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田, 王高祥, 徐广文, 解明然, 朱小东, 简俊岭, 马冬春. 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3, 30(4): 564-568. doi: 10.7507/1007-4848.202212039 复制
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排第2、死亡率排第1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85%[1-3]。可手术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为肺癌根治术。随着胸腔镜技术的进步,NSCLC的手术方式变得多样化,目前临床上其手术方式主要为开放肺癌根治术、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及机器人辅助胸腔镜肺癌根治术[4-5]。目前,国内大的临床中心以单孔胸腔镜手术为主,单孔胸腔镜手术基本能够实现肺部手术全覆盖,包括肺段手术、肺袖式切除术及全肺切除术。研究[6-8]发现,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但目前多数研究[9-11]为单孔胸腔镜手术近期结果比较,缺乏远期评价结果。因此,我们比较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近远期结果,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标准:(1)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及其他NSCLC;(2)手术方式为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3)R0切除。排除标准:(1)左右两侧同时手术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5—2016年在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NSCLC患者38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孔组和三孔组。所有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象及免疫组合等血液检查;心肺功能检查包心电图、肺功能、心脏彩色超声,同时行胸部平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明确病变性质。结节较大者或靠近肺门行支气管镜检查。行腹部+双侧肾上腺彩色超声、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增强、骨扫描检查以排除远处转移,部分患者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检查。使用第8版TNM分期为所有患者分期。
1.2 手术方法
单孔组:患者采用静脉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实行健侧90°卧位,健侧肺通气。予患者腋中线第5肋间取3.0 cm小切口。逐层进入胸腔后置入切口保护套。置入胸腔镜探查胸腔有无转移病灶及粘连,有无胸腔积液,再观察结节是否有脏层胸膜凹陷以及定位标记确定其位置以及肺裂是否发育完整及肺门位置。如果肺结节为外周型则先行楔形切除,根据术中冰冻结果决定是否行肺癌根治术。先游离出肺静脉离断,然后游离出肺动脉离断,最后离断支气管。根据肺动脉的直径选择离断方式,>5 mm的血管行双重结扎后超声刀离断,其他血管则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离断。气管以及发育不良的肺裂均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离断。然后清扫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试水膨肺无误后予切口置入26号引流管1根引流,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三孔组:除手术切口不同外,其余都与单孔组相同。主操作孔为第4肋间腋前线3.0 cm切口。第7肋间腋后线取1.5 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第7肋间或者第8肋间腋中线取1.0 cm切口为观察孔。
1.3 观察指标
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pTNM分期。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24 h 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72 h N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评估情况参照Clavien-Dindo外科并发症分级标准,其中1~2级为微小并发症,3~5级为重大并发症。随访指标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患者远期生存情况通过电话随访获得,部分患者通过门诊复查获得其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 ]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量为U)。计数资料以例(%)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2-RE-065。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最终纳入205例患者,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8.73±10.93)岁。单孔组102例,三孔组10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p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围手术期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P=0.535)、手术时间(P=0.174)、淋巴结清扫站数(P=0.058)和术后72 h NRS评分(P=0.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孔组术后引流量(P=0.002)、术后带管时间(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01)少于或短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较三孔组多(P=0.024),术后24 h NRS评分较三孔组低(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
全组共7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单孔组32例(31.4%)、三孔组42例(40.8%),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另外,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见表3。

2.4 远期生存分析
全组患者中有187例随访成功,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22年10月,总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0个月和95.1%、73.0%、51.0%。单孔组中位生存期为63.0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75.2%、51.5%。三孔组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0.9%、50.5%。两组患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见图1。

3 讨论
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肺癌患者手术效果相当,且由于其创伤更小、淋巴结清扫更加全面、术后并发症更少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好等优点,成为治疗NSCLC的有效方法[12-13]。由于胸腔镜技术及手术医师技术的进步,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已成为近年来治疗NSCLC的首选手术方式,且国内大的医疗中心已将该术式作为肺部手术主流术式。本研究发现,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达到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甚至清扫数目不少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另外,在术后胸腔引流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4 h NRS评分方面优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这进一步说明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治疗NSCLC方面的有效性。
