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径路是微创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介入诊疗的重要途径,手术后入路血管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术后制动时间及舒适度。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穿刺点压迫固定或切开皮肤缝合血管,术后长时间制动、血管潜在并发症及患者舒适性差等缺点显而易见。血管闭合器的应用可以减少传统处理方法的缺点,但是不同血管闭合器有其自身特点和应用范围,甚至应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当前常用的几款血管闭合器资料以及近年来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对常用血管闭合器的特点、使用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介绍。
引用本文: 贾昊, 陆树洋, 孙勇新, 王春生. 血管闭合器的应用现状和进展.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3, 30(12): 1791-1796. doi: 10.7507/1007-4848.202204018 复制
治疗方式的微创化是目前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经外周血管径路是微创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介入诊疗的重要途径,涉及的学科包括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血管外科及介入治疗科等,手术后入路血管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或手术切口肢体的制动时间以及患者的舒适度[1-2]。在众多外周血管入路的选择中,股动静脉是最常用的目标血管,如经皮穿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及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ECMO)的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经导管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等。治疗结束后股动静脉的处理主要依靠压迫止血的方式实现入路血管的愈合,当然这也是最为经典的处理方法[3]。
随着微创化治疗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经外周血管途径的手术容量不断增长,传统压迫止血方式的缺点不断凸显,很多术式需要更粗的鞘管,术中需要肝素化和抗凝要求,让通过单纯压迫止血变得更加困难,治疗效率相对较低。因此,血管闭合器应运而生。血管闭合器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医务人员的双手,改善了患者术后体验,处理效果不劣于传统方法,逐步有替代常规方法的趋势。目前,临床应用的血管闭合器种类较多,本文通过梳理各种类型血管闭合器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对常见血管闭合器的特点、使用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综述。各类血管闭合系统简介见表1。

1 Perclose ProGlide
1.1 特点和使用方法
Perclose ProGlide血管闭合系统是雅培公司Perclose系列产品的最新型号,设计精巧,该缝合器是用于股动脉以及静脉穿刺点的血管闭合装置。对于股总动脉而言,一般用于5~8F的股动脉穿刺点,但如果采用预置缝线技术,缝合尺寸可以达到21F,当鞘管尺寸>8F时,通常需要2把缝合器,采用预先埋置的缝合技术;对于股总静脉而言,缝合尺寸可达到24F的静脉穿刺点,当鞘管尺寸>8F时,同样推荐采用预先埋置的缝合技术。
该缝合器的操作步骤为:首先观察标记腔出血情况,提拉缝合器扳手后打开线脚,回撤器械至血管壁上可以感受到回退阻力,穿刺点出血量减少。按下缝合器尾部针柄装置,并保持张力,维持角度在45°,回拉尾部针柄并拉紧缝合线后将缝线绕至剪刀口剪断。退出器械并同时拉出2条缝合线,沿着肌肉同轴的方向,拉动蓝色轨线进行推结,接着拉动白色缝线末端锁结。拉动缝合调整器上的剪刀扳手剪断缝线完成缝合。
1.2 临床应用
在一项为期4年的回顾性研究[4]中,研究者探讨了Perclose ProGlide在经皮血管内主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和VA-ECMO中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以“无需额外手术或血管内操作来防止血管出血”作为闭合成功的标准,在VA-ECMO中的闭合成功率为95.8%,在EVAR中的闭合成功率为92.2%,并且无院内血管相关并发症。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医院进行的一项ProGlide作为封闭装置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中安全性验证的研究[5]中,1 336例行TAVI的患者中只有3.7%的患者发生封闭后血管并发症,其中主要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69.8%)。在介入治疗方面,腋动脉通路的构建也使用到了ProGlide作为封闭装置,在该研究中没有患者出现围术期血管并发症,封闭成功率为100%,虽然该研究的样本量相对有限(n=15),但具有启发意义[6]。
目前对于ProGlid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性验证和适应证探索方面,这些临床研究成功拓展了ProGlide在多病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2 Perclose ProStar XL
2.1 特点及使用方法
在进行血管闭合操作时,将导丝插入闭合器,旋转末端装置扩张皮下通道,该器械进入血管腔后可观察到搏动性回血(不要将该装置以与动脉纵向平面角度>45°的角度插入),回拉闭合器尾部拉环。针刺入血管壁后回入鞘末端锯齿状突起,注意保持器械位置,避免刺入动脉后壁,使用止血钳将针挑出,剪断缝线,撤出闭合器,对露出的缝线进行打结,将结收紧并剪断。
2.2 临床应用
