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学文, 王文辉, 柴琛.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7): 855-861. doi: 10.7507/1007-9424.20140202 复制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胆囊壁慢性炎性增生、肥厚、纤维化、胆囊三角(Calot三角)疤痕严重等特点[1-2]。近年来,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中年女性高达15%,其中7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胆固醇类结石,这可能与高胆固醇、高精糖、低蛋白饮食等原因有关[3-5]。手术疗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常采用的术式为开腹胆囊切除术(O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反复炎症导致局部解剖不清,术中易损伤肝外胆管及血管,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曾被列为LC的相对禁忌证[6-7]。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改进,现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不再是LC的禁忌证。且LC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8]。笔者现对LC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其临床价值,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论是否隐藏或采用盲法,语种不限。
1.1.2 研究对象
经CT、B超或MR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影像学特点为:胆囊内有或无结石,囊壁增厚,胆囊明显缩小,无结石及胆总管扩张。临床合并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高血压。
1.1.3 干预措施
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皆需行胆囊切除术,且应用腹腔镜切除与传统开腹切除比较的形式,同时每个RCT中LC组与OC组术前肠道准备措施相同。LC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气管插管以及静脉复合全麻,于脐下缘做一切口后置入气腹针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为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仰卧位,常规3孔法或4孔法。OC组患者行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平卧位,以右上腹部斜切口或腹直肌切口作为手术入路。
1.1.4 分析指标
①主要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②次要指标:胆囊切除术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率。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CBM和万方数据库,搜索年限为建库至2013年11月30日止。从参考文献中进行追溯查找,同时用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或手检查找收集所有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治疗中LC与OC的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遵循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的RCT检索策略。中文检索词:腹腔镜、开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英文检索词:laparoscop、laparotomy、cholecystitis。分干预措施和目标疾病两大部分,排除干预措施为其他术式如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MC)、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等。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所有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阅读所获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并提取相关资料,核对纳入文献的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填写资料提取表格。所有步骤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的问题由第三方判断。提取资料包括文题、出处、作者情况、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干预措施、结局测量与评价、统计分析、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结论推导等。
1.4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
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9]对纳入的研究进行严格评价。评价条目共6条,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的实施情况、是否采用了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局以及其他方面的偏倚。针对每一个条目做出是、否或不清楚的判断。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干预措施不同,各自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对受试者和实施干预者的盲法难以实施,但仍可以对结果测量者和统计分析人员施盲,以求尽可能避免偏倚。文献质量采用Jadad质量评分法[10],偏倚风险评估及质量评分由两位评价员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由第3位评价员协助解决。
1.5 统计学分析
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版软件。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当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同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分析其异质性来源,根据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行亚组分析。当纳入研究各亚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而无临床异质性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两组间异质性过大,则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56篇,通过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去除重复文献106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67篇,初筛纳入文献83篇;阅读全文后排除70篇,最终纳入7个RCT,共758例患者(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的7个RCT中,各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基线一致,符合纳入标准,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的7个RCT的基本特征见表 1。所有入选RCT均声明随机分组,但多数无法判断随机分配隐藏的实施情况,各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见表 2。


2.3 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纳入的7个RCT间存在异质性(χ2=300.54,df=6,P<0.000 01,I2=98%),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与OC组比,L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27.70;95% CI:-44.25~-11.16;Z=3.28,P=0.001),见图 2。

2.3.2 术中出血量
纳入的6个RCT间有异质性(χ2=485.89,df=5,P<0.000 1,I2=99%),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与OC组比,L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MD=-113.25;95% CI:-141.68~-84.81;Z=7.81,P<0.000 1),见图 3。

2.3.3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纳入的5个RCT间没有异质性(χ2=2.36,df=4,P=0.6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相比,LC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MD=-28.49;95% CI:-29.80~-27.18;Z=42.61,P<0.000 01),见图 4。

2.3.4 住院时间
纳入的3个RCT间有异质性(χ2=37.47,df=2,P<0.000 01,I2=9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比,LC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MD=-3.83;95% CI:-6.01~-1.65;Z=3.44,P=0.000 6),见图 5。

2.3.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纳入的5个RCT间没有异质性(χ2=5.26,df=4,P=0.26,I2=24%),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相比,L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MD=0.24;95% CI:0.12~0.47;Z=4.14,P<0.000 1),见图 6。

2.3.6 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纳入的3个RCT间没
有异质性(χ2=0.04,df=2,P=0.98,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相比,LC组患者具有疼痛症状轻及止痛药使用率低的特点(MD=0.12;95% CI:0.06~0.23;Z=6.12,P<0.000 01),见图 7。

2.4 发表偏倚
本研究对2个结局指标(手术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进行了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方面,漏斗图出现不对称(χ2=300.54,df=6,I2=98%,Z=3.28),说明存在潜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图 8)。但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漏斗图较对称,说明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图 9)。

