师决定拔除喉罩时机,转送复苏室。
1.2.2 对照组
麻醉监测同试验组,麻醉诱导使用右美托咪啶 0.6 μg/kg 提前泵入,然后泵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3~3.5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4~6 ng/mL);维库溴铵 0.1 mg/kg。术中麻醉维持:静脉泵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2~4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4~6 ng/mL),根据术中情况追加使用维库溴铵 0.05 mg/kg。手术期间保持SpO2≥90%。术后清醒时间以呼唤睁眼为准,麻醉师决定拔除双腔气管导管时机,转送复苏室。
1.3 手术方式
1.3.1 试验组
常规消毒铺巾后,取腋中线第 7 肋间位置前方 2 cm 处(如病灶位于下叶,则取第 8 肋间)做腔镜观察孔,待形成人工气胸后置入胸腔镜,取腋前线第 4 肋间做主操作孔,腋后线第 9 肋间做辅助操作孔。取 2% 利多卡因 5~10 mL 进行肺表面喷洒,然后在胸腔镜直视下,取 0.5% 罗哌卡因 2~3 mL 行胸部迷走神经(右侧支位于奇静脉弓上方,左侧支位于升主动脉上方)麻醉。然后取 0.5% 罗哌卡因 8~10 mL 进行各肋间神经麻醉。手术步骤与常规胸腔镜手术步骤无差异,我们之前的文章[7-8]中已有介绍。手术完成后,切口处肋间再予以 0.5% 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关闭手术切口,留置胸腔引流管并接引流瓶。同时停止静脉麻醉药物输入,待患者苏醒后,拔除喉罩,转送恢复室。观察患者自主呼吸平稳,无明显并发症后,送回病房。
1.3.2 对照组
按常规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及手术流程进行。
1.4 术后止痛及护理
两组患者的术后止痛及护理总体上按同一流程处理。止痛处理包括术后放置自控性镇痛泵,必要时可予以注射非甾体类止痛药。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开始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并尽早下床活动,术后第 1 d 复查床旁胸部 X 线片;术后第 2 d 复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胸腔闭式引流无漏气且 24 h引流量≤150 mL 时可拔除胸腔引流管。
1.5 观察指标
手术中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低 SpO2 及最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返回病房后由管床护士记录术后进水、进食、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有无咽痛等。统计手术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引流时间、总引流量、平均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构成比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KHLL-2022-KY012。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身高、体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呕吐、误吸等麻醉意外。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低 SpO2 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最高 PaCO2 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在术后咽部疼痛,进食、进水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排便时间等方面,试验组明显小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术前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百分比(NE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术后与术前 WBC 差值(△WBC)及 NEU% 差值(△NEU%)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自 1992 年第 1 例VATS肺叶切除术报道以来,VATS 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操作的技术也逐渐得到丰富并愈加完善。伴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切口由传统的开胸手术逐步过渡到三孔、两孔,甚至单孔手术,推动了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而传统的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技术(one lung ventilation,OLV)作为胸外科手术的常规麻醉通气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对单侧或双侧肺通气的控制,确保了手术过程中较好的视野暴露[9],从而使胸腔镜手术能够顺利实施。但是,OLV 也有其自身的缺陷[10-12]:(1)它会增加因机械通气引起损伤的可能性,如肺泡气压伤、肺容积伤、肺不张以及发生肺炎的风险;(2)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使用增加了肺不张的风险,导致了右向左分流,并增加了术中缺氧的风险;(3)术后神经肌肉阻滞剂的残留以及呼吸机的依赖,使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等风险增高;(4)插管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对牙齿或声带的损伤等。由于传统 OLV 麻醉方式的上述缺点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了非气管插管的麻醉方式[4, 6]。非气管插管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3]:(1)可以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2)麻醉和镇痛仅需简单的药物使用,不需或较少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从而避免其残留作用;(3)通过人工气胸,可以基本满足 VATS 手术期间的要求。这就很好地避免了 OLV 的缺点。非气管插管技术的主要优势是使患者在全身麻醉情况下仍然保持自主呼吸,从而避免了插管过程中的损伤以及机械通气引起的损伤[14]。在手术过程中,因牵拉肺门而引起的呛咳反应成为手术操作的一个重要阻碍,而胸部迷走神经阻滞技术的运用,使得患者的呛咳反应大大降低,从而使非气管插管技术技术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胸外科手术中[15]。
