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泽明, 王宏茂, 郑宏, 宋会军, 李世国, 闫朝武, 胡海波, 刘琼, 徐仲英, 徐亮, 吕建华, 张戈军, 万俊义, 金敬琳. 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儿童(≤7岁)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3, 30(5): 699-703. doi: 10.7507/1007-4848.202104002 复制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0%~16%,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约为 1∶2[1]。首例 PDA 介入由 Porstmann 等[2]于 1967 年完成,发展至今已有 50 余年的历史。目前,介入封堵术已经成为治疗 PDA 的首选方案,其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等优势。采用常规股动静脉法时,需要穿刺股动脉进行降主动脉造影,而低龄儿童因股动脉纤细,在操作时难度较大、压迫止血时间长且易发生并发症,导致手术时间、术后出院及恢复时间较长。本研究对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儿童 PDA 及器材选择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比较不同入路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和分组
回顾性纳入 2019—2020 年阜外医院收治的≤7 岁行介入治疗的 PDA 患者。所有患儿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胸部 X 线片及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 PDA。纳入标准:(1)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2)体重≥4 kg;(3)选择的封堵器及输送装置不影响经过途径及动脉导管邻近组织。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赘生物;(2)阻力型肺动脉高压,股动脉血氧饱和度≤90%;(3)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矫治的心脏畸形;(4)合并同期其他心血管介入治疗。根据不同介入封堵入路将患者分为 3 组,常规动静脉组、单纯静脉组和逆行股动脉组。
1.2 手术方法
常规动静脉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行心导管检查。术中给予肝素 100 IU/kg 抗凝。随后送入猪尾导管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 PDA 位置、形态及大小,并测量最窄处直径,根据所测直径选择合适品牌型号封堵器。按照常规方法将相应的输送系统送至降主动脉行 PDA 封堵术。随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形态及残余分流情况,并连续测压,无压差。满意后在 TTE 或胸部 X 线片监测下释放封堵器。
单纯静脉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心导管检查,术中给予肝素 100 IU/kg 抗凝。随后直接或在导丝引导下将端侧孔导管经 PDA 送至降主动脉,然后手推造影剂或换用猪尾导管行降主动脉造影。随后通过交换导丝按照常规方法将封堵器置入到位。封堵器打开后,输送鞘退至主肺动脉端,透视观察 PDA 封堵器形态并做牵拉试验,必要时可手推造影剂以检查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是否影响左肺动脉开口,但术中更多通过床旁 TTE 来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残余分流情况,并测量降主动脉端血流有无加快。满意后释放封堵器;见图 1。

a:造影导管经动脉导管到达胸主动脉并进行造影;b:送入加硬导丝;c:将鞘管跟进送入降主动脉;d:回撤输送鞘;e:造影检查是否有残余分流
逆行股动脉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术中给予肝素 100 IU/kg 抗凝。将导管从降主动脉端通过 PDA 送入肺动脉并行左右心导管检查。随后直接手推造影剂或送猪尾导管行 PDA 或降主动脉造影。造影完成后,直接将输送系统送入肺动脉端;在细导丝(泥鳅导丝或 BMW 导丝)的引导下,输送鞘经 PDA 送至肺动脉端,然后从股动脉途径推送 ADO Ⅱ封堵装置(AGA 公司)或血管塞(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将 PDA 夹闭封堵。经输送鞘手推造影剂检查封堵器位置与残余分流情况。必要时术中还可通过 TTE 监测封堵情况及降主动脉血流有无加快。满意后释放封堵器。释放后可重复降主动脉造影与测压以进一步明确封堵器形态、分流及降主动脉血流通畅情况;见图 2。

a:造影导管经股动脉送至峡部进行造影;b:将4~5Fr输送鞘直接经动脉导管从胸主动脉送入肺动脉侧;c:回撤鞘管释放封堵器夹闭动脉导管;d:手推造影剂检查是否有残余分流
