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韩建平, 陈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脾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6): 669-674. doi: 10.7507/1007-9424.20140162 复制
我国是肝病大国,肝功能衰竭是各种肝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肝细胞移植(HTx)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HF)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肝移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但其存在供体短缺、移植肝细胞增殖困难等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强大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为解决上述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简便易行、对受体影响小、应用灵活、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有关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2]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骨髓MSCs的移植部位、移植后是否进入肝实质、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移植后受体肝功能的恢复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本实验通过成功分离、鉴定大鼠骨髓MSCs后,进行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模型的脾内移植,于移植后检测肝功能指标以研究移植细胞是否发挥肝细胞功能,并取受体大鼠肝脏检测是否有移植细胞迁移,以为更好地利用骨髓MSCs治疗肝功能衰竭奠定实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材料和设备
选用6周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1只(体质量150 g)用于获取骨髓MSCs;另选用8周龄健康雌性清洁级SD大鼠24只,体质量150~200 g,用于制备ALF模型。实验动物均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主要试剂: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CD44、CD29及CD34兔抗大鼠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DMEM培养液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PV-9000即用型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海诚远宏科技有限公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试剂盒(速率法)、白蛋白(ALB)测定试剂盒(溴甲酚绿法)及总胆红素(TBIL)测定试剂盒(钡酸盐法)均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实验仪器:2323-2 CO2培养箱(美国Shel Lab公司),ckx41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7500fast型qPCR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应用生物系统中国公司)。
1.2 方法
1.2.1 大鼠骨髓MSCs的获取、培养和传代
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1只雄性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剥离出胫骨及股骨,剪去两端,以DMEM基础培养液冲出骨髓,以5.0 mL注射器反复抽吸获得的骨髓,经200目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此处密度可大可小,悬起细胞即可)。将单细胞悬液置水平离心机中离心(1 000 r/min,r=10.7 cm,5 min),弃上清液。MSCs的培养方法参照赵瑛[3]的方法并适当改进。将细胞悬液以4×105个/cm2的密度接种于DMEM完全培养液中(含有青霉素0.1 U/L,链霉素0.1 μg/L,10%胎牛血清),置于5%CO2、饱和湿度、37 ℃培养箱中培养。3 d后全量换液,以后每2天或3天全量换液1次。换液前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当细胞铺满细胞培养瓶底、达80%~90%融合时,倾弃旧培养液,以DMEM基础培养液或PBS液洗涤2次,每次30 s。加入0.25%胰蛋白酶+0.02%二乙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1.0 mL (体积比为1︰1),于37 ℃条件下孵育2~3 min,待细胞收缩变圆、部分开始悬浮时,以10%胎牛血清终止胰蛋白酶的作用。用吸管反复吹打后收集细胞悬液并离心(1 000 r/min,r=10.7 cm,5 min),弃去上清液。用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1×106个/mL,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传代培养,以用于细胞移植。
1.2.2 大鼠骨髓MSCs的表面抗原鉴定
