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娜, 魏翔, 冯鑫, 陈司奇, 陈太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209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预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5): 739-744. doi: 10.7507/1007-4848.202209033 复制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领域高致死性的急危重症。根据血管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主动脉夹层被分为Stanford A型及Stanford B型。其中,Stanford B型指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约占主动脉夹层的25%~40%[1],若诊治不及时,病死率可达35%~50%[2]。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公认的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3],腔内治疗率达69.6%,为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美国胸外科协会《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诊疗指南》[4]的推荐治疗方式。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心血管外科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急性、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觉醒水平和认知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的头颅器质性改变,症状持续数小时到几天不等[5-6]。据文献[7-8]报道,谵妄延长患者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成本,增大医护负担并且增加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临床经验发现,一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会出现POD,但其原因尚不明确。本文回顾性分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现POD的危险因素,以期达到预防POD的目的。另外,本文纳入POD同期行右美托咪定治疗的资料,探索其是否对POD治疗有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血管腔内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患者均已完善病史采集及24 h内实验室检查。纳入标准:患者明确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于本院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患者无精神疾病及脑部疾病史。排除标准:基本信息缺失;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术后突发器官衰竭、心脑血管意外、呼吸功能障碍而死亡或自动出院病例。
谵妄诊断采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9]推荐的谵妄评估标准,并且本院病程记录患者镇静、躁动评分(SAS)≥5分。评估于术后即开始,持续监测至患者出院。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将其分为无POD组和有POD组。
1.2 研究方法
纳入患者均具有院内或院外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报告及影像结果且符合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影像特点,并且均及时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详细询问并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患者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等指标。记录术后有无谵妄发作、持续时间及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
连续变量分层。依据我国人口年龄划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5岁)。依据中国人口BMI特点,将患者划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18.5~23.9 kg/m2)、超重组(BMI:24.0~27.9 kg/m2)、肥胖组(BMI:28.0~31.9 kg/m2)、中重度肥胖组(BMI≥32.0 kg/m2)。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GFR等连续变量转换成二分类变量,标准为: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2.3 mmol/L,血肌酐≥133 μmol/L,GFR<60 mL/min。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软件及Graphpad Prism 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两组间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率表示,组间单因素分析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率检验采用多组率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TJ-C20200159。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收治的800例患者,患者均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其中合并有腹主动脉瘤32例、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7例、合并髂动脉夹层15例、合并髂动脉瘤13例、合并腹腔干缺血8例、合并肾动脉夹层21例。排除有精神疾病及脑部疾病史14例、基本信息缺失87例、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患者19例、术后预后不良病例21例,共排除141例。符合纳入标准659例,其中男540例、女119例,年龄58.00(41.00,75.00)岁,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合并高血压者312例、糖尿病28例、高脂血症4例、吸烟史210例、饮酒史131例。无 POD 组450 例,有 POD 组209 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BMI、入院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检验结果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纳入的连续变量按照选定的分界值进行分层,转化为分类变量后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分组(青年、中年、老年)[OR=1.392,95%CI(1.008,1.923),P=0.044]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其中,青年患者POD发生率较中老年患者低。其他因素如性别、BMI分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2.3 mmol/L、血肌酐≥133 μmol/L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FR<60 mL/min中无POD组例数过少,统计学意义不强,虽然P<0.05,尚不能认为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3 术后右美托咪定使用的影响
