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发展有所放缓,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主要进展包括:(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后单抗对于无抗凝指征的患者或可降低出血风险带来整体获益,但部分患者存在血栓风险,故指征仍需进一步明确;(2)中国 TAVR 专家共识已将外科手术低危患者纳入相对适应证;(3)MitraClip 最新一代 G4 进入临床;(4)MitraClip 术中房间隔封堵或可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但封堵指征有待进一步明确;(5)Half Moon 对合缘增强技术有望降低缘对缘技术瓣膜狭窄的风险,成为新的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技术;(6)经导管二尖瓣置换领域 Tendyne 瓣膜成为首个上市的二尖瓣瓣膜;(7)TriClip、PASCAL 等三尖瓣微创修复器械获得欧洲 CE 认证;(8)TAVR 技术正在国内迅速普及,球囊扩张式瓣膜 Sapien3 以及新的可回收重新定位瓣膜系统 Venus-Plus 已经进入国内市场,多款二尖瓣治疗器械相继亮相,国内首个三尖瓣瓣膜 LuX 完成 FIM 研究。随着器械研发和临床研究的进步,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引用本文: 潘文志, 龙愉良, 周达新, 葛均波. 2020 年经导管瓣膜治疗主要进展.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 28(4): 371-375. doi: 10.7507/1007-4848.202012097 复制
2020 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全世界的医学研究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经导管瓣膜治疗也不例外。全球范围内,2020 年度经导管瓣膜治疗进展略显缓慢,但仍不乏亮点。本文对 2020 年度经导管瓣膜治疗领域主要进展进行回顾。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单抗指征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器械已经相当成熟,TAVR 器械研发也进入平台期,而 TAVR 相关的治疗方案成为了热点。根据 2016 年胸外科医师协会(STS)/美国心脏病学院年会(ACC)TVT 报道,自 2011 年 12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年 31 日共注册登记了 418 个中心总计 54 782 例行 TAVR 手术的患者,其中 TAVR 术后 30 d 卒中发生率 2.1%,出血事件发生率 4.1%~4.3%[1],这么高发生率事件提示 TAVR 术后抗血栓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年度,TAVR 相关抗血栓是一大热点。2020 年ACC的最新临床试验环节,公布了的 POPular TAVR 和 PARTNER 3 的 2 年随访两个研究均与 TAVR 术后抗血栓问题的有关。POPular TAVR 研究是探讨 TAVR 术后抗血栓方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ACC 公布是该研究 B 队列,入选了需要口服抗凝药(OAC)的(95% 以上有心房颤动)患者,1∶1 随机分配到 OAC 组(华法林,n=157)vs. OAC+氯吡格雷组(75 mg q.d. 3 个月,n=158)。主要终点为 1 年内免于非手术相关的出血。结果显示,OAC 组的主要终点低于 OAC+氯吡格雷组(21.7% vs. 34.6%),次要终点也更低(31.2% vs. 45.5%),而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两组均无差异。研究结论为对于需要抗凝的 TAVR 术后患者,单纯 OAC 较 OAC+氯吡格雷减少出血事件,且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2]。该研究结果与之前的非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一致[3]。而在刚刚结束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了 POPular TAVR 研究的 A 队列研究(图1)。A 队列纳入 665 例不需要接受 OAC 治疗的患者,1∶1 随机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n=331)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334)治疗 3 个月,平均随访 1 年(图1)[4]。安全性方面,1年内阿司匹林单药组和双联抗血小板组所有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15.1% 和 26.6%(P=0.001)。从疗效方面考虑,阿司匹林单药组在 TAVR 术后 1 年内缺血事件(心血管死亡、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与双联抗血小板组相当(9.7% vs. 9.9%;P非劣效=0.004)。