1.3 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 1、3、6、12 个月均进行随访,复查 TTE、胸部 X 线片及心电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阜外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1453),并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229 例患者,其中 1 例患者合并降主动脉狭窄同期行球囊扩张,4 例术中未发现明确 PDA,1 例同期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2 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共 221 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其中 1 例 PDA 直径较大,术中封堵后肺动脉压未下降而放弃封堵。最终220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 78 例、女 142 例,年龄 8 个月~7 岁,平均(3.21±1.73)岁,体重 7~29(14.99±5.35)kg,身高 66~137(96.19±15.77)cm。其中 11 例合并卵圆孔未闭,2 例合并室间隔肌部小缺损,皆无需手术治疗处理;TTE 结果提示左心房心室增大并伴轻度房室瓣关闭不全。常规动静脉组患者85 例,单纯静脉组104 例,逆行股动脉组31 例。
2.2 TTE 测量直径与造影测量直径对比
术前 220 例患儿通过 TTE 测量 PDA 直径(3.63±1.44)mm,术中造影提示 PDA 最窄处直径为(3.35±1.34)mm,两种测量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01)。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可得:造影测量直径=TTE 测量直径×0.77+0.55(R2=0.69,P<0.001)。
2.3 封堵器型号
49 例患者置入 ADO Ⅱ封堵器,3 例置入血管塞,168 例置入普通蘑菇伞形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PDA 直径和封堵器型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ADO Ⅱ型号(封堵器中段圆柱体直径)=PDA 直径×0.44+2.83(R2=0.27,P<0.001);常规封堵器型号(肺动脉端)=PDA 直径×1.11+2.96(R2=0.60,P<0.001)。
2.4 围术期结果
常规动静脉组 1 例(1.2%)、单纯静脉组 4 例(3.8%)和逆行股动脉组 2 例(6.5%)患者术后出现降主动脉前向血流加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例术后即刻出现残余分流,其中 1 例于术后 1 d 消失,5 例在随访期间消失。逆行股动脉组 PDA 直径最小;单纯静脉组术中造影剂用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常规动静脉组住院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PDA 是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呼吸道感染、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肺叶气肿或不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可引起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生存周期明显缩短,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一经确诊 PDA,应尽早治疗[3-7]。
术前采取 TTE 测量 PDA 直径比造影测量直径大,可能原因如下:(1)TTE 的“色彩溢出”现象造成测量的血流宽度大于实际 PDA 直径[8];(2)造影时由于导管及造影剂的刺激,可引起 PDA 的痉挛收缩,造成测量直径略小于实际直径[9]。但研究发现两种测量方式所测结果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值平均为 0.28 mm,并不影响临床决策。因此可以采用 TTE 测量 PDA 直径来估测造影 PDA 直径,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封堵器型号。
常规 PDA 封堵方法往往需要同时穿刺股动静脉并置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造影及测压检查,以明确 PDA 的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及术后评估降主动脉狭窄情况。股动静脉瘘、壁内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等并发症的产生常与穿刺股动脉有关。小儿血管相对纤细,在穿刺时难度较大,容易形成血肿及术后出血;术后压迫止血容易因力度较大而引起股动脉闭塞。随着介入技术的改进及介入医师熟练度的提高,国内外一些学者[10-14]在 X 线透视下,通过单纯穿刺股静脉,便能完成 PDA 封堵术,避免了上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单纯静脉法可在 X 线透视或(和)床旁超声的监测下完成,必要时可增加造影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PDA 的形态大小。本研究发现,在保证封堵效果的情况下,单纯静脉法的造影剂使用量明显小于常规动静脉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剂用量的减少,可避免或减少对比剂肾病及过敏反应的发生。术中造影提示单纯静脉组与常规动静脉组的 PDA 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静脉组在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上均有明显优势,均较常规动静脉组短。本组手术时间是指患者进入至推出导管室的时间间隔。单纯静脉法手术时间的缩短有利于减少术中 X 线的辐射。在常规动静脉法中,仅拔出鞘管后压迫止血往往需要 10~15 min。由于患儿动脉血管纤细,压迫时既要保证不出血,亦要避免力道过大导致的动脉闭塞。因此采用静脉方法在术后避免出现血管相关并发症方面的优势明显。在住院时间方面,单纯静脉法与常规动静脉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的缩短归功于患儿未穿刺动脉而无需严格卧床 1 d。但对于 PDA 形状不规则以及 PDA 直径粗大的患儿,尤其是导管无法从肺动脉顺利进入到降主动脉者,仍建议使用常规动静脉法进行介入治疗。
