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一科(四川南充 637000);
  • 2. 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胃肠外科(四川南充 637000);
  • 3. 川北医学院肝胆胰肠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 方法 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 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最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 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本文: 杨显金, 陈佳慧, 杜江, 王崇树.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8): 1040-1045. doi: 10.7507/1007-9424.20140250 复制

  • 上一篇

    阑尾恶性黏液性囊腺瘤1例报道
  • 下一篇

    胎盘生长因子与肿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