本研究中的手术方式均为胸外科手术中的常见手术,非气管插管组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及麻醉并发症,亦未出现伤残及死亡病例。因此,我们认为,非气管插管技术在胸外科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上,包括术后进食时间、进水时间、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情况等方面,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非气管插管组患者术后能够更早地清醒并下地活动,促进了肺功能的恢复,改善了全身的血液循环,缩短了炎症反应应激时间,减少了胸腔内的渗出,因而炎症反应也相对更轻。综上所述,非气管插管技术减少了手术对肺叶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减轻了炎症反应,更有助于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6]。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我们认为,非气管插管技术在手术过程中依然保持自主呼吸,依靠人工气胸来保证手术视野,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患者呼吸运动的影响。当遇到需要精细操作(例如分离或切断动脉时),如果呼吸动度过大,部分动脉(尤其是段以下的小动脉)可能会因张力过大而撕裂,造成术中大出血而中转开胸[17]。故当遇到此类精细操作时,我们要依靠减少潮气量甚至暂停呼吸等措施来减轻呼吸动度。而此类操作又会使患者的SpO2降低。当患者 SpO2<90% 时,我们需暂停操作,予以正常供氧,待患者 SpO2 回升后再进行手术。且手术过程中因受到患者自主呼吸的影响,手术难度也会相应增大。这些因素势必会延长手术时间。但由于这类精细操作所用时间在总手术时长中所占比例较少,而自主呼吸对手术的影响可以随着手术熟练度的提升而改善,故而未能体现出两组间的差异。
目前,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技术还并不能完全替代双腔气管插管技术。我们认为,在非气管插管麻醉的手术过程中,我们主要依靠人工气胸来暴露视野,且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仍存在自主呼吸,当患者体型为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时,患者的呼吸动度较大[18],对手术操作的影响也随之增加,这就使得手术风险随之增加。我们在进行非气管插管技术麻醉的手术过程中,共出现 4 例中转插管的病例,4 例患者体重指数均>25 kg/m2,患者因手术过程中呼吸动度过大,手术操作较难进行,减小潮气量又不足以维持患者术中SpO2>90% 而改行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当然,术中患者的呼吸动度除与患者自身体重指数有关以外,麻醉药物的剂量、呼吸机参数等也可以直接影响患者术中肺的萎陷程度,从而降低手术难度。故麻醉医师的技术也是非气管插管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麻醉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胸腔镜治疗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完成大部分胸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它能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当然,准确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合理选择麻醉及手术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余扬负责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彭俊负责论文设计、审阅;李俞锦、金华负责论文中麻醉部分的数据整理和论文审阅;徐嘉阳、蔡林生负责数据分析整理;宁显谷、陈新隆、崔凤仙负责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自 1990 年以来,电视胸腔镜技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运用,几乎涉及胸外科的各个领域。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不需要切除或拉伸胸骨,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目前,临床上胸外科手术通常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肺隔离技术进行麻醉,能在保证术侧肺完全萎陷的同时,充分暴露视野,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并较好地满足手术需求、降低手术风险[2]。但麻醉期间气管插管带来的气管损伤,剂量较大的镇静、镇痛药物以及肌肉松弛剂的使用可能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延长术后恢复时间[3]。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4-6]尝试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下进行胸外科手术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该技术则很好地避免了气管插管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非气管插管技术在常规胸外科手术中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的康复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9 月—2019 年 12 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胸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善 CT 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于我科行胸部手术治疗。为避免因不同术者手术所导致的误差,本研究中所有手术病例均为同一术者。纳入标准:(1)患者的麻醉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标准)≥3 分;(2)无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异常,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3)手术方式为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以及纵隔肿瘤的患者。排除标准:(1)因漏斗胸、鸡胸、手汗症等手术治疗而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引流的病例;(2)手术过程中因氧饱和度低中转插管及手术过程中中转开胸的患者。根据是否插管,将患者分为两组:非气管插管组(试验组)和气管插管组(对照组)。对照组共 146 例,其中男 84 例(57.53%)、女 62 例(42.47%),平均年龄(51.49±12.26)岁。试验组共 150 例,其中男 83 例(55.33%)、女 67 例(46.67%),平均年龄(49.91±13.59)岁。