本中心对于夜间持续躁动不安或躁动倾向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泵输注,诱导患者安静入睡后改为低剂量持续输注整晚。209例术后POD患者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定119例,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90例,依据症状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组,并行多组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发现使用右美托咪定对POD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χ2=4.662,P=0.558);见表3。因此,尚不能认为右美托咪定可缩短POD持续时间。

3 讨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在治疗方面,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操作简便、近期疗效确切及病死率低等特点[10],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尽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介入治疗时不经历体外循环过程,仍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会表现不同程度的谵妄。据国外文献[11]统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OD发生率为4.8%~39%,本研究中POD发生率为31.71%,与国外数据基本符合。以往经验发现,POD不仅会增加各种危险事件的风险,还会增加医疗负担,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探讨POD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与预防,对于患者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12]。
谵妄的具体机制复杂,还没有明确定论。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两种,即“大脑代谢不足假说”和“谵妄的神经炎症假说”,这两种机制为POD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但目前与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关系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有研究[13]报道,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夹层造成的脑供血不足、术中深低温以及动脉排气不足与POD有关,可能是术中或术前大脑供血不足,造成大脑代谢失衡,大脑细胞短暂损伤,诱发POD。与此同时,心脏手术中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也会破坏大脑血脑屏障,造成大脑代谢失衡、神经功能损伤。手术中患者围术期的低氧、低血压、大脑内环境波动、乙酰胆碱水平改变、胆碱能和其他神经递质通路之间的不平衡都会诱发谵妄[12]。而且,心血管术后全身炎症反应也会诱发神经炎症反应[14],炎症反应产生的趋化因子损害血脑屏障并将炎症细胞吸引到脑损伤部位[12],促使谵妄的发生。Girard等[15]发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内毒素释放和细胞因子所造成的炎症反应诱发ICU停留期间谵妄。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虽然患者不经历体外循环过程,但外源性覆膜支架刺激、血栓吸收和患者应激反应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会进一步促使谵妄的发生。然而本研究尚未证明炎症及大脑代谢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OD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有学者[11]统计,年龄是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POD发病率高,可达42%~53%。本研究经过多因素分析也发现年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高龄患者代谢减慢,身体机能下降,对各种刺激的耐受度减弱,更容易受到低氧、炎症以及脑血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同时,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等病理改变,大脑供血受限,代谢失衡,增加POD发生率[7]。另外,有研究[16-17]报道患者高血压是心血管手术POD的危险因素,术中血压波动越大,术后POD的发生概率也越高[18]。本研究中发现高血压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OD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患者不经历体外循环过程,血压波动相对小,带来的大脑损伤较轻。然而高血压持续时间、血压峰值、药物治疗以及是否血压控制稳定等因素对POD还不明确,尚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除患者本身因素外,环境对患者的影响也是诱发谵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动脉夹层起病急,突然的剧痛症状以及对手术的恐慌会引起患者的不安情绪。当患者被送到病房、手术室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后,陌生复杂的环境,嘈杂的仪器声,缺少家人在床旁陪护以及周围重症患者带来的压迫感会加重患者的担忧。另外,因患者体位限制、疼痛刺激、睡眠剥夺等带来的生理不适也会加重患者恐慌情绪,从而诱发POD。在转出ICU后,因患者生物钟紊乱带来的睡眠障碍令患者缺乏充分的休息,睡眠质量差也被证实与POD存在一定关系[19]。所以我们推测,术前适当镇静镇痛、缩短围术期ICU停留时间、术后早期药物辅助休息可能会减少POD的发生。
治疗和预防谵妄的药物种类繁多。短期药物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可乐定;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硫必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目前学者[20]不推荐常规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预防POD。早期应用右美托咪定类药物对预防谵妄有无保护作用还存在争议[14, 19]。本研究也发现,给予右美托咪定并不能有效缩短POD持续时间。然而,因兼具抗炎和镇静的效果,当患者出现谵妄症状时,给予快速、短效、呼吸影响小的右美托咪定是辅助患者度过谵妄期的有效处理措施[19]。长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患者,给予口服可乐定过渡可减少停药反应的发生[20]。总体而言,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效果还不明确,但当谵妄发生时,给予右美托咪定类药物是控制谵妄安全有效的方式,可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可乐定可辅助右美托咪定类药物减量、降低停药反应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年龄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患者POD发生率相对较高,早期给予预防措施,有望减少谵妄的发生、改善预后。本研究还证实,右美托咪定不能缩短POD的持续时间,但POD发作时给予右美托咪定类药物是良好的谵妄控制手段。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文中提出的预防措施效果还不明确,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本研究所探讨的谵妄主要是活动型谵妄,对于安静型或混合型尚未纳入,数据会有一定偏倚。