取第4代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密度为1×106个/mL),接种到铺有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盖玻片的6孔板中,隔日换液1次。至第5天时取出盖玻片,将细胞爬片冲洗干净后,室温下用40 g/L多聚甲醛固定30 min,PBS液冲洗3次,每次2 min;加入0.3%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室温下静置10 min,再用PBS液冲洗3次,每次2 min;滴加10%封闭羊血清(液体覆盖盖玻片即可),37 ℃下孵育30 min;分别滴加CD44、CD29及CD34抗体(稀释浓度均为1︰100),同时用PBS液作为一抗设置阴性对照(未设阳性对照),37 ℃条件下孵育1 h;加非生物素二抗,37 ℃孵育60 min;以PBS溶液冲洗3次,每次2 min。最后行DAB显色、冲洗及封片后镜检。
1.2.3 ALF模型的建立及骨髓MSCs移植
取24只健康的8周龄雌性SD大鼠,按900 mg/kg D-氨基半乳糖行腹腔注射,同时按10 μg/kg于尾静脉注入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再随机(抽签法)分成2组,即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大鼠于建模24 h后在无菌条件下开腹,于脾脏实质植入0.5 mL (2×107个/mL)雄性MSCs悬液。空白对照组大鼠于脾内注射0.5 mL生理盐水,其余操作同实验组。于移植前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至处死大鼠时结束观察。
1.2.4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脏Y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基因)的表达
移植后4周处死2组存活大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脏中SRY基因的表达。RNA抽提采用Trizol法提取,操作按Trizol试剂说明书进行。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要求吸光度(A)值达到A260/A280≥1.80。将RNA逆转录为cDNA,步骤按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PCR引物见表 1。PCR扩增采用20.0 μL体系:超纯水13.0 μL、10×pcr buffer 2.0 μL,Mg2+ 2.0 μL (25 mmol/L),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0.5 μL (25 mmol/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 (10 μmol/L),Taqman探针0.3 μL(20 μmol/L),Taq酶0.2 μL (5 U/mL),cDNA模板1.0 μL。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2 min,95 ℃变性10 s,60 ℃退火30 s,72 ℃延伸30 s,40个循环后终止反应。SRY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2-△△Ct法计算,其中Ct为循环阈值。本实验重复测量了3次。

1.2.5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将造模48 h后刚死亡的大鼠及移植后4周存活大鼠的肝脏取下,均于肝最大右叶相同部位取一小块肝组织,约1.5 cm×1.5 cm×0.4 cm大,以10%中性缓冲甲醛液固定7~48 h,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染色。
1.2.6 移植前后检测肝功能
2组大鼠均于移植前,移植后72 h、1周及2周用毛细管沿眼底静脉丛采血约2.0 mL,离心(3 500 r/min,r=19.0 cm,10 min),取血清0.1 mL。在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上检测ALT、TBIL及ALB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骨髓MSCs的培养情况
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后,镜下可见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悬浮于培养液中。24 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圆形,少部分伸出伪足而呈多角形。72 h换液后,可见少量梭形、星形及多角形细胞分散贴壁生长,呈逗号状或短棒状(图 1A);6~7 d左右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集落大小不一,细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可见。12~14 d时细胞呈80%~90%融合,细胞的突起变长,排列呈漩涡状。传代细胞比原代细胞贴壁快,24 h内已全部贴壁,逐步伸展为三角形及多角形,其增殖迅速,呈均匀分布生长,6~7 d时可铺满培养皿形成单层(图 1B)。

2.2 骨髓MSCs表面抗原的鉴定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第4代骨髓MSCs中CD29和CD44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表现为胞浆呈棕色至棕褐色,在细胞核周围最明显;而CD34未见阳性表达。阴性对照均未见着色(图 2)。
2.3 骨髓MSCs移植前后大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2组大鼠在注射药物后均出现中毒性肝损害,于注射药物24 h开始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及尿色变黄。注射药物后48 h出现活动减少、嗜睡、少饮少食及尿色深黄。移植前2组大鼠均未出现死亡,移植后72 h内2组均出现死亡,其中实验组死亡7只,空白对照组死亡9只。ALF大鼠在注射药物后若能够存活过3 d,一般不会再发生死亡。3 d后2组大鼠的活动逐渐增加,进食量增多,小便颜色变淡。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在移植72 h及以后分别存活5只和3只大鼠,存活率分别为41.7%和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实验组较高。
2.4 2组大鼠肝脏SRY基因的表达结果