本组病例部分患儿在术中采取逆行股动脉法进行治疗,有研究[15]发现采用逆行股动脉法的透视时间缩短。采用 ADO Ⅱ封堵器和血管塞封堵器进行封堵,两种封堵器均为三节结构且呈左右对称,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因此在封堵长管型的 PDA 时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 ADO Ⅱ封堵器,两侧为扁盘状,质地较软,此类封堵器依靠致密的金属编织网阻断血流,因封堵器内无纺织高分子阻流材料,故其输送鞘细小[16]。ADO Ⅱ的输送系统仅为 4~5F,可以直接通过 5F 下肢动脉鞘进行操作,因未穿刺股静脉,从而避免了静脉系统的损伤。由于其柔韧性良好,可以通过比较迂曲的径路,国内已有选用 ADO Ⅱ封堵器从股动脉端送入封堵器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的报道[17],而 PDA 封堵过程与其类似。ADO Ⅱ因左右伞盘扁平,在置入封堵器后一般不会突入降主动脉而造成降主动脉狭窄及磨损。因此该类封堵器优势明显,但其型号相对较少,最大封堵直径不超过 6 mm,故其仅在直径较细小,尤其是长管状、囊袋状的 PDA 中较为适用。
术后并发症是评估不同手术方案成功率的重要指标,本组数据显示,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穿刺并发症、动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和主动脉狭窄,仅在少量患者中出现肺动脉及主动脉前向血流加快和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单纯静脉组中 4 例出现前向血流加快,常规动静脉组 1 例,逆行股动脉组 2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的结果亦类似。单纯静脉法在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方面较常规动静脉法有优势,因此术中曝光时间大幅缩短,不仅对患者也是对介入医生的一种保护。造影剂用量的减少可大大减少患儿术后出现对比剂肾病等并发症,单纯静脉组住院时间最短,大大提高了床位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单纯经静脉进行 PDA 封堵安全有效,随着术者介入技术的提高,其使用频率会逐渐增加。由于 ADO Ⅱ和血管塞封堵器等新产品的问世,逆行股动脉法对于部分细小或长管状、囊袋状 PDA 的封堵变得简单易行且效果明确。对于 PDA 形状不规则,尤其是导管无法从肺动脉顺利进入到降主动脉者,仍建议使用常规动静脉法进行介入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抓捕器建立动静脉轨道使输送鞘到达预定部位而完成 PDA 封堵术。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周泽明和王宏茂负责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郑宏负责论文设计、审阅与修改;宋会军、李世国、闫朝武、胡海波、刘琼、徐仲英、徐亮、吕建华、张戈军、万俊义、金敬琳参与本组病例的诊疗工作,并对文章提出建设性意见。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0%~16%,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约为 1∶2[1]。首例 PDA 介入由 Porstmann 等[2]于 1967 年完成,发展至今已有 50 余年的历史。目前,介入封堵术已经成为治疗 PDA 的首选方案,其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等优势。采用常规股动静脉法时,需要穿刺股动脉进行降主动脉造影,而低龄儿童因股动脉纤细,在操作时难度较大、压迫止血时间长且易发生并发症,导致手术时间、术后出院及恢复时间较长。本研究对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儿童 PDA 及器材选择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比较不同入路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和分组
回顾性纳入 2019—2020 年阜外医院收治的≤7 岁行介入治疗的 PDA 患者。所有患儿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胸部 X 线片及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 PDA。纳入标准:(1)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2)体重≥4 kg;(3)选择的封堵器及输送装置不影响经过途径及动脉导管邻近组织。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赘生物;(2)阻力型肺动脉高压,股动脉血氧饱和度≤90%;(3)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矫治的心脏畸形;(4)合并同期其他心血管介入治疗。根据不同介入封堵入路将患者分为 3 组,常规动静脉组、单纯静脉组和逆行股动脉组。
1.2 手术方法
常规动静脉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行心导管检查。术中给予肝素 100 IU/kg 抗凝。随后送入猪尾导管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 PDA 位置、形态及大小,并测量最窄处直径,根据所测直径选择合适品牌型号封堵器。按照常规方法将相应的输送系统送至降主动脉行 PDA 封堵术。随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形态及残余分流情况,并连续测压,无压差。满意后在 TTE 或胸部 X 线片监测下释放封堵器。
