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伯裕, 张江南. 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6): 736-740. doi: 10.7507/1007-9424.20140174 复制
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及计划性再次手术都属于再次手术,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系指同一次住院期间,患者术后由于手术技术、感染等原因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后果,而不得不进行的再次手术[1];计划性再次手术系指由于患者病情特殊而需要进行的有计划的再次手术,通常是用于那些不能通过1次手术就能很好治愈的疾病[2]。前者是困扰许多外科医生的难题,其主要是指治疗和消除前次手术后出现的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的医源性或非医源性问题,这些问题有:术后腹腔内出血、肠梗阻、胃肠道瘘、腹腔感染、切口裂开等。对这些术后问题产生原因的了解及其防治措施的充分掌握均有助于提高首次手术的成功率[3]。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 4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因各种原因施行了非计划性再次手术21例(0.8%),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1~80岁,中位年龄为61岁;胃癌10例(其中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肠癌4例(其中2例为降结肠癌,1例为升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1例为乙状结肠癌),直肠癌3例(1例合并糖尿病),肠梗阻合并肝硬变1例,乙状结肠行肠镜检查时乙状结肠破裂穿孔1例,胃间质瘤1例,壶腹部恶性肿瘤1例。
1.2 前次手术方式
21例患者中,急诊手术2例,择期或限期手术19例。10例胃癌患者中有5例行毕Ⅱ式吻合,4例行毕Ⅰ式吻合,1例行全胃切除术;4例结肠癌患者中有2例行根治性左半结肠癌切除术+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乙状结肠癌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3例直肠癌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下的Dixon术;1例肠梗阻合并肝硬变患者行肠粘连松解+肠解压术;1例乙状结肠穿孔者行乙状结肠穿孔修补术;1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1例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 结果
再次手术与前次手术间隔3 h~48 d (中位数为8 d),其中24 h内5例,2~8 d 5例,10~16 d7例,大于30 d 4例。再次手术原因及处理(表 1):①腹腔内出血10例(47.6%),行腹腔内出血缝扎止血术。②胃肠道瘘7例(33.3%),其中2例为直肠吻合口漏,1例行回肠末端造瘘术,1例行横结肠双腔造瘘术;2例为小肠吻合口漏,行小肠瘘修补术;1例为胃-食管吻合口漏,行胃-食管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为乙状结肠修补处漏,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为直肠阴道瘘,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③切口裂开3例(14.3%),行清创缝合术和减张缝合术。④术后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1例(4.8%),行剖腹探查+腹腔冲洗术。本组患者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25 d (16~49 d),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76 000元(46 000~116 000元)。本组患者获访4例,随访时间为2~6个月,中位数为3.5个月(仅需要造瘘口还纳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余患者治愈)。经再次手术,20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均未再出现明显的并发症,除计划性造瘘口还纳术外均没有再行非计划性第3次手术;1例术后1 d因感染性休克和呼吸功能衰竭死亡(表 1)。

3 讨论
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对于高出平均水平的发生率,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并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提高手术质量[4]。再次手术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病死率也明显增加。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腹腔内出血、胃肠道瘘、术后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及切口裂开,现就上述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如下。
3.1 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1.1 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的原因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发生与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及术者的手术操作相关。如患者围手术期因肝硬变导致凝血因子缺乏、营养状况差、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5],或手术创面大、手术操作时止血不彻底、操作时使用的器械止血效果不佳,或术后发生腹腔内感染[6-7]等,都可能导致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本组因术后腹腔内出血而行再次手术10例。
3.1.2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防治措施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防治措施包括良好的术前准备(如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凝血功能及治疗合并疾病);进行创伤较大的手术时应规范、仔细操作,动作应轻柔,并能正确使用手术器械;术毕后仔细充分止血、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8]。对于术后出血这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应先予以内科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考虑外科治疗[9]。术后出血时首先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引流管内暗红色血样液体不再流出、血红蛋白水平未见明显下降、估计出血不危急者,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脉快细弱及呼吸急促者,应迅速采取手术治疗。腹腔内出血的非手术方法包括: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常规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体的变化,必要时可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进行。大多数病例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达到止血的目的,若短时间内发生休克或输中等量血液后,腹腔引流管仍有暗红色血样液体流出,且血红蛋白、脉搏、血压及一般情况均没有好转者需行再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在48 h内进行,对反复止血无效者,时间拖得越久,其危险程度越高[10]。
3.2 术后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2.1 术后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
