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蒋恺, 费伯健, 高其忠, 屠惠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26例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7): 851-854. doi: 10.7507/1007-9424.20140201 复制
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胃癌,并且很好地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术式之一[1-3]。但早期胃癌仍有一定的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这些患者需追加根治性手术。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示踪技术在理论上能够准确评估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部位,ESD联合腹腔镜SLN活检术或许能够使得早期胃癌的治疗真正实现安全、有效和微创[4-6]。笔者采用该项技术治疗早期胃癌2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对26例早期胃癌患者施行了ESD联合腹腔镜SLN活检术,男16例,女10例;年龄(56.8±7.2)岁(41~72岁)。本组病例是严格按照《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专家共识》[7]进行筛选的。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18例,中分化6例,低分化2例;肿瘤直径(1.7±0.6)cm(1.0~2.7 cm);肿瘤侵犯深度:局限于黏膜层22例,局限于黏膜下第1层(SM1)4例;肿瘤位置:位于胃上1/3区1例,胃中1/3区6例,胃下1/3区19例。CT等检查均无明显远处转移灶,无腹部手术史。根据AJCC第7版胃癌TNM分期[8]进行病理分期:21例为PT1aN0M0,3例为PT1bN0M0,1例为pT1bN1M0,1例为pT1aN1M0。
1.2 手术方法
术前1 d经内镜下在肿瘤周围黏膜下层注射99Tcm标记的蛋白胶体2 mL。全麻下手术,建立气腹,脐下建立10 mm观察孔,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肋缘下腋前线置12 mm主操作孔,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置5 mm辅助操作孔。内镜下在肿瘤周围黏膜下层分4点注射0.5%专利蓝2 mL,可见蓝色染剂沿淋巴管弥散向胃周,孤立蓝染的淋巴结即可被发现,然后用超声刀分离切取或沿蓝染淋巴结切除周围组织。再用伽马射线探测器测量每个淋巴结的放射剂量,如放射剂量大于周围组织10倍以上即认定为放射性淋巴结。蓝染淋巴结和放射性淋巴结被认定为SLN,立即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和常规病理学检查。如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有转移,则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如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无转移,则行ESD。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的操作:超声刀离断大网膜,剥离横结肠系膜前叶,清扫No.4sb组和No.4d组淋巴结,裸化胃网膜右血管清扫No.6组淋巴结;沿十二指肠动脉向上分离,清扫N0.5组和No.12a组淋巴结;沿肝固有动脉自右向左清扫No.8a组、No.7组、No.11p组和No.9组淋巴结;沿胃小弯自上而下清扫No.1组和No.3组淋巴结;最后取上腹正中切口取出标本并行毕I式吻合[9-11],术毕。ESD操作:沿病灶边缘约0.5~1.0 cm电凝标记,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行多点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沿标记缘切开黏膜,再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不同器械进行黏膜下剥离,最后创面止血[12-14],术毕。切除病灶标本用大头针固定四周,测量大小后立即送常规病理学检查。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患者术后行胃肠减压、禁食3 d,第4天进流质饮食,无并发症,术后第9天出院。ESD患者术后禁食1 d,术后第2天进流质,术后第7天出院,于出院前行消化内镜检查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或最终随访日。期间患者每半年行CT或B超检查。术后前2年,每3个月复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25及CA199);之后则每半年复查1次。第1年每3个月复查胃镜1次,第2年每半年复查胃镜1次,后每年复查1次。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SLN 95枚,(3.7±1.4)枚/例(1~6枚/例)。有2例患者的SLN有转移,1例为位于胃窦部累及粘膜下第1层(SM1)的中分化腺癌,另1例为胃窦部累及黏膜层(M)的低分化腺癌,二者均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毕I式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260 min和300 min;常规病理学检查提示分别有2枚和1枚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别为pT1bN1M0和pT1aN1M0,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余24例快速冰冻病理学及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SLN均阴性,故仅行ESD,手术时间为(189±25)min(160~270 min);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提示四周切缘及垂直切缘均阴性,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局部复发,遂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至今未见复发、转移;1例患者术后21个月出现肝转移,予卡培他滨口服化疗,现已术后35个月,疾病无明显进展(表 1);余24例患者均无病生存。ESD术后无病生存率(DFS)为91.7%(22/24),局部复发率为4.2%(1/24);总体DFS为96.2%(25/26)。

3 讨论
