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洁, 杜成友. 成人肝母细胞瘤1例报道并国内文献资料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2): 241-243. doi: 10.7507/1007-9424.20150064 复制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成人罕见[1],国内报道病例数极少,目前为止共41例。由于此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故诊断困难,且术前、术后是否需行化疗以及化疗能否改善预后尚存争议。
1 临床及文献资料
1.1 我院收治患者的病例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8岁。因反复厌油、左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入院,院外腹部增强CT(图 1、2)考虑成人肝母细胞瘤。查体未扪及包块。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增大,其内见一大小约99 mm×75 mm的中等回声区,回声不均质,内见小片状无回声区,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

1.1.2 治疗
行胆囊切除+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切除术,术中见:肝左叶巨大肿瘤,质中,大小约12 cm×10 cm×10 cm,突向肝脏表面生长,表面呈黄白色。解剖标本,见肿瘤呈鱼肉状,其内有坏死液化。术后病检诊断:肝母细胞瘤。术后第18 d行化疗,方案为顺铂+阿霉素,4个周期,每个月1次,总共行4次,术后随访至今已17个月,未见复发。
1.2 文献资料
检索我国生物医学文献各数据库,搜索关键词“成人肝母细胞瘤”,统计1986~2014年期间国内文献提及的成人肝母细胞瘤,共计31篇,去除重复报道,共收集到41例病例。
1.2.1 一般资料
41例成人肝母细胞瘤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年龄18~72岁,其中约43.9%(18/41)的患者发病年龄为42~57岁。
1.2.2 临床表现
19例(46.3%)表现为腹胀、腹痛,10例表现为纳差,体质量下降、低热各7例,4例自觉腹部包块,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
1.2.3 血液学检查
35例做过AFP检测,其中阳性16例(45.7%,男女比13∶3);26例检测过乙肝两对半,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4例(53.8%,男女比10∶4);28例检测过肝功能,仅7例(25.0%)存在异常,其中4例轻度升高。
1.2.4 影像学检查
13例具有完整CT描述,6例表现为高密度影或钙化,4例为多发囊变区,3例仅可见肝内低密度影。有完整B超描述者17例,7例表现为肝内回声不均质(6例肝右叶,1例肝左叶),6例B超扫及囊性变,3例肝内强回声后伴声影,1例仅见低回声区。
1.2.5 治疗方式及肿瘤分型
在41例患者的治疗方式中,11例半肝切除术,14例肝叶切除,5例仅行单纯活检,5例肿块局部切除,2例无水乙醇注射,1例行不规则肝切除,3例治疗方式不详。共有6例患者提及化疗,3例行术前化疗,其中1例术前5次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噻替哌)后行肝左叶切除术,患者术后46个月死亡;1例术前TACE化疗2次(方案为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后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3个月健在;另1例术前行TACE化疗后行肝左叶切除术(化疗方案不详),患者术后3个月健在。行术后化疗共3例,其中1例患者行不规则肝切除术,术后予以全身化疗(方案为顺铂+阿霉素+长春新碱),存活8个月;1例无水乙醇注射术后全身化疗(方案为华蟾素+喜树碱);1例患者肝左叶切除术后全身化疗(方案为顺铂+吡柔比星),随访1个月健在。术后标本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母细胞瘤,仅25例分型,其中胎儿型10例,混合型8例,胚胎型4例,2例粗略分为上皮型,1例为未分化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因素亚组间生存时间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统计对象为文献报道资料较完整的23例及我院1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共计24例患者。
1.4 结果
1.4.1 生存情况
有随访资料的24例患者中,1例患者AFP缺失,6例病理组织学类型、乙肝表面抗原不详。随访时间最短1个月内死亡,最长随访20年健在。其中14例已死亡,生存期为1~72个月,平均14个月,有10例患者在6个月内死亡。
1.4.2 影响生存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数目、治疗方式及年龄不同亚组间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患者性别、乙肝表面抗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AFP、术后是否行化疗、胚胎型与混合型及胎儿型与混合型(P值分别为0.194、0.079)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1.4.3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针对同时具有病理组织学类型(胎儿型与胚胎型)、肿瘤数目、治疗方式及年龄资料的11例患者,将单因素分析比较亚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模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 讨论
2.1 诊断