单纯静脉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心导管检查,术中给予肝素 100 IU/kg 抗凝。随后直接或在导丝引导下将端侧孔导管经 PDA 送至降主动脉,然后手推造影剂或换用猪尾导管行降主动脉造影。随后通过交换导丝按照常规方法将封堵器置入到位。封堵器打开后,输送鞘退至主肺动脉端,透视观察 PDA 封堵器形态并做牵拉试验,必要时可手推造影剂以检查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是否影响左肺动脉开口,但术中更多通过床旁 TTE 来观察封堵器位置及残余分流情况,并测量降主动脉端血流有无加快。满意后释放封堵器;见图 1。

a:造影导管经动脉导管到达胸主动脉并进行造影;b:送入加硬导丝;c:将鞘管跟进送入降主动脉;d:回撤输送鞘;e:造影检查是否有残余分流
逆行股动脉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术中给予肝素 100 IU/kg 抗凝。将导管从降主动脉端通过 PDA 送入肺动脉并行左右心导管检查。随后直接手推造影剂或送猪尾导管行 PDA 或降主动脉造影。造影完成后,直接将输送系统送入肺动脉端;在细导丝(泥鳅导丝或 BMW 导丝)的引导下,输送鞘经 PDA 送至肺动脉端,然后从股动脉途径推送 ADO Ⅱ封堵装置(AGA 公司)或血管塞(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将 PDA 夹闭封堵。经输送鞘手推造影剂检查封堵器位置与残余分流情况。必要时术中还可通过 TTE 监测封堵情况及降主动脉血流有无加快。满意后释放封堵器。释放后可重复降主动脉造影与测压以进一步明确封堵器形态、分流及降主动脉血流通畅情况;见图 2。

a:造影导管经股动脉送至峡部进行造影;b:将4~5Fr输送鞘直接经动脉导管从胸主动脉送入肺动脉侧;c:回撤鞘管释放封堵器夹闭动脉导管;d:手推造影剂检查是否有残余分流
1.3 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 1、3、6、12 个月均进行随访,复查 TTE、胸部 X 线片及心电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阜外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1453),并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229 例患者,其中 1 例患者合并降主动脉狭窄同期行球囊扩张,4 例术中未发现明确 PDA,1 例同期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2 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共 221 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其中 1 例 PDA 直径较大,术中封堵后肺动脉压未下降而放弃封堵。最终220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 78 例、女 142 例,年龄 8 个月~7 岁,平均(3.21±1.73)岁,体重 7~29(14.99±5.35)kg,身高 66~137(96.19±15.77)cm。其中 11 例合并卵圆孔未闭,2 例合并室间隔肌部小缺损,皆无需手术治疗处理;TTE 结果提示左心房心室增大并伴轻度房室瓣关闭不全。常规动静脉组患者85 例,单纯静脉组104 例,逆行股动脉组31 例。
2.2 TTE 测量直径与造影测量直径对比
术前 220 例患儿通过 TTE 测量 PDA 直径(3.63±1.44)mm,术中造影提示 PDA 最窄处直径为(3.35±1.34)mm,两种测量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01)。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可得:造影测量直径=TTE 测量直径×0.77+0.55(R2=0.69,P<0.001)。
2.3 封堵器型号
49 例患者置入 ADO Ⅱ封堵器,3 例置入血管塞,168 例置入普通蘑菇伞形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PDA 直径和封堵器型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ADO Ⅱ型号(封堵器中段圆柱体直径)=PDA 直径×0.44+2.83(R2=0.27,P<0.001);常规封堵器型号(肺动脉端)=PDA 直径×1.11+2.96(R2=0.60,P<0.001)。
2.4 围术期结果
常规动静脉组 1 例(1.2%)、单纯静脉组 4 例(3.8%)和逆行股动脉组 2 例(6.5%)患者术后出现降主动脉前向血流加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例术后即刻出现残余分流,其中 1 例于术后 1 d 消失,5 例在随访期间消失。逆行股动脉组 PDA 直径最小;单纯静脉组术中造影剂用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常规动静脉组住院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PDA 是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呼吸道感染、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肺叶气肿或不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可引起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生存周期明显缩短,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一经确诊 PDA,应尽早治疗[3-7]。
