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姚俊超, 郭大伟, 姜堃, 郭金帅, 孙文郁, 林琳, 梁健, 姜晓峰. 肝内胆管囊腺癌7例诊治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3): 343-345. doi: 10.7507/1007-9424.20150091 复制
肝内胆管囊腺癌(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BCAC)为临床发病率极低的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41% [1]。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常常导致误诊。随着BCAC病例报道的增多、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BCAC得到及时的诊治。现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00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7例BCAC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BCAC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年龄34~68岁,平均53.7岁;均无肝炎及肝硬变病史。6例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和(或)包块,1例无症状;2例发热,其中1例伴有寒战;病程0~108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前7例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均正常,5例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19-9(CA19-9)均升高,2例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2例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均升高。彩超、CT(图 1)或MRI检查示肝脏囊肿为5.0 cm×4.2 cm×3.0 cm~15.4 cm×12.5 cm×8.7 cm大,平均10.2 cm×8.2 cm×5.7 cm大;1例为单房囊肿,6例为多房囊肿,囊内壁均附有乳头状瘤结节(表 1)。术前均诊断为肝脏占位,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图 2)。

1.2 治疗及随访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半肝切除术,且肝切缘距离肿瘤组织边缘大于1.0 cm;1例行囊壁完整切除术;1例因肿瘤侵及肝门行囊壁大部分切除术。余1例患者因肿物较大(14.0 cm×9.8 cm×7.2 cm)、压破肝门、侵及血管并伴有肝内外多发转移,行彩超引导下的肝脏穿刺囊内积液引流、囊壁穿刺活检术,并于囊内注射无水乙醇(表 1)。术后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的囊壁厚薄不均,质韧,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物向囊内突起;囊内有黏稠液体,其颜色、混浊度及黏稠度随具体情况而异:5例见囊内出血,内含咖啡色血凝块;1例见囊腔与肝内胆管相通,内可见胆汁样黏性液体,1例为黄白色黏性浑浊液;囊壁衬柱状上皮或复层上皮,细胞极性消失,胞浆丰富,细胞核深染,可见核分裂相(图 2)。3例见癌组织向囊壁外肝组织浸润生长(浸润型),其中2例伴有肝门和(或)肝外淋巴结转移;4例癌组织局限于囊壁内(非浸润型)。术后7例患者获访7~60个月,中位数为33.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为浸润型),余4例至随访截止时仍存活。

2 讨论
肝内BCAC较为罕见,主要发生在50~60岁中年人群中,女性约占75% [2-3]。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为2∶5,平均年龄为53.7岁。其组织学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于肝内胆管形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二是由肝内囊腺瘤癌变而来,三是由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肝囊肿等先天性肝内胆管畸形发生癌变而来[4]。肝内BCAC的病理学特点为单房性或多房性病变,囊腔通常较大,囊壁厚薄不均,囊内壁多不光滑。当囊内发生出血时,囊内会出现咖啡色血块;当囊腔与肝内胆管相通时,囊内的液体可变为胆汁样黏稠液体。本组7例患者中囊内合并出血者5例,合并肝内胆管相通者1例。根据其癌细胞是否局限于囊壁内,Nakajima等 [5]将其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两种亚型:非浸润型多见于女性,行外科手术后获得的生存时间较长;而浸润型即使行手术切除,预后也较差,生存时间相对较短。本组7例患者中有4例为非浸润型,3例生存时间均将超过5年,1例至随访截止时已存活16个月,且多为女性;而3例浸润型患者的生存时间最长仅为18个月。
BCAC通常表现为以下临床特征:①多发生在中年女性;②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本组中最长为9年;③多为不伴有发热或黄疸的右上腹疼痛和不适;④可为伴有黄疸的右上腹囊性占位或肿物;⑤影像学检查示肝脏囊性肿物,壁内可附着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瘤结节,CT增强扫描见囊壁均匀增强,壁瘤结节显示清楚[2, 6-11]。有学者[12]认为,肝脏的囊性病变合并CA-125及CA19-9升高能更好地诊断该病。本组7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内BCAC,其中5例CA-125及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因此笔者认为,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有助于肝内BCAC的诊断,其也可能是BCAC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外科手术治疗仍是肝内BCA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治性手术切除对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作用[13-14]。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肿物完整切除术或肿物大部分切除术,行根治性手术或囊壁完整切除术时均应切除肿瘤周围1~2 cm正常肝组织[15]。本组5例完整切除囊壁的患者中,4例行半肝切除者(非浸润型)的肝切缘距离肿瘤组织边缘均大于1.0 cm,预后较好,至随访截止时均存活;1例因术后发生复发及转移而行放化疗等治疗,术后存活时间为18个月。因该病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放化疗仅对不能行完整手术的患者施行,以防止复发或转移。肝穿刺引流、硬化剂或无水乙醇注射等治疗因容易引起种植转移而应该尽量避免,本组患者中仅1例因肿物大、压破症状明显并伴肝内外多发转移而行肝脏穿刺囊内积液引流、囊壁穿刺活检术,术后存活时间仅为7个月。
总之,肝内BCA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诊断主要依靠肝脏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学检查。但若表现为长时间的右上腹疼痛、右上腹囊性肿物及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囊性病变时,尤其是伴随着CA-125及CA19-9水平升高时,应考虑该病。如确诊该病,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肝内胆管囊腺癌(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BCAC)为临床发病率极低的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41% [1]。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常常导致误诊。随着BCAC病例报道的增多、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BCAC得到及时的诊治。现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00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7例BCAC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BCAC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年龄34~68岁,平均53.7岁;均无肝炎及肝硬变病史。6例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和(或)包块,1例无症状;2例发热,其中1例伴有寒战;病程0~108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前7例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均正常,5例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19-9(CA19-9)均升高,2例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2例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均升高。彩超、CT(图 1)或MRI检查示肝脏囊肿为5.0 cm×4.2 cm×3.0 cm~15.4 cm×12.5 cm×8.7 cm大,平均10.2 cm×8.2 cm×5.7 cm大;1例为单房囊肿,6例为多房囊肿,囊内壁均附有乳头状瘤结节(表 1)。术前均诊断为肝脏占位,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图 2)。

