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路涛, 蒲红, 杨诚, 蒲诺, 王娜. 成人胰腺体尾部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9): 1130-1132. doi: 10.7507/1007-9424.20150294 复制
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头、颈及躯干皮下。内脏器官的血管瘤多见于肝脏和脾脏。胰腺的血管瘤非常少见,发生在成人更为少见,目前国内外仅报道10余例[1-17]。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2年8月收治了1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现总结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左上腹疼痛15 d”入院。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肿瘤标志物:CA-199 35.42 U/mL,甲胎蛋白(AFP)2.14 ng/mL,癌胚抗原(CEA)0.99 ng/mL。CT检查示:胰腺体尾部见一约5.5 cm×6.5 cm×8.8 cm大的囊性肿块影,其内可见较多分隔;肿块内见液-液平面,下层液体密度较高,上层液体密度较低,增强后其内分隔中度强化,而液体成分未见强化;病灶向前推挤脾脏,向后压迫左肾,左肾前筋膜增厚(图 1)。考虑胰腺体尾部囊性占位或假性囊肿可能,拟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中于胰腺体尾部触及一约10.0 cm×8.0 cm×6.0 cm大的囊性包块,与脾门粘连致密,腹腔内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肝脏、胃及十二指肠均未见明显异常。遂行胰腺体尾部切除+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胰腺体尾部海绵状血管瘤,周围肉芽组织形成;脾脏结构基本正常。术后该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于术后14 d痊愈出院。术后获访1年半,随访期间该患者预后良好,未见复发。

2 文献复习
笔者检索了PubMed、EMBASE、CBM、CNKI以及VIP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5月1日。中文检索词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英文检索词为“pancreas hemangioma”。检索结果示:1939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国内外关于成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文献报道不足20例(表 1)。文献复习结果示:成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女性(14/19,占73.68%),男女性别比为1.0∶2.8;发病年龄为23~79岁,平均49岁;其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12/18,占66.67%),其他相关症状包括腰背痛、腹胀、腹部不适、厌食、呕吐及黑便,少见有眩晕、心悸、多饮、多尿及皮肤瘙痒,有1例无任何症状,为体检时行彩超检查发现,有1例为尸检时发现。该病的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胰头(8/19,占42.11%),其次为胰体尾部(5/19,占26.32%)、胰体(3/19,占15.79%)、胰头体部(1/19,占5.26%)、胰颈(1/19,占5.26%)及累及整个胰腺(1/19,占5.26%);通常为较大的囊性病灶,最大径从3~20 cm不等。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的腹部X线平片发展到现在应用较多的MRI及CT检查,现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仍然是CT检查(13/18,占72.22%),其次是超声检查(9/18,占50.00%),再次是MRI检查(7/18,占38.89%)。2006年及以后,MRI检查的应用逐渐增多。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团块,无血流信号或低速静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时血管瘤可迅速出现强化但清除速度缓慢,形成明显的“快进慢出”征象。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或蜂窝状,主胰管多无扩张,典型的血管瘤在CT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可显著强化。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通常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但T2WI信号也可不高,注射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Gd-DTPA)后呈中度强化,延迟期造影剂出现清除。

3 讨论
血管性肿瘤包括淋巴管瘤、血管瘤、淋巴管血管瘤、血管外皮瘤、成血管细胞瘤和血管肉瘤,都是囊性病灶,大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0.1% [18]。胰腺血管瘤是更为少见的良性胰腺血管性肿瘤。该病多发在儿童期,较成人期常见,经过婴儿时的增生期,再缓慢进展到退化期,多年后逐渐消失,至成人期遗留纤维脂肪遗迹。成人胰腺血管瘤非常少见,其病理本质与儿童胰腺血管瘤完全不同。文献复习资料结果显示:19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以女性多见,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胰头,通常为较大的囊性病灶。
腹部X线平片、胆道造影等检查对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意义不大,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有创检查,应用较少。超声造影可以发现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为富血供病变,但有很大一部分胰腺海绵状血管瘤,与本例类似,并不出现明显强化,因此无法判断病变性质。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以CT和MRI检查为主。典型的血管瘤在CT扫描动脉期可显著强化,但是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属囊性肿瘤,通常含有神经血管成分,并伴有动-静脉分流,血流通过时流速缓慢,因此可导致动脉期无强化;同时肿瘤内囊性及实性成分比例不同,进而导致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不同[10]。许多文献[5, 8-10]均表明,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在CT扫描动脉期并不一定会出现显著强化,因此认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并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这一特点也使该瘤难以同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相鉴别。Lu等[16]报道了1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液-液平面,认为是囊内出血所致,液-液平面上层密度较低,为不凝固的血浆,下层密度较高,为沉积的红细胞。本例患者的CT表现为分房状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后其内分隔中度强化,并可见液-液平面,但肿块本身并未出现显著的强化,其内液-液平面也符合囊内出血的表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液-液平面既往仅见1例类似报道,本例为第2例报道。
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应与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及节段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相鉴别。胰腺假性囊肿行CT检查时不会出现强化。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与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类似:浆液性囊腺瘤为多囊状或分房状改变,伴有分隔,分隔可钙化;黏液性囊腺瘤的边缘光滑,可有或无分隔,通常为周边蛋壳状钙化。IPMN为多形性囊性肿块,与主胰管相通是诊断IPMN的关键。另外,胰腺海绵状血管瘤还需与富血供的胰腺其他疾病如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性肾细胞癌、胰腺内副脾及动-静脉畸形鉴别[9]。
综上所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与其他血管瘤不同,增强时其可以不出现明显的强化,并可因伴有囊内出血而出现液-液平面。因此,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的多房状囊性肿瘤,未侵犯邻近结构、未阻塞主胰管及胆总管等其他恶性征象,且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时,不能排除胰腺海绵状血瘤的诊断。
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头、颈及躯干皮下。内脏器官的血管瘤多见于肝脏和脾脏。胰腺的血管瘤非常少见,发生在成人更为少见,目前国内外仅报道10余例[1-17]。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2年8月收治了1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现总结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左上腹疼痛15 d”入院。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肿瘤标志物:CA-199 35.42 U/mL,甲胎蛋白(AFP)2.14 ng/mL,癌胚抗原(CEA)0.99 ng/mL。CT检查示:胰腺体尾部见一约5.5 cm×6.5 cm×8.8 cm大的囊性肿块影,其内可见较多分隔;肿块内见液-液平面,下层液体密度较高,上层液体密度较低,增强后其内分隔中度强化,而液体成分未见强化;病灶向前推挤脾脏,向后压迫左肾,左肾前筋膜增厚(图 1)。考虑胰腺体尾部囊性占位或假性囊肿可能,拟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中于胰腺体尾部触及一约10.0 cm×8.0 cm×6.0 cm大的囊性包块,与脾门粘连致密,腹腔内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肝脏、胃及十二指肠均未见明显异常。遂行胰腺体尾部切除+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胰腺体尾部海绵状血管瘤,周围肉芽组织形成;脾脏结构基本正常。术后该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于术后14 d痊愈出院。术后获访1年半,随访期间该患者预后良好,未见复发。

