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骆永富, 曾之耀, 王湘英, 张兴文, 卢义展. 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1): 33-36. doi: 10.7507/1007-9424.20150009 复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发病率在我国有升高趋势,HL-SAP的治疗棘手,其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易反复发作[1]。有关其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湖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对34例HL-SAP患者采用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HL-SAP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43.8±7.4)岁(32~63岁);均在发病后6~96 h就诊。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24 h组(n=17)和> 24 h组(n=17)2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SAP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积液、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者,或两者兼有,且排除胆源性因素;其APACHEⅡ评分≥8分,按Balthazar CT分级系统为≥Ⅱ级。发病后患者基础血清甘油三酯(TG)≥11.30 mmol/L或三酰甘油达5.65~11.30 mmol/L,且血清呈乳糜状。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方案
2组患者均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案:①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监护治疗,注意胶体和晶体的比例。②胰腺休息疗法,即禁食、胃肠减压、抑酸和抑酶治疗。③镇静、解痉、止痛。④应用抗生素。⑤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行肠内营养。⑥入院2 h内实施床旁B超和腹腔CT检查,如发现腹腔积液、腹膜后积液或胰周积液后,予以实施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⑦入院4 h内实施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1.2.2 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
经B超和CT检查发现有腹腔积液、腹膜后积液或胰周积液后,则采取多次多部位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每例患者均至少大于2个部位、2次置管,最多者置管12次。患者取仰卧位,在B超引导下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铺巾。选择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局部麻醉后,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中心静脉导管针以45°角刺入皮肤,在皮下移行一段后刺入腹腔,导入导管,见腹腔液体引流出后将导管缝合固定。置管宜在腹腔积液区域的低位,以利充分引流。将引流管用无菌敷料固定于腹壁,接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及量。当引流液减少至10 mL/d且持续3 d后拔除引流管。
1.2.3 血液净化
患者入院后4 h内行床旁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维持72 h。以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作为血管通路,给予低分子肝素行全身肝素化,并根据患者病情决定超滤量。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5、7及10天抽外周血测定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TG水平,同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转开腹手术率。PAF测定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T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本组34例HL-SAP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共计103例次,其中1例患者在不同部位反复穿刺置管达12次。所有患者的穿刺置管过程顺利,均未出现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穿刺部位感染等。经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PAF和TG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入院后各时点的PAF和TG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 < 0.05),且≤24 h组患者的PAF和TG下降的水平较> 24 h组要低些;≤24 h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24 h组(P < 0.05)。≤24 h组患者中仅1例因发生胰腺脓肿出现高热不退而改为开腹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 24 h组中有3例因出现严重腹腔感染转开腹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其中1例因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和心衰而死亡。≤24 h组的死亡率及转开腹手术率均低于> 24 h组(P < 0.05)。具体数据见表 1和表 2。


3 讨论
HL-SAP是一起病急、病情重、发病机理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急腹症[2-3]。SAP早期主要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而后期主要是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导致全身感染,如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死亡率更加高[4]。有文献[5]报道,SAP病例中,50%的死亡率发生在早期阶段,如出现3个及3个以上的器官功能不全,死亡率增加至90%以上。
HL-SAP时,机体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FFA),激活胰蛋白酶原,从而导致胰腺腺泡细胞发生自身消化,产生的炎症介质进入血液循环,导致SIRS和MODS。同时高水平的FFA和TG可使内皮细胞损伤,胰腺血液黏稠和高凝,产生微血栓并出现胰腺微循环障碍。另外,TG还能激活血小板,产生大量的PAF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引起胰腺缺血缺氧。胰腺微循环障碍与炎性介质共同对多脏器产生损害,引起胰腺周围渗出、胰腺出血、坏死感染等持续性损伤,并贯穿整个HL-SAP发病发展过程,进而导致出现HL-SAP局部和全身并发症[6]。因此,减轻胰腺炎局部和全身并发症、改善微循环障碍和降低炎症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对于HL-SAP的治疗方案目前仍然一直处于探索与辩论之中,过去对HL-SAP的经典治疗是手术引流、坏死组织清除及大流量灌洗。外科治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徘徊,对手术的位置与作用的认识已有深刻的改变。目前,较多外科专家的观点认为,因HL-SAP不同于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无明显梗阻原因,早期一般主张非手术治疗。