研究结果显示,在 TAVR 术后且无口服 OAC 指征的患者中,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较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显著降低出血风险,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相当,整体临床净获益提升。但是,在 2 年随访时,TAVR 组出现更多瓣膜血栓(2.6% vs. 0.7%),术后第 2 年期间,TAVR 组在主要事件方面(死亡+卒中)出现的追赶现象[5],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TAVR 组出现了更多的瓣膜血栓。本研究提示,TAVR 术后抗血栓的策略,仍值得深入探讨。在 2020 年底发布的美国《2020 年瓣膜病管理指南》[6],TAVR 术后抗栓的建议为:对于 TAVR 术后患者,也可以直接以阿司匹林 75~100 mg 单抗,这和 POPular TAVI-A 研究结果结论一致(Ⅱa 类推荐,证据级别 B-R);对于出血风险低的、TAVR 术后也可以维生素 K 拮抗剂(VKA)抗凝 3 个月(Ⅱb 类推荐,证据级别 B-NR),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抗 3~6 个月,然后再终生服用阿司匹林(Ⅱb 类推荐,证据级别 B-NR)。

2 外科手术低危险纳入 TAVR 相对适应证
ACC 2019 公布了 Partner 3 研究1年结果,引起行业的震撼。ACC 2020 公布了 Partner 3 试验 2 年结果。该试验入选 1 000 例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和低手术风险的患者,随机分配经股动脉 TAVR(使用球囊扩张瓣膜 Sapien 3)或外科手术(SAVR)。2 年随访时,TAVR 的主要终点(死亡+卒中+再住院)发生率仍低于 SAVR 组(11.5 % vs. 17.4 %,P<0.001)[5]。在第 1 年时,TAVR 组死亡+脑卒中低于 SAVR(1.0% vs. 3.1%),但 TAVR 组 1~2 年随访期间发生死亡+卒中事件较 SAVR 组更多,使得在 2 年随访时两组死亡+脑卒中无差异(3.0% vs. 3.8 %)。在 1~2 年随访期间,两组在血流动力学以及轻度、中度瓣周漏等指标均未有显著差异[3]。本次研究结果为低危患者的 TAVR 增添了有力的证据。基于有力的研究证据[7-8],2019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 CE 认证体系已批准 Sapien 3、Sapien 3 Ultra、CoreValve Evolut R 和 CoreValve Evolut PRO 可用于外科手术低危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 更新版)》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了 TAVR 适应证,根据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将高龄、外科手术低危患者纳入相对适应证(表1)[9]。美国《2020 年瓣膜病管理指南》也将低危患者,特别是高龄(80 岁患者)纳入 TAVR 适应证[6]。

3 MitraClip G4 获得 CE 批准
2020 年 9 月,MitraClip 第四代产品 G4(图2)获得 CE 批准。MitraClip G4 是目前全球先进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器械。早在去年 9 月份 MitraClip G4 获得 FDA 批准美国上市。新的系统提供四种夹子尺寸,包括两个更宽的夹子,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独特的二尖瓣解剖结构来定制更多的治疗选择。G4 允许医生在手术中分别单独捕获二尖瓣瓣叶,以降低手术难度。此外,还可以提供心房压力监测,以实时监测手术效果。在新近发表一篇 G4 研究[10]中,入选 59 例患者,2/3 患者植入 2 个以上夹子,30 d 二尖瓣反流(MR)≤2 级的成功率为 96.6%,MR≤1 级成功率为 93.0%,显示了良好治疗效果。2020 年 6 月,MitraClip 第三代产品(XTR)[11]也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批准上市。

4 MitraClip 术后房间隔封堵指征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包括心房颤动的肺静脉隔离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房间隔穿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直径鞘管的使用越来越多,跨房间隔的操作也越来越复杂。房间隔穿刺可能造成一过性或永久性的房间隔缺损。这种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对人体影响如何尚缺少相关研究[12]。2020 年美国 TCT 会议上作为本次大会结构性心脏病重磅研究之一,MITHRAS 研究的结果公布。MITHRAS 研究是第一个探讨医源性房间隔分流(iASD)该不该封堵的临床试验。MITHRAS 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前瞻性、单中心、非盲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经导管二尖瓣修复(TMVR,使用 MitraClip)术后 1 个月持久医源性房间隔分流(iASD)伴 L-R 分流(Qp:Qs≥1.3)的 80 例患者,按 1∶1 随机分配至两组∶标准药物治疗组(40 例)、封堵组(40 例)[13]。