早期胃癌的手术目前日趋微创化,日本胃癌学会已经将腹腔镜手术作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之一[15-16],但8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无需常规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而且腹腔镜手术仍然有一定的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长期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而近年来新兴的ESD技术则有可能出现局部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问题。近期的研究[12, 17]表明,肿瘤累及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率为10.9%,肿瘤直径>2 cm时转移率为16.9%,同时肿瘤直径>2 cm也是引起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识别出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SLN示踪技术最早应用于乳腺癌的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中[18-20],随后应用到其他许多实体肿瘤。SLN的概念颠覆了既往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手术径路。使用这项技术,使得SLN阴性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术以及之后可能的并发症。近年来,诸多研究正在探索SLN示踪技术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目前腹腔镜胃癌SLN活检术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能够准确地评估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21]。正因为如此,腹腔镜早期胃癌SLN活检能够发现转移的淋巴结,转而行根治性手术,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而对于SLN阴性的患者,则避免了不必要的胃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本组病例资料显示,术中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能够很快地找到蓝染的淋巴结;此外,在肿瘤四周注射染料后,胃大弯侧和小弯侧均有染色,这可能是由于胃淋巴结通路较多,从而也导致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向性和随机性。胃癌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其发生率为1.3%~2.8% [12, 22]。故而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描述或概括胃癌的转移途径。但是最近的研究[23-25]显示,早期胃癌SLN示踪术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准确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这也为早期胃癌SLN活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组早期胃癌患者的SLN为(3.7±1.4)枚/例,且SLN有转移者为7.7%(2/26),与文献[26]的报道结果类似。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胃癌SLN的数目是多个而非1个。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在ESD术后出现了肝转移,同时也伴有腹腔淋巴结的肿大,笔者考虑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已在术前转移至胃周淋巴结,再经血行转移至肝脏,也就是说本组病例中至少有1例(3.8%)患者的SLN是假阴性。2014年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26]指出,在经过学习曲线后,早期胃癌的SLN假阴性率高达46.4%(13/28);即使检查额外的SLN石蜡切片后,其假阴性率仍达到14.3%(4/28)。但是稍早前的一项研究[27]指出,早期胃癌SLN的敏感性为100%,假阴性率为0。说明在SLN的采集技术方面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程序,病理诊断技术也没有形成成熟、可靠的体系以及缺乏快速检验试剂。
本组病例资料结果提示,内镜黏膜下剥术联合腹腔镜SLN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选择病例时应尽量选择高分化、仅侵犯黏膜层及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以尽可能避免可能存在的跳跃性转移者。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因此推广本项技术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胃癌,并且很好地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术式之一[1-3]。但早期胃癌仍有一定的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这些患者需追加根治性手术。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示踪技术在理论上能够准确评估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部位,ESD联合腹腔镜SLN活检术或许能够使得早期胃癌的治疗真正实现安全、有效和微创[4-6]。笔者采用该项技术治疗早期胃癌2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对26例早期胃癌患者施行了ESD联合腹腔镜SLN活检术,男16例,女10例;年龄(56.8±7.2)岁(41~72岁)。本组病例是严格按照《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专家共识》[7]进行筛选的。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18例,中分化6例,低分化2例;肿瘤直径(1.7±0.6)cm(1.0~2.7 cm);肿瘤侵犯深度:局限于黏膜层22例,局限于黏膜下第1层(SM1)4例;肿瘤位置:位于胃上1/3区1例,胃中1/3区6例,胃下1/3区19例。CT等检查均无明显远处转移灶,无腹部手术史。根据AJCC第7版胃癌TNM分期[8]进行病理分期:21例为PT1aN0M0,3例为PT1bN0M0,1例为pT1bN1M0,1例为pT1aN1M0。
1.2 手术方法
术前1 d经内镜下在肿瘤周围黏膜下层注射99Tcm标记的蛋白胶体2 mL。全麻下手术,建立气腹,脐下建立10 mm观察孔,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肋缘下腋前线置12 mm主操作孔,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置5 mm辅助操作孔。内镜下在肿瘤周围黏膜下层分4点注射0.5%专利蓝2 mL,可见蓝色染剂沿淋巴管弥散向胃周,孤立蓝染的淋巴结即可被发现,然后用超声刀分离切取或沿蓝染淋巴结切除周围组织。再用伽马射线探测器测量每个淋巴结的放射剂量,如放射剂量大于周围组织10倍以上即认定为放射性淋巴结。蓝染淋巴结和放射性淋巴结被认定为SLN,立即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和常规病理学检查。如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有转移,则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如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无转移,则行ESD。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的操作:超声刀离断大网膜,剥离横结肠系膜前叶,清扫No.4sb组和No.4d组淋巴结,裸化胃网膜右血管清扫No.6组淋巴结;沿十二指肠动脉向上分离,清扫N0.5组和No.12a组淋巴结;沿肝固有动脉自右向左清扫No.8a组、No.7组、No.11p组和No.9组淋巴结;沿胃小弯自上而下清扫No.1组和No.3组淋巴结;最后取上腹正中切口取出标本并行毕I式吻合[9-11],术毕。ESD操作:沿病灶边缘约0.5~1.0 cm电凝标记,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行多点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沿标记缘切开黏膜,再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不同器械进行黏膜下剥离,最后创面止血[12-14],术毕。