早期的外科微创化与个体化治疗已越来越被外科医师所接受。因早期开腹手术不仅不能有效地清除胰腺及胰周的坏死组织,反而加重内环境紊乱及胰腺组织的坏死,造成术中和术后大出血,增加腹腔感染和多次手术的机会,故不提倡[7]。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手术→微创→手术即“创伤递进式”的外科干预方式被较多地应用于HL-SAP的治疗,如出现严重的胰腺和胰腺周围组织坏死及感染严重,再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HL-SAP发病后由于全身血管通透性改变,造成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炎性渗液积聚在胰腺周围和腹腔内,造成腹腔大量液体渗出,腹内压剧增。此时行微创穿刺减压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且能够及时有效清除患者腹腔内含有的各种活性酶、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菌及其毒素的渗液,减轻对机体的损伤,从而减少胰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和全身炎症介质的吸收。因而,早期积极的穿刺引流减压不失为一种创伤小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陈修涛等[8]回顾性分析单纯B超引导下腹腔置管引流治疗SAP局部并发症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4例急性液体积聚均治愈(100%),无菌性胰腺坏死12例中治愈9例(75.0%),但是对于4例胰腺脓肿仅治愈1例(25.0%),3例中转手术。该结果提示:B超引导下在治疗SAP不同局部并发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可避免传统外科干预,但是对于胰腺脓肿的治疗效果不佳,仍需外科手术干预。本组病例结果显示,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对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和转开腹手术率均是有效的。
卢进利等[9]分析57例患者均有急性液体积聚,28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引流治疗组),29例未穿刺引流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其结果亦显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液体积聚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但是对于2组患者死亡率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组病例结果相反,考虑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少有关。对于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结果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发病至就诊时间> 24 h组(P < 0.05)。这主要是因为≤24 h组患者发病后至就诊的时间较短,B超穿刺引流和血液净化治疗的采取时间较早。故对HL-SAP的治疗,不能过度依赖完全的保守治疗,应早期及时采取非手术→微创→手术的“创伤递进式”的外科干预方式,尽早行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微创引流术,不仅可达到开腹手术的引流效果,使坏死的胰腺组织和胰腺周围组织得以充分清除,且减少了因开腹手术带来的诸多并发症。这为我们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涉及到医学伦理学,本研究未设空白对照组,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HL-SAP作为一个全身代谢紊乱的疾病,高脂血症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因素,又是急性胰腺炎代谢紊乱的常见并发症,应重视其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理,纠正高脂血症。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中TG的浓度是治疗HL-SAP的重要措施[10]。因药物对于血脂的降低效果不理想,血液净化不失为降低血清TG的一种重要治疗措施。Li等[11]应用血液滤过治疗HL-AP,分别在治疗后的第1、2及3天检测血液中TG和总胆固醇水平,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天TG和总胆固醇分别减少49.02%和37.66%,治疗后第2天则分别减少了62.81%和47.37%,治疗后第3天则分别减少了69.57%和49.47%,住ICU的时间仅为(7±3.8)d,提示血液滤过对HL-AP的治疗有效,且可明显减轻其疾病的重症化。本组病例行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血清T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 < 0.05),亦显示血液净化对于降低血清TG水平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本组资料亦显示,患者TG水平的降低速度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无直接性的关系。
微循环障碍是HL-SAP发病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共识。研究[12]表明,PAF参与了HL-SAP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及发展,检测血PAF浓度的变化可了解HL-SAP胰腺微循环的变化情况。PAF是一种作用很强的磷酸递质,主要在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血小板中合成,能趋化白细胞和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影响微血管通透性以及白细胞滚动、黏附和游走,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同时又有强烈的血管收缩活性[13]。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血栓素、缓激肽、氧自由基等可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PAF增加。有研究[14]观察到,急性胰腺炎血清PAF水平明显增高,胰腺血流量降低,同时淀粉酶升高,应用PAF拮抗剂可以明显增加胰腺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因此,PAF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反映胰腺微循环障碍的指标之一,且与HL-SAP的严重程度相关。Jiang等[15]对于891例SAP患者均采用早期CVVH,结果显示,CVVH能够很好地清除和平衡SAP血液的炎症介质,缓解患者病情,被认为是治疗SAP炎症介质潜在的有效方法。本组资料显示,血液净化治疗后第1、3、5、7及10天患者血清PAF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 < 0.05),同时患者病情亦随血PAF的下降逐渐好转,提示血PAF在SAP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病情进展加重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血液净化对于HL-SAP的全身炎症反应的治疗和胰腺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是积极有效的。