此外,两个治疗组将同时与 TMVR 术后 1 个月无 iASD 的患者队列(235 例)进行对照。主要研究终点指标:随访至 5 个月时,6 分钟步行距离(6MWT)的变化;次要终点指标:包括 1 年全因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率。结果显示,在 6 分钟步行距离方面,TMVR 术后 1 个月 iASD 行封堵器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组无差异;同时,在心力衰竭症状、再住院和生存率方面,两种干预措施也并不存在差异性。然而,相较于 TMVR 后无 iASD 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方案,TMVR 术后 1 个月存在 iASD 均与心力衰竭住院率增加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TMVR 术后 iASD 的存在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但封不封堵该 iASD,并不对患者症状及预后造成影响。
5 对合缘增强技术有望成为二尖瓣介入修复新方法
2020 年 10 月,美敦力宣布与 Foundry 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经导管二尖瓣修复产品。本项协议规定了美敦力和 Foundry 的投资份额,并包括美敦力收购最终 Half Moon 器械。Half Moon 已经完成产品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 FDA 批准 IDE。就目前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现状而言,缘对缘修复是最成熟、最为广泛的应用技术。但该技术存在一定缺点,缘对缘修复造成二尖瓣双孔结构或多或少会引起瓣口面积减小,某些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瓣膜狭窄。虽然多种瓣膜修复技术(包括瓣环成形、腱索植入)被研发出来,但目前均存在较大缺陷而未能广泛应用临床。Half Moon 产品提供瓣膜修复另一思路,对合缘增强(Coaptation augmentation),有望在减少反流同时不影响瓣口面积,成为更理性的瓣膜修复方案。类似此思路的二尖瓣瓣叶挡片阻流(代表性器械:POLARES)思路也在研发探索中。
6 Tendyne 经导管二尖瓣获欧盟批准
2020 年 2 月,Tendyne 经导管二尖瓣心脏瓣膜植入物获得欧盟的 CE mark 批准。Tendyne 也成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介入二尖瓣置换装置。Tendyne 系统由具有双框架设计的自膨胀镍钛合金制成。瓣膜装置的内框架为圆形,支撑3叶猪心包瓣膜。瓣膜为 3 叶猪心包缝制,外框架 D 形设计(图3)。该系统有一个密封垫固定于心尖部,通过心尖拉索将瓣膜固定,以防瓣膜移位。该瓣膜装置使用经心尖入路植入,可完全回收并重新调节位置。全球前 100 例 Tendyne TMVR 的 1 年随访结果进行了显示:技术成功率为 96%,30 d 的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 6% 和 2%[14]。其计划纳入 1 010 例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关键性临床研究 SUMMIT study(NCT03433274)正在进行中。另一款走在前面的介入二尖瓣置换器械美敦力的 Intrepid,初期也显示较好结果[15],其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POLLO 研究:计划纳入样本量 1 380 例)正在进行中。可能由于疫情关系,以上两项研究入组较缓慢,今年并无更多新数据公布。

7 TriClip、PASCAL 三尖瓣治疗获得 CE mark
2020 年 4 月,雅培宣布,其 TriClip™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已获得欧盟 CE mark。TriClip™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款获批的经导管的介入微创的三尖瓣修复装置。TriClip 设备采用 MitraClip 技术,将输送系统进行改进,使之能更好地适合经股静脉进行三尖瓣的缘对缘修复。TriClip 获批的数据主要基于 TRILUMINATE 的临床数据。研究人群为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患者将采用雅培 TriClip 三尖瓣系统修复。研究人员采用 5 级分级方案(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和难以治愈的)对三尖瓣反流进行分级,主要疗效终点为术后 30 d 的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至少降低1级。85 例患者入选,并成功地接受了 TriClip 治疗[16]。83 例患者在术后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 71 例(86%)的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至少降低了 1 级,达到预先设定的疗效终点,57% 患者 TR≤2+。2020 年 5 月,另一个缘对缘修复器械,PASCAL 也获得三尖瓣介入的 CE mark。其基于 PASCAL 系统在三尖瓣反流的 FIM,纳入 28 例严重 TR 患者[17]。主要终点是手术成功,手术成功定义为至少植入 1 个装置,且术后 TR≤2+,无死亡或无需手术。所有患者均为手术高危,92% 患者的 TR 病因为功能性。手术成功率为 86%,每例患者植入(1.4±0.6)个装置,没有术中并发症。在 30 d 的随访中:死亡率为 7.1%,88%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或Ⅱ级,85% 的患者三尖瓣反流≤2+,有 2 例夹子单边脱落,接受保守治疗。
