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姚宗浠, 沈重周, 刘玉林, 葛建明, 周菊明. 碘伏原液浸泡对阑尾Ⅲ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效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6): 751-752. doi: 10.7507/1007-9424.20140178 复制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初发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选择保守治疗,从而导致入院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大多已在门急诊保守治疗一段时间,且往往系保守失败者。入院手术时急性阑尾炎患者多数已发展为化脓性,甚至是坏疽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即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居所有腹腔手术切口感染的首位[1-2]。特别是阑尾化脓、坏疽及穿孔的患者,其发生率可达30% [3]。如何最大幅度地降低阑尾术后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始终是我们普外科工作的重点。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碘伏原液浸泡阑尾手术Ⅲ类切口的方法,探索其预防阑尾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通过我们同组手术医师的共同努力、护理部的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排除糖尿病及长时间服用类固醇药物患者。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共开展阑尾切除术289例,其中Ⅲ类切口92例。92例患者均有右下腹压痛和反跳痛,部分(58例)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均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均为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均为Ⅲ类切口。92例患者中有35例采用碘伏原液浸泡5 min处理阑尾切口(浸泡组),57例采用常规方法处理(常规组);男68例,女24例;年龄5~82岁、(38.4±16.6) 岁;病程4~96 h,中位病程为24 h。2组使用的碘伏原液均由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效碘含量为0.45%~0.55%。2组年龄、性别、发病病程、手术时间及肥胖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浸泡组前白蛋白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浸泡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差于常规组(表 1)。

1.2 方法
浸泡组:手术过程中,在应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后,将碘伏原液倒入切口中,浸泡5 min,并且同时浸泡手术器械;5 min后,用无菌干纱布将手术切口中的碘伏原液擦拭干净,以3-0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关闭皮下各层组织,间断缝合皮肤。常规组:手术过程中,在应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后,用碘伏原液冲洗伤口,同时冲洗手术器械;再用无菌干纱布将手术切口中的碘伏原液擦拭干净,以3-0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关闭皮下各层组织,间断缝合皮肤。92例患者的手术均由同组手术医生实施,手术技巧和操作手法均无明显差异,操作过程中均注意对切口的保护,并控制手术时间(30~90 min)。2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备皮、消毒及术前用药)、术后抗感染的抗生素品种、对症治疗措施、切口消毒换药的消毒液品种等均相同。
1.3 切口愈合等级评定标准
如患者在术后48 h内有发热、切口红肿渗液、切口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出现,则判断为切口感染。切口愈合程度分为3个等级[4]: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者为甲级;切口处有炎症反应、但未化脓者为乙级;切口处化脓,甚至需切开引流者为丙级。乙级和丙级属于SS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5 结果
常规组:43例患者的切口未出现红肿、渗液及化脓,愈合等级为甲级;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红肿、渗液及化脓,其中5例愈合等级为乙级,9例为丙级,SSI发生率为24.56%。浸泡组:35例患者的切口愈合均良好,未出现红肿、渗液及化脓,愈合等级均为甲级(图 1),SSI发生率为0。浸泡组的住院时间为(6.04±1.91)d,常规组为(8.26±4.81)d。浸泡组的SSI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低于(短于)常规组(P<0.05)。提示对阑尾炎Ⅲ类切口采用碘伏原液浸泡切口5 min处理的感染预防效果良好。

2 讨论
阑尾切除术是二级甲等医院开展得最为广泛的手术。在手术切除阑尾的过程中,切口往往不可避免被细菌污染,导致切口感染[5]。常用的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有:切口冲洗法〔常用的冲洗液有生理盐水、双氯苯双胍己烷(氯已定)、聚维酮碘、双氧水、甲硝唑液等〕、刷洗法、抽线缝合法、不缝合腹膜法、腹膜保护法、阑尾切口二层缝合法等[6-10]。笔者以往尝试过上述各种方法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虽然未做系统统计分析,但总有切口感染病例存在,且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仍较高。为此,寻求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一直是我们基层医院外科医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努力的目标。
有研究[11]表明,组织内的细菌数达105个/g是切口感染或扩展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只要保证手术切口的细菌数<105个/g,就可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同时有外文文献[12] 报道称,术中应用碘伏可明显降低SSI的发生率,但仍是以冲洗手术部位切口的方法为主。碘伏又称聚维酮碘溶液,由碘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络合而成,溶液接触到皮肤或组织后,处于络合状态的碘逐渐释放出来,对致病菌的细胞壁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使其蛋白质变性,继而破坏细菌的线粒体,影响细菌的能量代谢、DNA复制和转录,最终导致细菌发生水肿和死亡。碘伏几乎能杀灭临床上常见的细菌[13]。碘伏溶液中碘的释放缓慢而持久,无蓄积性及刺激性[14]。同时,碘伏还具有切口止血的作用[15],用于预防切口感染较为安全。
笔者以往的常规做法是用碘伏冲洗手术切口,但仍然有比例不低的切口感染发生,这让我们萌生了1个临床假设:碘伏与组织接触的时间较短,从而达不到切口细菌数<105个/g的目标,导致术后仍有切口感染的出现。聚维酮碘溶液中碘的缓慢释放与接触手术切口组织是否存在时间上的必然联系?因此笔者尝试将Ⅲ类阑尾手术切口用碘伏原液浸泡5 min,结果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很好,浸泡组35例患者的Ⅲ类切口愈合等级均为甲级,且在术前营养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因此认为,采用碘伏原液浸泡阑尾炎Ⅲ类切口5 min对于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良好。考虑本方法复制简单,且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虽然常规组及浸泡组的病例数偏少,尚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研究的动力,并将扩充病例数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联合基础研究,以证实该推论。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初发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选择保守治疗,从而导致入院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大多已在门急诊保守治疗一段时间,且往往系保守失败者。入院手术时急性阑尾炎患者多数已发展为化脓性,甚至是坏疽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即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居所有腹腔手术切口感染的首位[1-2]。特别是阑尾化脓、坏疽及穿孔的患者,其发生率可达30% [3]。如何最大幅度地降低阑尾术后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始终是我们普外科工作的重点。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碘伏原液浸泡阑尾手术Ⅲ类切口的方法,探索其预防阑尾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通过我们同组手术医师的共同努力、护理部的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排除糖尿病及长时间服用类固醇药物患者。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共开展阑尾切除术289例,其中Ⅲ类切口92例。92例患者均有右下腹压痛和反跳痛,部分(58例)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术前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均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均为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均为Ⅲ类切口。92例患者中有35例采用碘伏原液浸泡5 min处理阑尾切口(浸泡组),57例采用常规方法处理(常规组);男68例,女24例;年龄5~82岁、(38.4±16.6) 岁;病程4~96 h,中位病程为24 h。2组使用的碘伏原液均由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效碘含量为0.45%~0.55%。2组年龄、性别、发病病程、手术时间及肥胖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浸泡组前白蛋白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浸泡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差于常规组(表 1)。

