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司若湟, 屈坤鹏, 杨晓军, 高鹏. 开放式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6): 710-712. doi: 10.7507/1007-9424.20150181 复制
1993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McKernan等医师[1]在法国疝学家Stoppa等[2]所创立的大张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 of the visceral sac,GPRVS)的基础之上,设计并完成了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TEP)。作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标准术式之一,TEP的本质与GPRVS相同,即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处理疝囊后,用1张足够大的补片完全封堵耻骨肌孔。我国陈双教授[3-4]将腹腔镜TEP理念与GPRVS相结合,首次报道了一种在直视下完成操作的TEP,即开放式TEP,其可以达到与腹腔镜TEP相同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开放式TEP与腹腔镜TEP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符合2003年8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5]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有心、肺、脑、肾等严重疾患,难以耐受手术及麻醉者;②急性发作的嵌顿疝或绞窄疝;③复发疝;④因患者其他自身原因不愿参加临床研究者。本研究经甘肃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一般资料
前瞻性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2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86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随机数字表法):腹腔镜组43例和开放式组43例。2组患者均行TEP手术,且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腹腔镜组患者包括男39例,女4例;年龄35~76岁,平均57.5岁;双侧疝16例,单侧疝27例;疝分型: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3例,Ⅳ型11例。开放式组患者包括男40例,女3例;年龄32~86岁,平均59.6岁;双侧疝19例,单侧疝24例;疝分型:Ⅰ型17例,Ⅱ型15例,Ⅲ型2例,Ⅳ型9例。疝分型按《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5]进行。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疝位置及疝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1.3.1 开放式TEP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取下腹正中切口(5 cm长),切开腹白线及腹横筋膜,向患侧腹直肌后方分离,显露腹壁下血管并将其向外上方牵引。将疝囊与后方的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充分游离6~8 cm长,完成“精索腹壁化”。女性患者可将补片剪一开口,绕过子宫圆韧带后再缝合。疝囊小(5 cm以内)时可分离出整疝囊;疝囊大(超过5 cm)时可将疝囊颈横断,近端缝扎,远端彻底止血后敞开。在直视下置入10 cm×15 cm大的超普补片,将其展平,补片内侧必须越过前正中线,外侧至髂前上棘,上缘与联合肌腱至少有2 cm的重叠,下缘内侧应插入耻骨膀胱间隙,以完全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包括内环口、直疝三角区和股环口。如为双侧疝,以同一切口、同法完成另一侧手术。
1.3.2 腹腔镜TEP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于脐下缘切开皮肤和腹直肌前鞘,经腹直肌与后鞘之间放置10 mm Trocar,建立腹膜外CO2气腹〔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进入腹膜前间隙,用镜推法扩大腹膜前间隙,在脐耻连线中上及中下1/3处分别穿刺5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和辅助孔;再钝性加锐性分离腹膜前间隙的疏松组织,沿Retzius间隙分离,暴露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及精索,充分显露Bogros间隙;完全分离腹膜与精索,暴露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将10 cm×15 cm大的超普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覆盖直疝三角区、疝内环口和股环口。补片放置与开放式TEP相同。最后用无损伤钳压住补片的上下缘,直视下排出CO2气体,保证补片平整,并使腹膜紧贴补片,保证补片不卷曲。对双侧疝患者,在原Trocar处以同法完成另一侧手术。
1.4 观察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频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疝复发率。
1.5 随访
术后对患者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本组患者均获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为14~39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1.7 结果
2组患者均按计划手术方式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频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阴囊气肿发生率和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开放式组患者的总费用低于腹腔镜组(P=0.03)。阴囊气肿和血清肿患者经抽吸、加压包扎后均痊愈。2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且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疝复发(表 1)。

2 讨论
TEP时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完全覆盖耻骨肌孔,从而实现了全腹股沟区修补,且不受腹股沟管条件的影响,尤其适用于腹横筋膜缺损严重的斜疝、直疝和复合疝,对双侧疝的优势更为明显[6-8]。开放式TEP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入路简捷,不解剖腹股沟管,减少神经和输精管损伤率。同时开放式TEP可以减少缝合,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和睾丸炎症的发生率。其整个手术过程可以在直视下完成,因此腹壁下血管、输精管、耻骨梳韧带等解剖标志暴露充分[9-11]。因开放式TEP术中损伤而导致的并发症显著减少,对复发疝和有下腹部手术史者更为合适。腹腔镜TEP的手术入路基本相同,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这些都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频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阴囊气肿发生率和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开放式TEP与腹腔镜TEP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开放式TEP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血清肿等;腹腔镜TEP的并发症还有皮下及阴囊气肿,一般1~2 d后自行消退[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阴囊气肿和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无论是开放式TEP还是腹腔镜TEP,均需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因此间隙为一潜在间隙,补片放置在此可因腹内压的作用而被固定,无需缝合也不致移位。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很快会穿透补片网孔,使补片与其内面的腹膜及外面的腹壁组织紧密相贴,从而阻挡内脏的疝出。
腹腔镜TEP因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并需加收腹腔镜使用费用,故手术费用高,而且对于无腹腔镜基本功的年轻医师,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较难掌握,这是目前腹腔镜TEP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15-16]。而开放式TEP集TEP的优点,弥补其缺点,只需使用平片,花费较网塞、PHS补片、UHS补片等明显降低[17],只需普通手术器械,年轻医师经短暂技术培训后即可掌握,学习曲线较短,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腹膜前疝修补术式。
