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志鹏, 曾兆林. 门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3): 378-382. doi: 10.7507/1007-9424.20140092 复制
对于肝脏和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肝胆外科的发展和手术技巧的逐步提高,肝脏部分切除术的风险也日益降低。为保证成功根治性切除肿瘤,往往需要联合半肝甚至更大范围的肝叶切除。特别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前病变造成肝组织功能受损,导致术后剩余肝脏组织(future liver remnant,FLR)过少,术后不足以代偿肝脏功能,使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机会随之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将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以来,日本、欧美等国家逐渐将其应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胆管肿瘤等疾病,作为克服这一问题的手段,且目前仍在不断完善[1]。1986年Kinoshita等[2]率先提出了在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前行PVE,并最终取得满意效果。对于肝脏切除术后FLR不足的患者,术前PVE被认为能够诱导计划切除的肝叶萎缩,并促进非栓塞侧肝叶的代偿性增生,从而降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3-4]。现就PVE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概述。
1 PVE技术
1.1 PVE的技术基础
肝脏具有双重血供,75%来源于门静脉,25%来源于肝动脉。在PVE后、二期手术切除肝组织前,FLR的门静脉血流相对显著增加,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促使富含营养物质的门静脉血液得以重新分配,非栓塞侧肝叶因得到门静脉更多“灌注”而再生,而栓塞侧肝叶因门静脉“低灌注”而萎缩[5]。非栓塞侧肝叶门静脉血流的增加,可导致单位肝脏组织中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增多[6];再加上PVE后肝脏因暂时性功能代偿不足,灭活HGF的能力下降,从而使血液中HGF的含量较正常值增高,继而可进一步激发非栓塞侧肝叶的代偿性增生。这样可使二期手术切除时的FLR明显增加,从而增加需要肝叶切除患者手术切除的机会。
PVE后1~3 d可见非栓塞侧肝叶肿胀充血,栓塞侧的门静脉分支内有暗红色血栓出现[7]。已有研究[8]表明,PVE后肝细胞凋亡指数升高,肝组织发生轻微局灶性坏死,故而肝功能可出现相对轻微和短暂的变化[9]。
1.2 PVE可提高肝切除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PVE诱导非栓塞侧肝细胞增生和肝体积增大,使其逐渐代偿肝脏功能,进而预防可能发生的术后肝功能减退甚至衰竭。赵文毅等[10]对601例行右叶或扩大肝叶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VE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单纯手术组(P=0.02),其术后的1年生存率较单纯手术组显著提高。Cotroneo等[11]通过临床术前评估,选择剩余肝脏组织与全肝体积比(FLR/TLV)<25%的31例肝肿瘤患者术前施行PVE,结果发现,3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VE,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Ratti等[12]对62例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施行了PVE,4周后发现残余肝脏体积(RLV)平均增加了50.3%;除6例因肿瘤扩散(4例)或RLV不足(2例)未能手术外,其余患者均成功实施二期手术。罗志强等[13]对11例因RLV不足而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了PVE,之后所有病例均顺利实施二期肝切除术,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同时,PVE可提高结直肠癌肝脏转移(CLM)患者的手术切除率[14]。在对CLM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进行充分评估后,可一期切除结直肠癌原发肿瘤,并对转移侧肝叶行PVE治疗;二期切除PVE后的转移侧肝叶,进而达到根治目的[15]。
