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浩, 谭春路, 李可洲.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2): 192-197. doi: 10.7507/1007-9424.20160050 复制
胰体尾切除术是治疗胰腺体尾部肿瘤、慢性炎症及创伤的常规术式,虽然近年胰体尾手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据报道小于5.0%,但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32%~57% [1],其中胰瘘是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文献[2-4]报道约为5.0%~40.0%,胰瘘可致局部或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如出血、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3],甚至需再次手术,住院时间延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150例因各种原因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探究分析胰体尾切除后引起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不同胰腺断面处理方法与术后胰瘘发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共181例因各种原因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手术记录等。纳入标准:所有接受胰体尾切除术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如结肠、胃等)或结合腹腔化疗、碘粒子植入等治疗的患者。
1.2 资料收集和筛选
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主诉、患病以来体重下降情况、饮酒史、吸烟史、手术史、既往病史及术前合并症、术前最近1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糖值、白蛋白值、血红蛋白值)、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肿块大小、主胰管直径)、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是否联合门静脉切除、淋巴结清扫范围、胰腺质地、血浆引流管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是否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或蛋白酶抑制剂、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病变部位、肿瘤性质及最大横径)、术后并发症情况(胰瘘及程度、出血、腹腔感染等)。
1.3 相关定义
胰瘘的定义依据国际胰瘘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Fistula,ISGPF)标准[5]:术后3 d但未超过3周,腹腔引流物的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达同期血清淀粉酶值3倍以上。胰瘘的严重程度分为A、B、C 3个级别,其中A级胰瘘指无临床腹腔感染征象,无需特殊治疗,通过逐步拔除术中安置的腹腔引流管即可达到治疗目的;B级胰瘘是指腹腔引流时间达3周以上或者伴有腹腔感染,需要进行抑制胰液分泌,控制感染,调整腹腔引流管位置等治疗的胰瘘;C级胰瘘指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或者出现败血症或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的胰瘘。将B级和C级胰瘘共同归为严重胰瘘。
依据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将研究涉及的部分定量资料进行如下分层:①年龄:≤65岁组和>65岁组;②患病以来体重下降情况:≤5 kg组和>5 kg组;③术前合并贫血:依据血红蛋白值分为正常组(男性血红蛋白值≥120 g/L,女性血红蛋白值≥110 g/L)和贫血组(男性血红蛋白值<120 g/L,女性血红蛋白值<110 g/L);④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依据血中白蛋白值分为低蛋白血症组(白蛋白≤35 g/L)和无低蛋白血症组(白蛋白>35 g/L);⑤主胰管直径:依据影像学检查分为≤3 mm组和>3 mm组;⑥血浆引流管数目:依据手术记录分为≤2根组和>2根组;⑦手术时间:依据麻醉记录分为≤3 h组和>3 h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对计量资料进行分层,对本研究收集的可能与胰瘘相关的分析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取P<0.05有统计学差异,评估回归模型。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特征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接受胰体尾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61例,女89例;年龄18~78岁。150例患者中,患病以来体重下降>5 kg者15例、有吸烟史43例、有饮酒史23例、有腹部手术史55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21例、术前合并贫血15例、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13例、主胰管直径>3 mm者39例、胰腺质地柔软70例,开腹手术136例,单纯腹腔镜术8例,手辅助腹腔镜术6例;其中行淋巴结清扫21例;保留脾脏者39例,联合脾脏切除者111例;关于胰腺断端处理,采用单纯应用切割闭合器(爱惜龙60,EC60)切除封闭断面15例,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切除封闭断面后用缝线加固77例,手工切除后用缝线封闭创面52例以及胰腺残端空肠吻合6例,手术时长>3 h者89例,术中输血8例,血浆引流管>2根9例,术后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130例,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86例。
2.2 病变性质
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良性病变85例,恶性肿瘤65例,其中包括囊腺瘤58例、胰腺腺癌30例、慢性胰腺炎1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9例。根据指南[6-7],本研究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归于恶性肿瘤。
2.3 术后情况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0% (54/150),术后住院时间为(9.1±6.2)d,再次手术率为2.7% (4/15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7% (52/150),B级和C级胰瘘的发生率为10.0% (15/150)。发生胰瘘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6±9.3)d,再次手术率为7.7% (4/52)。
2.4 引起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4.1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与肿块的病理类型、手术是否为腔镜、手术是否联合脾脏切除、胰腺断端的处理方式等因素无关(P>0.1),与术前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11)、手术时长(OR=2.182,P=0.033)、是否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OR=0.498,P=0.045)这3个因素相关,见表 1。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2。