移植4周后,实验组大鼠肝脏中能够检测到SRY雄性基因的表达 〔(3.36±1.16)×10-6〕;而在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中未能够检测到SRY雄性基因的表达。
2.5 肝脏组织学病理HE染色
空白对照组造模48 h时,大部分肝小叶结构消失,肝组织呈大片状坏死伴出血,网状支架塌陷,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图 3A)。移植后4周,实验组的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窦结构较规整,肝细胞核呈圆形(图 3B);空白对照组的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不明显,肝细胞体积增大,肝窦结构不规整,肝组织结构紊乱,纤维化组织明显,呈假小叶形成倾向(图 3C和图 3D)。
2.6 骨髓MSCs移植前后大鼠肝功能的变化
2组大鼠骨髓MSCs移植前后的ALT、TBIL及ALB水平检测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2组大鼠移植前的ALT、TBIL及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点的ALT和TBIL水平均较低(P<0.05);移植后1周和2周,实验组的ALB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移植后72 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细胞移植治疗ALF中,MSCs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MSCs具备增殖和分化的潜能,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4-8];②一般成年个体均具备MSCs的利用条件;③MSCs的免疫原性较弱;④MSCs来源广泛,收集容易,体外可大量增殖,在临床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9-10]。MSCs的移植部位选择争议较大,主要有肝实质、脾实质、门静脉、周围静脉等。肝脏是较理想的移植部位,但会加重肝脏的继发性损伤。脾脏属于门静脉系统,选择脾实质进行移植,既可避免经门静脉注射可能造成的血管栓塞,又可避免经外周静脉注射发生向肝脏定植率不高的状况。在本实验中,笔者的亲身体会是脾脏组织的韧性适宜,移植部位不会发生出血,也不会发生移植液溢出,是较合适的移植场所。
有效的标记细胞是进一步研究骨髓MSCs治疗效果和探讨其治疗机理的基础所在。目前常用的标记方法主要有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法、BrdU标记法、染色体标记法、特定基因标记法等[10-18]。本实验将雄性大鼠的骨髓MSCs移植到雌性大鼠模型体内,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雌性大鼠肝脏内SRY基因的表达。此方法使骨髓MSCs在移植前无需体外特殊标记,细胞活力未受影响。本实验从雌性大鼠肝脏中检测到了SRY基因的表达,表明采用SRY基因作为示踪是可行的,且是安全有效的。本实验结果表明,MSCs在脾内移植后,受体肝脏内检测到了SRY基因的表达,表明骨髓MSCs经脾移植后,能够迁徙并定居于受损的肝脏内,从而可能进一步参与受损肝脏功能的修复。骨髓MSCs这一迁徙和附着的机理是什么呢?目前这一系列过程鲜为人知,可能是因为损伤的肝脏分泌某种细胞因子或通过其他机理促使骨髓MSCs向肝脏迁徙并定居,进而可能在ALF大鼠肝脏中转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促进了肝功能的恢复。Hatch等[19]研究循环骨髓细胞肝脏种植的机理时发现,当肝脏严重受损时,存活的肝细胞分泌间质衍生因子1 (SDF1),而进入肝脏的骨髓细胞表达此因子的受体即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推测此因子在骨髓细胞迁徙并定居于肝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20-21]表明,受损的肝脏能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招募骨髓MSCs向肝脏迁徙并定居。众所周知,肝功能衰竭发生时,体内的免疫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洪冬玲等[22]在研究异体MSCs在小鼠体内的踪迹时发现,肝脏等免疫器官在受到致敏影响时,其对迁徙的骨髓MSCs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阻止了正常状态下MSCs向骨髓的归巢。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肝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将骨髓MSCs移植于脾内,实验组的病理学改变轻于空白对照组,而且该组血清生化指标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改善,ALB水平在移植后1周明显增加,表明骨髓MSCs移植对ALF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机理是:①移植的的骨髓MSCs在ALF内环境作用下,逐渐向肝样细胞分化,发挥了部分肝细胞的功能。②骨髓MSCs可能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受损肝脏内环境的调节,刺激肝细胞再生[23-24]。研究[25-27]发现,肝脏功能在受到损害时能够使骨髓MSCs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促使血管再生及肝功能损伤的修复。其中HGF是生物活性最广泛的生长因子之一[28-29]。它最早是于1984年由日本的中村敏一教授从大鼠血浆中分离得到的,其结构实质是含728个氨基酸的肝素结合糖蛋白[30]。它能够启动肝再生,刺激肝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肝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1]。