术前采取 TTE 测量 PDA 直径比造影测量直径大,可能原因如下:(1)TTE 的“色彩溢出”现象造成测量的血流宽度大于实际 PDA 直径[8];(2)造影时由于导管及造影剂的刺激,可引起 PDA 的痉挛收缩,造成测量直径略小于实际直径[9]。但研究发现两种测量方式所测结果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值平均为 0.28 mm,并不影响临床决策。因此可以采用 TTE 测量 PDA 直径来估测造影 PDA 直径,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封堵器型号。
常规 PDA 封堵方法往往需要同时穿刺股动静脉并置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造影及测压检查,以明确 PDA 的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及术后评估降主动脉狭窄情况。股动静脉瘘、壁内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等并发症的产生常与穿刺股动脉有关。小儿血管相对纤细,在穿刺时难度较大,容易形成血肿及术后出血;术后压迫止血容易因力度较大而引起股动脉闭塞。随着介入技术的改进及介入医师熟练度的提高,国内外一些学者[10-14]在 X 线透视下,通过单纯穿刺股静脉,便能完成 PDA 封堵术,避免了上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单纯静脉法可在 X 线透视或(和)床旁超声的监测下完成,必要时可增加造影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PDA 的形态大小。本研究发现,在保证封堵效果的情况下,单纯静脉法的造影剂使用量明显小于常规动静脉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剂用量的减少,可避免或减少对比剂肾病及过敏反应的发生。术中造影提示单纯静脉组与常规动静脉组的 PDA 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静脉组在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上均有明显优势,均较常规动静脉组短。本组手术时间是指患者进入至推出导管室的时间间隔。单纯静脉法手术时间的缩短有利于减少术中 X 线的辐射。在常规动静脉法中,仅拔出鞘管后压迫止血往往需要 10~15 min。由于患儿动脉血管纤细,压迫时既要保证不出血,亦要避免力道过大导致的动脉闭塞。因此采用静脉方法在术后避免出现血管相关并发症方面的优势明显。在住院时间方面,单纯静脉法与常规动静脉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的缩短归功于患儿未穿刺动脉而无需严格卧床 1 d。但对于 PDA 形状不规则以及 PDA 直径粗大的患儿,尤其是导管无法从肺动脉顺利进入到降主动脉者,仍建议使用常规动静脉法进行介入治疗。
本组病例部分患儿在术中采取逆行股动脉法进行治疗,有研究[15]发现采用逆行股动脉法的透视时间缩短。采用 ADO Ⅱ封堵器和血管塞封堵器进行封堵,两种封堵器均为三节结构且呈左右对称,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因此在封堵长管型的 PDA 时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 ADO Ⅱ封堵器,两侧为扁盘状,质地较软,此类封堵器依靠致密的金属编织网阻断血流,因封堵器内无纺织高分子阻流材料,故其输送鞘细小[16]。ADO Ⅱ的输送系统仅为 4~5F,可以直接通过 5F 下肢动脉鞘进行操作,因未穿刺股静脉,从而避免了静脉系统的损伤。由于其柔韧性良好,可以通过比较迂曲的径路,国内已有选用 ADO Ⅱ封堵器从股动脉端送入封堵器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的报道[17],而 PDA 封堵过程与其类似。ADO Ⅱ因左右伞盘扁平,在置入封堵器后一般不会突入降主动脉而造成降主动脉狭窄及磨损。因此该类封堵器优势明显,但其型号相对较少,最大封堵直径不超过 6 mm,故其仅在直径较细小,尤其是长管状、囊袋状的 PDA 中较为适用。
术后并发症是评估不同手术方案成功率的重要指标,本组数据显示,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穿刺并发症、动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和主动脉狭窄,仅在少量患者中出现肺动脉及主动脉前向血流加快和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单纯静脉组中 4 例出现前向血流加快,常规动静脉组 1 例,逆行股动脉组 2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的结果亦类似。单纯静脉法在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方面较常规动静脉法有优势,因此术中曝光时间大幅缩短,不仅对患者也是对介入医生的一种保护。造影剂用量的减少可大大减少患儿术后出现对比剂肾病等并发症,单纯静脉组住院时间最短,大大提高了床位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单纯经静脉进行 PDA 封堵安全有效,随着术者介入技术的提高,其使用频率会逐渐增加。由于 ADO Ⅱ和血管塞封堵器等新产品的问世,逆行股动脉法对于部分细小或长管状、囊袋状 PDA 的封堵变得简单易行且效果明确。对于 PDA 形状不规则,尤其是导管无法从肺动脉顺利进入到降主动脉者,仍建议使用常规动静脉法进行介入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抓捕器建立动静脉轨道使输送鞘到达预定部位而完成 PDA 封堵术。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周泽明和王宏茂负责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郑宏负责论文设计、审阅与修改;宋会军、李世国、闫朝武、胡海波、刘琼、徐仲英、徐亮、吕建华、张戈军、万俊义、金敬琳参与本组病例的诊疗工作,并对文章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