手术是临床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办法。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肝脏手术切除范围,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行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16]。易滨等[17]通过对FLR/TLV<50%的1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前成功施行PVE后发现,PVE后患者的FLR/TLV明显增加,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8%)未影响肝切除手术,故认为其可以接受且相对安全。Hong等[18]对35例行扩大右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前行PVE者14例(栓塞组),未行PVE者21例(非栓塞组),栓塞组患者行PVE后其FLR/TLV由19.8%增加到了27.2%(P=0.001)。
此外,临床上肝脏肿瘤伴肝硬变或肝纤维化的病例并不少见,对此类患者需行半肝切除术,而术前行PVE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手术引起的肝脏损伤。有学者[15]提出,PVE或许应成为肝硬变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前的常规准备。
1.3 PVE的并发症及肝切除时机的选择
尽管PVE存在肝被膜下血肿、胆道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大多为技术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能与穿刺位置、方法等有关。与PV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9.1%~12.8%)[19],其中包括异位栓塞、门静脉血栓形成进而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Di Stefano等[20]报道了188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施行PVE,发现PVE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这其中与PVE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异位栓塞(10例)、暂时性肝功能衰竭(6例)、出血(4例)、非栓塞侧肝脏栓塞(3例)以及胆囊转移癌破裂(1例)。
栓塞后肝功能的恢复状况决定了PVE后肝切除的时机。正常的肝脏具有强大的增生能力,PVE后2~8周,患者的FLR体积可增大8%~25%[3]。一般再生的高峰期出现在PVE后的2~7 d,持续2周左右。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这种高度活跃的增生过程,而栓塞侧部分的肝细胞则逐渐转向萎缩和凋亡[21]。有研究[22]指出,PVE后的前3周内,FLR的增长速度较快,而此后则进入平台期,增长速度放缓。国内有学者[1, 23]采用钢圈栓塞方法施行PVE,栓塞后2周即有效诱导了非栓塞侧肝叶体积的增大,并在PVE治疗2~3周后施行肝大部切除术。因而对于肝功能正常、实质未损害者可在PVE后2~3周行肝体积测定,对肝实质有病变者在3~4周后行肝体积测定,再结合患者的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时机。在最佳时机选择行肝切除术可减少PVE后因门静脉高压所致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对一些较严重的血肿、胆道出血等症状也可争取治疗时机。
2 PVE的临床操作
施行PVE的途径大致有: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栓塞(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TPE)、经回结肠静脉插管栓塞(transileocolic portal embolization,TIPE)及经颈静脉途径[24]。①PTPE途径。此途径又分为经对侧肝[25]和经同侧肝[26]途径。经对侧肝途径又称余侧肝途径(穿刺和栓塞不在同一侧),此途径操作简易和直接,但容易造成非栓塞侧肝实质的损伤;此外,当拔除穿刺管后,栓塞剂移位至余肝,会对PVE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PVE后余肝的增生,但对于一般较大肿瘤占位时常采用此途径,且逐渐被广大医师所接受和选择。经同侧肝途径避免了损伤余肝,但因受到同侧占位病变以及右门静脉解剖因素的影响,其操作技术要求较高。②TIPE途径。TIPE途径又可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及要求,分为开腹TIPE和腹腔镜下TIPE。③经颈静脉途径。由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的逐渐发展与成熟,使经颈静脉途径的PVE成为可能,且对于合并有肝硬变的患者,此途径有很好的适用性,但目前仍缺乏相关临床验证研究。
3 栓塞剂的选择