1993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McKernan等医师[1]在法国疝学家Stoppa等[2]所创立的大张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 of the visceral sac,GPRVS)的基础之上,设计并完成了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TEP)。作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标准术式之一,TEP的本质与GPRVS相同,即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处理疝囊后,用1张足够大的补片完全封堵耻骨肌孔。我国陈双教授[3-4]将腹腔镜TEP理念与GPRVS相结合,首次报道了一种在直视下完成操作的TEP,即开放式TEP,其可以达到与腹腔镜TEP相同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开放式TEP与腹腔镜TEP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符合2003年8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5]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有心、肺、脑、肾等严重疾患,难以耐受手术及麻醉者;②急性发作的嵌顿疝或绞窄疝;③复发疝;④因患者其他自身原因不愿参加临床研究者。本研究经甘肃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一般资料
前瞻性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2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86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随机数字表法):腹腔镜组43例和开放式组43例。2组患者均行TEP手术,且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腹腔镜组患者包括男39例,女4例;年龄35~76岁,平均57.5岁;双侧疝16例,单侧疝27例;疝分型: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3例,Ⅳ型11例。开放式组患者包括男40例,女3例;年龄32~86岁,平均59.6岁;双侧疝19例,单侧疝24例;疝分型:Ⅰ型17例,Ⅱ型15例,Ⅲ型2例,Ⅳ型9例。疝分型按《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5]进行。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疝位置及疝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1.3.1 开放式TEP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取下腹正中切口(5 cm长),切开腹白线及腹横筋膜,向患侧腹直肌后方分离,显露腹壁下血管并将其向外上方牵引。将疝囊与后方的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充分游离6~8 cm长,完成“精索腹壁化”。女性患者可将补片剪一开口,绕过子宫圆韧带后再缝合。疝囊小(5 cm以内)时可分离出整疝囊;疝囊大(超过5 cm)时可将疝囊颈横断,近端缝扎,远端彻底止血后敞开。在直视下置入10 cm×15 cm大的超普补片,将其展平,补片内侧必须越过前正中线,外侧至髂前上棘,上缘与联合肌腱至少有2 cm的重叠,下缘内侧应插入耻骨膀胱间隙,以完全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包括内环口、直疝三角区和股环口。如为双侧疝,以同一切口、同法完成另一侧手术。
1.3.2 腹腔镜TEP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于脐下缘切开皮肤和腹直肌前鞘,经腹直肌与后鞘之间放置10 mm Trocar,建立腹膜外CO2气腹〔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进入腹膜前间隙,用镜推法扩大腹膜前间隙,在脐耻连线中上及中下1/3处分别穿刺5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和辅助孔;再钝性加锐性分离腹膜前间隙的疏松组织,沿Retzius间隙分离,暴露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及精索,充分显露Bogros间隙;完全分离腹膜与精索,暴露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将10 cm×15 cm大的超普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覆盖直疝三角区、疝内环口和股环口。补片放置与开放式TEP相同。最后用无损伤钳压住补片的上下缘,直视下排出CO2气体,保证补片平整,并使腹膜紧贴补片,保证补片不卷曲。对双侧疝患者,在原Trocar处以同法完成另一侧手术。
1.4 观察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频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疝复发率。
1.5 随访
术后对患者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本组患者均获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为14~39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1.7 结果
2组患者均按计划手术方式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频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阴囊气肿发生率和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开放式组患者的总费用低于腹腔镜组(P=0.03)。阴囊气肿和血清肿患者经抽吸、加压包扎后均痊愈。2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且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疝复发(表 1)。

2 讨论
TEP时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完全覆盖耻骨肌孔,从而实现了全腹股沟区修补,且不受腹股沟管条件的影响,尤其适用于腹横筋膜缺损严重的斜疝、直疝和复合疝,对双侧疝的优势更为明显[6-8]。开放式TEP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入路简捷,不解剖腹股沟管,减少神经和输精管损伤率。同时开放式TEP可以减少缝合,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和睾丸炎症的发生率。其整个手术过程可以在直视下完成,因此腹壁下血管、输精管、耻骨梳韧带等解剖标志暴露充分[9-11]。因开放式TEP术中损伤而导致的并发症显著减少,对复发疝和有下腹部手术史者更为合适。腹腔镜TEP的手术入路基本相同,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这些都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频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阴囊气肿发生率和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开放式TEP与腹腔镜TEP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开放式TEP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血清肿等;腹腔镜TEP的并发症还有皮下及阴囊气肿,一般1~2 d后自行消退[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阴囊气肿和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无论是开放式TEP还是腹腔镜TEP,均需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因此间隙为一潜在间隙,补片放置在此可因腹内压的作用而被固定,无需缝合也不致移位。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很快会穿透补片网孔,使补片与其内面的腹膜及外面的腹壁组织紧密相贴,从而阻挡内脏的疝出。
腹腔镜TEP因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并需加收腹腔镜使用费用,故手术费用高,而且对于无腹腔镜基本功的年轻医师,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较难掌握,这是目前腹腔镜TEP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15-16]。而开放式TEP集TEP的优点,弥补其缺点,只需使用平片,花费较网塞、PHS补片、UHS补片等明显降低[17],只需普通手术器械,年轻医师经短暂技术培训后即可掌握,学习曲线较短,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腹膜前疝修补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