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广章, 刘海英, 刘启龙, 熊斌, 孙玉芳.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6例临床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10): 1295-1296. doi: 10.7507/1007-9424.20140310 复制
甲状旁腺囊肿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1999年文献报道其占所有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0.6% [1],我国2009年报道不足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1%[2]。随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病所占比率有所下降,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多数囊肿为非功能性,少数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自1905年Goris报道首例甲状旁腺囊肿病例以来,国外共报道300余例[3],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 [4]。现就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6例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67岁,中位年龄47岁;病程5 d~6年,平均27个月。5例以颈部肿块就诊,1例为健康体检经超声检查发现结节,其中3例伴颈部压迫症状;4例单发,2例合并甲状腺多发结节;2例位于右侧,4例位于左侧,其中2例肿块位于胸骨后;肿块直径3~8 cm,平均4.7 cm。术前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均正常。均行超声检查,示甲状腺背侧囊性肿物;4例行CT检查,示甲状腺背侧低密度影,密度均匀,与甲状腺分界不清;1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该病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穿刺未提示甲状旁腺囊肿。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
1.2 治疗
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囊肿切除术,1例行囊肿切除加患侧叶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切除的标本肉眼观察均呈囊状,壁薄、清亮透明,直径3~8 cm,平均4.7 cm,均含无色清亮液体;有5例患者的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易于分离,较大囊肿术中穿刺抽液后钝性分离,均完整切除囊肿,1例包块与甲状腺组织粘连,故切除同侧部分甲状腺组织。术中常规解剖同侧喉返神经,并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甲状旁腺囊肿。
1.3 结果
6例患者均完整切除囊肿,囊壁完整,无残留,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病变组织均为纤维性囊壁组织内衬单层立方上皮,囊壁内可见甲状旁腺细胞;2例行免疫组织学检查,其甲状旁腺上皮细胞甲状旁腺素(PTH)阳性。术后病理学诊断:甲状旁腺囊肿。6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5年,平均42个月,均无复发。
2 讨论
甲状旁腺囊肿是一种发生在颈前部或上纵隔的罕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学说[5]:①甲状旁腺微小囊肿相互融合;②胚胎发育期第3咽囊残留致发生潴留性囊肿;③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或出血;④由出生后仍持续存在的Kursteiner管衍变形成;⑤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物潴留。甲状旁腺囊肿多发生于下甲状旁腺,以左侧多见,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种,以非功能性多见。本组6例均为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常因无意中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就诊,部分因肿物压迫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而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声音改变等症状[6]就诊。而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常伴有高血钙、高碱性磷酸酶、低血磷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多系统症状。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以女性多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颈部压迫感,如呼吸不畅,进食哽咽感等,但因疾病进展缓慢不易引起重视,且症状无特异性,加之发病率低、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为甲状腺疾病[7]、囊性淋巴管瘤、鳃裂囊肿等疾病。本组6例患者中5例以颈部肿块就诊,因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无特异性,且该病诊治经验较少,术前均误诊为甲状腺疾病,其中4例单发考虑为甲状腺腺瘤。临床上甲状腺腺瘤多为单发,但超声检查多为实性结节,如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下极单发囊性结节应考虑甲状旁腺囊肿的可能。另外2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出血囊性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囊内常为褐色黏稠液体,穿刺细胞学检查抽出清亮囊液有助于鉴别。本组中1例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因仅穿刺甲状腺实性结节,以明确其良恶性,而未对囊肿行穿刺检查,故未确诊。因此,临床工作中要加强穿刺细胞学检查,特别是囊肿穿刺,如穿刺抽出清亮液体应怀疑该病;有时因伴有囊内出血,其穿刺抽出液颜色可发生改变[8]。甲状旁腺肿瘤囊性变患者多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术前的血PTH检查有助于鉴别[9]。
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抽出囊液后可查找脱落细胞,囊液可行PTH检查,如PTH高于血清水平即可诊断为该病[10];对怀疑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者不建议行该项检查,以防止囊壁渗漏而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1]。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可对该病做出诊断,以指导手术切除范围;确诊依靠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内衬单层扁平细胞,部分可见甲状旁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TH阳性。
本组患者均为手术后确诊,术中见为清亮透明囊肿,壁薄、光滑,未见分隔及多房性改变,易于剥离,破裂后有清亮液体溢出;因囊肿位于甲状腺后下方,贴近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12],故需常规暴露喉返神经。虽解剖喉返神经难度较大,但包块与喉返神经多无粘连,容易分离。若术中行囊肿穿刺抽液,应仔细分离囊壁,在暴露喉返神经的前提下切除囊肿,避免损伤喉返神经。手术一般行囊肿摘除术,因囊壁较薄,应注意防止囊肿破裂,尤其是残留囊壁,以免术后复发。若囊肿较大,可能与甲状腺或胸腺粘连,可在暴露和保护喉返神经前提下切除部分甲状腺或胸腺组织。位于甲状腺下极的甲状旁腺囊肿,一般不需要离断甲状腺上极,有文献[13]报道经腔镜辅助下切除囊肿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本组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42个月,均无复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4]。亦有文献[15]报道认为,对甲状旁腺囊肿可行穿刺抽液治疗。但笔者认为,因甲状旁腺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而穿刺治疗后可能发生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囊壁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增加了复发后手术治疗的难度,故对甲状旁腺囊肿还是建议行手术切除。