PVE的理想栓塞剂应该具有经济、无毒、持久、栓塞完全、无再通且不透X线性的特点[27]。目前,PVE的栓塞材料较多,且均能使未栓塞侧肝叶体积增大到满意程度;但何种为最佳材料,尚无定论[28]。明胶海绵+凝血酶易产生PVE后的栓塞再通,且肝脏的增生情况也较差;在采用微球+无水乙醇或Ko等[5]报道的Embol-78(将多乙酸乙烯酯的水解物溶解在乙醇与非离子型造影剂中)两种方法施行PVE后,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且易造成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给后期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氰基丙烯酸酯+碘油栓塞作用迅速,但栓塞后的炎症反应较重,易形成胆管周围纤维化,亦增加了手术难度。国内易滨等[1]的研究表明,在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右半肝或超半肝切除术前,其所采用的单独钢圈PVE方法也是安全的,并能够有效诱导预保留肝叶的增生;在接受更大范围的肝切除术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未见明显增加。而作为一种作用较全面、效果较好的栓塞方法,聚乙烯醇(PVA)+弹簧圈[26](PVA用于远端小门静脉的栓塞,弹簧圈栓塞近端较大的门静脉)的作用较稳定和持久,对PVE后余肝的增生也具有明显作用,而且还能防止PVA反流,但是其仍会导致轻微的门静脉周围炎症反应。在PVE栓塞剂的选择中,随着PVA栓塞剂的逐渐精细化,PVA+弹簧圈方法将更具优势[29]。
4 PV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PVE的适应证:一般认为,对肝患侧肿瘤体积较大,或位置特殊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等为根治性清除病灶而需行肝脏扩大切除术者,在PVE前要充分考虑患者肝脏的形态和进行功能评价。对肝功能正常(FLR/TLV<25%)、有基础性肝病或已行化疗者(FLR/TLV<40%),直接肝切除的手术风险很大,需考虑PVE [20]。此外,行PVE前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Imamura等[30]分析发现,男性、肝硬变、糖尿病等因素对余肝再生具有不利影响;而PVE前高水平的总胆红素能促进被栓塞侧肝叶的萎缩,刺激非栓塞侧肝叶的再生。
PVE的绝对禁忌证:①患有门静脉闭塞、严重肝硬变或食管静脉重度曲张者;②肝外有转移,门静脉周围淋巴结有肿大者[26]。此外,存在全身恶病质,心、肺、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较重,凝血障碍,肝内有转移灶等应作为其相对禁忌证。
5 PVE的临床应用现状
运用PVE后的理想状态是,所有门静脉血流转向FLR,使得剩余肝脏得以充分增生。对于不同患者,PVE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国外的经验[31]表明,对合并慢性肝病的巨型肝癌患者,施行PVE后余肝的增生有时不能达到肝大部切除术的要求,故建议同时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selective transcatheter ateril chemoembolization,TACE)来进一步促进余肝的增生。Aoki等[31]发现,PVE联合TACE后余肝的增生远好于单用PVE组,其远期疗效满意。对于无慢性肝病者采用PVE其栓塞范围存在争议。单就右三叶肝切除而言,Capussotti等[32]的对比研究表明,在进行右三叶肝切除术前只进行右门静脉的栓塞,与Madoff等[26]提出的右门静脉、Ⅳ段门静脉及其侧支全部栓塞相比,栓塞效果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其确切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此前栓塞剂材料、剂量以及插管方法的最佳选择还存在争议,但随着PVE的不断深入开展,大家最大的顾虑及争论的焦点逐渐转移到PVE能否促进肿瘤增生上来:①PVE后肿瘤侧门静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肝动脉血流增加,产生肝动脉缓冲[33],而癌组织主要由肝动脉提供血供,肝动脉缓冲有可能刺激其进一步生长;②PVE后单位肝脏组织中的HGF含量增多[6],肝脏灭活HGF的能力下降,且肿瘤细胞始终如一地过表达HGF受体,并与HGF产生强烈反应,从而增加肝癌细胞的能动性;③肝一侧门静脉血流被阻断后,可诱导肝脏热休克反应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70)等蛋白的表达上调,可促进肿瘤生长和血管再生[31]。
6 PVE的应用前景
尽管PVE已经开展了20余年,但其栓塞模式以及相应栓塞材料选择的争论从未停止;而PVE作为一种诱导肝功能代偿、促进FLR增生的技术,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PVE在扩大肝脏大部切除术的适应证、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对不能直接行一期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行PVE,其疗效接近于可直接手术切除者[12]。国内资料[34]显示,尽管有些患者具有明显的肝硬变,但PVE后仍然出现较为理想的FLR增生。有研究[10]显示,PVE手术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单纯直接手术切除组(P=0.02)。而PVE的确切疗效有待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手术操作技巧的提高,有望通过对肝脏增生的深入研究,逐步放宽PVE的适应证,使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得以有效开展,最终实现临床治愈的目的。