2.4.2 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的危险因素
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与手术是否为腔镜、手术是否联合脾脏切除、胰腺断端的处理方式等因素无关(P>0.1),与肿瘤良恶性质(OR=4.125,P=0.020)、胰管直径是否增粗(OR=2.816,P=0.062)这2个因素相关,见表 3。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为恶性(OR=4.125,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4。


3 讨论
胰瘘被认为是胰腺手术最难防治的并发症,是胰体尾切除术最主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1-4]。本组病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0%,术后住院时间为(9.1±6.2)d,再次手术率为2.7%,依据国际胰瘘研究组制定的胰瘘标准[5],本组病例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7%,其中B级和C级严重胰瘘的发生率为10.0%,发生胰瘘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6±9.3)d,再次手术率为7.7%,可见胰瘘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再次手术的概率[5, 8]以及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这可能与胰瘘可继发腹腔大出血、腹腔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有关[3]。与其他胰腺手术相比,胰体尾切除术的术后胰瘘发生率不亚于手术难度更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因此,有必要探究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提供有效方法。
根据大量的研究[3, 10]结果,关于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非手术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两方面。
本研究结果提示,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为恶性(OR=4.125,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都是术后胰瘘发生的非手术相关因素,因此,对于术前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要警惕胰体尾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要加强患者营养治疗,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发生胰瘘,要警惕严重胰瘘发生的可能,积极观察,预防感染,预防胰瘘发展为严重胰瘘。此外,与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胰瘘相关的非手术相关因素还包括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等因素有关,其中胰腺质地越柔软,术后胰瘘的风险越大[1, 3]。或许与样本量等因素有关,这些非手术相关因素在本研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纳入多因素分析。在分析结果中需注意,虽然是否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OR=0.498,P=0.045)在多因素分析中并非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单因素分析中,其结果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OR=0.498,P=0.045),如乌司他丁等,可能会降低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关于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手术相关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胰腺断端的处理方法上,本研究探讨了常用的胰腺断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单纯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 切除封闭断面(15例),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切除封闭断面后用缝线加固(77例),手工切除后用缝线封闭创面(52例)以及胰腺残端空肠吻合(6例),结果显示,这4种方法分别对应的胰瘘发生率为40.0%、32.5%、34.6%、50.0%,严重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3.3%、6.5%、11.5%、33.3%,可见在这4种胰腺断面处理方法中,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切除封闭断面后用缝线加固术后胰瘘发生率及严重胰瘘发生率最低,而采用胰腺残端空肠吻合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尤其是严重胰瘘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胰腺残端空肠吻合如果发生胰瘘常受肠道细菌污染及胰酶激活有关,由于受样本偏差的影响,该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注意,目前文献[11-12]普遍认为,在胰腺断端处理中,需重视对胰腺断端中主胰管的处理,采取重点结扎或缝扎的方法可能会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关于切割闭合器的使用与手工切除缝合相比,尚不能证明其能有效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对于质地肥厚的残余胰腺运用切割闭合器需谨慎[4, 13-15]。关于胰腺残端空肠吻合是否适合胰体尾切除术尚存在较大争议[11, 16]。
此外,在手术相关可能因素中,本研究还探究了手术方式的选择,如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辅助手术的选择以及是否联合切除脾脏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17-21]报道结果相似。在研究中还发现,通过单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手术时间越长(OR=2.182,P=0.033)可能会增加术后胰瘘的风险。
综上所述,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难度虽远不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其术后胰瘘发生率更高[9],这种手术难度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对称提醒着胰腺外科医生需重视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胰瘘的预防,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如果肿瘤为恶性,术后严重胰瘘的风险较大。在预防术后胰瘘发生的方法中,需重视对胰腺残端的处理,目前处理方法众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各处理方法对预防术后胰瘘的有效性。