消化道肿瘤术后吻合口漏是外科医生最担心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大多年龄大、营养情况差、愈合能力欠佳,因此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高。即使因吻合器械的普及应用,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仍然较高[11]。吻合口漏是胃肠外科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胃肠道瘘的原因有:高龄、营养状态差[12-13]、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血运差致愈合能力欠佳、腹腔内感染、吻合口存在张力、操作者的吻合技术存在问题等[14-15]。本组因术后胃肠道瘘而行再次手术7例。
3.2.2 术后胃肠道瘘的防治措施
胃肠道瘘较多发生在术后第6天左右,有时可以在术后2周甚至1个月以后发生[16]。加强术前准备、术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提高手术耐受力、控制好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及充分的胃肠道准备可减少术中污染。根据术中情况适当延长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以减少腹腔内感染。术者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注意保护胃肠道等腹腔内脏器的血供,并保证吻合口无张力。操作者应保持严谨的态度,术中选择合适的吻合器械、合理的吻合方式及方法。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并加强监测,合理放置引流管并保持通畅的引流[17];另外,术中需视具体情况行预防性造瘘术,如术中发现肠道准备不充分、腹腔内存在污染、血运稍差、吻合口张力稍大、营养状态差等,可以预防性行空肠、回肠或直肠造瘘,以避免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经济和精神损害。刘文韬[16]等认为,对患者行相关检查以尽早发现吻合口漏是术后临床处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引流管进行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吻合口漏的重要手段[18]。吻合口漏需要医生根据经验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方法有调整引流管进行充分有效地引流,症状加重、出现感染性休克者则需再次手术。总之,胃肠道瘘需要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需要医生及时处理。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提示瘘口可能较小,可行充分引流、加强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若症状较重,仅行内科治疗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
3.3 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3.1 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
术后炎性肠梗阻可能致使病程迁延,个别病例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19]。术后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障碍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生由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炎症等致使肠壁水肿渗出引起,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20]。本组因术后炎性肠梗阻而行再次手术1例。
3.3.2 术后炎性肠梗阻的防治措施
提高对术后炎性肠梗阻这一疾病的认识,以及在围手术期注重预防,均能降低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其具体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调理好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加强患者的耐受力;术中操作时要注意保护肠管,避免钝性剥离,保持肠壁浆膜层光滑完整,尽量减少肠管暴露于腹腔外的时间;术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适量离床活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由于发生炎性肠梗阻后患者的肠管水肿明显,肠管壁的质地较脆,再次手术易引起肠管的损伤而加重病情,因此不要轻易地进行再次手术。且研究[21]表明,肠绞窄在炎性肠梗阻中的发生率较低,经内科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因此应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刘国正等[20]认为,对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在没有出现肠绞窄或腹膜炎的情况下,应耐心观察治疗。因此炎性肠梗阻应尽可能采用禁食、胃肠道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22-23]。本组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术中没有发现肠绞窄。相关研究[24]表明,炎性肠梗阻平均治愈时间为13 d,而本组的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只进行了3 d的保守治疗,提示只行保守治疗也有治愈的可能。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加重者,如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或全身中毒症状,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3.4 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4.1 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的原因
导致切口裂开的术前原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合并慢性内科疾病、长期使用激素等[25];此外,还包括引起术中切口感染概率增高的手术,如腹部急症手术、化脓性疾病手术等。术中原因:手术切口类型(纵行切口比横行切口更易发生切口裂开)、操作技术(如缝合后形成死腔及电刀过度烧灼致术后脂肪液化[26])及麻醉效果欠佳导致关腹困难。术后原因:腹内压增高和切口感染均能导致切口裂开。
3.4.2 术后切口裂开的防治措施
术后切口裂开的预防措施包括:在术前和术后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对易发生切口裂开的患者加作减张缝合[27]、减少切口感染、防止腹内高压等。其治疗措施包括:对于全层裂开者急诊行再次缝合,一般采用全麻;对于部分裂开的患者,若有感染或皮下积液,经换药治疗后行二期缝合,无感染者可暂时用蝶形胶布牵拉闭合。
3.5 减少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且再次手术需合理、及时
计划性再次手术是一种正确合理的医疗措施,其是考虑到患者的安全而提前制定好的;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是由于术后医源性或非医源性原因引起的、为抢救患者生命而被迫进行的再次手术,是需要我们尽力去避免的。腹部手术后的再次手术复杂,而且远远比首次手术困难,因此,减少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关键在于预防。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大多属于紧急、补救性手术,多由手术并发症或手术不够合理所致,其对患者造成伤害,给医务人员特别是初次手术医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非常复杂,在再次手术前难以对其及时确诊。因此,应加强术后的监测,特别重视对生命体征、全身症状及腹部情况变化的监测。对于怀疑有再次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最佳时机及时再次手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当然也不能盲目激进,如炎性肠梗阻未出现绞窄或全身中毒情况、疑有出血但生命体征等各项监测指标平稳、发生胃肠道瘘但无严重全身感染等表现者,均可暂行内科治疗,大多能最终治愈,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再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损害。