而如何改进PVE的方法及技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FLR的增生和代偿,尚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肝脏和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肝胆外科的发展和手术技巧的逐步提高,肝脏部分切除术的风险也日益降低。为保证成功根治性切除肿瘤,往往需要联合半肝甚至更大范围的肝叶切除。特别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前病变造成肝组织功能受损,导致术后剩余肝脏组织(future liver remnant,FLR)过少,术后不足以代偿肝脏功能,使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机会随之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将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以来,日本、欧美等国家逐渐将其应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胆管肿瘤等疾病,作为克服这一问题的手段,且目前仍在不断完善[1]。1986年Kinoshita等[2]率先提出了在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前行PVE,并最终取得满意效果。对于肝脏切除术后FLR不足的患者,术前PVE被认为能够诱导计划切除的肝叶萎缩,并促进非栓塞侧肝叶的代偿性增生,从而降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3-4]。现就PVE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概述。
1 PVE技术
1.1 PVE的技术基础
肝脏具有双重血供,75%来源于门静脉,25%来源于肝动脉。在PVE后、二期手术切除肝组织前,FLR的门静脉血流相对显著增加,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促使富含营养物质的门静脉血液得以重新分配,非栓塞侧肝叶因得到门静脉更多“灌注”而再生,而栓塞侧肝叶因门静脉“低灌注”而萎缩[5]。非栓塞侧肝叶门静脉血流的增加,可导致单位肝脏组织中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增多[6];再加上PVE后肝脏因暂时性功能代偿不足,灭活HGF的能力下降,从而使血液中HGF的含量较正常值增高,继而可进一步激发非栓塞侧肝叶的代偿性增生。这样可使二期手术切除时的FLR明显增加,从而增加需要肝叶切除患者手术切除的机会。
PVE后1~3 d可见非栓塞侧肝叶肿胀充血,栓塞侧的门静脉分支内有暗红色血栓出现[7]。已有研究[8]表明,PVE后肝细胞凋亡指数升高,肝组织发生轻微局灶性坏死,故而肝功能可出现相对轻微和短暂的变化[9]。
1.2 PVE可提高肝切除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PVE诱导非栓塞侧肝细胞增生和肝体积增大,使其逐渐代偿肝脏功能,进而预防可能发生的术后肝功能减退甚至衰竭。赵文毅等[10]对601例行右叶或扩大肝叶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VE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单纯手术组(P=0.02),其术后的1年生存率较单纯手术组显著提高。Cotroneo等[11]通过临床术前评估,选择剩余肝脏组织与全肝体积比(FLR/TLV)<25%的31例肝肿瘤患者术前施行PVE,结果发现,3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VE,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Ratti等[12]对62例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施行了PVE,4周后发现残余肝脏体积(RLV)平均增加了50.3%;除6例因肿瘤扩散(4例)或RLV不足(2例)未能手术外,其余患者均成功实施二期手术。罗志强等[13]对11例因RLV不足而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了PVE,之后所有病例均顺利实施二期肝切除术,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同时,PVE可提高结直肠癌肝脏转移(CLM)患者的手术切除率[14]。在对CLM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进行充分评估后,可一期切除结直肠癌原发肿瘤,并对转移侧肝叶行PVE治疗;二期切除PVE后的转移侧肝叶,进而达到根治目的[15]。
手术是临床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办法。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肝脏手术切除范围,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行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16]。易滨等[17]通过对FLR/TLV<50%的1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前成功施行PVE后发现,PVE后患者的FLR/TLV明显增加,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8%)未影响肝切除手术,故认为其可以接受且相对安全。Hong等[18]对35例行扩大右肝切除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前行PVE者14例(栓塞组),未行PVE者21例(非栓塞组),栓塞组患者行PVE后其FLR/TLV由19.8%增加到了27.2%(P=0.001)。
