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涵江, 张笑, 徐忠孜, 黄子星, 张丽芝, 陈冬冬, 罗艺, 李学明, 余建群.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MSCT表现及其临床改变对比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7): 900-904. doi: 10.7507/1007-9424.20140217 复制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特发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全消化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并发症多且严重,预后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误诊时间长。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与其临床表现相似,但两者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预后不一,故治疗前明确诊断甚为重要。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CT扫描对肠道疾病的病灶及其周围变化情况显示更为明确。现回顾性总结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经肠镜活检及手术证实的38例CD及13例ITB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D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5.2±13.8)岁(12~73岁)。ITB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37.4±14.4)岁(16~64岁)。
1.2 CT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取仰卧位行全腹部扫描。CT设备为Siemens Sensation 16和Philips Brilliance 64螺旋CT,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4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mL的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剂量为1.5 mL/kg,注射流率为3.0 mL/s;另5例仅行CT平扫。患者CT图像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影像学医师评价,意见不一致则通过讨论获得结果。
1.3 观察内容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选取相关学者[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的一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和大便隐血实验。CT图像上观察肠壁有无增厚、强化,肠腔有无狭窄及方式,肠系膜有无肿胀,肠周淋巴结有无增大,有无腹水、肠穿孔等[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临床及CT表现的差异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CD及ITB病理结果与CT诊断的对比
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学检查共确诊51例,38例为CD,13例为ITB。CT图像上共确诊35例(68.6%),CT对CD和ITB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1%(27/38)和61.5%(8/13);未见确切肠道病变10例。另外6例CT检查分别误诊为结肠癌3例和淋巴瘤3例;3例淋巴瘤经手术证实分别为肠结核并腹部淋巴瘤(2例)及CD合并淋巴瘤(1例)。两种疾病的CT诊断率与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770)。
2.2 CD与ITB临床表现的比较
CD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腹泻、发热、贫血、消瘦和腹部包块,虽然ITB患者仍以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可发热和腹部包块出现比率较CD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实验室检查指标中,CD患者大便隐血比率较ITB者明显增高(Ρ<0.05),而ESR、CRP和白蛋白的变化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ITB患者合并肺结核较CD患者常见(Ρ<0.05)。具体见表 1。

2.3 CD与ITB的CT表现对比
CD组病变位于结肠者最多(24例),其次为回肠末端及回盲部(7例)和小肠(5例),另有2例为结肠术后发生于直肠。ITB多发于回肠末端及回盲部(5例),其次为小肠(4例)和结肠(4例)。CD(图 1及图 2)和ITB(图 3及图 4)的CT征象比较见表 2。由表 2可见,CD的肠壁多为均匀增厚、肠腔为不规则狭窄,而ITB的肠壁多为不规则增厚、肠腔为同轴狭窄(P=0.000);ITB多见肠系膜血管扩张、肠周淋巴结增大及强化(P=0.001)。CD组中13例(34.2%)患者为肠道术后发病。ITB组中合并肺结核者8例(61.5%),合并结核性腹膜炎3例,合并腹部淋巴结核者2例。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C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性疾病,以慢性、反复复发为其特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15~30岁为第1发病高峰,60~80岁为第2个较低的发病高峰。