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及计划性再次手术都属于再次手术,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系指同一次住院期间,患者术后由于手术技术、感染等原因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后果,而不得不进行的再次手术[1];计划性再次手术系指由于患者病情特殊而需要进行的有计划的再次手术,通常是用于那些不能通过1次手术就能很好治愈的疾病[2]。前者是困扰许多外科医生的难题,其主要是指治疗和消除前次手术后出现的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的医源性或非医源性问题,这些问题有:术后腹腔内出血、肠梗阻、胃肠道瘘、腹腔感染、切口裂开等。对这些术后问题产生原因的了解及其防治措施的充分掌握均有助于提高首次手术的成功率[3]。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 4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因各种原因施行了非计划性再次手术21例(0.8%),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1~80岁,中位年龄为61岁;胃癌10例(其中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肠癌4例(其中2例为降结肠癌,1例为升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1例为乙状结肠癌),直肠癌3例(1例合并糖尿病),肠梗阻合并肝硬变1例,乙状结肠行肠镜检查时乙状结肠破裂穿孔1例,胃间质瘤1例,壶腹部恶性肿瘤1例。
1.2 前次手术方式
21例患者中,急诊手术2例,择期或限期手术19例。10例胃癌患者中有5例行毕Ⅱ式吻合,4例行毕Ⅰ式吻合,1例行全胃切除术;4例结肠癌患者中有2例行根治性左半结肠癌切除术+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乙状结肠癌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3例直肠癌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下的Dixon术;1例肠梗阻合并肝硬变患者行肠粘连松解+肠解压术;1例乙状结肠穿孔者行乙状结肠穿孔修补术;1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1例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 结果
再次手术与前次手术间隔3 h~48 d (中位数为8 d),其中24 h内5例,2~8 d 5例,10~16 d7例,大于30 d 4例。再次手术原因及处理(表 1):①腹腔内出血10例(47.6%),行腹腔内出血缝扎止血术。②胃肠道瘘7例(33.3%),其中2例为直肠吻合口漏,1例行回肠末端造瘘术,1例行横结肠双腔造瘘术;2例为小肠吻合口漏,行小肠瘘修补术;1例为胃-食管吻合口漏,行胃-食管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为乙状结肠修补处漏,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为直肠阴道瘘,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③切口裂开3例(14.3%),行清创缝合术和减张缝合术。④术后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1例(4.8%),行剖腹探查+腹腔冲洗术。本组患者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25 d (16~49 d),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76 000元(46 000~116 000元)。本组患者获访4例,随访时间为2~6个月,中位数为3.5个月(仅需要造瘘口还纳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余患者治愈)。经再次手术,20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均未再出现明显的并发症,除计划性造瘘口还纳术外均没有再行非计划性第3次手术;1例术后1 d因感染性休克和呼吸功能衰竭死亡(表 1)。

3 讨论
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对于高出平均水平的发生率,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并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提高手术质量[4]。再次手术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病死率也明显增加。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腹腔内出血、胃肠道瘘、术后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及切口裂开,现就上述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如下。
3.1 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1.1 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的原因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发生与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及术者的手术操作相关。如患者围手术期因肝硬变导致凝血因子缺乏、营养状况差、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5],或手术创面大、手术操作时止血不彻底、操作时使用的器械止血效果不佳,或术后发生腹腔内感染[6-7]等,都可能导致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本组因术后腹腔内出血而行再次手术10例。
3.1.2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防治措施
术后腹腔内出血的防治措施包括良好的术前准备(如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凝血功能及治疗合并疾病);进行创伤较大的手术时应规范、仔细操作,动作应轻柔,并能正确使用手术器械;术毕后仔细充分止血、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8]。对于术后出血这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应先予以内科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考虑外科治疗[9]。术后出血时首先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引流管内暗红色血样液体不再流出、血红蛋白水平未见明显下降、估计出血不危急者,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脉快细弱及呼吸急促者,应迅速采取手术治疗。腹腔内出血的非手术方法包括: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常规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体的变化,必要时可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进行。大多数病例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达到止血的目的,若短时间内发生休克或输中等量血液后,腹腔引流管仍有暗红色血样液体流出,且血红蛋白、脉搏、血压及一般情况均没有好转者需行再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在48 h内进行,对反复止血无效者,时间拖得越久,其危险程度越高[10]。
3.2 术后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2.1 术后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