目前针对Perclose ProStar XL的临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该器械与ProGlide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的对比。一项研究[7]比较了上述两种血管缝合器在TAVR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与ProStar XL缝合器相比,ProGlide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9.1% vs. 11.7%),且手术过程中的设备使用成功率更高(99.2% vs. 97.5%)。2017年的一项研究[8]也报道了类似的出血风险结果。德国的一项单中心研究[9]发现,与ProStar XL相比,ProGlide缝合器故障率(4.6% vs. 19%)和院内死亡率(2.0% vs. 5.9%)较低。一项涵盖欧洲、美国和中东的多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10]为两者的优劣性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472对倾向性评分匹配患者的临床结果提示,ProStar XL缝合器的出血并发症(16.7% vs. 3.2%)和急性肾损伤(17.6% vs. 4.4%)发生率更高。上述研究提示,ProGlide缝合器相比Prostar XL,具有更优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临床疗效。Prostar XL的不良血管事件高发生率使得该器械不是临床应用的最优选择。
3 StarClose CE
3.1 特点及使用方法
StarClose CE闭合血管原理是从穿刺血管外部植入镍钛闭合夹封闭股动脉穿刺点。首先更换StarClose CE血管闭合器鞘管,经鞘管送入释放装置与鞘管接口对合,释放血管定位器按钮展开血管定位器,使血管定位器与动脉前表面保持对合。使释放装置与血管纵平面成70°角,按下触发按钮释放闭合夹。
3.2 临床应用
多项研究验证和比较了StarClose CE血管闭合系统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一项针对凝血功能紊乱患者介入肿瘤学治疗的研究[11]发现,StarClose CE系统在该类高危患者群体的股动脉切开术闭合过程中具有可靠的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在63例患者中没有出现严重的血管相关事件。StarClose CE系统与股动脉压迫止血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止血时间以及患者的制动和卧床时间[12]。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13]比较了StarClose系统与Angio-seal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过程中的优劣性,StarClose系统的动脉通路出血率更低,但是两者在术后不良心脏事件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一项针对各类介入手术(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出血栓塞术等)的股动脉穿刺术血管闭合器的研究[14]发现,StarClose闭合系统和Angio-seal系统在各类血管相关并发症和主要术后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均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述临床研究提示,StarClose在各类介入治疗的血管闭合中均安全有效,该系统更高的止血效率和更低的术后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各项研究中都得到证实。
4 Angio-seal
4.1 特点及使用方法
Angio-seal属于栓塞类血管闭合器,以牛胶原栓子和矩形锚钉作为主要核心部件。首先更换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工作鞘,撤出鞘芯,于血管腔正确打开锚钉,回拉定位器使得锚板和胶原栓子紧贴血管壁,构成三明治状,保持一定粘连拉力,可观察穿刺点无出血。
4.2 临床应用
Angio-seal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闭合装置之一,相关的临床研究较丰富。作为胶原塞原理的血管闭合装置,其血管相关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0.85%)[15],止血效果可靠[16-17]。与普通按压相比,Angio-seal装置在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18]。与新型血管闭合装置Exoseal相比,Angio-seal的故障率(3.7% vs. 5.2%)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 vs. 3.6%)更低[19]。与ProGlide血管缝合装置相比,Angio-seal具有更高的技术成功率(100% vs. 95%)和患者舒适度[20]。一项前瞻性研究[21]还验证了Angio-seal联合ProGlide装置用于股动脉介入操作后止血,该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Angio-seal作为临床上应用成熟的血管闭合器,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中被证实。
5 Vascade
5.1 特点及使用方法
Vascade是一种胶原类血管封闭器,其关键组件为胶原以及充当胶原塞的圆盘。在介入操作完成后,通过原有的穿刺鞘置入Vascade装置,准确定位后打开封堵圆盘进行锚定,之后通过释放血管外胶原栓完成止血,收回封堵圆盘。
5.2 临床应用
Vascade是一种适用于5~7F动脉介入部位的血管封堵装置。相比于按压止血,Vascade装置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中位时间3 min vs. 20 min);同时以术后患者恢复行走所需时间作为患者舒适度评价标准,Vascade装置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中位时间3.2 h vs. 5.2 h)[22]。拓展应用方面,Vascade装置在静脉通路中用于血管闭合也被证明有效[23-24]。在深静脉操作过程中,Vascade装置能够有效实现血管闭合,虽然在32例静脉通路位点闭合(来源于21例患者)中观察到6例存在血管相关并发症,但上述并发症与Vascade装置的使用无关[23]。