胰体尾切除术是治疗胰腺体尾部肿瘤、慢性炎症及创伤的常规术式,虽然近年胰体尾手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据报道小于5.0%,但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32%~57% [1],其中胰瘘是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文献[2-4]报道约为5.0%~40.0%,胰瘘可致局部或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如出血、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3],甚至需再次手术,住院时间延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150例因各种原因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探究分析胰体尾切除后引起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不同胰腺断面处理方法与术后胰瘘发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共181例因各种原因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手术记录等。纳入标准:所有接受胰体尾切除术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如结肠、胃等)或结合腹腔化疗、碘粒子植入等治疗的患者。
1.2 资料收集和筛选
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主诉、患病以来体重下降情况、饮酒史、吸烟史、手术史、既往病史及术前合并症、术前最近1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糖值、白蛋白值、血红蛋白值)、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肿块大小、主胰管直径)、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是否联合门静脉切除、淋巴结清扫范围、胰腺质地、血浆引流管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是否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或蛋白酶抑制剂、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病变部位、肿瘤性质及最大横径)、术后并发症情况(胰瘘及程度、出血、腹腔感染等)。
1.3 相关定义
胰瘘的定义依据国际胰瘘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Fistula,ISGPF)标准[5]:术后3 d但未超过3周,腹腔引流物的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达同期血清淀粉酶值3倍以上。胰瘘的严重程度分为A、B、C 3个级别,其中A级胰瘘指无临床腹腔感染征象,无需特殊治疗,通过逐步拔除术中安置的腹腔引流管即可达到治疗目的;B级胰瘘是指腹腔引流时间达3周以上或者伴有腹腔感染,需要进行抑制胰液分泌,控制感染,调整腹腔引流管位置等治疗的胰瘘;C级胰瘘指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或者出现败血症或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的胰瘘。将B级和C级胰瘘共同归为严重胰瘘。
依据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将研究涉及的部分定量资料进行如下分层:①年龄:≤65岁组和>65岁组;②患病以来体重下降情况:≤5 kg组和>5 kg组;③术前合并贫血:依据血红蛋白值分为正常组(男性血红蛋白值≥120 g/L,女性血红蛋白值≥110 g/L)和贫血组(男性血红蛋白值<120 g/L,女性血红蛋白值<110 g/L);④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依据血中白蛋白值分为低蛋白血症组(白蛋白≤35 g/L)和无低蛋白血症组(白蛋白>35 g/L);⑤主胰管直径:依据影像学检查分为≤3 mm组和>3 mm组;⑥血浆引流管数目:依据手术记录分为≤2根组和>2根组;⑦手术时间:依据麻醉记录分为≤3 h组和>3 h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对计量资料进行分层,对本研究收集的可能与胰瘘相关的分析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取P<0.05有统计学差异,评估回归模型。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特征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接受胰体尾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61例,女89例;年龄18~78岁。150例患者中,患病以来体重下降>5 kg者15例、有吸烟史43例、有饮酒史23例、有腹部手术史55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21例、术前合并贫血15例、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13例、主胰管直径>3 mm者39例、胰腺质地柔软70例,开腹手术136例,单纯腹腔镜术8例,手辅助腹腔镜术6例;其中行淋巴结清扫21例;保留脾脏者39例,联合脾脏切除者111例;关于胰腺断端处理,采用单纯应用切割闭合器(爱惜龙60,EC60)切除封闭断面15例,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切除封闭断面后用缝线加固77例,手工切除后用缝线封闭创面52例以及胰腺残端空肠吻合6例,手术时长>3 h者89例,术中输血8例,血浆引流管>2根9例,术后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130例,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86例。
2.2 病变性质
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良性病变85例,恶性肿瘤65例,其中包括囊腺瘤58例、胰腺腺癌30例、慢性胰腺炎1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9例。根据指南[6-7],本研究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归于恶性肿瘤。
2.3 术后情况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0% (54/150),术后住院时间为(9.1±6.2)d,再次手术率为2.7% (4/15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7% (52/150),B级和C级胰瘘的发生率为10.0% (15/150)。发生胰瘘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6±9.3)d,再次手术率为7.7% (4/52)。
2.4 引起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4.1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与肿块的病理类型、手术是否为腔镜、手术是否联合脾脏切除、胰腺断端的处理方式等因素无关(P>0.1),与术前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11)、手术时长(OR=2.182,P=0.033)、是否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OR=0.498,P=0.045)这3个因素相关,见表 1。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2。