消化道肿瘤术后吻合口漏是外科医生最担心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大多年龄大、营养情况差、愈合能力欠佳,因此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高。即使因吻合器械的普及应用,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仍然较高[11]。吻合口漏是胃肠外科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胃肠道瘘的原因有:高龄、营养状态差[12-13]、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血运差致愈合能力欠佳、腹腔内感染、吻合口存在张力、操作者的吻合技术存在问题等[14-15]。本组因术后胃肠道瘘而行再次手术7例。
3.2.2 术后胃肠道瘘的防治措施
胃肠道瘘较多发生在术后第6天左右,有时可以在术后2周甚至1个月以后发生[16]。加强术前准备、术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提高手术耐受力、控制好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及充分的胃肠道准备可减少术中污染。根据术中情况适当延长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以减少腹腔内感染。术者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注意保护胃肠道等腹腔内脏器的血供,并保证吻合口无张力。操作者应保持严谨的态度,术中选择合适的吻合器械、合理的吻合方式及方法。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并加强监测,合理放置引流管并保持通畅的引流[17];另外,术中需视具体情况行预防性造瘘术,如术中发现肠道准备不充分、腹腔内存在污染、血运稍差、吻合口张力稍大、营养状态差等,可以预防性行空肠、回肠或直肠造瘘,以避免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经济和精神损害。刘文韬[16]等认为,对患者行相关检查以尽早发现吻合口漏是术后临床处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引流管进行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吻合口漏的重要手段[18]。吻合口漏需要医生根据经验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方法有调整引流管进行充分有效地引流,症状加重、出现感染性休克者则需再次手术。总之,胃肠道瘘需要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需要医生及时处理。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提示瘘口可能较小,可行充分引流、加强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若症状较重,仅行内科治疗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
3.3 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3.1 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
术后炎性肠梗阻可能致使病程迁延,个别病例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19]。术后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障碍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生由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炎症等致使肠壁水肿渗出引起,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20]。本组因术后炎性肠梗阻而行再次手术1例。
3.3.2 术后炎性肠梗阻的防治措施
提高对术后炎性肠梗阻这一疾病的认识,以及在围手术期注重预防,均能降低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其具体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调理好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加强患者的耐受力;术中操作时要注意保护肠管,避免钝性剥离,保持肠壁浆膜层光滑完整,尽量减少肠管暴露于腹腔外的时间;术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适量离床活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由于发生炎性肠梗阻后患者的肠管水肿明显,肠管壁的质地较脆,再次手术易引起肠管的损伤而加重病情,因此不要轻易地进行再次手术。且研究[21]表明,肠绞窄在炎性肠梗阻中的发生率较低,经内科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因此应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刘国正等[20]认为,对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在没有出现肠绞窄或腹膜炎的情况下,应耐心观察治疗。因此炎性肠梗阻应尽可能采用禁食、胃肠道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22-23]。本组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术中没有发现肠绞窄。相关研究[24]表明,炎性肠梗阻平均治愈时间为13 d,而本组的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只进行了3 d的保守治疗,提示只行保守治疗也有治愈的可能。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加重者,如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或全身中毒症状,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3.4 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4.1 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的原因
导致切口裂开的术前原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合并慢性内科疾病、长期使用激素等[25];此外,还包括引起术中切口感染概率增高的手术,如腹部急症手术、化脓性疾病手术等。术中原因:手术切口类型(纵行切口比横行切口更易发生切口裂开)、操作技术(如缝合后形成死腔及电刀过度烧灼致术后脂肪液化[26])及麻醉效果欠佳导致关腹困难。术后原因:腹内压增高和切口感染均能导致切口裂开。
3.4.2 术后切口裂开的防治措施
术后切口裂开的预防措施包括:在术前和术后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对易发生切口裂开的患者加作减张缝合[27]、减少切口感染、防止腹内高压等。其治疗措施包括:对于全层裂开者急诊行再次缝合,一般采用全麻;对于部分裂开的患者,若有感染或皮下积液,经换药治疗后行二期缝合,无感染者可暂时用蝶形胶布牵拉闭合。
3.5 减少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且再次手术需合理、及时
计划性再次手术是一种正确合理的医疗措施,其是考虑到患者的安全而提前制定好的;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是由于术后医源性或非医源性原因引起的、为抢救患者生命而被迫进行的再次手术,是需要我们尽力去避免的。腹部手术后的再次手术复杂,而且远远比首次手术困难,因此,减少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关键在于预防。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大多属于紧急、补救性手术,多由手术并发症或手术不够合理所致,其对患者造成伤害,给医务人员特别是初次手术医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非常复杂,在再次手术前难以对其及时确诊。因此,应加强术后的监测,特别重视对生命体征、全身症状及腹部情况变化的监测。对于怀疑有再次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最佳时机及时再次手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当然也不能盲目激进,如炎性肠梗阻未出现绞窄或全身中毒情况、疑有出血但生命体征等各项监测指标平稳、发生胃肠道瘘但无严重全身感染等表现者,均可暂行内科治疗,大多能最终治愈,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再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