6 MANTA
6.1 特点及使用方法
MANTA血管闭合器是一种最新研发的血管闭合装置,在2019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基本原理和使用方式与Angio-seal类似,同属胶原塞型血管闭合器,与Angio-seal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适合更大尺寸(10~25F)血管闭合。
6.2 临床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血管闭合装置,针对该装置的临床研究较少,但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MANTA血管闭合器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针对MANTA和ProGlide血管闭合器的对照研究[25]提示,MANTA装置和ProGlide装置在使用成功率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上没有显著差异,两类装置在TAVR术中作为血管闭合器械都是可靠的。另外,针对ProGlide和MANTA血管闭合装置的两项Meta分析[26-27]也证实了两种器械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是相似的。另一项仅针对MANTA血管闭合装置的研究[28]发现,以故障率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作为评价标准,MANTA血管闭合器是大口径动脉切开术血管闭合的可行选择。一系列囊括更大样本量和更多医疗中心的研究将会进一步验证该血管闭合器的价值。
7 Exoseal
7.1 特点及使用方法
Exoseal血管闭合系统属于栓塞类血管闭合器,以聚乙醇酸作为封闭栓。在血管闭合操作开始时,首先将Exoseal血管闭合器置入穿刺血管鞘,当黑色标记线进入鞘管后固定闭合器,闭合器导丝自撤出的穿刺鞘中探出,后撤穿刺鞘管和闭合装置,贴近血管外壁后释放聚乙醇酸栓,撤出闭合器按压血管至无血液外渗。
7.2 临床应用
在一些单独针对Exoseal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中初步证实了该装置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一项经腘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29]发现,Exoseal的故障率为4.4%,在46例手术中仅出现1例血管相关并发症(轻微血肿)。2015年的一项纳入更多患者(n=2 031)的研究[30]发现,在以股动脉作为介入通道的患者群体中,Exoseal虽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但手术时间延长、高龄以及GPⅡb/Ⅲa抑制剂的使用是血管封闭后不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栓塞类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进行对比发现,虽然两者的基本使用原理不同,两种装置在术后血管相关事件(包括>5 cm的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和装置故障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虽然一些研究[19]提出,相比于Angio-seal血管闭合系统,Exoseal装置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欠佳,但数个大样本研究结果支持其可作为可靠的血管闭合器选择。
8 Mynx
8.1 特点及使用方法
Mynx装置是以聚乙二醇栓为栓塞材料的血管闭合系统。在血管闭合操作开始后,Mynx装置通过原有动脉穿刺鞘进入,扩张充盈前端球囊并锚定于血管前壁,完成锚定后释放聚乙二醇栓于血管外表面,形成类三明治结构,完成止血后解除球囊充盈状态,撤出球囊完成血管闭合操作。
8.2 临床应用
关于Mynx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在早期的一项单独针对Mynx装置的股动脉闭合研究[31]中,以术中止血时间和术后患者恢复正常行走所需时间作为分析指标,发现Mynx闭合装置是安全有效的。同样,一项与Angio-seal等其他血管闭合系统的对照研究[32]也发现,Mynx血管闭合器的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与其他血管闭合器械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33]表明,Mynx与其他血管闭合装置相比,其血管并发症(主要为穿刺点血肿、夹层、破裂)发生率、置入部位出血风险和输血风险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提示,需要对该类装置的临床选择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更谨慎的研判。
9 小结
随着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的发展,创口和介入通道止血成为临床关键问题。目前临床上有多款血管闭合装置在广泛应用,并随着设计和技术的提升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有数个可靠的新型血管闭合装置逐步投入临床应用[34-35]。
此次综述主要基于不同的血管闭合特点,总结目前几类常用的血管闭合装置的临床研究数据,从而整理出相应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这些临床研究数据提示,一些经典的血管闭合器械,如ProGlide、Angio-seal和Vascade,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总结中被证明是可靠的,主要表现为较高操作成功率以及较低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一些新型血管闭合器械,如StarClose、MANTA等装置,也具有可观的高使用成功率和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但这些新型装置仍然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为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持。同时,根据多项临床对照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部分装置相比于其他血管闭合器械有明显的缺点,可能需要更大样本量或多中心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情况,或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降低对该类装置的选择优先级。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贾昊负责数据整理,论文初稿撰写;孙勇新、王春生负责论文审核修改及质量控制;陆树洋负责论文总体设计、质量控制和审核修改。