综上所述,骨髓MSCs移植治疗ALF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对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们对骨髓MSCs的不断认识,以及对肝再生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骨髓MSCs治疗ALF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是肝病大国,肝功能衰竭是各种肝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肝细胞移植(HTx)是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HF)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肝移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但其存在供体短缺、移植肝细胞增殖困难等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强大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为解决上述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简便易行、对受体影响小、应用灵活、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有关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2]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骨髓MSCs的移植部位、移植后是否进入肝实质、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移植后受体肝功能的恢复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本实验通过成功分离、鉴定大鼠骨髓MSCs后,进行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模型的脾内移植,于移植后检测肝功能指标以研究移植细胞是否发挥肝细胞功能,并取受体大鼠肝脏检测是否有移植细胞迁移,以为更好地利用骨髓MSCs治疗肝功能衰竭奠定实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材料和设备
选用6周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1只(体质量150 g)用于获取骨髓MSCs;另选用8周龄健康雌性清洁级SD大鼠24只,体质量150~200 g,用于制备ALF模型。实验动物均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主要试剂: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CD44、CD29及CD34兔抗大鼠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DMEM培养液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PV-9000即用型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海诚远宏科技有限公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试剂盒(速率法)、白蛋白(ALB)测定试剂盒(溴甲酚绿法)及总胆红素(TBIL)测定试剂盒(钡酸盐法)均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实验仪器:2323-2 CO2培养箱(美国Shel Lab公司),ckx41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7500fast型qPCR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应用生物系统中国公司)。
1.2 方法
1.2.1 大鼠骨髓MSCs的获取、培养和传代
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1只雄性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剥离出胫骨及股骨,剪去两端,以DMEM基础培养液冲出骨髓,以5.0 mL注射器反复抽吸获得的骨髓,经200目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此处密度可大可小,悬起细胞即可)。将单细胞悬液置水平离心机中离心(1 000 r/min,r=10.7 cm,5 min),弃上清液。MSCs的培养方法参照赵瑛[3]的方法并适当改进。将细胞悬液以4×105个/cm2的密度接种于DMEM完全培养液中(含有青霉素0.1 U/L,链霉素0.1 μg/L,10%胎牛血清),置于5%CO2、饱和湿度、37 ℃培养箱中培养。3 d后全量换液,以后每2天或3天全量换液1次。换液前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当细胞铺满细胞培养瓶底、达80%~90%融合时,倾弃旧培养液,以DMEM基础培养液或PBS液洗涤2次,每次30 s。加入0.25%胰蛋白酶+0.02%二乙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1.0 mL (体积比为1︰1),于37 ℃条件下孵育2~3 min,待细胞收缩变圆、部分开始悬浮时,以10%胎牛血清终止胰蛋白酶的作用。用吸管反复吹打后收集细胞悬液并离心(1 000 r/min,r=10.7 cm,5 min),弃去上清液。用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1×106个/mL,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传代培养,以用于细胞移植。
1.2.2 大鼠骨髓MSCs的表面抗原鉴定
取第4代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密度为1×106个/mL),接种到铺有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盖玻片的6孔板中,隔日换液1次。至第5天时取出盖玻片,将细胞爬片冲洗干净后,室温下用40 g/L多聚甲醛固定30 min,PBS液冲洗3次,每次2 min;加入0.3%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室温下静置10 min,再用PBS液冲洗3次,每次2 min;滴加10%封闭羊血清(液体覆盖盖玻片即可),37 ℃下孵育30 min;分别滴加CD44、CD29及CD34抗体(稀释浓度均为1︰100),同时用PBS液作为一抗设置阴性对照(未设阳性对照),37 ℃条件下孵育1 h;加非生物素二抗,37 ℃孵育60 min;以PBS溶液冲洗3次,每次2 min。最后行DAB显色、冲洗及封片后镜检。