8 国内瓣膜介入迅猛发展
今年,虽然上半年疫情使得国内瓣膜介入显得冷清,但是下半年疫情缓解后,中国瓣膜介入治疗发展异常火热。TAVR 在国内已遍地开花,许多地级市相继开展 TAVR 手术。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 TAVR 总量仍达 3 500 台,超过去年。新一代 TAVR 瓣膜 Sapien3 和 Venus-A plus 也相继在国内上市。二尖瓣介入也蓬勃发展,国产经股静脉缘对缘修复器械 DragonFly 已成功进入 FIM 研究。另外两款国产二尖瓣修复器械 ValveClamp 和 MitraSitch 上市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18]。三尖瓣介入方面,Lux-valve 完成 FIM 研究,结果优异[19],目前上市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另外数款二、三尖瓣介入器械已相继完成动物实验。9 月,中国结构周火热举行,取得业界高度评价[20],期间恰逢中国首例 TAVR 完成 10 周年,举行了中国瓣膜 10 周年纪念活动。今年 5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完成国内首例 TAVR 瓣膜衰败再 TAVR 手术,为 TAVR 患者瓣膜衰败的处理提供经验参考。
9 总结及展望
总之,2020 年经导管瓣膜治疗在诸多方向都取得较大进展。TAVR 已向低危人群扩张,抗栓治疗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新一代的 MitraClip(G4)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正向全世界推广应用。经导管二尖瓣置换器械 Tendyne 和 Intrepid 显示出较好的初期临床效果,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TriClip、PASCAL 在治疗三尖瓣反流方面取得较好疗效,因此治疗获得 CE mark。国内瓣膜介入发展迅速,数款瓣膜器械正在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心脏瓣膜介入治疗发展方向包括:① 提高生物瓣的寿命,使得 TAVR 及其它瓣膜置换手术能向低龄患者推广应用;② 进一步探索更好的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如其它瓣膜修复技术,经股静脉二尖瓣置换;③ 进一步验证目前器械在三尖瓣反流中的治疗效果,研发新一代相关器械;④ 探索多种瓣膜技术联用的可行性;⑤ 进一步扩大患者适应证,包括不能外科手术或者可能需要早期干预的患者。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潘文志进行资料分析、起草文章;龙愉良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参考文献校对;周达新对文章知识性内容做批评和建设性审阅;葛均波对文章知识性内容做批评和建设性审阅以及支持性贡献。
2020 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全世界的医学研究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经导管瓣膜治疗也不例外。全球范围内,2020 年度经导管瓣膜治疗进展略显缓慢,但仍不乏亮点。本文对 2020 年度经导管瓣膜治疗领域主要进展进行回顾。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单抗指征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器械已经相当成熟,TAVR 器械研发也进入平台期,而 TAVR 相关的治疗方案成为了热点。根据 2016 年胸外科医师协会(STS)/美国心脏病学院年会(ACC)TVT 报道,自 2011 年 12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年 31 日共注册登记了 418 个中心总计 54 782 例行 TAVR 手术的患者,其中 TAVR 术后 30 d 卒中发生率 2.1%,出血事件发生率 4.1%~4.3%[1],这么高发生率事件提示 TAVR 术后抗血栓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年度,TAVR 相关抗血栓是一大热点。2020 年ACC的最新临床试验环节,公布了的 POPular TAVR 和 PARTNER 3 的 2 年随访两个研究均与 TAVR 术后抗血栓问题的有关。POPular TAVR 研究是探讨 TAVR 术后抗血栓方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ACC 公布是该研究 B 队列,入选了需要口服抗凝药(OAC)的(95% 以上有心房颤动)患者,1∶1 随机分配到 OAC 组(华法林,n=157)vs. OAC+氯吡格雷组(75 mg q.d. 3 个月,n=158)。