治疗方式的微创化是目前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经外周血管径路是微创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介入诊疗的重要途径,涉及的学科包括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血管外科及介入治疗科等,手术后入路血管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或手术切口肢体的制动时间以及患者的舒适度[1-2]。在众多外周血管入路的选择中,股动静脉是最常用的目标血管,如经皮穿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及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ECMO)的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经导管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等。治疗结束后股动静脉的处理主要依靠压迫止血的方式实现入路血管的愈合,当然这也是最为经典的处理方法[3]。
随着微创化治疗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经外周血管途径的手术容量不断增长,传统压迫止血方式的缺点不断凸显,很多术式需要更粗的鞘管,术中需要肝素化和抗凝要求,让通过单纯压迫止血变得更加困难,治疗效率相对较低。因此,血管闭合器应运而生。血管闭合器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医务人员的双手,改善了患者术后体验,处理效果不劣于传统方法,逐步有替代常规方法的趋势。目前,临床应用的血管闭合器种类较多,本文通过梳理各种类型血管闭合器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对常见血管闭合器的特点、使用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综述。各类血管闭合系统简介见表1。

1 Perclose ProGlide
1.1 特点和使用方法
Perclose ProGlide血管闭合系统是雅培公司Perclose系列产品的最新型号,设计精巧,该缝合器是用于股动脉以及静脉穿刺点的血管闭合装置。对于股总动脉而言,一般用于5~8F的股动脉穿刺点,但如果采用预置缝线技术,缝合尺寸可以达到21F,当鞘管尺寸>8F时,通常需要2把缝合器,采用预先埋置的缝合技术;对于股总静脉而言,缝合尺寸可达到24F的静脉穿刺点,当鞘管尺寸>8F时,同样推荐采用预先埋置的缝合技术。
该缝合器的操作步骤为:首先观察标记腔出血情况,提拉缝合器扳手后打开线脚,回撤器械至血管壁上可以感受到回退阻力,穿刺点出血量减少。按下缝合器尾部针柄装置,并保持张力,维持角度在45°,回拉尾部针柄并拉紧缝合线后将缝线绕至剪刀口剪断。退出器械并同时拉出2条缝合线,沿着肌肉同轴的方向,拉动蓝色轨线进行推结,接着拉动白色缝线末端锁结。拉动缝合调整器上的剪刀扳手剪断缝线完成缝合。
1.2 临床应用
在一项为期4年的回顾性研究[4]中,研究者探讨了Perclose ProGlide在经皮血管内主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和VA-ECMO中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以“无需额外手术或血管内操作来防止血管出血”作为闭合成功的标准,在VA-ECMO中的闭合成功率为95.8%,在EVAR中的闭合成功率为92.2%,并且无院内血管相关并发症。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医院进行的一项ProGlide作为封闭装置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中安全性验证的研究[5]中,1 336例行TAVI的患者中只有3.7%的患者发生封闭后血管并发症,其中主要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69.8%)。在介入治疗方面,腋动脉通路的构建也使用到了ProGlide作为封闭装置,在该研究中没有患者出现围术期血管并发症,封闭成功率为100%,虽然该研究的样本量相对有限(n=15),但具有启发意义[6]。
目前对于ProGlid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性验证和适应证探索方面,这些临床研究成功拓展了ProGlide在多病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2 Perclose ProStar XL
2.1 特点及使用方法
在进行血管闭合操作时,将导丝插入闭合器,旋转末端装置扩张皮下通道,该器械进入血管腔后可观察到搏动性回血(不要将该装置以与动脉纵向平面角度>45°的角度插入),回拉闭合器尾部拉环。针刺入血管壁后回入鞘末端锯齿状突起,注意保持器械位置,避免刺入动脉后壁,使用止血钳将针挑出,剪断缝线,撤出闭合器,对露出的缝线进行打结,将结收紧并剪断。
2.2 临床应用
目前针对Perclose ProStar XL的临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该器械与ProGlide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的对比。一项研究[7]比较了上述两种血管缝合器在TAVR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与ProStar XL缝合器相比,ProGlide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9.1% vs. 11.7%),且手术过程中的设备使用成功率更高(99.2% vs. 97.5%)。2017年的一项研究[8]也报道了类似的出血风险结果。德国的一项单中心研究[9]发现,与ProStar XL相比,ProGlide缝合器故障率(4.6% vs. 19%)和院内死亡率(2.0% vs. 5.9%)较低。一项涵盖欧洲、美国和中东的多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10]为两者的优劣性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472对倾向性评分匹配患者的临床结果提示,ProStar XL缝合器的出血并发症(16.7% vs. 3.2%)和急性肾损伤(17.6% vs. 4.4%)发生率更高。上述研究提示,ProGlide缝合器相比Prostar XL,具有更优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临床疗效。Prostar XL的不良血管事件高发生率使得该器械不是临床应用的最优选择。