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娜、陈太强负责实施研究及撰写论文;冯鑫、陈司奇负责收集资料;魏翔负责研究的选题设计、提供项目经费支持;陈太强负责论文修改。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领域高致死性的急危重症。根据血管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主动脉夹层被分为Stanford A型及Stanford B型。其中,Stanford B型指夹层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约占主动脉夹层的25%~40%[1],若诊治不及时,病死率可达35%~50%[2]。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公认的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3],腔内治疗率达69.6%,为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美国胸外科协会《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诊疗指南》[4]的推荐治疗方式。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心血管外科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急性、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觉醒水平和认知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的头颅器质性改变,症状持续数小时到几天不等[5-6]。据文献[7-8]报道,谵妄延长患者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成本,增大医护负担并且增加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临床经验发现,一部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会出现POD,但其原因尚不明确。本文回顾性分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现POD的危险因素,以期达到预防POD的目的。另外,本文纳入POD同期行右美托咪定治疗的资料,探索其是否对POD治疗有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血管腔内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患者均已完善病史采集及24 h内实验室检查。纳入标准:患者明确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于本院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患者无精神疾病及脑部疾病史。排除标准:基本信息缺失;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术后突发器官衰竭、心脑血管意外、呼吸功能障碍而死亡或自动出院病例。
谵妄诊断采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9]推荐的谵妄评估标准,并且本院病程记录患者镇静、躁动评分(SAS)≥5分。评估于术后即开始,持续监测至患者出院。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将其分为无POD组和有POD组。
1.2 研究方法
纳入患者均具有院内或院外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报告及影像结果且符合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影像特点,并且均及时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详细询问并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患者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等指标。记录术后有无谵妄发作、持续时间及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
连续变量分层。依据我国人口年龄划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5岁)。依据中国人口BMI特点,将患者划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18.5~23.9 kg/m2)、超重组(BMI:24.0~27.9 kg/m2)、肥胖组(BMI:28.0~31.9 kg/m2)、中重度肥胖组(BMI≥32.0 kg/m2)。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GFR等连续变量转换成二分类变量,标准为: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2.3 mmol/L,血肌酐≥133 μmol/L,GFR<60 mL/min。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软件及Graphpad Prism 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两组间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率表示,组间单因素分析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率检验采用多组率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伦理审查
本研究已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TJ-C20200159。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收治的800例患者,患者均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其中合并有腹主动脉瘤32例、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7例、合并髂动脉夹层15例、合并髂动脉瘤13例、合并腹腔干缺血8例、合并肾动脉夹层21例。排除有精神疾病及脑部疾病史14例、基本信息缺失87例、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患者19例、术后预后不良病例21例,共排除141例。符合纳入标准659例,其中男540例、女119例,年龄58.00(41.00,75.00)岁,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合并高血压者312例、糖尿病28例、高脂血症4例、吸烟史210例、饮酒史131例。无 POD 组450 例,有 POD 组209 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BMI、入院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检验结果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纳入的连续变量按照选定的分界值进行分层,转化为分类变量后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分组(青年、中年、老年)[OR=1.392,95%CI(1.008,1.923),P=0.044]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其中,青年患者POD发生率较中老年患者低。其他因素如性别、BMI分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2.3 mmol/L、血肌酐≥133 μmol/L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FR<60 mL/min中无POD组例数过少,统计学意义不强,虽然P<0.05,尚不能认为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3 术后右美托咪定使用的影响