1.2 方法
浸泡组:手术过程中,在应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后,将碘伏原液倒入切口中,浸泡5 min,并且同时浸泡手术器械;5 min后,用无菌干纱布将手术切口中的碘伏原液擦拭干净,以3-0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关闭皮下各层组织,间断缝合皮肤。常规组:手术过程中,在应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后,用碘伏原液冲洗伤口,同时冲洗手术器械;再用无菌干纱布将手术切口中的碘伏原液擦拭干净,以3-0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关闭皮下各层组织,间断缝合皮肤。92例患者的手术均由同组手术医生实施,手术技巧和操作手法均无明显差异,操作过程中均注意对切口的保护,并控制手术时间(30~90 min)。2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备皮、消毒及术前用药)、术后抗感染的抗生素品种、对症治疗措施、切口消毒换药的消毒液品种等均相同。
1.3 切口愈合等级评定标准
如患者在术后48 h内有发热、切口红肿渗液、切口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出现,则判断为切口感染。切口愈合程度分为3个等级[4]: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者为甲级;切口处有炎症反应、但未化脓者为乙级;切口处化脓,甚至需切开引流者为丙级。乙级和丙级属于SS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5 结果
常规组:43例患者的切口未出现红肿、渗液及化脓,愈合等级为甲级;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红肿、渗液及化脓,其中5例愈合等级为乙级,9例为丙级,SSI发生率为24.56%。浸泡组:35例患者的切口愈合均良好,未出现红肿、渗液及化脓,愈合等级均为甲级(图 1),SSI发生率为0。浸泡组的住院时间为(6.04±1.91)d,常规组为(8.26±4.81)d。浸泡组的SSI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低于(短于)常规组(P<0.05)。提示对阑尾炎Ⅲ类切口采用碘伏原液浸泡切口5 min处理的感染预防效果良好。

2 讨论
阑尾切除术是二级甲等医院开展得最为广泛的手术。在手术切除阑尾的过程中,切口往往不可避免被细菌污染,导致切口感染[5]。常用的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有:切口冲洗法〔常用的冲洗液有生理盐水、双氯苯双胍己烷(氯已定)、聚维酮碘、双氧水、甲硝唑液等〕、刷洗法、抽线缝合法、不缝合腹膜法、腹膜保护法、阑尾切口二层缝合法等[6-10]。笔者以往尝试过上述各种方法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虽然未做系统统计分析,但总有切口感染病例存在,且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仍较高。为此,寻求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一直是我们基层医院外科医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努力的目标。
有研究[11]表明,组织内的细菌数达105个/g是切口感染或扩展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只要保证手术切口的细菌数<105个/g,就可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同时有外文文献[12] 报道称,术中应用碘伏可明显降低SSI的发生率,但仍是以冲洗手术部位切口的方法为主。碘伏又称聚维酮碘溶液,由碘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络合而成,溶液接触到皮肤或组织后,处于络合状态的碘逐渐释放出来,对致病菌的细胞壁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使其蛋白质变性,继而破坏细菌的线粒体,影响细菌的能量代谢、DNA复制和转录,最终导致细菌发生水肿和死亡。碘伏几乎能杀灭临床上常见的细菌[13]。碘伏溶液中碘的释放缓慢而持久,无蓄积性及刺激性[14]。同时,碘伏还具有切口止血的作用[15],用于预防切口感染较为安全。
笔者以往的常规做法是用碘伏冲洗手术切口,但仍然有比例不低的切口感染发生,这让我们萌生了1个临床假设:碘伏与组织接触的时间较短,从而达不到切口细菌数<105个/g的目标,导致术后仍有切口感染的出现。聚维酮碘溶液中碘的缓慢释放与接触手术切口组织是否存在时间上的必然联系?因此笔者尝试将Ⅲ类阑尾手术切口用碘伏原液浸泡5 min,结果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很好,浸泡组35例患者的Ⅲ类切口愈合等级均为甲级,且在术前营养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因此认为,采用碘伏原液浸泡阑尾炎Ⅲ类切口5 min对于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良好。考虑本方法复制简单,且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虽然常规组及浸泡组的病例数偏少,尚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研究的动力,并将扩充病例数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联合基础研究,以证实该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