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兆雷, 张喜成, 孙元, 潘广锐, 徐淼. 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9): 1158-1160. doi: 10.7507/1007-9424.20140278 复制
置管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已渐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可以明显提高急性期DVT的溶栓效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的发生率[1]。目前,CDT常用的置管途径有经同侧腘静脉、同侧小隐静脉、对侧股静脉等。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采用经同侧踝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成功为42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施行了CDT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28~70岁,平均51岁;发病时间2~14 d,中位数为3.5 d;左侧33例,右侧9例;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混合型DVT,血栓分布于髂总静脉内,远端位于腘静脉或小腿深静脉,有3例的近段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侧壁;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和疼痛,均无肺栓塞症状。术前双下肢膝上大腿周径差为4.8~13.1 cm、(7.76±1.72)cm;小腿周径差为2.5~6.7 cm、(4.45±1.33)cm;静脉通畅度评分为10~13分,中位数为12分。均无抗凝和溶栓治疗禁忌证,均符合CDT治疗的指征[2]。
1.2 方法
1.2.1 置管
为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对所有右下肢、部分左下肢DVT患者(左侧髂静脉受压完全闭塞患者未置入)选择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常规经健侧股静脉置入;对血栓累及下腔静脉下段者,则改经颈静脉途径。于小腿上段扎止血带,经足背浅静脉穿刺造影,观察穿通支静脉情况,判断经穿通支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如无合适的穿通支(图 1)则改为经小隐静脉途径。对穿通支静脉置管可行者再穿刺踝部大隐静脉(因踝部大隐静脉表浅,均采用直接穿刺法),将导丝经穿通支静脉送入深静脉至下腔静脉,置入溶栓段长为50 cm的溶栓导管(图 2),导管头端置于血栓的近端。

1.2.2 溶栓治疗
成功置管后,首先经导管推注2×105 U尿激酶后,即以(2~4)×104 U/24 h持续泵入尿激酶。每24小时行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U/12 h)。每天检测凝血功能并调整尿激酶剂量,造影示血栓完全溶解或48 h后血栓无明显变化则停用尿激酶。血栓完全溶解后,对残留严重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者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服用华法林3~12个月,术后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指标并穿弹力袜。
1.2.3 疗效评价
综合症状、体征及造影结果进行效果判断。疗效指标包括患侧下肢胀酸情况,两侧肢体的膝上(大腿)和膝下(小腿)10 cm处的周径差,同时采用静脉通畅度评分法评估溶栓效果[3]。静脉通畅改善率(%)=(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100%。静脉通畅改善率<50%为血栓溶解Ⅰ级,50%~90%为Ⅱ级,>90%为Ⅲ级[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1.4 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溶栓时间为5~7 d、(4.22±1.43)d; < 尿激酶用量为(1.50~5.25)×106 U、(3.165±1.216)×106 U。置管时有33例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后有35例患者存在髂静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中28例施行了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其余7例因侧支代偿良好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术后下肢胀痛均明显好转。术后大腿周径差缩减为0.5~3.4 cm、(2.21±0.91)cm,小腿周径差缩减为0.6~2.8 cm、(1.43±0.69)cm,静脉通畅度评分缩减为0~6分,中位数为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8,P<0.01;t=11.92,P<0.01;Z=-3.03,P<0.01)。术后静脉通畅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静脉通畅改善率为30.0%~92.3%、(82.03±21.04)%;其中Ⅰ级19例(45.2%),Ⅱ级15例(35.7%),Ⅲ级8例(19.1%)。术后穿刺处渗血2例,经加压包扎后好转;血尿2例,将尿激酶减量后好转;少量咯血1例,经观察后自行好转;无肺栓塞发生及中途退出病例。术后38例患者获访3~26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1例术后8个月出现站立后左下肢坠胀感,经造影证实支架远端重度狭窄,再次扩张行支架置入术后好转;1例右侧DVT患者于术后14个月发生对侧DVT,经再次接受CDT治疗后好转;其余随访病例均恢复良好。