3 StarClose CE
3.1 特点及使用方法
StarClose CE闭合血管原理是从穿刺血管外部植入镍钛闭合夹封闭股动脉穿刺点。首先更换StarClose CE血管闭合器鞘管,经鞘管送入释放装置与鞘管接口对合,释放血管定位器按钮展开血管定位器,使血管定位器与动脉前表面保持对合。使释放装置与血管纵平面成70°角,按下触发按钮释放闭合夹。
3.2 临床应用
多项研究验证和比较了StarClose CE血管闭合系统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一项针对凝血功能紊乱患者介入肿瘤学治疗的研究[11]发现,StarClose CE系统在该类高危患者群体的股动脉切开术闭合过程中具有可靠的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在63例患者中没有出现严重的血管相关事件。StarClose CE系统与股动脉压迫止血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止血时间以及患者的制动和卧床时间[12]。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13]比较了StarClose系统与Angio-seal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过程中的优劣性,StarClose系统的动脉通路出血率更低,但是两者在术后不良心脏事件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一项针对各类介入手术(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出血栓塞术等)的股动脉穿刺术血管闭合器的研究[14]发现,StarClose闭合系统和Angio-seal系统在各类血管相关并发症和主要术后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均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述临床研究提示,StarClose在各类介入治疗的血管闭合中均安全有效,该系统更高的止血效率和更低的术后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各项研究中都得到证实。
4 Angio-seal
4.1 特点及使用方法
Angio-seal属于栓塞类血管闭合器,以牛胶原栓子和矩形锚钉作为主要核心部件。首先更换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工作鞘,撤出鞘芯,于血管腔正确打开锚钉,回拉定位器使得锚板和胶原栓子紧贴血管壁,构成三明治状,保持一定粘连拉力,可观察穿刺点无出血。
4.2 临床应用
Angio-seal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闭合装置之一,相关的临床研究较丰富。作为胶原塞原理的血管闭合装置,其血管相关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0.85%)[15],止血效果可靠[16-17]。与普通按压相比,Angio-seal装置在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18]。与新型血管闭合装置Exoseal相比,Angio-seal的故障率(3.7% vs. 5.2%)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 vs. 3.6%)更低[19]。与ProGlide血管缝合装置相比,Angio-seal具有更高的技术成功率(100% vs. 95%)和患者舒适度[20]。一项前瞻性研究[21]还验证了Angio-seal联合ProGlide装置用于股动脉介入操作后止血,该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Angio-seal作为临床上应用成熟的血管闭合器,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中被证实。
5 Vascade
5.1 特点及使用方法
Vascade是一种胶原类血管封闭器,其关键组件为胶原以及充当胶原塞的圆盘。在介入操作完成后,通过原有的穿刺鞘置入Vascade装置,准确定位后打开封堵圆盘进行锚定,之后通过释放血管外胶原栓完成止血,收回封堵圆盘。
5.2 临床应用
Vascade是一种适用于5~7F动脉介入部位的血管封堵装置。相比于按压止血,Vascade装置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中位时间3 min vs. 20 min);同时以术后患者恢复行走所需时间作为患者舒适度评价标准,Vascade装置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中位时间3.2 h vs. 5.2 h)[22]。拓展应用方面,Vascade装置在静脉通路中用于血管闭合也被证明有效[23-24]。在深静脉操作过程中,Vascade装置能够有效实现血管闭合,虽然在32例静脉通路位点闭合(来源于21例患者)中观察到6例存在血管相关并发症,但上述并发症与Vascade装置的使用无关[23]。
6 MANTA
6.1 特点及使用方法
MANTA血管闭合器是一种最新研发的血管闭合装置,在2019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其基本原理和使用方式与Angio-seal类似,同属胶原塞型血管闭合器,与Angio-seal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适合更大尺寸(10~25F)血管闭合。