2 文献复习
笔者检索了PubMed、EMBASE、CBM、CNKI以及VIP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5月1日。中文检索词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英文检索词为“pancreas hemangioma”。检索结果示:1939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国内外关于成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文献报道不足20例(表 1)。文献复习结果示:成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女性(14/19,占73.68%),男女性别比为1.0∶2.8;发病年龄为23~79岁,平均49岁;其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12/18,占66.67%),其他相关症状包括腰背痛、腹胀、腹部不适、厌食、呕吐及黑便,少见有眩晕、心悸、多饮、多尿及皮肤瘙痒,有1例无任何症状,为体检时行彩超检查发现,有1例为尸检时发现。该病的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胰头(8/19,占42.11%),其次为胰体尾部(5/19,占26.32%)、胰体(3/19,占15.79%)、胰头体部(1/19,占5.26%)、胰颈(1/19,占5.26%)及累及整个胰腺(1/19,占5.26%);通常为较大的囊性病灶,最大径从3~20 cm不等。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的腹部X线平片发展到现在应用较多的MRI及CT检查,现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仍然是CT检查(13/18,占72.22%),其次是超声检查(9/18,占50.00%),再次是MRI检查(7/18,占38.89%)。2006年及以后,MRI检查的应用逐渐增多。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团块,无血流信号或低速静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时血管瘤可迅速出现强化但清除速度缓慢,形成明显的“快进慢出”征象。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或蜂窝状,主胰管多无扩张,典型的血管瘤在CT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可显著强化。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通常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但T2WI信号也可不高,注射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钆(Gd-DTPA)后呈中度强化,延迟期造影剂出现清除。

3 讨论
血管性肿瘤包括淋巴管瘤、血管瘤、淋巴管血管瘤、血管外皮瘤、成血管细胞瘤和血管肉瘤,都是囊性病灶,大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0.1% [18]。胰腺血管瘤是更为少见的良性胰腺血管性肿瘤。该病多发在儿童期,较成人期常见,经过婴儿时的增生期,再缓慢进展到退化期,多年后逐渐消失,至成人期遗留纤维脂肪遗迹。成人胰腺血管瘤非常少见,其病理本质与儿童胰腺血管瘤完全不同。文献复习资料结果显示:19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以女性多见,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胰头,通常为较大的囊性病灶。
腹部X线平片、胆道造影等检查对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意义不大,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有创检查,应用较少。超声造影可以发现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为富血供病变,但有很大一部分胰腺海绵状血管瘤,与本例类似,并不出现明显强化,因此无法判断病变性质。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以CT和MRI检查为主。典型的血管瘤在CT扫描动脉期可显著强化,但是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属囊性肿瘤,通常含有神经血管成分,并伴有动-静脉分流,血流通过时流速缓慢,因此可导致动脉期无强化;同时肿瘤内囊性及实性成分比例不同,进而导致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不同[10]。许多文献[5, 8-10]均表明,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在CT扫描动脉期并不一定会出现显著强化,因此认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并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这一特点也使该瘤难以同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相鉴别。Lu等[16]报道了1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液-液平面,认为是囊内出血所致,液-液平面上层密度较低,为不凝固的血浆,下层密度较高,为沉积的红细胞。本例患者的CT表现为分房状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后其内分隔中度强化,并可见液-液平面,但肿块本身并未出现显著的强化,其内液-液平面也符合囊内出血的表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出现液-液平面既往仅见1例类似报道,本例为第2例报道。
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应与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及节段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相鉴别。胰腺假性囊肿行CT检查时不会出现强化。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与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类似:浆液性囊腺瘤为多囊状或分房状改变,伴有分隔,分隔可钙化;黏液性囊腺瘤的边缘光滑,可有或无分隔,通常为周边蛋壳状钙化。IPMN为多形性囊性肿块,与主胰管相通是诊断IPMN的关键。另外,胰腺海绵状血管瘤还需与富血供的胰腺其他疾病如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性肾细胞癌、胰腺内副脾及动-静脉畸形鉴别[9]。
综上所述,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与其他血管瘤不同,增强时其可以不出现明显的强化,并可因伴有囊内出血而出现液-液平面。因此,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的多房状囊性肿瘤,未侵犯邻近结构、未阻塞主胰管及胆总管等其他恶性征象,且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时,不能排除胰腺海绵状血瘤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