甲状旁腺囊肿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1999年文献报道其占所有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0.6% [1],我国2009年报道不足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1%[2]。随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病所占比率有所下降,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多数囊肿为非功能性,少数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自1905年Goris报道首例甲状旁腺囊肿病例以来,国外共报道300余例[3],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 [4]。现就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6例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67岁,中位年龄47岁;病程5 d~6年,平均27个月。5例以颈部肿块就诊,1例为健康体检经超声检查发现结节,其中3例伴颈部压迫症状;4例单发,2例合并甲状腺多发结节;2例位于右侧,4例位于左侧,其中2例肿块位于胸骨后;肿块直径3~8 cm,平均4.7 cm。术前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均正常。均行超声检查,示甲状腺背侧囊性肿物;4例行CT检查,示甲状腺背侧低密度影,密度均匀,与甲状腺分界不清;1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该病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穿刺未提示甲状旁腺囊肿。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
1.2 治疗
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囊肿切除术,1例行囊肿切除加患侧叶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切除的标本肉眼观察均呈囊状,壁薄、清亮透明,直径3~8 cm,平均4.7 cm,均含无色清亮液体;有5例患者的包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易于分离,较大囊肿术中穿刺抽液后钝性分离,均完整切除囊肿,1例包块与甲状腺组织粘连,故切除同侧部分甲状腺组织。术中常规解剖同侧喉返神经,并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甲状旁腺囊肿。
1.3 结果
6例患者均完整切除囊肿,囊壁完整,无残留,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病变组织均为纤维性囊壁组织内衬单层立方上皮,囊壁内可见甲状旁腺细胞;2例行免疫组织学检查,其甲状旁腺上皮细胞甲状旁腺素(PTH)阳性。术后病理学诊断:甲状旁腺囊肿。6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5年,平均42个月,均无复发。
2 讨论
甲状旁腺囊肿是一种发生在颈前部或上纵隔的罕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学说[5]:①甲状旁腺微小囊肿相互融合;②胚胎发育期第3咽囊残留致发生潴留性囊肿;③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或出血;④由出生后仍持续存在的Kursteiner管衍变形成;⑤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物潴留。甲状旁腺囊肿多发生于下甲状旁腺,以左侧多见,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种,以非功能性多见。本组6例均为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常因无意中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就诊,部分因肿物压迫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而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声音改变等症状[6]就诊。而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患者常伴有高血钙、高碱性磷酸酶、低血磷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多系统症状。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以女性多见,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颈部压迫感,如呼吸不畅,进食哽咽感等,但因疾病进展缓慢不易引起重视,且症状无特异性,加之发病率低、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为甲状腺疾病[7]、囊性淋巴管瘤、鳃裂囊肿等疾病。本组6例患者中5例以颈部肿块就诊,因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无特异性,且该病诊治经验较少,术前均误诊为甲状腺疾病,其中4例单发考虑为甲状腺腺瘤。临床上甲状腺腺瘤多为单发,但超声检查多为实性结节,如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下极单发囊性结节应考虑甲状旁腺囊肿的可能。另外2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出血囊性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囊内常为褐色黏稠液体,穿刺细胞学检查抽出清亮囊液有助于鉴别。本组中1例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因仅穿刺甲状腺实性结节,以明确其良恶性,而未对囊肿行穿刺检查,故未确诊。因此,临床工作中要加强穿刺细胞学检查,特别是囊肿穿刺,如穿刺抽出清亮液体应怀疑该病;有时因伴有囊内出血,其穿刺抽出液颜色可发生改变[8]。甲状旁腺肿瘤囊性变患者多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术前的血PTH检查有助于鉴别[9]。
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抽出囊液后可查找脱落细胞,囊液可行PTH检查,如PTH高于血清水平即可诊断为该病[10];对怀疑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者不建议行该项检查,以防止囊壁渗漏而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1]。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可对该病做出诊断,以指导手术切除范围;确诊依靠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内衬单层扁平细胞,部分可见甲状旁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TH阳性。
本组患者均为手术后确诊,术中见为清亮透明囊肿,壁薄、光滑,未见分隔及多房性改变,易于剥离,破裂后有清亮液体溢出;因囊肿位于甲状腺后下方,贴近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12],故需常规暴露喉返神经。虽解剖喉返神经难度较大,但包块与喉返神经多无粘连,容易分离。若术中行囊肿穿刺抽液,应仔细分离囊壁,在暴露喉返神经的前提下切除囊肿,避免损伤喉返神经。手术一般行囊肿摘除术,因囊壁较薄,应注意防止囊肿破裂,尤其是残留囊壁,以免术后复发。若囊肿较大,可能与甲状腺或胸腺粘连,可在暴露和保护喉返神经前提下切除部分甲状腺或胸腺组织。位于甲状腺下极的甲状旁腺囊肿,一般不需要离断甲状腺上极,有文献[13]报道经腔镜辅助下切除囊肿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本组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42个月,均无复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4]。亦有文献[15]报道认为,对甲状旁腺囊肿可行穿刺抽液治疗。但笔者认为,因甲状旁腺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而穿刺治疗后可能发生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囊壁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增加了复发后手术治疗的难度,故对甲状旁腺囊肿还是建议行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