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明, 沈火剑, 朱宏毅, 杨超, 施维锦, 季福.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施行结肠前与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21(12): 1537-1543. doi: 10.7507/1007-9424.20140362 复制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PPD)保留了全胃,在幽门以远2~4 cm处切断十二指肠[1],目前已成为治疗慢性胰腺炎和壶腹周围癌首选的手术方式[2]。相比于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PPPD完整保留了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具有以下优点[3]:①易于操作;②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③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有利于体质量增加,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是PP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4],其发生率为5%~60% [5-7]。虽然DGE不至于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目前,DGE发生的确切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防治方法也不确定。有研究[8-9]表明,DGE的发生与消化道的吻合方式有关。PPPD的十二指肠空肠吻合(duodenojejunostomy,DJ)有结肠前十二指肠空肠吻合(ADJ)与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RDJ)2种方式[10]。研究[10-13]表明,ADJ的DGE发生率<15%,较RDJ(>30%)明显降低。但也有文献[14-16]表明,ADJ与RDJ的DGE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就PPPD后施行ADJ与RDJ的疗效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两者DGE发生率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关于PPPD后ADJ与RDJ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具有PPPD指征的患者:①胰头及其周围的良性病变如胰头肿大引起的胆总管、胰管和十二指肠梗阻,或引起顽固性疼痛的慢性胰腺炎、胰胆管合流异常、胰头部或十二指肠外伤等;②尚未侵犯幽门及十二指肠的壶腹周围癌,且胃周围第5组和第6组淋巴结均无转移[17]。
1.1.3 干预措施
ADJ组患者的吻合方式为ADJ,RDJ组为RDJ(图 1[10])。

1.1.4 结局指标
手术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DGE发生率、胰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及死亡率。按照《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ISGPS)共识》[18],将具有临床意义的DGE定义为:胃管减压持续7 d以上者;或虽拔出胃管,但进食后呕吐、需重置胃管者;或除去其他并发症原因后,术后14 d以上仍不能经口进食固态食物者。
1.1.5 排除标准
①临床研究设计缺陷,提供数据不全者;②未对比值比(odds ratio,OR)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进行年龄和(或)性别的校正者;③如相同作者或单位新近发表论文的病例包括既往发表论文的病例,排除既往论文。
1.2 检索策略
以“pylorus-preserving”、“pancreaticoduodenec-tomy”、“duodenopancreatectomy”、“antecolic”、“retr-ocolic”、“reconstructive”、“surgical”、“procedures”、“delayed gastric emptying”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了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肠前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4月。检索词根据具体数据库进行调整,所有检索均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如试验报告结果不详或资料缺乏,则通过信件与作者联系获取。同时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检索,追查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免遗漏。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评价员独立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一步阅读全文进行筛选。先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评价标准[19]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然后提取符合要求文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以确保结果一致。遇到分歧时经讨论解决,必要时询问第三名研究者的意见。提取的资料内容包括:研究者,文献发表时间,研究设计类型,ADJ组和RDJ组患者的数量、年龄和性别情况,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RR及其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CI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对同质性较好的研究(I2<50%,P > 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50%,P≤0.10),则先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若各研究间无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但需谨慎解释结果。因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数量较少,故未做漏斗图。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筛获得相关文献435篇。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综述、评论、病例报道、会议摘要等后,初步纳入27篇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有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但其中有1篇文献[20]系同一研究机构新近发表的文献,其病例包括既往文献[15]的病例,故排除既往发表的文献。最后纳入4个研究[10, 20-22],共计462例患者。4个研究均为RCT研究,其基本特征见表 1。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有2个研究详尽报道了随机分组方法,1个研究报道了盲法类型,4个研究均报道了分配隐藏方案、结果数据均完整,但均不清楚4个研究是否选择性报道研究结果和是否具有其他偏倚来源。提示纳入的研究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混杂偏倚和测量偏倚。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有2个研究[10, 22]报道了手术时间结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2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83%,P=0.02)。经阅读全文,发现2个研究间并没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手术时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MD=14.02,95% CI:-41.42~69.46,P=0.62),见图 2。

2.3.2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有2个研究[20-21]报道了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2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87),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 CI:0.81~1.48,P=0.56),见图 3。

2.3.3 DGE发生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DGE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I2=50%,P=0.11)。经阅读全文,发现4个研究间无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DG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 CI:0.31~1.28,P=0.20),见图 4。

2.3.4 胰瘘发生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胰瘘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7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胰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 CI:0.72~1.75,P=0.60),见图 5。

2.3.5 腹腔脓肿发生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腹腔脓肿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5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腹腔脓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 CI:0.54~1.58,P=0.77),见图 6。

2.3.6 死亡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死亡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91),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1,95% CI:0.24~1.60,P=0.32),见图 7。