2.4.2 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的危险因素
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与手术是否为腔镜、手术是否联合脾脏切除、胰腺断端的处理方式等因素无关(P>0.1),与肿瘤良恶性质(OR=4.125,P=0.020)、胰管直径是否增粗(OR=2.816,P=0.062)这2个因素相关,见表 3。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为恶性(OR=4.125,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 4。


3 讨论
胰瘘被认为是胰腺手术最难防治的并发症,是胰体尾切除术最主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1-4]。本组病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0%,术后住院时间为(9.1±6.2)d,再次手术率为2.7%,依据国际胰瘘研究组制定的胰瘘标准[5],本组病例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7%,其中B级和C级严重胰瘘的发生率为10.0%,发生胰瘘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6±9.3)d,再次手术率为7.7%,可见胰瘘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再次手术的概率[5, 8]以及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这可能与胰瘘可继发腹腔大出血、腹腔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有关[3]。与其他胰腺手术相比,胰体尾切除术的术后胰瘘发生率不亚于手术难度更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因此,有必要探究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提供有效方法。
根据大量的研究[3, 10]结果,关于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非手术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两方面。
本研究结果提示,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为恶性(OR=4.125,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都是术后胰瘘发生的非手术相关因素,因此,对于术前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要警惕胰体尾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要加强患者营养治疗,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发生胰瘘,要警惕严重胰瘘发生的可能,积极观察,预防感染,预防胰瘘发展为严重胰瘘。此外,与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胰瘘相关的非手术相关因素还包括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等因素有关,其中胰腺质地越柔软,术后胰瘘的风险越大[1, 3]。或许与样本量等因素有关,这些非手术相关因素在本研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纳入多因素分析。在分析结果中需注意,虽然是否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OR=0.498,P=0.045)在多因素分析中并非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单因素分析中,其结果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预防性使用蛋白酶抑制剂(OR=0.498,P=0.045),如乌司他丁等,可能会降低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关于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手术相关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胰腺断端的处理方法上,本研究探讨了常用的胰腺断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单纯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 切除封闭断面(15例),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切除封闭断面后用缝线加固(77例),手工切除后用缝线封闭创面(52例)以及胰腺残端空肠吻合(6例),结果显示,这4种方法分别对应的胰瘘发生率为40.0%、32.5%、34.6%、50.0%,严重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3.3%、6.5%、11.5%、33.3%,可见在这4种胰腺断面处理方法中,应用切割闭合器(EC60)切除封闭断面后用缝线加固术后胰瘘发生率及严重胰瘘发生率最低,而采用胰腺残端空肠吻合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尤其是严重胰瘘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胰腺残端空肠吻合如果发生胰瘘常受肠道细菌污染及胰酶激活有关,由于受样本偏差的影响,该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注意,目前文献[11-12]普遍认为,在胰腺断端处理中,需重视对胰腺断端中主胰管的处理,采取重点结扎或缝扎的方法可能会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关于切割闭合器的使用与手工切除缝合相比,尚不能证明其能有效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对于质地肥厚的残余胰腺运用切割闭合器需谨慎[4, 13-15]。关于胰腺残端空肠吻合是否适合胰体尾切除术尚存在较大争议[11, 16]。
此外,在手术相关可能因素中,本研究还探究了手术方式的选择,如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辅助手术的选择以及是否联合切除脾脏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17-21]报道结果相似。在研究中还发现,通过单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手术时间越长(OR=2.182,P=0.033)可能会增加术后胰瘘的风险。
综上所述,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难度虽远不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其术后胰瘘发生率更高[9],这种手术难度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对称提醒着胰腺外科医生需重视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胰瘘的预防,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如果肿瘤为恶性,术后严重胰瘘的风险较大。在预防术后胰瘘发生的方法中,需重视对胰腺残端的处理,目前处理方法众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各处理方法对预防术后胰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