2 讨论
目前,CDT常用的入路有经同侧腘静脉、同侧小隐静脉、对侧股静脉、对侧颈静脉等。腘静脉穿刺的缺点是操作时患者需俯卧,这对高龄、体弱及外伤后DVT患者难以实施,且可能损伤腘动脉和胫神经;其对小腿部血栓的溶解效率低,不能快速改善流入道;其穿刺和置管时造成的内膜损伤,易引起腘静脉和股浅静脉的血栓蔓延及复发[5]。经小隐静脉途径亦为良好的入路,但小隐静脉较细、穿刺成功率低,常需切开置管,且平卧时暴露不方便,切口易渗血[6]。
自大隐静脉入路、从隐股点进入髂/股静脉行CDT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但不适于治疗混合型DVT。Armon等[5]对混合型DVT患者采用穿刺小腿浅静脉、经穿通支静脉进入小腿深静脉行CDT治疗。穿刺内踝部大隐静脉、经穿通支进入深静脉操作的优点:踝部大隐静脉的位置固定,发生DVT后常代偿性扩张,故穿刺成功率高;大隐静脉无重要结构伴行,穿刺并发症少;护理方便,术后患者可适当活动。大隐静脉在踝上和膝下有多支穿通支静脉,下肢DVT患者其穿通支静脉常会代偿性扩张。术中先经足背浅静脉造影,判断置管的可行性,对穿通支静脉向上斜行进入深静脉、无严重扭曲及口径扩张者,置管成功率高。应尽量选择较低平面的穿通支,以增加导管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对下肢DVT行CDT时,应优先置入滤器,特别是需行腔内血栓抽吸、机械切除及支架置入术者,以降低医源性肺栓塞的发生率[7]。右髂静脉因受压而发生髂静脉闭塞的概率低,且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小,故右下肢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左侧[8],对这类患者尤应置入滤器。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导致左下肢DVT的重要原因,约66%的无症状患者其髂静脉管腔面积缩小大于25%[9]。Narayan等[8]认为,若受压管腔面积缩小大于70%,DVT发生率将明显提高。对于CDT后无法溶解的重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应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10]。由于流出道的改善,可以改善静脉近期和远期的通畅性,降低下肢静脉压力及血栓复发率,减少PTS的发生。国际上对髂静脉压迫病变腔内治疗的指征尚无统一的规范[11]。
国内李晓强等[12]认为,造影示髂静脉狭窄>60%或闭塞、病变远端的侧支血管大量开放等可作为需行腔内治疗的指征。
笔者对下肢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踝部大隐静脉穿刺、经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减少或降低,提示该治疗方法有效。该方法可使导管直接进入小腿深静脉,增加了血栓的溶解面积,可以快速建立良好的静脉流入道,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溶栓途径之一。
置管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已渐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可以明显提高急性期DVT的溶栓效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的发生率[1]。目前,CDT常用的置管途径有经同侧腘静脉、同侧小隐静脉、对侧股静脉等。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采用经同侧踝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成功为42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施行了CDT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28~70岁,平均51岁;发病时间2~14 d,中位数为3.5 d;左侧33例,右侧9例;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混合型DVT,血栓分布于髂总静脉内,远端位于腘静脉或小腿深静脉,有3例的近段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侧壁;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和疼痛,均无肺栓塞症状。术前双下肢膝上大腿周径差为4.8~13.1 cm、(7.76±1.72)cm;小腿周径差为2.5~6.7 cm、(4.45±1.33)cm;静脉通畅度评分为10~13分,中位数为12分。均无抗凝和溶栓治疗禁忌证,均符合CDT治疗的指征[2]。
1.2 方法
1.2.1 置管
为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对所有右下肢、部分左下肢DVT患者(左侧髂静脉受压完全闭塞患者未置入)选择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常规经健侧股静脉置入;对血栓累及下腔静脉下段者,则改经颈静脉途径。于小腿上段扎止血带,经足背浅静脉穿刺造影,观察穿通支静脉情况,判断经穿通支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如无合适的穿通支(图 1)则改为经小隐静脉途径。对穿通支静脉置管可行者再穿刺踝部大隐静脉(因踝部大隐静脉表浅,均采用直接穿刺法),将导丝经穿通支静脉送入深静脉至下腔静脉,置入溶栓段长为50 cm的溶栓导管(图 2),导管头端置于血栓的近端。

1.2.2 溶栓治疗