本中心对于夜间持续躁动不安或躁动倾向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泵输注,诱导患者安静入睡后改为低剂量持续输注整晚。209例术后POD患者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定119例,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90例,依据症状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组,并行多组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发现使用右美托咪定对POD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χ2=4.662,P=0.558);见表3。因此,尚不能认为右美托咪定可缩短POD持续时间。

3 讨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在治疗方面,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操作简便、近期疗效确切及病死率低等特点[10],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尽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介入治疗时不经历体外循环过程,仍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会表现不同程度的谵妄。据国外文献[11]统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OD发生率为4.8%~39%,本研究中POD发生率为31.71%,与国外数据基本符合。以往经验发现,POD不仅会增加各种危险事件的风险,还会增加医疗负担,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探讨POD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与预防,对于患者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12]。
谵妄的具体机制复杂,还没有明确定论。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两种,即“大脑代谢不足假说”和“谵妄的神经炎症假说”,这两种机制为POD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但目前与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关系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有研究[13]报道,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夹层造成的脑供血不足、术中深低温以及动脉排气不足与POD有关,可能是术中或术前大脑供血不足,造成大脑代谢失衡,大脑细胞短暂损伤,诱发POD。与此同时,心脏手术中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也会破坏大脑血脑屏障,造成大脑代谢失衡、神经功能损伤。手术中患者围术期的低氧、低血压、大脑内环境波动、乙酰胆碱水平改变、胆碱能和其他神经递质通路之间的不平衡都会诱发谵妄[12]。而且,心血管术后全身炎症反应也会诱发神经炎症反应[14],炎症反应产生的趋化因子损害血脑屏障并将炎症细胞吸引到脑损伤部位[12],促使谵妄的发生。Girard等[15]发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内毒素释放和细胞因子所造成的炎症反应诱发ICU停留期间谵妄。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虽然患者不经历体外循环过程,但外源性覆膜支架刺激、血栓吸收和患者应激反应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会进一步促使谵妄的发生。然而本研究尚未证明炎症及大脑代谢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OD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有学者[11]统计,年龄是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POD发病率高,可达42%~53%。本研究经过多因素分析也发现年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高龄患者代谢减慢,身体机能下降,对各种刺激的耐受度减弱,更容易受到低氧、炎症以及脑血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同时,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等病理改变,大脑供血受限,代谢失衡,增加POD发生率[7]。另外,有研究[16-17]报道患者高血压是心血管手术POD的危险因素,术中血压波动越大,术后POD的发生概率也越高[18]。本研究中发现高血压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OD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患者不经历体外循环过程,血压波动相对小,带来的大脑损伤较轻。然而高血压持续时间、血压峰值、药物治疗以及是否血压控制稳定等因素对POD还不明确,尚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除患者本身因素外,环境对患者的影响也是诱发谵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动脉夹层起病急,突然的剧痛症状以及对手术的恐慌会引起患者的不安情绪。当患者被送到病房、手术室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后,陌生复杂的环境,嘈杂的仪器声,缺少家人在床旁陪护以及周围重症患者带来的压迫感会加重患者的担忧。另外,因患者体位限制、疼痛刺激、睡眠剥夺等带来的生理不适也会加重患者恐慌情绪,从而诱发POD。在转出ICU后,因患者生物钟紊乱带来的睡眠障碍令患者缺乏充分的休息,睡眠质量差也被证实与POD存在一定关系[19]。所以我们推测,术前适当镇静镇痛、缩短围术期ICU停留时间、术后早期药物辅助休息可能会减少POD的发生。
治疗和预防谵妄的药物种类繁多。短期药物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可乐定;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硫必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目前学者[20]不推荐常规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预防POD。早期应用右美托咪定类药物对预防谵妄有无保护作用还存在争议[14, 19]。本研究也发现,给予右美托咪定并不能有效缩短POD持续时间。然而,因兼具抗炎和镇静的效果,当患者出现谵妄症状时,给予快速、短效、呼吸影响小的右美托咪定是辅助患者度过谵妄期的有效处理措施[19]。长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患者,给予口服可乐定过渡可减少停药反应的发生[20]。总体而言,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效果还不明确,但当谵妄发生时,给予右美托咪定类药物是控制谵妄安全有效的方式,可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可乐定可辅助右美托咪定类药物减量、降低停药反应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年龄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患者POD发生率相对较高,早期给予预防措施,有望减少谵妄的发生、改善预后。本研究还证实,右美托咪定不能缩短POD的持续时间,但POD发作时给予右美托咪定类药物是良好的谵妄控制手段。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文中提出的预防措施效果还不明确,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本研究所探讨的谵妄主要是活动型谵妄,对于安静型或混合型尚未纳入,数据会有一定偏倚。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娜、陈太强负责实施研究及撰写论文;冯鑫、陈司奇负责收集资料;魏翔负责研究的选题设计、提供项目经费支持;陈太强负责论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