主要终点为 1 年内免于非手术相关的出血。结果显示,OAC 组的主要终点低于 OAC+氯吡格雷组(21.7% vs. 34.6%),次要终点也更低(31.2% vs. 45.5%),而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两组均无差异。研究结论为对于需要抗凝的 TAVR 术后患者,单纯 OAC 较 OAC+氯吡格雷减少出血事件,且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2]。该研究结果与之前的非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一致[3]。而在刚刚结束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了 POPular TAVR 研究的 A 队列研究(图1)。A 队列纳入 665 例不需要接受 OAC 治疗的患者,1∶1 随机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n=331)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334)治疗 3 个月,平均随访 1 年(图1)[4]。安全性方面,1年内阿司匹林单药组和双联抗血小板组所有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15.1% 和 26.6%(P=0.001)。从疗效方面考虑,阿司匹林单药组在 TAVR 术后 1 年内缺血事件(心血管死亡、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与双联抗血小板组相当(9.7% vs. 9.9%;P非劣效=0.004)。研究结果显示,在 TAVR 术后且无口服 OAC 指征的患者中,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较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显著降低出血风险,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相当,整体临床净获益提升。但是,在 2 年随访时,TAVR 组出现更多瓣膜血栓(2.6% vs. 0.7%),术后第 2 年期间,TAVR 组在主要事件方面(死亡+卒中)出现的追赶现象[5],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TAVR 组出现了更多的瓣膜血栓。本研究提示,TAVR 术后抗血栓的策略,仍值得深入探讨。在 2020 年底发布的美国《2020 年瓣膜病管理指南》[6],TAVR 术后抗栓的建议为:对于 TAVR 术后患者,也可以直接以阿司匹林 75~100 mg 单抗,这和 POPular TAVI-A 研究结果结论一致(Ⅱa 类推荐,证据级别 B-R);对于出血风险低的、TAVR 术后也可以维生素 K 拮抗剂(VKA)抗凝 3 个月(Ⅱb 类推荐,证据级别 B-NR),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抗 3~6 个月,然后再终生服用阿司匹林(Ⅱb 类推荐,证据级别 B-NR)。

2 外科手术低危险纳入 TAVR 相对适应证
ACC 2019 公布了 Partner 3 研究1年结果,引起行业的震撼。ACC 2020 公布了 Partner 3 试验 2 年结果。该试验入选 1 000 例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和低手术风险的患者,随机分配经股动脉 TAVR(使用球囊扩张瓣膜 Sapien 3)或外科手术(SAVR)。2 年随访时,TAVR 的主要终点(死亡+卒中+再住院)发生率仍低于 SAVR 组(11.5 % vs. 17.4 %,P<0.001)[5]。在第 1 年时,TAVR 组死亡+脑卒中低于 SAVR(1.0% vs. 3.1%),但 TAVR 组 1~2 年随访期间发生死亡+卒中事件较 SAVR 组更多,使得在 2 年随访时两组死亡+脑卒中无差异(3.0% vs. 3.8 %)。在 1~2 年随访期间,两组在血流动力学以及轻度、中度瓣周漏等指标均未有显著差异[3]。本次研究结果为低危患者的 TAVR 增添了有力的证据。基于有力的研究证据[7-8],2019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 CE 认证体系已批准 Sapien 3、Sapien 3 Ultra、CoreValve Evolut R 和 CoreValve Evolut PRO 可用于外科手术低危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 更新版)》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了 TAVR 适应证,根据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将高龄、外科手术低危患者纳入相对适应证(表1)[9]。美国《2020 年瓣膜病管理指南》也将低危患者,特别是高龄(80 岁患者)纳入 TAVR 适应证[6]。

3 MitraClip G4 获得 CE 批准