综上所述,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血液净化,对于减轻胰腺炎局部和全身并发症、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以及降低炎症水平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简便易行、创伤小,减少了因开腹手术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安全性好、适应证广,在HL-SAP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对于HL-SAP的治疗,因目前暂未达成共识,治疗过程中还是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发病率在我国有升高趋势,HL-SAP的治疗棘手,其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易反复发作[1]。有关其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湖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对34例HL-SAP患者采用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HL-SAP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43.8±7.4)岁(32~63岁);均在发病后6~96 h就诊。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24 h组(n=17)和> 24 h组(n=17)2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SAP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积液、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者,或两者兼有,且排除胆源性因素;其APACHEⅡ评分≥8分,按Balthazar CT分级系统为≥Ⅱ级。发病后患者基础血清甘油三酯(TG)≥11.30 mmol/L或三酰甘油达5.65~11.30 mmol/L,且血清呈乳糜状。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方案
2组患者均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案:①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监护治疗,注意胶体和晶体的比例。②胰腺休息疗法,即禁食、胃肠减压、抑酸和抑酶治疗。③镇静、解痉、止痛。④应用抗生素。⑤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行肠内营养。⑥入院2 h内实施床旁B超和腹腔CT检查,如发现腹腔积液、腹膜后积液或胰周积液后,予以实施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⑦入院4 h内实施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1.2.2 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
经B超和CT检查发现有腹腔积液、腹膜后积液或胰周积液后,则采取多次多部位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每例患者均至少大于2个部位、2次置管,最多者置管12次。患者取仰卧位,在B超引导下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铺巾。选择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局部麻醉后,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中心静脉导管针以45°角刺入皮肤,在皮下移行一段后刺入腹腔,导入导管,见腹腔液体引流出后将导管缝合固定。置管宜在腹腔积液区域的低位,以利充分引流。将引流管用无菌敷料固定于腹壁,接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及量。当引流液减少至10 mL/d且持续3 d后拔除引流管。
1.2.3 血液净化
患者入院后4 h内行床旁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维持72 h。以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作为血管通路,给予低分子肝素行全身肝素化,并根据患者病情决定超滤量。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5、7及10天抽外周血测定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TG水平,同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转开腹手术率。PAF测定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T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本组34例HL-SAP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共计103例次,其中1例患者在不同部位反复穿刺置管达12次。所有患者的穿刺置管过程顺利,均未出现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穿刺部位感染等。经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PAF和TG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入院后各时点的PAF和TG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 < 0.05),且≤24 h组患者的PAF和TG下降的水平较> 24 h组要低些;≤24 h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24 h组(P < 0.05)。≤24 h组患者中仅1例因发生胰腺脓肿出现高热不退而改为开腹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 24 h组中有3例因出现严重腹腔感染转开腹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其中1例因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和心衰而死亡。≤24 h组的死亡率及转开腹手术率均低于> 24 h组(P < 0.05)。具体数据见表 1和表 2。


3 讨论
HL-SAP是一起病急、病情重、发病机理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急腹症[2-3]。SAP早期主要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而后期主要是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导致全身感染,如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死亡率更加高[4]。有文献[5]报道,SAP病例中,50%的死亡率发生在早期阶段,如出现3个及3个以上的器官功能不全,死亡率增加至90%以上。
HL-SAP时,机体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FFA),激活胰蛋白酶原,从而导致胰腺腺泡细胞发生自身消化,产生的炎症介质进入血液循环,导致SIRS和MODS。同时高水平的FFA和TG可使内皮细胞损伤,胰腺血液黏稠和高凝,产生微血栓并出现胰腺微循环障碍。另外,TG还能激活血小板,产生大量的PAF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引起胰腺缺血缺氧。胰腺微循环障碍与炎性介质共同对多脏器产生损害,引起胰腺周围渗出、胰腺出血、坏死感染等持续性损伤,并贯穿整个HL-SAP发病发展过程,进而导致出现HL-SAP局部和全身并发症[6]。因此,减轻胰腺炎局部和全身并发症、改善微循环障碍和降低炎症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对于HL-SAP的治疗方案目前仍然一直处于探索与辩论之中,过去对HL-SAP的经典治疗是手术引流、坏死组织清除及大流量灌洗。外科治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徘徊,对手术的位置与作用的认识已有深刻的改变。目前,较多外科专家的观点认为,因HL-SAP不同于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无明显梗阻原因,早期一般主张非手术治疗。早期的外科微创化与个体化治疗已越来越被外科医师所接受。