6.2 临床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血管闭合装置,针对该装置的临床研究较少,但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MANTA血管闭合器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针对MANTA和ProGlide血管闭合器的对照研究[25]提示,MANTA装置和ProGlide装置在使用成功率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上没有显著差异,两类装置在TAVR术中作为血管闭合器械都是可靠的。另外,针对ProGlide和MANTA血管闭合装置的两项Meta分析[26-27]也证实了两种器械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是相似的。另一项仅针对MANTA血管闭合装置的研究[28]发现,以故障率和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作为评价标准,MANTA血管闭合器是大口径动脉切开术血管闭合的可行选择。一系列囊括更大样本量和更多医疗中心的研究将会进一步验证该血管闭合器的价值。
7 Exoseal
7.1 特点及使用方法
Exoseal血管闭合系统属于栓塞类血管闭合器,以聚乙醇酸作为封闭栓。在血管闭合操作开始时,首先将Exoseal血管闭合器置入穿刺血管鞘,当黑色标记线进入鞘管后固定闭合器,闭合器导丝自撤出的穿刺鞘中探出,后撤穿刺鞘管和闭合装置,贴近血管外壁后释放聚乙醇酸栓,撤出闭合器按压血管至无血液外渗。
7.2 临床应用
在一些单独针对Exoseal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中初步证实了该装置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一项经腘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29]发现,Exoseal的故障率为4.4%,在46例手术中仅出现1例血管相关并发症(轻微血肿)。2015年的一项纳入更多患者(n=2 031)的研究[30]发现,在以股动脉作为介入通道的患者群体中,Exoseal虽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但手术时间延长、高龄以及GPⅡb/Ⅲa抑制剂的使用是血管封闭后不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栓塞类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进行对比发现,虽然两者的基本使用原理不同,两种装置在术后血管相关事件(包括>5 cm的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和装置故障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虽然一些研究[19]提出,相比于Angio-seal血管闭合系统,Exoseal装置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欠佳,但数个大样本研究结果支持其可作为可靠的血管闭合器选择。
8 Mynx
8.1 特点及使用方法
Mynx装置是以聚乙二醇栓为栓塞材料的血管闭合系统。在血管闭合操作开始后,Mynx装置通过原有动脉穿刺鞘进入,扩张充盈前端球囊并锚定于血管前壁,完成锚定后释放聚乙二醇栓于血管外表面,形成类三明治结构,完成止血后解除球囊充盈状态,撤出球囊完成血管闭合操作。
8.2 临床应用
关于Mynx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在早期的一项单独针对Mynx装置的股动脉闭合研究[31]中,以术中止血时间和术后患者恢复正常行走所需时间作为分析指标,发现Mynx闭合装置是安全有效的。同样,一项与Angio-seal等其他血管闭合系统的对照研究[32]也发现,Mynx血管闭合器的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与其他血管闭合器械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33]表明,Mynx与其他血管闭合装置相比,其血管并发症(主要为穿刺点血肿、夹层、破裂)发生率、置入部位出血风险和输血风险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提示,需要对该类装置的临床选择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更谨慎的研判。
9 小结
随着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的发展,创口和介入通道止血成为临床关键问题。目前临床上有多款血管闭合装置在广泛应用,并随着设计和技术的提升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有数个可靠的新型血管闭合装置逐步投入临床应用[34-35]。
此次综述主要基于不同的血管闭合特点,总结目前几类常用的血管闭合装置的临床研究数据,从而整理出相应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这些临床研究数据提示,一些经典的血管闭合器械,如ProGlide、Angio-seal和Vascade,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总结中被证明是可靠的,主要表现为较高操作成功率以及较低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一些新型血管闭合器械,如StarClose、MANTA等装置,也具有可观的高使用成功率和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但这些新型装置仍然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为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持。同时,根据多项临床对照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部分装置相比于其他血管闭合器械有明显的缺点,可能需要更大样本量或多中心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情况,或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降低对该类装置的选择优先级。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贾昊负责数据整理,论文初稿撰写;孙勇新、王春生负责论文审核修改及质量控制;陆树洋负责论文总体设计、质量控制和审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