此外,临床上肝脏肿瘤伴肝硬变或肝纤维化的病例并不少见,对此类患者需行半肝切除术,而术前行PVE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手术引起的肝脏损伤。有学者[15]提出,PVE或许应成为肝硬变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前的常规准备。
1.3 PVE的并发症及肝切除时机的选择
尽管PVE存在肝被膜下血肿、胆道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大多为技术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能与穿刺位置、方法等有关。与PV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9.1%~12.8%)[19],其中包括异位栓塞、门静脉血栓形成进而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Di Stefano等[20]报道了188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施行PVE,发现PVE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这其中与PVE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异位栓塞(10例)、暂时性肝功能衰竭(6例)、出血(4例)、非栓塞侧肝脏栓塞(3例)以及胆囊转移癌破裂(1例)。
栓塞后肝功能的恢复状况决定了PVE后肝切除的时机。正常的肝脏具有强大的增生能力,PVE后2~8周,患者的FLR体积可增大8%~25%[3]。一般再生的高峰期出现在PVE后的2~7 d,持续2周左右。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这种高度活跃的增生过程,而栓塞侧部分的肝细胞则逐渐转向萎缩和凋亡[21]。有研究[22]指出,PVE后的前3周内,FLR的增长速度较快,而此后则进入平台期,增长速度放缓。国内有学者[1, 23]采用钢圈栓塞方法施行PVE,栓塞后2周即有效诱导了非栓塞侧肝叶体积的增大,并在PVE治疗2~3周后施行肝大部切除术。因而对于肝功能正常、实质未损害者可在PVE后2~3周行肝体积测定,对肝实质有病变者在3~4周后行肝体积测定,再结合患者的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时机。在最佳时机选择行肝切除术可减少PVE后因门静脉高压所致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对一些较严重的血肿、胆道出血等症状也可争取治疗时机。
2 PVE的临床操作
施行PVE的途径大致有: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栓塞(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TPE)、经回结肠静脉插管栓塞(transileocolic portal embolization,TIPE)及经颈静脉途径[24]。①PTPE途径。此途径又分为经对侧肝[25]和经同侧肝[26]途径。经对侧肝途径又称余侧肝途径(穿刺和栓塞不在同一侧),此途径操作简易和直接,但容易造成非栓塞侧肝实质的损伤;此外,当拔除穿刺管后,栓塞剂移位至余肝,会对PVE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PVE后余肝的增生,但对于一般较大肿瘤占位时常采用此途径,且逐渐被广大医师所接受和选择。经同侧肝途径避免了损伤余肝,但因受到同侧占位病变以及右门静脉解剖因素的影响,其操作技术要求较高。②TIPE途径。TIPE途径又可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及要求,分为开腹TIPE和腹腔镜下TIPE。③经颈静脉途径。由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的逐渐发展与成熟,使经颈静脉途径的PVE成为可能,且对于合并有肝硬变的患者,此途径有很好的适用性,但目前仍缺乏相关临床验证研究。
3 栓塞剂的选择
PVE的理想栓塞剂应该具有经济、无毒、持久、栓塞完全、无再通且不透X线性的特点[27]。目前,PVE的栓塞材料较多,且均能使未栓塞侧肝叶体积增大到满意程度;但何种为最佳材料,尚无定论[28]。明胶海绵+凝血酶易产生PVE后的栓塞再通,且肝脏的增生情况也较差;在采用微球+无水乙醇或Ko等[5]报道的Embol-78(将多乙酸乙烯酯的水解物溶解在乙醇与非离子型造影剂中)两种方法施行PVE后,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且易造成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给后期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氰基丙烯酸酯+碘油栓塞作用迅速,但栓塞后的炎症反应较重,易形成胆管周围纤维化,亦增加了手术难度。国内易滨等[1]的研究表明,在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右半肝或超半肝切除术前,其所采用的单独钢圈PVE方法也是安全的,并能够有效诱导预保留肝叶的增生;在接受更大范围的肝切除术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未见明显增加。而作为一种作用较全面、效果较好的栓塞方法,聚乙烯醇(PVA)+弹簧圈[26](PVA用于远端小门静脉的栓塞,弹簧圈栓塞近端较大的门静脉)的作用较稳定和持久,对PVE后余肝的增生也具有明显作用,而且还能防止PVA反流,但是其仍会导致轻微的门静脉周围炎症反应。在PVE栓塞剂的选择中,随着PVA栓塞剂的逐渐精细化,PVA+弹簧圈方法将更具优势[29]。
