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培武, 王先坤, 伏旭, 王秉钧, 晏波, 崔鸿斌, 白天烁. 生长抑素对急诊腹部损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1): 56-59. doi: 10.7507/1007-9424.20160015 复制
腹部损伤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腹部损伤的治疗临床上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能祛除原发病灶,进行腹腔引流,可有效控制腹腔内感染[1-2]。但此类患者在术后常常出现胃肠功能麻痹,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肠源性细菌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而炎症介质在该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起主要的炎症介导作用[3-5]。本研究采用生长抑素对腹部损伤患者术后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创伤外科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腹部损伤术后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患者(治疗组,30例)以及同期收治的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急诊腹部损伤患者(对照组,3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无严重脏器伴随疾病及恶病质,均选择全麻方式手术,术后镇痛2 d。纳入标准:①脾脏切除术;②肝脏修补术;③小肠切除再吻合术;④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有除消化系统以外其他系统的合并症以及腹部外伤手术证实为腹腔内大出血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纳入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患者各15例,其中治疗组纳入的患者中行脾脏切除术、肝脏修补术以及小肠切除再吻合术各1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10.7)岁(21~64岁)。对照组纳入的患者中行脾脏切除术、肝脏修补术以及小肠切除再吻合术各1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4±12.2)岁(22~66岁)。2组患者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年龄、性别、病程及手术类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表 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快速补液(乳酸林格液1 500 mL),给予吸氧、禁食、胃肠减压、术前抗生素等治疗,积极配血,在入院2 h内行剖腹探查及相应手术治疗(表 1),术后均常规予以抗感染、补充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等一般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生长抑素,按250μg/h用输液泵静脉输入,疗程为7~14 d。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除常规检测电解质、血常规以及治疗前后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外,着重观察患者:①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胃肠减压量:观察患者术后第1~4天胃肠减压引流量。③C反应蛋白测定:手术前及手术后第2、5及10天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④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患者于入院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2、5及10天清晨采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2 2组患者术后胃肠减压引流量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术后各时相的胃肠减压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3 2组患者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及血清TNF-α、IL-6及IL-8检测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清TNF-α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IL-8水平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同时间点上述4项指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5)。对照组上述前3项指标术后第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术后第5天所有指标开始明显下降,各时间点与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治疗组术后C反应蛋白及血清TNF-α水平逐渐下降,IL-6和IL-8水平在术后第2天先升高,自术后第5天开始则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3 讨论
腹部外伤术后患者胃肠道处于低氧、低灌流状态,引起其充血水肿,组织缺血,导致肠蠕动减慢和肠道的机械屏障受损;而后引起肠壁的通透性增加,肠腔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发生移位,导致不同程度肠麻痹的发生[6-7]。生长抑素系存在于人体胃肠道的激素之一,能够抑制体内许多脏器的生理功能,包括细胞增殖、腺体分泌、平滑肌收缩、神经传导等[8-10]。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生长抑素对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腹部损伤患者因其肠黏膜屏障受到损害[11],大量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由感染灶进入门静脉和淋巴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12-14]。其中细胞因子不仅是机体防御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抗感染应激的主要免疫调控网络,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导致复杂的级联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TNF-α是引起MODS的最重要前期因子[15-16]。前期因子TNF-α不但能诱导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8,使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激活吞噬细胞的功能,释放活性自由基、蛋白酶和水解酶,而且能引起前列腺环素类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血栓素、NO等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17-18],形成“瀑布样效应”。其中TNF-α是最早升高的炎性介质,除了诱导自身基因的表达外,尚促进一系列其他细胞因子如IL-6、IL-8、IL-1β、PAF等的产生。因此,TNF-α、IL-6及IL-8是细菌感染的早期敏感指标,也是严重腹腔感染、SIRS、脓毒症和MODS预后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作为评价性指标[19-21]。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分泌蛋白,在各种炎症、发热、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等疾病中都可见其快速升高,其升高程度常与炎症及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22-2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C-反应蛋白、TNF-α、IL-6及IL-8水平于术后第2天增高,随后逐渐下降;治疗组术后第2天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下降,IL-6和IL-8水平增高,随后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围手术期应用生长抑素能有效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8的释放,且促使术后升高的炎性因子水平迅速恢复,抑制急性炎症反应。腹部损伤后会引起炎症细胞因子的增高,手术既是治疗措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内环境造成暂时的打击,因此造成对照组术后第2天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术前更高。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可通过有效减少胃肠道生理分泌量,加速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减轻胃肠道压力,改善血供和组织通透性;能有效降低应激状态、炎症反应等对机体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护和维持良好的机体内稳态,有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尽早的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通过下调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保护和维持良好的机体内稳态,使患者安全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