3 讨论
1944年Watson[23]首次报道了PPPD,但在当时未引起关注。直到1978年Traverso等[1]重新提出PPPD以后,其才逐渐受到重视。PPPD完整保留了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避免了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DGE是PP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也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GE的发生机理尚不明了,可能与吻合口局部缺血、神经损伤、幽门痉挛、胃节律改变、吻合口处肠管扭转成角、腹腔炎症或其他并发症相关[5-6, 24-26]。出现DGE后多采用胃肠道减压和促进胃肠道动力治疗。
很多研究[10, 12, 27-32]表明,PPPD后施行ADJ的DGE发生率较RDJ低。原因可能为,ADJ时胃较为固定,同时ADJ减少了吻合口处成角、扭曲等机械性不畅的发生,且ADJ吻合口远离肝胆管空肠吻合与胰空肠吻合处,故微小胰瘘或胆汁漏引起的局部炎症对其影响较小[13, 33]。但其他RCT研究[15-16, 20-22]及回顾性研究[14]显示,ADJ和RDJ后DG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之相同。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可能有2个。一方面,相比于Hartel等[13]的方法,本研究纳入的3个RCT研究[20-22]在施行RDJ时进行了改进:在中结肠动脉左侧单独开口,将十二指肠残端下拉与空肠吻合,并将十二指肠残端缝合固定于肠系膜。这种方式不仅使DJ吻合口远离肝胆管空肠吻合与胰空肠吻合处,而且由于十二指肠残端缝合固定于肠系膜,从而降低了吻合口成角、扭曲等机械性不畅发生的概率,使得ADJ和RDJ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方面,支持PPPD后施行ADJ的DGE发生率较RDJ低结论的研究中,除Tani等[10]的研究属于RCT研究(但病例数较少)外,其余均为队列研究或回顾性分析,临床异质性及偏倚较大,在循证医学中的证据等级为中偏低;且在Tani等[10]的研究中,ADJ组只有1例(5.0%)出现DGE,RDJ组有10例(50.0%),比例有些过高,导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
此外,本研究中关于DGE发生率的结论与Su等[34]的Meta分析结论相反。但Su等[34]的Meta分析纳入的5个研究中,只有2个是RCT研究,偏倚较大,且研究间的异质性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的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DGE发生率、手术时间、胰瘘发生率及腹腔脓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种DJ吻合方式的效果相似。但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病例总数不多,对Meta分析的结果不可避免会产生影响,确切的结论仍有待于更多高质量RCT研究的验证。但就现有证据来说,PPPD后DGE的发生率与DJ的吻合方式无关,2组患者的其他疗效指标如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PPD术后DJ可以按照外科医生的偏好来进行。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PPD)保留了全胃,在幽门以远2~4 cm处切断十二指肠[1],目前已成为治疗慢性胰腺炎和壶腹周围癌首选的手术方式[2]。相比于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PPPD完整保留了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具有以下优点[3]:①易于操作;②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③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有利于体质量增加,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是PP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4],其发生率为5%~60% [5-7]。虽然DGE不至于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目前,DGE发生的确切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防治方法也不确定。有研究[8-9]表明,DGE的发生与消化道的吻合方式有关。PPPD的十二指肠空肠吻合(duodenojejunostomy,DJ)有结肠前十二指肠空肠吻合(ADJ)与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RDJ)2种方式[10]。研究[10-13]表明,ADJ的DGE发生率<15%,较RDJ(>30%)明显降低。但也有文献[14-16]表明,ADJ与RDJ的DGE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就PPPD后施行ADJ与RDJ的疗效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两者DGE发生率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关于PPPD后ADJ与RDJ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具有PPPD指征的患者:①胰头及其周围的良性病变如胰头肿大引起的胆总管、胰管和十二指肠梗阻,或引起顽固性疼痛的慢性胰腺炎、胰胆管合流异常、胰头部或十二指肠外伤等;②尚未侵犯幽门及十二指肠的壶腹周围癌,且胃周围第5组和第6组淋巴结均无转移[17]。
1.1.3 干预措施
ADJ组患者的吻合方式为ADJ,RDJ组为RDJ(图 1[10])。