1.2 治疗及随访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半肝切除术,且肝切缘距离肿瘤组织边缘大于1.0 cm;1例行囊壁完整切除术;1例因肿瘤侵及肝门行囊壁大部分切除术。余1例患者因肿物较大(14.0 cm×9.8 cm×7.2 cm)、压破肝门、侵及血管并伴有肝内外多发转移,行彩超引导下的肝脏穿刺囊内积液引流、囊壁穿刺活检术,并于囊内注射无水乙醇(表 1)。术后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的囊壁厚薄不均,质韧,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物向囊内突起;囊内有黏稠液体,其颜色、混浊度及黏稠度随具体情况而异:5例见囊内出血,内含咖啡色血凝块;1例见囊腔与肝内胆管相通,内可见胆汁样黏性液体,1例为黄白色黏性浑浊液;囊壁衬柱状上皮或复层上皮,细胞极性消失,胞浆丰富,细胞核深染,可见核分裂相(图 2)。3例见癌组织向囊壁外肝组织浸润生长(浸润型),其中2例伴有肝门和(或)肝外淋巴结转移;4例癌组织局限于囊壁内(非浸润型)。术后7例患者获访7~60个月,中位数为33.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为浸润型),余4例至随访截止时仍存活。

2 讨论
肝内BCAC较为罕见,主要发生在50~60岁中年人群中,女性约占75% [2-3]。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为2∶5,平均年龄为53.7岁。其组织学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于肝内胆管形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二是由肝内囊腺瘤癌变而来,三是由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肝囊肿等先天性肝内胆管畸形发生癌变而来[4]。肝内BCAC的病理学特点为单房性或多房性病变,囊腔通常较大,囊壁厚薄不均,囊内壁多不光滑。当囊内发生出血时,囊内会出现咖啡色血块;当囊腔与肝内胆管相通时,囊内的液体可变为胆汁样黏稠液体。本组7例患者中囊内合并出血者5例,合并肝内胆管相通者1例。根据其癌细胞是否局限于囊壁内,Nakajima等 [5]将其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两种亚型:非浸润型多见于女性,行外科手术后获得的生存时间较长;而浸润型即使行手术切除,预后也较差,生存时间相对较短。本组7例患者中有4例为非浸润型,3例生存时间均将超过5年,1例至随访截止时已存活16个月,且多为女性;而3例浸润型患者的生存时间最长仅为18个月。
BCAC通常表现为以下临床特征:①多发生在中年女性;②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本组中最长为9年;③多为不伴有发热或黄疸的右上腹疼痛和不适;④可为伴有黄疸的右上腹囊性占位或肿物;⑤影像学检查示肝脏囊性肿物,壁内可附着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瘤结节,CT增强扫描见囊壁均匀增强,壁瘤结节显示清楚[2, 6-11]。有学者[12]认为,肝脏的囊性病变合并CA-125及CA19-9升高能更好地诊断该病。本组7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内BCAC,其中5例CA-125及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因此笔者认为,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有助于肝内BCAC的诊断,其也可能是BCAC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外科手术治疗仍是肝内BCA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治性手术切除对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作用[13-14]。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肿物完整切除术或肿物大部分切除术,行根治性手术或囊壁完整切除术时均应切除肿瘤周围1~2 cm正常肝组织[15]。本组5例完整切除囊壁的患者中,4例行半肝切除者(非浸润型)的肝切缘距离肿瘤组织边缘均大于1.0 cm,预后较好,至随访截止时均存活;1例因术后发生复发及转移而行放化疗等治疗,术后存活时间为18个月。因该病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放化疗仅对不能行完整手术的患者施行,以防止复发或转移。肝穿刺引流、硬化剂或无水乙醇注射等治疗因容易引起种植转移而应该尽量避免,本组患者中仅1例因肿物大、压破症状明显并伴肝内外多发转移而行肝脏穿刺囊内积液引流、囊壁穿刺活检术,术后存活时间仅为7个月。
总之,肝内BCA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诊断主要依靠肝脏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学检查。但若表现为长时间的右上腹疼痛、右上腹囊性肿物及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囊性病变时,尤其是伴随着CA-125及CA19-9水平升高时,应考虑该病。如确诊该病,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