成功置管后,首先经导管推注2×105 U尿激酶后,即以(2~4)×104 U/24 h持续泵入尿激酶。每24小时行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U/12 h)。每天检测凝血功能并调整尿激酶剂量,造影示血栓完全溶解或48 h后血栓无明显变化则停用尿激酶。血栓完全溶解后,对残留严重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者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服用华法林3~12个月,术后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指标并穿弹力袜。
1.2.3 疗效评价
综合症状、体征及造影结果进行效果判断。疗效指标包括患侧下肢胀酸情况,两侧肢体的膝上(大腿)和膝下(小腿)10 cm处的周径差,同时采用静脉通畅度评分法评估溶栓效果[3]。静脉通畅改善率(%)=(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100%。静脉通畅改善率<50%为血栓溶解Ⅰ级,50%~90%为Ⅱ级,>90%为Ⅲ级[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1.4 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溶栓时间为5~7 d、(4.22±1.43)d; < 尿激酶用量为(1.50~5.25)×106 U、(3.165±1.216)×106 U。置管时有33例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后有35例患者存在髂静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中28例施行了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其余7例因侧支代偿良好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术后下肢胀痛均明显好转。术后大腿周径差缩减为0.5~3.4 cm、(2.21±0.91)cm,小腿周径差缩减为0.6~2.8 cm、(1.43±0.69)cm,静脉通畅度评分缩减为0~6分,中位数为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8,P<0.01;t=11.92,P<0.01;Z=-3.03,P<0.01)。术后静脉通畅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静脉通畅改善率为30.0%~92.3%、(82.03±21.04)%;其中Ⅰ级19例(45.2%),Ⅱ级15例(35.7%),Ⅲ级8例(19.1%)。术后穿刺处渗血2例,经加压包扎后好转;血尿2例,将尿激酶减量后好转;少量咯血1例,经观察后自行好转;无肺栓塞发生及中途退出病例。术后38例患者获访3~26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1例术后8个月出现站立后左下肢坠胀感,经造影证实支架远端重度狭窄,再次扩张行支架置入术后好转;1例右侧DVT患者于术后14个月发生对侧DVT,经再次接受CDT治疗后好转;其余随访病例均恢复良好。
2 讨论
目前,CDT常用的入路有经同侧腘静脉、同侧小隐静脉、对侧股静脉、对侧颈静脉等。腘静脉穿刺的缺点是操作时患者需俯卧,这对高龄、体弱及外伤后DVT患者难以实施,且可能损伤腘动脉和胫神经;其对小腿部血栓的溶解效率低,不能快速改善流入道;其穿刺和置管时造成的内膜损伤,易引起腘静脉和股浅静脉的血栓蔓延及复发[5]。经小隐静脉途径亦为良好的入路,但小隐静脉较细、穿刺成功率低,常需切开置管,且平卧时暴露不方便,切口易渗血[6]。
自大隐静脉入路、从隐股点进入髂/股静脉行CDT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但不适于治疗混合型DVT。Armon等[5]对混合型DVT患者采用穿刺小腿浅静脉、经穿通支静脉进入小腿深静脉行CDT治疗。穿刺内踝部大隐静脉、经穿通支进入深静脉操作的优点:踝部大隐静脉的位置固定,发生DVT后常代偿性扩张,故穿刺成功率高;大隐静脉无重要结构伴行,穿刺并发症少;护理方便,术后患者可适当活动。大隐静脉在踝上和膝下有多支穿通支静脉,下肢DVT患者其穿通支静脉常会代偿性扩张。术中先经足背浅静脉造影,判断置管的可行性,对穿通支静脉向上斜行进入深静脉、无严重扭曲及口径扩张者,置管成功率高。应尽量选择较低平面的穿通支,以增加导管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对下肢DVT行CDT时,应优先置入滤器,特别是需行腔内血栓抽吸、机械切除及支架置入术者,以降低医源性肺栓塞的发生率[7]。右髂静脉因受压而发生髂静脉闭塞的概率低,且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小,故右下肢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左侧[8],对这类患者尤应置入滤器。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导致左下肢DVT的重要原因,约66%的无症状患者其髂静脉管腔面积缩小大于25%[9]。Narayan等[8]认为,若受压管腔面积缩小大于70%,DVT发生率将明显提高。对于CDT后无法溶解的重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应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10]。由于流出道的改善,可以改善静脉近期和远期的通畅性,降低下肢静脉压力及血栓复发率,减少PTS的发生。国际上对髂静脉压迫病变腔内治疗的指征尚无统一的规范[11]。
国内李晓强等[12]认为,造影示髂静脉狭窄>60%或闭塞、病变远端的侧支血管大量开放等可作为需行腔内治疗的指征。
笔者对下肢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踝部大隐静脉穿刺、经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减少或降低,提示该治疗方法有效。该方法可使导管直接进入小腿深静脉,增加了血栓的溶解面积,可以快速建立良好的静脉流入道,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溶栓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