1.2 麻醉方式
1.2.1 试验组
麻醉前均准备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堵塞器等,必要时可立即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检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麻醉诱导: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 0.5 μg/kg,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2.5~3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3 ng/mL)。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等选择适合喉罩置入,连接麻醉机通气。B 超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中麻醉维持:监测术中脑电指数,维持在 40~60。静脉泵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1~2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2~4.5 ng/mL),右美托咪啶 0.5~1 μg/(kg∙h)。根据相关生命体征和呼吸参数动态调整。手术期间保持SpO2≥9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65 cm H2O。清醒时间以呼唤睁眼为准,麻醉医师决定拔除喉罩时机,转送复苏室。
1.2.2 对照组
麻醉监测同试验组,麻醉诱导使用右美托咪啶 0.6 μg/kg 提前泵入,然后泵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3~3.5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4~6 ng/mL);维库溴铵 0.1 mg/kg。术中麻醉维持:静脉泵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2~4 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4~6 ng/mL),根据术中情况追加使用维库溴铵 0.05 mg/kg。手术期间保持SpO2≥90%。术后清醒时间以呼唤睁眼为准,麻醉师决定拔除双腔气管导管时机,转送复苏室。
1.3 手术方式
1.3.1 试验组
常规消毒铺巾后,取腋中线第 7 肋间位置前方 2 cm 处(如病灶位于下叶,则取第 8 肋间)做腔镜观察孔,待形成人工气胸后置入胸腔镜,取腋前线第 4 肋间做主操作孔,腋后线第 9 肋间做辅助操作孔。取 2% 利多卡因 5~10 mL 进行肺表面喷洒,然后在胸腔镜直视下,取 0.5% 罗哌卡因 2~3 mL 行胸部迷走神经(右侧支位于奇静脉弓上方,左侧支位于升主动脉上方)麻醉。然后取 0.5% 罗哌卡因 8~10 mL 进行各肋间神经麻醉。手术步骤与常规胸腔镜手术步骤无差异,我们之前的文章[7-8]中已有介绍。手术完成后,切口处肋间再予以 0.5% 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关闭手术切口,留置胸腔引流管并接引流瓶。同时停止静脉麻醉药物输入,待患者苏醒后,拔除喉罩,转送恢复室。观察患者自主呼吸平稳,无明显并发症后,送回病房。
1.3.2 对照组
按常规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及手术流程进行。
1.4 术后止痛及护理
两组患者的术后止痛及护理总体上按同一流程处理。止痛处理包括术后放置自控性镇痛泵,必要时可予以注射非甾体类止痛药。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开始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并尽早下床活动,术后第 1 d 复查床旁胸部 X 线片;术后第 2 d 复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胸腔闭式引流无漏气且 24 h引流量≤150 mL 时可拔除胸腔引流管。
1.5 观察指标
手术中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低 SpO2 及最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返回病房后由管床护士记录术后进水、进食、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有无咽痛等。统计手术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引流时间、总引流量、平均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构成比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KHLL-2022-KY012。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身高、体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呕吐、误吸等麻醉意外。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低 SpO2 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最高 PaCO2 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在术后咽部疼痛,进食、进水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排便时间等方面,试验组明显小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术前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百分比(NE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术后与术前 WBC 差值(△WBC)及 NEU% 差值(△NEU%)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自 1992 年第 1 例VATS肺叶切除术报道以来,VATS 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操作的技术也逐渐得到丰富并愈加完善。