1.2.3 ALF模型的建立及骨髓MSCs移植
取24只健康的8周龄雌性SD大鼠,按900 mg/kg D-氨基半乳糖行腹腔注射,同时按10 μg/kg于尾静脉注入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再随机(抽签法)分成2组,即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大鼠于建模24 h后在无菌条件下开腹,于脾脏实质植入0.5 mL (2×107个/mL)雄性MSCs悬液。空白对照组大鼠于脾内注射0.5 mL生理盐水,其余操作同实验组。于移植前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至处死大鼠时结束观察。
1.2.4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脏Y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基因)的表达
移植后4周处死2组存活大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脏中SRY基因的表达。RNA抽提采用Trizol法提取,操作按Trizol试剂说明书进行。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要求吸光度(A)值达到A260/A280≥1.80。将RNA逆转录为cDNA,步骤按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PCR引物见表 1。PCR扩增采用20.0 μL体系:超纯水13.0 μL、10×pcr buffer 2.0 μL,Mg2+ 2.0 μL (25 mmol/L),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0.5 μL (25 mmol/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 (10 μmol/L),Taqman探针0.3 μL(20 μmol/L),Taq酶0.2 μL (5 U/mL),cDNA模板1.0 μL。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2 min,95 ℃变性10 s,60 ℃退火30 s,72 ℃延伸30 s,40个循环后终止反应。SRY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2-△△Ct法计算,其中Ct为循环阈值。本实验重复测量了3次。

1.2.5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将造模48 h后刚死亡的大鼠及移植后4周存活大鼠的肝脏取下,均于肝最大右叶相同部位取一小块肝组织,约1.5 cm×1.5 cm×0.4 cm大,以10%中性缓冲甲醛液固定7~48 h,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染色。
1.2.6 移植前后检测肝功能
2组大鼠均于移植前,移植后72 h、1周及2周用毛细管沿眼底静脉丛采血约2.0 mL,离心(3 500 r/min,r=19.0 cm,10 min),取血清0.1 mL。在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上检测ALT、TBIL及ALB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骨髓MSCs的培养情况
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后,镜下可见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悬浮于培养液中。24 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圆形,少部分伸出伪足而呈多角形。72 h换液后,可见少量梭形、星形及多角形细胞分散贴壁生长,呈逗号状或短棒状(图 1A);6~7 d左右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集落大小不一,细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可见。12~14 d时细胞呈80%~90%融合,细胞的突起变长,排列呈漩涡状。传代细胞比原代细胞贴壁快,24 h内已全部贴壁,逐步伸展为三角形及多角形,其增殖迅速,呈均匀分布生长,6~7 d时可铺满培养皿形成单层(图 1B)。

2.2 骨髓MSCs表面抗原的鉴定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第4代骨髓MSCs中CD29和CD44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表现为胞浆呈棕色至棕褐色,在细胞核周围最明显;而CD34未见阳性表达。阴性对照均未见着色(图 2)。
2.3 骨髓MSCs移植前后大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2组大鼠在注射药物后均出现中毒性肝损害,于注射药物24 h开始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及尿色变黄。注射药物后48 h出现活动减少、嗜睡、少饮少食及尿色深黄。移植前2组大鼠均未出现死亡,移植后72 h内2组均出现死亡,其中实验组死亡7只,空白对照组死亡9只。ALF大鼠在注射药物后若能够存活过3 d,一般不会再发生死亡。3 d后2组大鼠的活动逐渐增加,进食量增多,小便颜色变淡。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在移植72 h及以后分别存活5只和3只大鼠,存活率分别为41.7%和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实验组较高。
2.4 2组大鼠肝脏SRY基因的表达结果
移植4周后,实验组大鼠肝脏中能够检测到SRY雄性基因的表达 〔(3.36±1.16)×10-6〕;而在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中未能够检测到SRY雄性基因的表达。
2.5 肝脏组织学病理HE染色