Chen等[14]通过一项回顾性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对总共122例单孔和57例多孔VATS复杂肺段切除术的数据进行评估,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产生56例患者,结果发现,单孔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三孔组。一个纳入20项研究的Meta分析[15]结果显示,单孔组在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方面优于三孔组。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手术切口数量增加导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局部水肿渗出增多,由此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更少且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2)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手术视野更加接近直视下的视野,手术医师操作更加仔细,最大程度降低了手术对患者的误伤,能够进一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3)由于三孔手术多了1个副操作孔及观察孔,使患者术中肋间神经受到的损伤较单孔组更大。因此,单孔组较三孔组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更有优势。另外,术后切口疼痛能够直接影响患者近期生活质量,从而影响术后住院时间,严重者会诱发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作为NSCLC患者根治术中的重要部分,对患者术后精准分期及术后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单孔组较三孔组在淋巴结清扫站数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单孔组优于三孔组。Zhao等[16]通过一项单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对比多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研究发现,单孔组与三孔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站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张典钿等[17]通过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倾向匹配研究发现,单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站数与三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3种。(1)手术中器械从1个切口进入,其合理摆放以及充分的视野暴露是淋巴结清扫的关键。胸腔镜镜头始终位于切口的上缘,助手利用1个圈钳纱布位于切口的下缘用于暴露淋巴结部位及1个卵圆钳牵拉淋巴结表面黏膜用于暴露淋巴结。主刀使用能量器械及吸引器在切口中央进行操作,这样基本能够完成NSCLC所需要清扫位置的淋巴结。(2)清扫淋巴结时应沿淋巴结包膜完整游离,每站淋巴结应做到整体切除,完整的淋巴结切除可减少手术出血量以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3)本研究单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较三孔组更多,其原因可能为单孔组清扫淋巴结部分破碎,导致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进步,胸腔镜手术在手术切口感染、术后心脏及肺部并发症等并发症方面优于开放手术。本研究发现,单孔组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低于三孔组,但是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远期生存方面无明显差异。Zhao等[16]通过一项纳入了12例单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及20例多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的研究发现,单孔组及多孔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方面相似。Kang等[18]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6月—2020年2月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发现,全组DFS为66.3个月。与分期相关的DFS为Ⅰ期73.1个月,Ⅱ期42.6个月,Ⅲ期30.6个月,Ⅳ期12.5个月;总体OS为67.0个月。与分期相关的OS为Ⅰ期75.6个月,Ⅱ期50.2个月,Ⅲ期31.7个月,Ⅳ期12.5个月;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治疗肺癌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组织学和分期相关结果,这与既往传统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结果一致。我们认为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为:(1)单孔组患者比三孔组患者的肋间切口更少,术后疼痛更轻,有利于患者术后咳嗽排痰,帮助肺复张;(2)手术切口的减少降低感染概率及能够最大化保持胸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单孔组达到多孔组相同的肿瘤学切除范围,因此远期生存较三孔组无明显差异,从生存曲线观察单孔组远期生活质量不差于三孔组。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存在病例的选择偏倚;(2)本研究没有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DFS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本研究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更加微创且治疗NSCLC安全有效。较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具有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因此,对于能够使用胸腔镜切除的NSCLC患者,建议优先选择单孔胸腔镜切除术,该手术方法能够使患者更快康复。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田负责课题设计,论文撰写;王高祥及徐广文负责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分析;朱小东及简俊岭负责统计分析及随访;解明然负责研究指导;马冬春负责研究指导,论文修改,经费支持。
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排第2、死亡率排第1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85%[1-3]。可手术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为肺癌根治术。随着胸腔镜技术的进步,NSCLC的手术方式变得多样化,目前临床上其手术方式主要为开放肺癌根治术、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及机器人辅助胸腔镜肺癌根治术[4-5]。目前,国内大的临床中心以单孔胸腔镜手术为主,单孔胸腔镜手术基本能够实现肺部手术全覆盖,包括肺段手术、肺袖式切除术及全肺切除术。研究[6-8]发现,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但目前多数研究[9-11]为单孔胸腔镜手术近期结果比较,缺乏远期评价结果。因此,我们比较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近远期结果,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纳入标准:(1)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及其他NSCLC;(2)手术方式为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3)R0切除。排除标准:(1)左右两侧同时手术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5—2016年在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NSCLC患者38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孔组和三孔组。所有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象及免疫组合等血液检查;心肺功能检查包心电图、肺功能、心脏彩色超声,同时行胸部平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明确病变性质。结节较大者或靠近肺门行支气管镜检查。行腹部+双侧肾上腺彩色超声、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增强、骨扫描检查以排除远处转移,部分患者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检查。使用第8版TNM分期为所有患者分期。
1.2 手术方法
单孔组:患者采用静脉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实行健侧90°卧位,健侧肺通气。予患者腋中线第5肋间取3.0 cm小切口。逐层进入胸腔后置入切口保护套。置入胸腔镜探查胸腔有无转移病灶及粘连,有无胸腔积液,再观察结节是否有脏层胸膜凹陷以及定位标记确定其位置以及肺裂是否发育完整及肺门位置。如果肺结节为外周型则先行楔形切除,根据术中冰冻结果决定是否行肺癌根治术。先游离出肺静脉离断,然后游离出肺动脉离断,最后离断支气管。根据肺动脉的直径选择离断方式,>5 mm的血管行双重结扎后超声刀离断,其他血管则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离断。气管以及发育不良的肺裂均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离断。然后清扫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试水膨肺无误后予切口置入26号引流管1根引流,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三孔组:除手术切口不同外,其余都与单孔组相同。主操作孔为第4肋间腋前线3.0 cm切口。第7肋间腋后线取1.5 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第7肋间或者第8肋间腋中线取1.0 cm切口为观察孔。
1.3 观察指标
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pTNM分期。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24 h 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72 h N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评估情况参照Clavien-Dindo外科并发症分级标准,其中1~2级为微小并发症,3~5级为重大并发症。随访指标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患者远期生存情况通过电话随访获得,部分患者通过门诊复查获得其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 ]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量为U)。计数资料以例(%)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伦理审查