伴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切口由传统的开胸手术逐步过渡到三孔、两孔,甚至单孔手术,推动了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而传统的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技术(one lung ventilation,OLV)作为胸外科手术的常规麻醉通气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对单侧或双侧肺通气的控制,确保了手术过程中较好的视野暴露[9],从而使胸腔镜手术能够顺利实施。但是,OLV 也有其自身的缺陷[10-12]:(1)它会增加因机械通气引起损伤的可能性,如肺泡气压伤、肺容积伤、肺不张以及发生肺炎的风险;(2)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使用增加了肺不张的风险,导致了右向左分流,并增加了术中缺氧的风险;(3)术后神经肌肉阻滞剂的残留以及呼吸机的依赖,使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等风险增高;(4)插管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对牙齿或声带的损伤等。由于传统 OLV 麻醉方式的上述缺点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了非气管插管的麻醉方式[4, 6]。非气管插管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3]:(1)可以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2)麻醉和镇痛仅需简单的药物使用,不需或较少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从而避免其残留作用;(3)通过人工气胸,可以基本满足 VATS 手术期间的要求。这就很好地避免了 OLV 的缺点。非气管插管技术的主要优势是使患者在全身麻醉情况下仍然保持自主呼吸,从而避免了插管过程中的损伤以及机械通气引起的损伤[14]。在手术过程中,因牵拉肺门而引起的呛咳反应成为手术操作的一个重要阻碍,而胸部迷走神经阻滞技术的运用,使得患者的呛咳反应大大降低,从而使非气管插管技术技术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胸外科手术中[15]。
本研究中的手术方式均为胸外科手术中的常见手术,非气管插管组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及麻醉并发症,亦未出现伤残及死亡病例。因此,我们认为,非气管插管技术在胸外科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上,包括术后进食时间、进水时间、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情况等方面,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非气管插管组患者术后能够更早地清醒并下地活动,促进了肺功能的恢复,改善了全身的血液循环,缩短了炎症反应应激时间,减少了胸腔内的渗出,因而炎症反应也相对更轻。综上所述,非气管插管技术减少了手术对肺叶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减轻了炎症反应,更有助于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6]。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我们认为,非气管插管技术在手术过程中依然保持自主呼吸,依靠人工气胸来保证手术视野,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患者呼吸运动的影响。当遇到需要精细操作(例如分离或切断动脉时),如果呼吸动度过大,部分动脉(尤其是段以下的小动脉)可能会因张力过大而撕裂,造成术中大出血而中转开胸[17]。故当遇到此类精细操作时,我们要依靠减少潮气量甚至暂停呼吸等措施来减轻呼吸动度。而此类操作又会使患者的SpO2降低。当患者 SpO2<90% 时,我们需暂停操作,予以正常供氧,待患者 SpO2 回升后再进行手术。且手术过程中因受到患者自主呼吸的影响,手术难度也会相应增大。这些因素势必会延长手术时间。但由于这类精细操作所用时间在总手术时长中所占比例较少,而自主呼吸对手术的影响可以随着手术熟练度的提升而改善,故而未能体现出两组间的差异。
目前,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技术还并不能完全替代双腔气管插管技术。我们认为,在非气管插管麻醉的手术过程中,我们主要依靠人工气胸来暴露视野,且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仍存在自主呼吸,当患者体型为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时,患者的呼吸动度较大[18],对手术操作的影响也随之增加,这就使得手术风险随之增加。我们在进行非气管插管技术麻醉的手术过程中,共出现 4 例中转插管的病例,4 例患者体重指数均>25 kg/m2,患者因手术过程中呼吸动度过大,手术操作较难进行,减小潮气量又不足以维持患者术中SpO2>90% 而改行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当然,术中患者的呼吸动度除与患者自身体重指数有关以外,麻醉药物的剂量、呼吸机参数等也可以直接影响患者术中肺的萎陷程度,从而降低手术难度。故麻醉医师的技术也是非气管插管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麻醉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胸腔镜治疗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完成大部分胸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它能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当然,准确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合理选择麻醉及手术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余扬负责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彭俊负责论文设计、审阅;李俞锦、金华负责论文中麻醉部分的数据整理和论文审阅;徐嘉阳、蔡林生负责数据分析整理;宁显谷、陈新隆、崔凤仙负责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