空白对照组造模48 h时,大部分肝小叶结构消失,肝组织呈大片状坏死伴出血,网状支架塌陷,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图 3A)。移植后4周,实验组的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窦结构较规整,肝细胞核呈圆形(图 3B);空白对照组的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不明显,肝细胞体积增大,肝窦结构不规整,肝组织结构紊乱,纤维化组织明显,呈假小叶形成倾向(图 3C和图 3D)。
2.6 骨髓MSCs移植前后大鼠肝功能的变化
2组大鼠骨髓MSCs移植前后的ALT、TBIL及ALB水平检测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2组大鼠移植前的ALT、TBIL及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点的ALT和TBIL水平均较低(P<0.05);移植后1周和2周,实验组的ALB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移植后72 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细胞移植治疗ALF中,MSCs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MSCs具备增殖和分化的潜能,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4-8];②一般成年个体均具备MSCs的利用条件;③MSCs的免疫原性较弱;④MSCs来源广泛,收集容易,体外可大量增殖,在临床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9-10]。MSCs的移植部位选择争议较大,主要有肝实质、脾实质、门静脉、周围静脉等。肝脏是较理想的移植部位,但会加重肝脏的继发性损伤。脾脏属于门静脉系统,选择脾实质进行移植,既可避免经门静脉注射可能造成的血管栓塞,又可避免经外周静脉注射发生向肝脏定植率不高的状况。在本实验中,笔者的亲身体会是脾脏组织的韧性适宜,移植部位不会发生出血,也不会发生移植液溢出,是较合适的移植场所。
有效的标记细胞是进一步研究骨髓MSCs治疗效果和探讨其治疗机理的基础所在。目前常用的标记方法主要有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法、BrdU标记法、染色体标记法、特定基因标记法等[10-18]。本实验将雄性大鼠的骨髓MSCs移植到雌性大鼠模型体内,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雌性大鼠肝脏内SRY基因的表达。此方法使骨髓MSCs在移植前无需体外特殊标记,细胞活力未受影响。本实验从雌性大鼠肝脏中检测到了SRY基因的表达,表明采用SRY基因作为示踪是可行的,且是安全有效的。本实验结果表明,MSCs在脾内移植后,受体肝脏内检测到了SRY基因的表达,表明骨髓MSCs经脾移植后,能够迁徙并定居于受损的肝脏内,从而可能进一步参与受损肝脏功能的修复。骨髓MSCs这一迁徙和附着的机理是什么呢?目前这一系列过程鲜为人知,可能是因为损伤的肝脏分泌某种细胞因子或通过其他机理促使骨髓MSCs向肝脏迁徙并定居,进而可能在ALF大鼠肝脏中转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促进了肝功能的恢复。Hatch等[19]研究循环骨髓细胞肝脏种植的机理时发现,当肝脏严重受损时,存活的肝细胞分泌间质衍生因子1 (SDF1),而进入肝脏的骨髓细胞表达此因子的受体即趋化因子受体4 (CXCR4),推测此因子在骨髓细胞迁徙并定居于肝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20-21]表明,受损的肝脏能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招募骨髓MSCs向肝脏迁徙并定居。众所周知,肝功能衰竭发生时,体内的免疫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洪冬玲等[22]在研究异体MSCs在小鼠体内的踪迹时发现,肝脏等免疫器官在受到致敏影响时,其对迁徙的骨髓MSCs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从而阻止了正常状态下MSCs向骨髓的归巢。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肝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将骨髓MSCs移植于脾内,实验组的病理学改变轻于空白对照组,而且该组血清生化指标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改善,ALB水平在移植后1周明显增加,表明骨髓MSCs移植对ALF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机理是:①移植的的骨髓MSCs在ALF内环境作用下,逐渐向肝样细胞分化,发挥了部分肝细胞的功能。②骨髓MSCs可能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受损肝脏内环境的调节,刺激肝细胞再生[23-24]。研究[25-27]发现,肝脏功能在受到损害时能够使骨髓MSCs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促使血管再生及肝功能损伤的修复。其中HGF是生物活性最广泛的生长因子之一[28-29]。它最早是于1984年由日本的中村敏一教授从大鼠血浆中分离得到的,其结构实质是含728个氨基酸的肝素结合糖蛋白[30]。它能够启动肝再生,刺激肝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肝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1]。
综上所述,骨髓MSCs移植治疗ALF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对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们对骨髓MSCs的不断认识,以及对肝再生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骨髓MSCs治疗ALF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