2020 年 9 月,MitraClip 第四代产品 G4(图2)获得 CE 批准。MitraClip G4 是目前全球先进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器械。早在去年 9 月份 MitraClip G4 获得 FDA 批准美国上市。新的系统提供四种夹子尺寸,包括两个更宽的夹子,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独特的二尖瓣解剖结构来定制更多的治疗选择。G4 允许医生在手术中分别单独捕获二尖瓣瓣叶,以降低手术难度。此外,还可以提供心房压力监测,以实时监测手术效果。在新近发表一篇 G4 研究[10]中,入选 59 例患者,2/3 患者植入 2 个以上夹子,30 d 二尖瓣反流(MR)≤2 级的成功率为 96.6%,MR≤1 级成功率为 93.0%,显示了良好治疗效果。2020 年 6 月,MitraClip 第三代产品(XTR)[11]也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批准上市。

4 MitraClip 术后房间隔封堵指征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包括心房颤动的肺静脉隔离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房间隔穿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直径鞘管的使用越来越多,跨房间隔的操作也越来越复杂。房间隔穿刺可能造成一过性或永久性的房间隔缺损。这种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对人体影响如何尚缺少相关研究[12]。2020 年美国 TCT 会议上作为本次大会结构性心脏病重磅研究之一,MITHRAS 研究的结果公布。MITHRAS 研究是第一个探讨医源性房间隔分流(iASD)该不该封堵的临床试验。MITHRAS 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前瞻性、单中心、非盲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经导管二尖瓣修复(TMVR,使用 MitraClip)术后 1 个月持久医源性房间隔分流(iASD)伴 L-R 分流(Qp:Qs≥1.3)的 80 例患者,按 1∶1 随机分配至两组∶标准药物治疗组(40 例)、封堵组(40 例)[13]。此外,两个治疗组将同时与 TMVR 术后 1 个月无 iASD 的患者队列(235 例)进行对照。主要研究终点指标:随访至 5 个月时,6 分钟步行距离(6MWT)的变化;次要终点指标:包括 1 年全因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率。结果显示,在 6 分钟步行距离方面,TMVR 术后 1 个月 iASD 行封堵器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组无差异;同时,在心力衰竭症状、再住院和生存率方面,两种干预措施也并不存在差异性。然而,相较于 TMVR 后无 iASD 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方案,TMVR 术后 1 个月存在 iASD 均与心力衰竭住院率增加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TMVR 术后 iASD 的存在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但封不封堵该 iASD,并不对患者症状及预后造成影响。
5 对合缘增强技术有望成为二尖瓣介入修复新方法
2020 年 10 月,美敦力宣布与 Foundry 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经导管二尖瓣修复产品。本项协议规定了美敦力和 Foundry 的投资份额,并包括美敦力收购最终 Half Moon 器械。Half Moon 已经完成产品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 FDA 批准 IDE。就目前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现状而言,缘对缘修复是最成熟、最为广泛的应用技术。但该技术存在一定缺点,缘对缘修复造成二尖瓣双孔结构或多或少会引起瓣口面积减小,某些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瓣膜狭窄。虽然多种瓣膜修复技术(包括瓣环成形、腱索植入)被研发出来,但目前均存在较大缺陷而未能广泛应用临床。Half Moon 产品提供瓣膜修复另一思路,对合缘增强(Coaptation augmentation),有望在减少反流同时不影响瓣口面积,成为更理性的瓣膜修复方案。类似此思路的二尖瓣瓣叶挡片阻流(代表性器械:POLARES)思路也在研发探索中。
6 Tendyne 经导管二尖瓣获欧盟批准
2020 年 2 月,Tendyne 经导管二尖瓣心脏瓣膜植入物获得欧盟的 CE mark 批准。Tendyne 也成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介入二尖瓣置换装置。Tendyne 系统由具有双框架设计的自膨胀镍钛合金制成。瓣膜装置的内框架为圆形,支撑3叶猪心包瓣膜。瓣膜为 3 叶猪心包缝制,外框架 D 形设计(图3)。该系统有一个密封垫固定于心尖部,通过心尖拉索将瓣膜固定,以防瓣膜移位。该瓣膜装置使用经心尖入路植入,可完全回收并重新调节位置。全球前 100 例 Tendyne TMVR 的 1 年随访结果进行了显示:技术成功率为 96%,30 d 的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 6% 和 2%[14]。其计划纳入 1 010 例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关键性临床研究 SUMMIT study(NCT03433274)正在进行中。另一款走在前面的介入二尖瓣置换器械美敦力的 Intrepid,初期也显示较好结果[15],其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POLLO 研究:计划纳入样本量 1 380 例)正在进行中。可能由于疫情关系,以上两项研究入组较缓慢,今年并无更多新数据公布。