1.1.4 结局指标
手术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DGE发生率、胰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及死亡率。按照《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ISGPS)共识》[18],将具有临床意义的DGE定义为:胃管减压持续7 d以上者;或虽拔出胃管,但进食后呕吐、需重置胃管者;或除去其他并发症原因后,术后14 d以上仍不能经口进食固态食物者。
1.1.5 排除标准
①临床研究设计缺陷,提供数据不全者;②未对比值比(odds ratio,OR)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进行年龄和(或)性别的校正者;③如相同作者或单位新近发表论文的病例包括既往发表论文的病例,排除既往论文。
1.2 检索策略
以“pylorus-preserving”、“pancreaticoduodenec-tomy”、“duodenopancreatectomy”、“antecolic”、“retr-ocolic”、“reconstructive”、“surgical”、“procedures”、“delayed gastric emptying”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了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肠前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4月。检索词根据具体数据库进行调整,所有检索均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如试验报告结果不详或资料缺乏,则通过信件与作者联系获取。同时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检索,追查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免遗漏。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评价员独立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一步阅读全文进行筛选。先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评价标准[19]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然后提取符合要求文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以确保结果一致。遇到分歧时经讨论解决,必要时询问第三名研究者的意见。提取的资料内容包括:研究者,文献发表时间,研究设计类型,ADJ组和RDJ组患者的数量、年龄和性别情况,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RR及其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CI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对同质性较好的研究(I2<50%,P > 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50%,P≤0.10),则先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若各研究间无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但需谨慎解释结果。因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数量较少,故未做漏斗图。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筛获得相关文献435篇。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综述、评论、病例报道、会议摘要等后,初步纳入27篇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有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但其中有1篇文献[20]系同一研究机构新近发表的文献,其病例包括既往文献[15]的病例,故排除既往发表的文献。最后纳入4个研究[10, 20-22],共计462例患者。4个研究均为RCT研究,其基本特征见表 1。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有2个研究详尽报道了随机分组方法,1个研究报道了盲法类型,4个研究均报道了分配隐藏方案、结果数据均完整,但均不清楚4个研究是否选择性报道研究结果和是否具有其他偏倚来源。提示纳入的研究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混杂偏倚和测量偏倚。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时间
有2个研究[10, 22]报道了手术时间结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2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83%,P=0.02)。经阅读全文,发现2个研究间并没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手术时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MD=14.02,95% CI:-41.42~69.46,P=0.62),见图 2。

2.3.2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有2个研究[20-21]报道了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2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87),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 CI:0.81~1.48,P=0.56),见图 3。

2.3.3 DGE发生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DGE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I2=50%,P=0.11)。经阅读全文,发现4个研究间无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DG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 CI:0.31~1.28,P=0.20),见图 4。

2.3.4 胰瘘发生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胰瘘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75),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胰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 CI:0.72~1.75,P=0.60),见图 5。

2.3.5 腹腔脓肿发生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腹腔脓肿的发生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5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腹腔脓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 CI:0.54~1.58,P=0.77),见图 6。

2.3.6 死亡率
4个研究[10, 20-22]均报道了死亡情况。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研究间的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0,P=0.91),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组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1,95% CI:0.24~1.60,P=0.32),见图 7。

3 讨论
1944年Watson[23]首次报道了PPPD,但在当时未引起关注。直到1978年Traverso等[1]重新提出PPPD以后,其才逐渐受到重视。PPPD完整保留了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避免了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DGE是PP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也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GE的发生机理尚不明了,可能与吻合口局部缺血、神经损伤、幽门痉挛、胃节律改变、吻合口处肠管扭转成角、腹腔炎症或其他并发症相关[5-6, 24-26]。出现DGE后多采用胃肠道减压和促进胃肠道动力治疗。
很多研究[10, 12, 27-32]表明,PPPD后施行ADJ的DGE发生率较RDJ低。原因可能为,ADJ时胃较为固定,同时ADJ减少了吻合口处成角、扭曲等机械性不畅的发生,且ADJ吻合口远离肝胆管空肠吻合与胰空肠吻合处,故微小胰瘘或胆汁漏引起的局部炎症对其影响较小[13, 33]。但其他RCT研究[15-16, 20-22]及回顾性研究[14]显示,ADJ和RDJ后DG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之相同。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可能有2个。一方面,相比于Hartel等[13]的方法,本研究纳入的3个RCT研究[20-22]在施行RDJ时进行了改进:在中结肠动脉左侧单独开口,将十二指肠残端下拉与空肠吻合,并将十二指肠残端缝合固定于肠系膜。这种方式不仅使DJ吻合口远离肝胆管空肠吻合与胰空肠吻合处,而且由于十二指肠残端缝合固定于肠系膜,从而降低了吻合口成角、扭曲等机械性不畅发生的概率,使得ADJ和RDJ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方面,支持PPPD后施行ADJ的DGE发生率较RDJ低结论的研究中,除Tani等[10]的研究属于RCT研究(但病例数较少)外,其余均为队列研究或回顾性分析,临床异质性及偏倚较大,在循证医学中的证据等级为中偏低;且在Tani等[10]的研究中,ADJ组只有1例(5.0%)出现DGE,RDJ组有10例(50.0%),比例有些过高,导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
此外,本研究中关于DGE发生率的结论与Su等[34]的Meta分析结论相反。但Su等[34]的Meta分析纳入的5个研究中,只有2个是RCT研究,偏倚较大,且研究间的异质性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的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DGE发生率、手术时间、胰瘘发生率及腹腔脓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种DJ吻合方式的效果相似。但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病例总数不多,对Meta分析的结果不可避免会产生影响,确切的结论仍有待于更多高质量RCT研究的验证。但就现有证据来说,PPPD后DGE的发生率与DJ的吻合方式无关,2组患者的其他疗效指标如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PPD术后DJ可以按照外科医生的偏好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