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2-RE-065。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最终纳入205例患者,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8.73±10.93)岁。单孔组102例,三孔组10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p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围手术期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P=0.535)、手术时间(P=0.174)、淋巴结清扫站数(P=0.058)和术后72 h NRS评分(P=0.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孔组术后引流量(P=0.002)、术后带管时间(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01)少于或短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较三孔组多(P=0.024),术后24 h NRS评分较三孔组低(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
全组共7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单孔组32例(31.4%)、三孔组42例(40.8%),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另外,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见表3。

2.4 远期生存分析
全组患者中有187例随访成功,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22年10月,总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0个月和95.1%、73.0%、51.0%。单孔组中位生存期为63.0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75.2%、51.5%。三孔组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0.9%、50.5%。两组患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见图1。

3 讨论
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肺癌患者手术效果相当,且由于其创伤更小、淋巴结清扫更加全面、术后并发症更少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好等优点,成为治疗NSCLC的有效方法[12-13]。由于胸腔镜技术及手术医师技术的进步,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已成为近年来治疗NSCLC的首选手术方式,且国内大的医疗中心已将该术式作为肺部手术主流术式。本研究发现,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达到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甚至清扫数目不少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另外,在术后胸腔引流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4 h NRS评分方面优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这进一步说明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治疗NSCLC方面的有效性。
Chen等[14]通过一项回顾性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对总共122例单孔和57例多孔VATS复杂肺段切除术的数据进行评估,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产生56例患者,结果发现,单孔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三孔组。一个纳入20项研究的Meta分析[15]结果显示,单孔组在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方面优于三孔组。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手术切口数量增加导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局部水肿渗出增多,由此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更少且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2)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手术视野更加接近直视下的视野,手术医师操作更加仔细,最大程度降低了手术对患者的误伤,能够进一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3)由于三孔手术多了1个副操作孔及观察孔,使患者术中肋间神经受到的损伤较单孔组更大。因此,单孔组较三孔组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更有优势。另外,术后切口疼痛能够直接影响患者近期生活质量,从而影响术后住院时间,严重者会诱发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作为NSCLC患者根治术中的重要部分,对患者术后精准分期及术后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单孔组较三孔组在淋巴结清扫站数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单孔组优于三孔组。Zhao等[16]通过一项单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对比多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研究发现,单孔组与三孔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站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张典钿等[17]通过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倾向匹配研究发现,单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站数与三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3种。(1)手术中器械从1个切口进入,其合理摆放以及充分的视野暴露是淋巴结清扫的关键。胸腔镜镜头始终位于切口的上缘,助手利用1个圈钳纱布位于切口的下缘用于暴露淋巴结部位及1个卵圆钳牵拉淋巴结表面黏膜用于暴露淋巴结。主刀使用能量器械及吸引器在切口中央进行操作,这样基本能够完成NSCLC所需要清扫位置的淋巴结。(2)清扫淋巴结时应沿淋巴结包膜完整游离,每站淋巴结应做到整体切除,完整的淋巴结切除可减少手术出血量以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3)本研究单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较三孔组更多,其原因可能为单孔组清扫淋巴结部分破碎,导致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进步,胸腔镜手术在手术切口感染、术后心脏及肺部并发症等并发症方面优于开放手术。本研究发现,单孔组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低于三孔组,但是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远期生存方面无明显差异。Zhao等[16]通过一项纳入了12例单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及20例多孔胸腔镜肺叶袖式切除术的研究发现,单孔组及多孔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方面相似。Kang等[18]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6月—2020年2月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发现,全组DFS为66.3个月。与分期相关的DFS为Ⅰ期73.1个月,Ⅱ期42.6个月,Ⅲ期30.6个月,Ⅳ期12.5个月;总体OS为67.0个月。与分期相关的OS为Ⅰ期75.6个月,Ⅱ期50.2个月,Ⅲ期31.7个月,Ⅳ期12.5个月;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治疗肺癌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组织学和分期相关结果,这与既往传统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结果一致。我们认为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为:(1)单孔组患者比三孔组患者的肋间切口更少,术后疼痛更轻,有利于患者术后咳嗽排痰,帮助肺复张;(2)手术切口的减少降低感染概率及能够最大化保持胸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单孔组达到多孔组相同的肿瘤学切除范围,因此远期生存较三孔组无明显差异,从生存曲线观察单孔组远期生活质量不差于三孔组。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存在病例的选择偏倚;(2)本研究没有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DFS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本研究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更加微创且治疗NSCLC安全有效。较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具有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因此,对于能够使用胸腔镜切除的NSCLC患者,建议优先选择单孔胸腔镜切除术,该手术方法能够使患者更快康复。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李田负责课题设计,论文撰写;王高祥及徐广文负责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分析;朱小东及简俊岭负责统计分析及随访;解明然负责研究指导;马冬春负责研究指导,论文修改,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