7 TriClip、PASCAL 三尖瓣治疗获得 CE mark
2020 年 4 月,雅培宣布,其 TriClip™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已获得欧盟 CE mark。TriClip™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款获批的经导管的介入微创的三尖瓣修复装置。TriClip 设备采用 MitraClip 技术,将输送系统进行改进,使之能更好地适合经股静脉进行三尖瓣的缘对缘修复。TriClip 获批的数据主要基于 TRILUMINATE 的临床数据。研究人群为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患者将采用雅培 TriClip 三尖瓣系统修复。研究人员采用 5 级分级方案(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和难以治愈的)对三尖瓣反流进行分级,主要疗效终点为术后 30 d 的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至少降低1级。85 例患者入选,并成功地接受了 TriClip 治疗[16]。83 例患者在术后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 71 例(86%)的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至少降低了 1 级,达到预先设定的疗效终点,57% 患者 TR≤2+。2020 年 5 月,另一个缘对缘修复器械,PASCAL 也获得三尖瓣介入的 CE mark。其基于 PASCAL 系统在三尖瓣反流的 FIM,纳入 28 例严重 TR 患者[17]。主要终点是手术成功,手术成功定义为至少植入 1 个装置,且术后 TR≤2+,无死亡或无需手术。所有患者均为手术高危,92% 患者的 TR 病因为功能性。手术成功率为 86%,每例患者植入(1.4±0.6)个装置,没有术中并发症。在 30 d 的随访中:死亡率为 7.1%,88%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或Ⅱ级,85% 的患者三尖瓣反流≤2+,有 2 例夹子单边脱落,接受保守治疗。
8 国内瓣膜介入迅猛发展
今年,虽然上半年疫情使得国内瓣膜介入显得冷清,但是下半年疫情缓解后,中国瓣膜介入治疗发展异常火热。TAVR 在国内已遍地开花,许多地级市相继开展 TAVR 手术。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 TAVR 总量仍达 3 500 台,超过去年。新一代 TAVR 瓣膜 Sapien3 和 Venus-A plus 也相继在国内上市。二尖瓣介入也蓬勃发展,国产经股静脉缘对缘修复器械 DragonFly 已成功进入 FIM 研究。另外两款国产二尖瓣修复器械 ValveClamp 和 MitraSitch 上市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18]。三尖瓣介入方面,Lux-valve 完成 FIM 研究,结果优异[19],目前上市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另外数款二、三尖瓣介入器械已相继完成动物实验。9 月,中国结构周火热举行,取得业界高度评价[20],期间恰逢中国首例 TAVR 完成 10 周年,举行了中国瓣膜 10 周年纪念活动。今年 5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完成国内首例 TAVR 瓣膜衰败再 TAVR 手术,为 TAVR 患者瓣膜衰败的处理提供经验参考。
9 总结及展望
总之,2020 年经导管瓣膜治疗在诸多方向都取得较大进展。TAVR 已向低危人群扩张,抗栓治疗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新一代的 MitraClip(G4)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正向全世界推广应用。经导管二尖瓣置换器械 Tendyne 和 Intrepid 显示出较好的初期临床效果,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TriClip、PASCAL 在治疗三尖瓣反流方面取得较好疗效,因此治疗获得 CE mark。国内瓣膜介入发展迅速,数款瓣膜器械正在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心脏瓣膜介入治疗发展方向包括:① 提高生物瓣的寿命,使得 TAVR 及其它瓣膜置换手术能向低龄患者推广应用;② 进一步探索更好的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如其它瓣膜修复技术,经股静脉二尖瓣置换;③ 进一步验证目前器械在三尖瓣反流中的治疗效果,研发新一代相关器械;④ 探索多种瓣膜技术联用的可行性;⑤ 进一步扩大患者适应证,包括不能外科手术或者可能需要早期干预的患者。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潘文志进行资料分析、起草文章;龙愉良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参考文献校对;周达新对文章知识性内容做批评和建设性审阅;葛均波对文章知识性内容做批评和建设性审阅以及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