因早期开腹手术不仅不能有效地清除胰腺及胰周的坏死组织,反而加重内环境紊乱及胰腺组织的坏死,造成术中和术后大出血,增加腹腔感染和多次手术的机会,故不提倡[7]。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手术→微创→手术即“创伤递进式”的外科干预方式被较多地应用于HL-SAP的治疗,如出现严重的胰腺和胰腺周围组织坏死及感染严重,再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HL-SAP发病后由于全身血管通透性改变,造成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炎性渗液积聚在胰腺周围和腹腔内,造成腹腔大量液体渗出,腹内压剧增。此时行微创穿刺减压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且能够及时有效清除患者腹腔内含有的各种活性酶、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菌及其毒素的渗液,减轻对机体的损伤,从而减少胰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和全身炎症介质的吸收。因而,早期积极的穿刺引流减压不失为一种创伤小且有效的治疗方法。陈修涛等[8]回顾性分析单纯B超引导下腹腔置管引流治疗SAP局部并发症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4例急性液体积聚均治愈(100%),无菌性胰腺坏死12例中治愈9例(75.0%),但是对于4例胰腺脓肿仅治愈1例(25.0%),3例中转手术。该结果提示:B超引导下在治疗SAP不同局部并发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可避免传统外科干预,但是对于胰腺脓肿的治疗效果不佳,仍需外科手术干预。本组病例结果显示,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对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和转开腹手术率均是有效的。
卢进利等[9]分析57例患者均有急性液体积聚,28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引流治疗组),29例未穿刺引流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其结果亦显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液体积聚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但是对于2组患者死亡率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组病例结果相反,考虑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少有关。对于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结果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发病至就诊时间> 24 h组(P < 0.05)。这主要是因为≤24 h组患者发病后至就诊的时间较短,B超穿刺引流和血液净化治疗的采取时间较早。故对HL-SAP的治疗,不能过度依赖完全的保守治疗,应早期及时采取非手术→微创→手术的“创伤递进式”的外科干预方式,尽早行早期多时点多部位B超引导下微创引流术,不仅可达到开腹手术的引流效果,使坏死的胰腺组织和胰腺周围组织得以充分清除,且减少了因开腹手术带来的诸多并发症。这为我们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涉及到医学伦理学,本研究未设空白对照组,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HL-SAP作为一个全身代谢紊乱的疾病,高脂血症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因素,又是急性胰腺炎代谢紊乱的常见并发症,应重视其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理,纠正高脂血症。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中TG的浓度是治疗HL-SAP的重要措施[10]。因药物对于血脂的降低效果不理想,血液净化不失为降低血清TG的一种重要治疗措施。Li等[11]应用血液滤过治疗HL-AP,分别在治疗后的第1、2及3天检测血液中TG和总胆固醇水平,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天TG和总胆固醇分别减少49.02%和37.66%,治疗后第2天则分别减少了62.81%和47.37%,治疗后第3天则分别减少了69.57%和49.47%,住ICU的时间仅为(7±3.8)d,提示血液滤过对HL-AP的治疗有效,且可明显减轻其疾病的重症化。本组病例行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血清T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 < 0.05),亦显示血液净化对于降低血清TG水平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本组资料亦显示,患者TG水平的降低速度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无直接性的关系。
微循环障碍是HL-SAP发病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共识。研究[12]表明,PAF参与了HL-SAP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及发展,检测血PAF浓度的变化可了解HL-SAP胰腺微循环的变化情况。PAF是一种作用很强的磷酸递质,主要在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血小板中合成,能趋化白细胞和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影响微血管通透性以及白细胞滚动、黏附和游走,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同时又有强烈的血管收缩活性[13]。胰腺炎时肿瘤坏死因子、血栓素、缓激肽、氧自由基等可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PAF增加。有研究[14]观察到,急性胰腺炎血清PAF水平明显增高,胰腺血流量降低,同时淀粉酶升高,应用PAF拮抗剂可以明显增加胰腺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因此,PAF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作为反映胰腺微循环障碍的指标之一,且与HL-SAP的严重程度相关。Jiang等[15]对于891例SAP患者均采用早期CVVH,结果显示,CVVH能够很好地清除和平衡SAP血液的炎症介质,缓解患者病情,被认为是治疗SAP炎症介质潜在的有效方法。本组资料显示,血液净化治疗后第1、3、5、7及10天患者血清PAF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 < 0.05),同时患者病情亦随血PAF的下降逐渐好转,提示血PAF在SAP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病情进展加重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血液净化对于HL-SAP的全身炎症反应的治疗和胰腺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是积极有效的。
综上所述,早期多时点和多部位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血液净化,对于减轻胰腺炎局部和全身并发症、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以及降低炎症水平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技术简便易行、创伤小,减少了因开腹手术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安全性好、适应证广,在HL-SAP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对于HL-SAP的治疗,因目前暂未达成共识,治疗过程中还是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