切除病灶标本用大头针固定四周,测量大小后立即送常规病理学检查。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患者术后行胃肠减压、禁食3 d,第4天进流质饮食,无并发症,术后第9天出院。ESD患者术后禁食1 d,术后第2天进流质,术后第7天出院,于出院前行消化内镜检查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或最终随访日。期间患者每半年行CT或B超检查。术后前2年,每3个月复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25及CA199);之后则每半年复查1次。第1年每3个月复查胃镜1次,第2年每半年复查胃镜1次,后每年复查1次。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SLN 95枚,(3.7±1.4)枚/例(1~6枚/例)。有2例患者的SLN有转移,1例为位于胃窦部累及粘膜下第1层(SM1)的中分化腺癌,另1例为胃窦部累及黏膜层(M)的低分化腺癌,二者均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毕I式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260 min和300 min;常规病理学检查提示分别有2枚和1枚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别为pT1bN1M0和pT1aN1M0,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余24例快速冰冻病理学及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SLN均阴性,故仅行ESD,手术时间为(189±25)min(160~270 min);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提示四周切缘及垂直切缘均阴性,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局部复发,遂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至今未见复发、转移;1例患者术后21个月出现肝转移,予卡培他滨口服化疗,现已术后35个月,疾病无明显进展(表 1);余24例患者均无病生存。ESD术后无病生存率(DFS)为91.7%(22/24),局部复发率为4.2%(1/24);总体DFS为96.2%(25/26)。

3 讨论
早期胃癌的手术目前日趋微创化,日本胃癌学会已经将腹腔镜手术作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之一[15-16],但8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无需常规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而且腹腔镜手术仍然有一定的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长期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而近年来新兴的ESD技术则有可能出现局部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问题。近期的研究[12, 17]表明,肿瘤累及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率为10.9%,肿瘤直径>2 cm时转移率为16.9%,同时肿瘤直径>2 cm也是引起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识别出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SLN示踪技术最早应用于乳腺癌的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中[18-20],随后应用到其他许多实体肿瘤。SLN的概念颠覆了既往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手术径路。使用这项技术,使得SLN阴性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术以及之后可能的并发症。近年来,诸多研究正在探索SLN示踪技术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目前腹腔镜胃癌SLN活检术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能够准确地评估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21]。正因为如此,腹腔镜早期胃癌SLN活检能够发现转移的淋巴结,转而行根治性手术,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而对于SLN阴性的患者,则避免了不必要的胃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本组病例资料显示,术中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能够很快地找到蓝染的淋巴结;此外,在肿瘤四周注射染料后,胃大弯侧和小弯侧均有染色,这可能是由于胃淋巴结通路较多,从而也导致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向性和随机性。胃癌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其发生率为1.3%~2.8% [12, 22]。故而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描述或概括胃癌的转移途径。但是最近的研究[23-25]显示,早期胃癌SLN示踪术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准确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这也为早期胃癌SLN活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组早期胃癌患者的SLN为(3.7±1.4)枚/例,且SLN有转移者为7.7%(2/26),与文献[26]的报道结果类似。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胃癌SLN的数目是多个而非1个。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在ESD术后出现了肝转移,同时也伴有腹腔淋巴结的肿大,笔者考虑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已在术前转移至胃周淋巴结,再经血行转移至肝脏,也就是说本组病例中至少有1例(3.8%)患者的SLN是假阴性。2014年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26]指出,在经过学习曲线后,早期胃癌的SLN假阴性率高达46.4%(13/28);即使检查额外的SLN石蜡切片后,其假阴性率仍达到14.3%(4/28)。但是稍早前的一项研究[27]指出,早期胃癌SLN的敏感性为100%,假阴性率为0。说明在SLN的采集技术方面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程序,病理诊断技术也没有形成成熟、可靠的体系以及缺乏快速检验试剂。
本组病例资料结果提示,内镜黏膜下剥术联合腹腔镜SLN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有效的,但选择病例时应尽量选择高分化、仅侵犯黏膜层及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以尽可能避免可能存在的跳跃性转移者。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因此推广本项技术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