腹部损伤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腹部损伤的治疗临床上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能祛除原发病灶,进行腹腔引流,可有效控制腹腔内感染[1-2]。但此类患者在术后常常出现胃肠功能麻痹,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肠源性细菌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而炎症介质在该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起主要的炎症介导作用[3-5]。本研究采用生长抑素对腹部损伤患者术后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创伤外科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腹部损伤术后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患者(治疗组,30例)以及同期收治的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急诊腹部损伤患者(对照组,3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无严重脏器伴随疾病及恶病质,均选择全麻方式手术,术后镇痛2 d。纳入标准:①脾脏切除术;②肝脏修补术;③小肠切除再吻合术;④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有除消化系统以外其他系统的合并症以及腹部外伤手术证实为腹腔内大出血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纳入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患者各15例,其中治疗组纳入的患者中行脾脏切除术、肝脏修补术以及小肠切除再吻合术各1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10.7)岁(21~64岁)。对照组纳入的患者中行脾脏切除术、肝脏修补术以及小肠切除再吻合术各1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4±12.2)岁(22~66岁)。2组患者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年龄、性别、病程及手术类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表 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快速补液(乳酸林格液1 500 mL),给予吸氧、禁食、胃肠减压、术前抗生素等治疗,积极配血,在入院2 h内行剖腹探查及相应手术治疗(表 1),术后均常规予以抗感染、补充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等一般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生长抑素,按250μg/h用输液泵静脉输入,疗程为7~14 d。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除常规检测电解质、血常规以及治疗前后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外,着重观察患者:①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胃肠减压量:观察患者术后第1~4天胃肠减压引流量。③C反应蛋白测定:手术前及手术后第2、5及10天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④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患者于入院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2、5及10天清晨采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2 2组患者术后胃肠减压引流量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术后各时相的胃肠减压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2.3 2组患者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及血清TNF-α、IL-6及IL-8检测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清TNF-α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IL-8水平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同时间点上述4项指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5)。对照组上述前3项指标术后第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术后第5天所有指标开始明显下降,各时间点与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治疗组术后C反应蛋白及血清TNF-α水平逐渐下降,IL-6和IL-8水平在术后第2天先升高,自术后第5天开始则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3 讨论
腹部外伤术后患者胃肠道处于低氧、低灌流状态,引起其充血水肿,组织缺血,导致肠蠕动减慢和肠道的机械屏障受损;而后引起肠壁的通透性增加,肠腔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发生移位,导致不同程度肠麻痹的发生[6-7]。生长抑素系存在于人体胃肠道的激素之一,能够抑制体内许多脏器的生理功能,包括细胞增殖、腺体分泌、平滑肌收缩、神经传导等[8-10]。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生长抑素对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腹部损伤患者因其肠黏膜屏障受到损害[11],大量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由感染灶进入门静脉和淋巴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12-14]。其中细胞因子不仅是机体防御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抗感染应激的主要免疫调控网络,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导致复杂的级联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TNF-α是引起MODS的最重要前期因子[15-16]。前期因子TNF-α不但能诱导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8,使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激活吞噬细胞的功能,释放活性自由基、蛋白酶和水解酶,而且能引起前列腺环素类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白三烯、血栓素、NO等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17-18],形成“瀑布样效应”。其中TNF-α是最早升高的炎性介质,除了诱导自身基因的表达外,尚促进一系列其他细胞因子如IL-6、IL-8、IL-1β、PAF等的产生。因此,TNF-α、IL-6及IL-8是细菌感染的早期敏感指标,也是严重腹腔感染、SIRS、脓毒症和MODS预后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作为评价性指标[19-21]。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分泌蛋白,在各种炎症、发热、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等疾病中都可见其快速升高,其升高程度常与炎症及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22-2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C-反应蛋白、TNF-α、IL-6及IL-8水平于术后第2天增高,随后逐渐下降;治疗组术后第2天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下降,IL-6和IL-8水平增高,随后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围手术期应用生长抑素能有效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8的释放,且促使术后升高的炎性因子水平迅速恢复,抑制急性炎症反应。腹部损伤后会引起炎症细胞因子的增高,手术既是治疗措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内环境造成暂时的打击,因此造成对照组术后第2天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术前更高。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可通过有效减少胃肠道生理分泌量,加速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减轻胃肠道压力,改善血供和组织通透性;能有效降低应激状态、炎症反应等对机体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护和维持良好的机体内稳态,有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尽早的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通过下调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保护和维持良好的机体内稳态,使患者安全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