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包括结肠、末端回肠和肛周。近年来我国CD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ITB是结核分支杆菌肠道侵犯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因此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增高,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本病有所增加,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结核分支杆菌主要经口感染肠道,如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的患者,因吞下含结核分支杆菌的痰液而感染或经常和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且忽视餐具消毒使结核菌进入消化道。回盲部含有丰富淋巴组织,是结核菌最易侵犯的部位,十二指肠及结直肠也可受累[1, 3]。因此,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是ITB的好发部位,本组13例肠结核,有9例累及小肠和(或)回盲部。
从临床表现看,CD和ITB均有腹痛、腹泻、发热、贫血、黑便及消瘦,但以往研究[4]发现,症状持续时间长、阑尾切除史、腹泻、便血、体质量减轻、肛周疾病和肠外症状更常见于CD,而发热、盗汗和肺结核提示ITB可能。实验室检查均可见ESR升高、CRP阳性、白蛋白减少。另外,Dutta等[5]研究提出,ITB患者ESR明显高于CD患者。在本组病例中,CD更易出现肠道出血,ITB合并肺结核更多,两者的其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差异,与以往研究[6-8]一致。所以单从临床资料分析难以鉴别两病,尤其在结核高发病区[9]。内镜检查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疾病的可靠方法。但有研究[8]表明,CT诊断准确性的回归模型高于肠镜模型。
3.2 CD与ITB的CT征象对比
CT检查对鉴别CD和ITB很重要,不仅能确定病灶范围,对受累肠壁、肠系膜及肠道外并发症也能准确显示。ITB常累及回盲瓣、相邻回肠和右半结肠,而回肠是CD最常累及部位。本组资料中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灶更倾向于提示ITB可能,而结肠受累更常见于CD患者。病变肠段形态、淋巴结及腹膜改变也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CT图像上,正常小肠壁厚度不超过3 mm,肠腔宽度不超过3 cm,若肠壁厚度达到或超过4 mm被认为异常[10]。早期CD仅表现为肠壁轻度增厚,黏膜皱襞增厚、模糊;进展期肠壁均匀增厚,局部黏膜皱襞增厚、隆起,呈大小相仿的铺路石样改变。高分辨率CT能显示肠壁的增厚改变,增强扫描示肠壁呈分层样强化,表现出典型的“双环征”或“靶征”,小肠肠壁呈现跳跃式分布的节段性增厚,肠腔狭窄多呈不规则状,严重时肠腔变形甚至消失引起肠梗阻[11-12],溃疡呈纵形,形态不规则。本组38例CD有30例(78.9%)患者的CT图像上表现为病变段肠壁均匀增厚。炎症通过肠周脂肪浸润和出现邻近肠系膜脂肪组织纤维脂肪增生,小肠系膜表现为小肠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模糊,特征表现为肠系膜侧病变重于对系膜侧肠壁的非对称性表现,系膜侧肠壁缩短,对系膜侧肠壁呈假憩室样突出,慢性CD纤维化导致相对正常的肠段明显扩张。另外,CT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小肠炎症和黏膜溃疡的透壁程度、肠系膜的炎性改变、脓肿和瘘管形成、肠梗阻等CD并发症[13]。既往文献[14]报道两种病变均可能引起瘘道形成。本组病例显示,38例CD有4例出现了肠瘘道或脓肿形成,而13例ITB未见类似改变。CD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淋巴结通常均匀强化。
ITB的CT表现为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厚,肠腔狭窄多表现为同轴样狭窄,增强扫描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强且有分层现象。如并发腹腔淋巴结结核者,可见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ITB还可侵及肠管周围组织,出现结核性炎症、结核性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组织,感染沿腹膜广泛播散,表现为腹膜结节伴边缘强化,小肠粘连呈絮状,而CD则无上述表现。CT平扫示ITB病变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结构紊乱,伴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时其密度不均匀,周边明显强化,而干酪样坏死组织不强化或强化差,肠壁或肠周血管聚集扩张,肠管和肠系膜表面模糊,大网膜可显示细小结节及网纹影,即所谓“污迹征”,肠系膜淋巴结可见增大、钙化[10, 15]。淋巴结肿大(>1 cm)伴坏死和腹水则提示ITB的可能[16],肿大淋巴结伴有钙化或边缘强化,主要分布于右结肠动脉是ITB的特征。本组病例的ITB有61.5%的肠系膜血管扩张,30.8%的肠系膜肿胀,病变肠管周围组织的环形强化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对诊断腹腔结核具有特征性意义。若发现胸部CT有肺结核病变征象可有助于明确肠道病变的性质。
总之,CT图像上,CD多表现为:①肠壁均匀增厚;②肠腔不规则狭窄,肠黏膜面呈特征性卵石样改变,切面呈波浪形;③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④肠系膜肿胀伴腹水,不伴胸部结核征象。ITB多表现为:①肠壁不规则增厚;②肠腔同轴狭窄;③肠系膜血管扩张(非炎性),肠系膜及网膜上网纹影,即“污迹征”;④周围淋巴结增大、增多、钙化;⑤常伴周围脓肿、胸部结核。肠外表现和并发症是CD的特征。