4 PV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PVE的适应证:一般认为,对肝患侧肿瘤体积较大,或位置特殊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等为根治性清除病灶而需行肝脏扩大切除术者,在PVE前要充分考虑患者肝脏的形态和进行功能评价。对肝功能正常(FLR/TLV<25%)、有基础性肝病或已行化疗者(FLR/TLV<40%),直接肝切除的手术风险很大,需考虑PVE [20]。此外,行PVE前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Imamura等[30]分析发现,男性、肝硬变、糖尿病等因素对余肝再生具有不利影响;而PVE前高水平的总胆红素能促进被栓塞侧肝叶的萎缩,刺激非栓塞侧肝叶的再生。
PVE的绝对禁忌证:①患有门静脉闭塞、严重肝硬变或食管静脉重度曲张者;②肝外有转移,门静脉周围淋巴结有肿大者[26]。此外,存在全身恶病质,心、肺、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较重,凝血障碍,肝内有转移灶等应作为其相对禁忌证。
5 PVE的临床应用现状
运用PVE后的理想状态是,所有门静脉血流转向FLR,使得剩余肝脏得以充分增生。对于不同患者,PVE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国外的经验[31]表明,对合并慢性肝病的巨型肝癌患者,施行PVE后余肝的增生有时不能达到肝大部切除术的要求,故建议同时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selective transcatheter ateril chemoembolization,TACE)来进一步促进余肝的增生。Aoki等[31]发现,PVE联合TACE后余肝的增生远好于单用PVE组,其远期疗效满意。对于无慢性肝病者采用PVE其栓塞范围存在争议。单就右三叶肝切除而言,Capussotti等[32]的对比研究表明,在进行右三叶肝切除术前只进行右门静脉的栓塞,与Madoff等[26]提出的右门静脉、Ⅳ段门静脉及其侧支全部栓塞相比,栓塞效果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其确切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此前栓塞剂材料、剂量以及插管方法的最佳选择还存在争议,但随着PVE的不断深入开展,大家最大的顾虑及争论的焦点逐渐转移到PVE能否促进肿瘤增生上来:①PVE后肿瘤侧门静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肝动脉血流增加,产生肝动脉缓冲[33],而癌组织主要由肝动脉提供血供,肝动脉缓冲有可能刺激其进一步生长;②PVE后单位肝脏组织中的HGF含量增多[6],肝脏灭活HGF的能力下降,且肿瘤细胞始终如一地过表达HGF受体,并与HGF产生强烈反应,从而增加肝癌细胞的能动性;③肝一侧门静脉血流被阻断后,可诱导肝脏热休克反应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70)等蛋白的表达上调,可促进肿瘤生长和血管再生[31]。
6 PVE的应用前景
尽管PVE已经开展了20余年,但其栓塞模式以及相应栓塞材料选择的争论从未停止;而PVE作为一种诱导肝功能代偿、促进FLR增生的技术,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PVE在扩大肝脏大部切除术的适应证、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对不能直接行一期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行PVE,其疗效接近于可直接手术切除者[12]。国内资料[34]显示,尽管有些患者具有明显的肝硬变,但PVE后仍然出现较为理想的FLR增生。有研究[10]显示,PVE手术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单纯直接手术切除组(P=0.02)。而PVE的确切疗效有待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手术操作技巧的提高,有望通过对肝脏增生的深入研究,逐步放宽PVE的适应证,使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得以有效开展,最终实现临床治愈的目的。而如何改进PVE的方法及技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FLR的增生和代偿,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