2.5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液化感染、肠粘连及胆瘘,共有5个研究[12-14, 16-17]的疗效指标中含有术后并发症,其中贾丹[12]研究中出现肠粘连11例,LC组4例/OC组7例;张县强[13]研究中胆瘘4例,LC组1例/OC组3例;吴伟等[14]研究中切口液化感染8例,LC组1例/OC组7例,同时发生肠粘连4例,全部出现在OC组;张坤等[16]研究中共报道并发症12例,未叙述并发症类型;王昌松等[17]研究中共报道并发症13例,未叙述并发症类型。
3 讨论
3.1 LC的发展与应用
自1882年Langenbuch施行首例胆囊切除术以来,OC已成为胆囊结石及某些胆囊疾病的常规处理方法[18]。随着1988年世界上首例LC获得成功后,LC开始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19]。目前许多学者[20-22]将LC推崇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患者要求尽量减少术后创伤的认知有很大关联。吴碧胜等[23]的研究表明,LC对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汪卫平[24]的研究证明,与OC比较,LC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止痛药使用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的优点。同时,梁治升等[25]研究阐述,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医生需具有丰富的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经验。张志强等[26]的研究表明,究竟采用何种术式,术前病史及B超检查对选择术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病史短、发作次数少,B超报告胆囊长径大于4 cm且萎缩程度为中、轻度者可以考虑行LC;但若术中对于局部病变复杂、解剖不清以及术者不能胜任当前手术情况时,则应果断中转开腹。
3.2 本Meta分析结果分析及其局限性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C组比较,LC组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前恢复胃肠功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止痛药使用率均较低,两种术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相关的原因可能为: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术者对胆管系统解剖关系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是减少手术时间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术者操作熟练,能较快分离萎缩胆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粘连,从而有效减少出血量。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创口小,在影像可视情况下能有效避开肠管,减少了胃肠道刺激,从而缩短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尽早达到临床出院标准。
同时,本Meta分析中多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由于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故而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异质性来源可能为:①大多数患者倾向于选择具有创伤小、切口较美观等优势的腹腔镜手术,从而增加了研究偏倚。②测量指标可能会受到患者体质、意愿、术者器械操作熟练程度等的影响。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结果表明:文献质量中等或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外科手术实施盲法较困难有关。本研究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本研究纳入的7个RCT中,除1个[15]提及分配隐藏外,其他均未对随机细节进行描述且无盲法实施的报道;②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内容均未涉及费用-效益分析,故未能进行费用-效益和剂量-效应的综合分析;③Meta分析中部分指标的纳入研究样本量偏小;④漏斗图分析结果说明本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
3.3 结论及建议
综上,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术者实际操作水平应用腹腔镜行慢性萎缩性胆囊切除术,一切以患者安全为原则,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进一步推动这一有效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研究来提高本类研究的证据强度。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胆囊壁慢性炎性增生、肥厚、纤维化、胆囊三角(Calot三角)疤痕严重等特点[1-2]。近年来,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中年女性高达15%,其中7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胆固醇类结石,这可能与高胆固醇、高精糖、低蛋白饮食等原因有关[3-5]。手术疗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常采用的术式为开腹胆囊切除术(O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反复炎症导致局部解剖不清,术中易损伤肝外胆管及血管,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曾被列为LC的相对禁忌证[6-7]。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改进,现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不再是LC的禁忌证。且LC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8]。笔者现对LC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其临床价值,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论是否隐藏或采用盲法,语种不限。
1.1.2 研究对象
经CT、B超或MR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影像学特点为:胆囊内有或无结石,囊壁增厚,胆囊明显缩小,无结石及胆总管扩张。临床合并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高血压。
1.1.3 干预措施
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皆需行胆囊切除术,且应用腹腔镜切除与传统开腹切除比较的形式,同时每个RCT中LC组与OC组术前肠道准备措施相同。LC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气管插管以及静脉复合全麻,于脐下缘做一切口后置入气腹针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为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仰卧位,常规3孔法或4孔法。OC组患者行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平卧位,以右上腹部斜切口或腹直肌切口作为手术入路。
1.1.4 分析指标
①主要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②次要指标:胆囊切除术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率。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CBM和万方数据库,搜索年限为建库至2013年11月30日止。从参考文献中进行追溯查找,同时用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或手检查找收集所有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治疗中LC与OC的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遵循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的RCT检索策略。中文检索词:腹腔镜、开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英文检索词:laparoscop、laparotomy、cholecystitis。分干预措施和目标疾病两大部分,排除干预措施为其他术式如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MC)、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等。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所有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阅读所获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并提取相关资料,核对纳入文献的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填写资料提取表格。所有步骤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的问题由第三方判断。提取资料包括文题、出处、作者情况、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干预措施、结局测量与评价、统计分析、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结论推导等。
1.4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
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9]对纳入的研究进行严格评价。评价条目共6条,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的实施情况、是否采用了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局以及其他方面的偏倚。针对每一个条目做出是、否或不清楚的判断。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干预措施不同,各自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对受试者和实施干预者的盲法难以实施,但仍可以对结果测量者和统计分析人员施盲,以求尽可能避免偏倚。文献质量采用Jadad质量评分法[10],偏倚风险评估及质量评分由两位评价员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由第3位评价员协助解决。
1.5 统计学分析
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版软件。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当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同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分析其异质性来源,根据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行亚组分析。当纳入研究各亚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而无临床异质性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两组间异质性过大,则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56篇,通过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去除重复文献106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67篇,初筛纳入文献83篇;阅读全文后排除70篇,最终纳入7个RCT,共758例患者(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的7个RCT中,各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基线一致,符合纳入标准,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的7个RCT的基本特征见表 1。所有入选RCT均声明随机分组,但多数无法判断随机分配隐藏的实施情况,各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见表 2。