综上所述,虽然CD与ITB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有重叠,但CT能显示肠壁内外的改变,结合相关病史及CT特征表现,将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特发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全消化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并发症多且严重,预后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误诊时间长。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与其临床表现相似,但两者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预后不一,故治疗前明确诊断甚为重要。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CT扫描对肠道疾病的病灶及其周围变化情况显示更为明确。现回顾性总结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经肠镜活检及手术证实的38例CD及13例ITB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D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5.2±13.8)岁(12~73岁)。ITB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37.4±14.4)岁(16~64岁)。
1.2 CT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取仰卧位行全腹部扫描。CT设备为Siemens Sensation 16和Philips Brilliance 64螺旋CT,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4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mL的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剂量为1.5 mL/kg,注射流率为3.0 mL/s;另5例仅行CT平扫。患者CT图像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影像学医师评价,意见不一致则通过讨论获得结果。
1.3 观察内容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选取相关学者[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的一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和大便隐血实验。CT图像上观察肠壁有无增厚、强化,肠腔有无狭窄及方式,肠系膜有无肿胀,肠周淋巴结有无增大,有无腹水、肠穿孔等[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临床及CT表现的差异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CD及ITB病理结果与CT诊断的对比
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学检查共确诊51例,38例为CD,13例为ITB。CT图像上共确诊35例(68.6%),CT对CD和ITB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1%(27/38)和61.5%(8/13);未见确切肠道病变10例。另外6例CT检查分别误诊为结肠癌3例和淋巴瘤3例;3例淋巴瘤经手术证实分别为肠结核并腹部淋巴瘤(2例)及CD合并淋巴瘤(1例)。两种疾病的CT诊断率与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770)。
2.2 CD与ITB临床表现的比较
CD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腹泻、发热、贫血、消瘦和腹部包块,虽然ITB患者仍以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可发热和腹部包块出现比率较CD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实验室检查指标中,CD患者大便隐血比率较ITB者明显增高(Ρ<0.05),而ESR、CRP和白蛋白的变化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ITB患者合并肺结核较CD患者常见(Ρ<0.05)。具体见表 1。

2.3 CD与ITB的CT表现对比
CD组病变位于结肠者最多(24例),其次为回肠末端及回盲部(7例)和小肠(5例),另有2例为结肠术后发生于直肠。ITB多发于回肠末端及回盲部(5例),其次为小肠(4例)和结肠(4例)。CD(图 1及图 2)和ITB(图 3及图 4)的CT征象比较见表 2。由表 2可见,CD的肠壁多为均匀增厚、肠腔为不规则狭窄,而ITB的肠壁多为不规则增厚、肠腔为同轴狭窄(P=0.000);ITB多见肠系膜血管扩张、肠周淋巴结增大及强化(P=0.001)。CD组中13例(34.2%)患者为肠道术后发病。ITB组中合并肺结核者8例(61.5%),合并结核性腹膜炎3例,合并腹部淋巴结核者2例。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C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性疾病,以慢性、反复复发为其特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15~30岁为第1发病高峰,60~80岁为第2个较低的发病高峰。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包括结肠、末端回肠和肛周。近年来我国CD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ITB是结核分支杆菌肠道侵犯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因此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尤其是开放性肺结核。