成人肝母细胞瘤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晚期因肿瘤增大而压迫周围脏器致出现相应表现,常为腹胀及腹痛,本组资料中为46.3%。成年人发病仍以中年人居多,本组资料中43.9%的患者发病年龄为42~57岁。AFP阳性率较低,本组资料中为45.7%,与大部分文献[2-5]提及的90%不符。查阅一篇文献提及AFP阳性率为33.3%[6];另有一篇2012年文献其统计的阳性率为37.5%[7]。可见AFP诊断敏感性较低。血液学检查中,成人肝母细胞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相对较高,本组资料中为53.8%,而肝功能异常者较少(25.0%)。在行CT、B超等影像学检查时,大部分成人肝母细胞瘤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定性较差。部分B超及CT表现为肝母细胞瘤典型的肝脏巨大囊性变[8]。CT或B超[9]介导下穿刺活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2.2 治疗
本组有随访资料的24例患者,对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比较,其中行手术切除的17例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治疗的7例(P=0.001),且随访患者中最长生存期为240个月,其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而姑息性治疗的患者均于6个月内死亡,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故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临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化疗对于成人肝母细胞瘤的疗效尚不确切,有学者提出化疗对成人无效[10],同时有学者认为成人化疗方案与儿童一致[11],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组资料结果发现,单纯行手术切除与手术切除配合术后化疗对患者生存率并无影响(P=0.096)。故目前认为,对于成人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效果较好。对于术后是否需行化疗,仍需进一步研究。但对于术前无法切除者,化疗仍具有一定疗效,可使一部分患者获益。化疗以TACE[12]效果较好,有文献[13]报道,肝母细胞瘤化疗敏感药物包括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文献[14]报道1例在经过TACE化疗2次(方案: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后,肿块缩小局限于右肝内且最后获得根治性切除。另有文献[15]报道1例化疗5次后行肝左叶切除,患者存活3年10个月。还有文献[16]报道,经过TACE化疗(顺铂)5次,患者48个月仍健在。对于术后复发者,推荐使用射频消融或无水乙醇注射,其他治疗尚处于研究中。坚持长期随访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随访内容包括B超、CT、AFP。有学者[17]提出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可作为监测预后重要指标。
由于成人肝母细胞瘤比较少见,国内报道的病例数较少,资料相对不完整,本研究分析并未发现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期待多中心合作,搜集更多样本量,以便更加全面地分析该种疾病,为临床治疗成人肝母细胞瘤提供新的方向。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成人罕见[1],国内报道病例数极少,目前为止共41例。由于此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故诊断困难,且术前、术后是否需行化疗以及化疗能否改善预后尚存争议。
1 临床及文献资料
1.1 我院收治患者的病例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8岁。因反复厌油、左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入院,院外腹部增强CT(图 1、2)考虑成人肝母细胞瘤。查体未扪及包块。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增大,其内见一大小约99 mm×75 mm的中等回声区,回声不均质,内见小片状无回声区,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

1.1.2 治疗
行胆囊切除+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切除术,术中见:肝左叶巨大肿瘤,质中,大小约12 cm×10 cm×10 cm,突向肝脏表面生长,表面呈黄白色。解剖标本,见肿瘤呈鱼肉状,其内有坏死液化。术后病检诊断:肝母细胞瘤。术后第18 d行化疗,方案为顺铂+阿霉素,4个周期,每个月1次,总共行4次,术后随访至今已17个月,未见复发。
1.2 文献资料
检索我国生物医学文献各数据库,搜索关键词“成人肝母细胞瘤”,统计1986~2014年期间国内文献提及的成人肝母细胞瘤,共计31篇,去除重复报道,共收集到41例病例。
1.2.1 一般资料
41例成人肝母细胞瘤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年龄18~72岁,其中约43.9%(18/41)的患者发病年龄为42~57岁。
1.2.2 临床表现
19例(46.3%)表现为腹胀、腹痛,10例表现为纳差,体质量下降、低热各7例,4例自觉腹部包块,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
1.2.3 血液学检查
35例做过AFP检测,其中阳性16例(45.7%,男女比13∶3);26例检测过乙肝两对半,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4例(53.8%,男女比10∶4);28例检测过肝功能,仅7例(25.0%)存在异常,其中4例轻度升高。
1.2.4 影像学检查
13例具有完整CT描述,6例表现为高密度影或钙化,4例为多发囊变区,3例仅可见肝内低密度影。有完整B超描述者17例,7例表现为肝内回声不均质(6例肝右叶,1例肝左叶),6例B超扫及囊性变,3例肝内强回声后伴声影,1例仅见低回声区。
1.2.5 治疗方式及肿瘤分型