2.3 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纳入的7个RCT间存在异质性(χ2=300.54,df=6,P<0.000 01,I2=98%),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与OC组比,L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27.70;95% CI:-44.25~-11.16;Z=3.28,P=0.001),见图 2。

2.3.2 术中出血量
纳入的6个RCT间有异质性(χ2=485.89,df=5,P<0.000 1,I2=99%),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与OC组比,L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MD=-113.25;95% CI:-141.68~-84.81;Z=7.81,P<0.000 1),见图 3。

2.3.3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纳入的5个RCT间没有异质性(χ2=2.36,df=4,P=0.6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相比,LC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MD=-28.49;95% CI:-29.80~-27.18;Z=42.61,P<0.000 01),见图 4。

2.3.4 住院时间
纳入的3个RCT间有异质性(χ2=37.47,df=2,P<0.000 01,I2=9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比,LC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MD=-3.83;95% CI:-6.01~-1.65;Z=3.44,P=0.000 6),见图 5。

2.3.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纳入的5个RCT间没有异质性(χ2=5.26,df=4,P=0.26,I2=24%),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相比,L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MD=0.24;95% CI:0.12~0.47;Z=4.14,P<0.000 1),见图 6。

2.3.6 术后止痛药使用率纳入的3个RCT间没
有异质性(χ2=0.04,df=2,P=0.98,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OC组相比,LC组患者具有疼痛症状轻及止痛药使用率低的特点(MD=0.12;95% CI:0.06~0.23;Z=6.12,P<0.000 01),见图 7。

2.4 发表偏倚
本研究对2个结局指标(手术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进行了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方面,漏斗图出现不对称(χ2=300.54,df=6,I2=98%,Z=3.28),说明存在潜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图 8)。但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漏斗图较对称,说明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图 9)。

2.5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液化感染、肠粘连及胆瘘,共有5个研究[12-14, 16-17]的疗效指标中含有术后并发症,其中贾丹[12]研究中出现肠粘连11例,LC组4例/OC组7例;张县强[13]研究中胆瘘4例,LC组1例/OC组3例;吴伟等[14]研究中切口液化感染8例,LC组1例/OC组7例,同时发生肠粘连4例,全部出现在OC组;张坤等[16]研究中共报道并发症12例,未叙述并发症类型;王昌松等[17]研究中共报道并发症13例,未叙述并发症类型。
3 讨论
3.1 LC的发展与应用
自1882年Langenbuch施行首例胆囊切除术以来,OC已成为胆囊结石及某些胆囊疾病的常规处理方法[18]。随着1988年世界上首例LC获得成功后,LC开始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19]。目前许多学者[20-22]将LC推崇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患者要求尽量减少术后创伤的认知有很大关联。吴碧胜等[23]的研究表明,LC对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汪卫平[24]的研究证明,与OC比较,LC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止痛药使用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的优点。同时,梁治升等[25]研究阐述,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医生需具有丰富的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经验。张志强等[26]的研究表明,究竟采用何种术式,术前病史及B超检查对选择术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病史短、发作次数少,B超报告胆囊长径大于4 cm且萎缩程度为中、轻度者可以考虑行LC;但若术中对于局部病变复杂、解剖不清以及术者不能胜任当前手术情况时,则应果断中转开腹。
3.2 本Meta分析结果分析及其局限性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C组比较,LC组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前恢复胃肠功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止痛药使用率均较低,两种术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相关的原因可能为: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术者对胆管系统解剖关系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是减少手术时间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术者操作熟练,能较快分离萎缩胆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粘连,从而有效减少出血量。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创口小,在影像可视情况下能有效避开肠管,减少了胃肠道刺激,从而缩短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尽早达到临床出院标准。
同时,本Meta分析中多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由于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故而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异质性来源可能为:①大多数患者倾向于选择具有创伤小、切口较美观等优势的腹腔镜手术,从而增加了研究偏倚。②测量指标可能会受到患者体质、意愿、术者器械操作熟练程度等的影响。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及Jadad评分结果表明:文献质量中等或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外科手术实施盲法较困难有关。本研究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本研究纳入的7个RCT中,除1个[15]提及分配隐藏外,其他均未对随机细节进行描述且无盲法实施的报道;②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内容均未涉及费用-效益分析,故未能进行费用-效益和剂量-效应的综合分析;③Meta分析中部分指标的纳入研究样本量偏小;④漏斗图分析结果说明本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
3.3 结论及建议
综上,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术者实际操作水平应用腹腔镜行慢性萎缩性胆囊切除术,一切以患者安全为原则,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进一步推动这一有效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研究来提高本类研究的证据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