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增高,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本病有所增加,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结核分支杆菌主要经口感染肠道,如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的患者,因吞下含结核分支杆菌的痰液而感染或经常和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且忽视餐具消毒使结核菌进入消化道。回盲部含有丰富淋巴组织,是结核菌最易侵犯的部位,十二指肠及结直肠也可受累[1, 3]。因此,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是ITB的好发部位,本组13例肠结核,有9例累及小肠和(或)回盲部。
从临床表现看,CD和ITB均有腹痛、腹泻、发热、贫血、黑便及消瘦,但以往研究[4]发现,症状持续时间长、阑尾切除史、腹泻、便血、体质量减轻、肛周疾病和肠外症状更常见于CD,而发热、盗汗和肺结核提示ITB可能。实验室检查均可见ESR升高、CRP阳性、白蛋白减少。另外,Dutta等[5]研究提出,ITB患者ESR明显高于CD患者。在本组病例中,CD更易出现肠道出血,ITB合并肺结核更多,两者的其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差异,与以往研究[6-8]一致。所以单从临床资料分析难以鉴别两病,尤其在结核高发病区[9]。内镜检查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疾病的可靠方法。但有研究[8]表明,CT诊断准确性的回归模型高于肠镜模型。
3.2 CD与ITB的CT征象对比
CT检查对鉴别CD和ITB很重要,不仅能确定病灶范围,对受累肠壁、肠系膜及肠道外并发症也能准确显示。ITB常累及回盲瓣、相邻回肠和右半结肠,而回肠是CD最常累及部位。本组资料中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灶更倾向于提示ITB可能,而结肠受累更常见于CD患者。病变肠段形态、淋巴结及腹膜改变也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CT图像上,正常小肠壁厚度不超过3 mm,肠腔宽度不超过3 cm,若肠壁厚度达到或超过4 mm被认为异常[10]。早期CD仅表现为肠壁轻度增厚,黏膜皱襞增厚、模糊;进展期肠壁均匀增厚,局部黏膜皱襞增厚、隆起,呈大小相仿的铺路石样改变。高分辨率CT能显示肠壁的增厚改变,增强扫描示肠壁呈分层样强化,表现出典型的“双环征”或“靶征”,小肠肠壁呈现跳跃式分布的节段性增厚,肠腔狭窄多呈不规则状,严重时肠腔变形甚至消失引起肠梗阻[11-12],溃疡呈纵形,形态不规则。本组38例CD有30例(78.9%)患者的CT图像上表现为病变段肠壁均匀增厚。炎症通过肠周脂肪浸润和出现邻近肠系膜脂肪组织纤维脂肪增生,小肠系膜表现为小肠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模糊,特征表现为肠系膜侧病变重于对系膜侧肠壁的非对称性表现,系膜侧肠壁缩短,对系膜侧肠壁呈假憩室样突出,慢性CD纤维化导致相对正常的肠段明显扩张。另外,CT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小肠炎症和黏膜溃疡的透壁程度、肠系膜的炎性改变、脓肿和瘘管形成、肠梗阻等CD并发症[13]。既往文献[14]报道两种病变均可能引起瘘道形成。本组病例显示,38例CD有4例出现了肠瘘道或脓肿形成,而13例ITB未见类似改变。CD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淋巴结通常均匀强化。
ITB的CT表现为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厚,肠腔狭窄多表现为同轴样狭窄,增强扫描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强且有分层现象。如并发腹腔淋巴结结核者,可见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ITB还可侵及肠管周围组织,出现结核性炎症、结核性肉芽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组织,感染沿腹膜广泛播散,表现为腹膜结节伴边缘强化,小肠粘连呈絮状,而CD则无上述表现。CT平扫示ITB病变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结构紊乱,伴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时其密度不均匀,周边明显强化,而干酪样坏死组织不强化或强化差,肠壁或肠周血管聚集扩张,肠管和肠系膜表面模糊,大网膜可显示细小结节及网纹影,即所谓“污迹征”,肠系膜淋巴结可见增大、钙化[10, 15]。淋巴结肿大(>1 cm)伴坏死和腹水则提示ITB的可能[16],肿大淋巴结伴有钙化或边缘强化,主要分布于右结肠动脉是ITB的特征。本组病例的ITB有61.5%的肠系膜血管扩张,30.8%的肠系膜肿胀,病变肠管周围组织的环形强化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对诊断腹腔结核具有特征性意义。若发现胸部CT有肺结核病变征象可有助于明确肠道病变的性质。
总之,CT图像上,CD多表现为:①肠壁均匀增厚;②肠腔不规则狭窄,肠黏膜面呈特征性卵石样改变,切面呈波浪形;③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④肠系膜肿胀伴腹水,不伴胸部结核征象。ITB多表现为:①肠壁不规则增厚;②肠腔同轴狭窄;③肠系膜血管扩张(非炎性),肠系膜及网膜上网纹影,即“污迹征”;④周围淋巴结增大、增多、钙化;⑤常伴周围脓肿、胸部结核。肠外表现和并发症是CD的特征。
综上所述,虽然CD与ITB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有重叠,但CT能显示肠壁内外的改变,结合相关病史及CT特征表现,将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