在41例患者的治疗方式中,11例半肝切除术,14例肝叶切除,5例仅行单纯活检,5例肿块局部切除,2例无水乙醇注射,1例行不规则肝切除,3例治疗方式不详。共有6例患者提及化疗,3例行术前化疗,其中1例术前5次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噻替哌)后行肝左叶切除术,患者术后46个月死亡;1例术前TACE化疗2次(方案为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后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3个月健在;另1例术前行TACE化疗后行肝左叶切除术(化疗方案不详),患者术后3个月健在。行术后化疗共3例,其中1例患者行不规则肝切除术,术后予以全身化疗(方案为顺铂+阿霉素+长春新碱),存活8个月;1例无水乙醇注射术后全身化疗(方案为华蟾素+喜树碱);1例患者肝左叶切除术后全身化疗(方案为顺铂+吡柔比星),随访1个月健在。术后标本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母细胞瘤,仅25例分型,其中胎儿型10例,混合型8例,胚胎型4例,2例粗略分为上皮型,1例为未分化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因素亚组间生存时间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统计对象为文献报道资料较完整的23例及我院1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共计24例患者。
1.4 结果
1.4.1 生存情况
有随访资料的24例患者中,1例患者AFP缺失,6例病理组织学类型、乙肝表面抗原不详。随访时间最短1个月内死亡,最长随访20年健在。其中14例已死亡,生存期为1~72个月,平均14个月,有10例患者在6个月内死亡。
1.4.2 影响生存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数目、治疗方式及年龄不同亚组间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患者性别、乙肝表面抗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AFP、术后是否行化疗、胚胎型与混合型及胎儿型与混合型(P值分别为0.194、0.079)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1.4.3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针对同时具有病理组织学类型(胎儿型与胚胎型)、肿瘤数目、治疗方式及年龄资料的11例患者,将单因素分析比较亚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模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 讨论
2.1 诊断
成人肝母细胞瘤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晚期因肿瘤增大而压迫周围脏器致出现相应表现,常为腹胀及腹痛,本组资料中为46.3%。成年人发病仍以中年人居多,本组资料中43.9%的患者发病年龄为42~57岁。AFP阳性率较低,本组资料中为45.7%,与大部分文献[2-5]提及的90%不符。查阅一篇文献提及AFP阳性率为33.3%[6];另有一篇2012年文献其统计的阳性率为37.5%[7]。可见AFP诊断敏感性较低。血液学检查中,成人肝母细胞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相对较高,本组资料中为53.8%,而肝功能异常者较少(25.0%)。在行CT、B超等影像学检查时,大部分成人肝母细胞瘤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定性较差。部分B超及CT表现为肝母细胞瘤典型的肝脏巨大囊性变[8]。CT或B超[9]介导下穿刺活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2.2 治疗
本组有随访资料的24例患者,对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比较,其中行手术切除的17例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治疗的7例(P=0.001),且随访患者中最长生存期为240个月,其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而姑息性治疗的患者均于6个月内死亡,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故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临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化疗对于成人肝母细胞瘤的疗效尚不确切,有学者提出化疗对成人无效[10],同时有学者认为成人化疗方案与儿童一致[11],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组资料结果发现,单纯行手术切除与手术切除配合术后化疗对患者生存率并无影响(P=0.096)。故目前认为,对于成人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效果较好。对于术后是否需行化疗,仍需进一步研究。但对于术前无法切除者,化疗仍具有一定疗效,可使一部分患者获益。化疗以TACE[12]效果较好,有文献[13]报道,肝母细胞瘤化疗敏感药物包括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文献[14]报道1例在经过TACE化疗2次(方案: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后,肿块缩小局限于右肝内且最后获得根治性切除。另有文献[15]报道1例化疗5次后行肝左叶切除,患者存活3年10个月。还有文献[16]报道,经过TACE化疗(顺铂)5次,患者48个月仍健在。对于术后复发者,推荐使用射频消融或无水乙醇注射,其他治疗尚处于研究中。坚持长期随访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随访内容包括B超、CT、AFP。有学者[17]提出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可作为监测预后重要指标。
由于成人肝母细胞瘤比较少见,国内报道的病例数较少,资料相对不完整,本研究分析并未发现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期待多中心合作,搜集更多样本量,以便更加全面地分析该种疾病,为临床治疗成人肝母细胞瘤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