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清春, 侯睿智, 李畅, 张贇鑫, 盖保东. 凝血机制异常致阑尾术后出血2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5): 534-534. doi: 10.7507/1007-9424.20160142 复制
病例资料 ①病例1,女,21岁。3 d前于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发现腹部肿胀,腹痛未缓解,2 d前再次行腹部手术(具体不详),术后症状仍未缓解并出现休克体征,急来我院,以“休克”收入ICU。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差,严重贫血貌,体温36.4 ℃,脉搏165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6/62 mm Hg (1 mm Hg=0.133 kPa)。腹尚软,全腹压痛,右侧腹部可见一范围约20 cm×20 cm皮肤肿胀,局部淤青,手术切口包扎完好,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余未见异常。入院辅助检查:WBC 29.04×109/L,中性粒细胞89.9%,RBC 1.23×1012/L,血红蛋白36.0 g/L;凝血酶原时间(PT)35.7 s,凝血酶原活动度(PA) 29.0%,PT比值2.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2.10。腹部超声示腹腔大量积液。全腹CT示肝周、脾周、腹腔、盆腔大量积液,右下腹皮下巨大血肿。入院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阑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给予扩容、输血、止血、纠正贫血、保护脏器功能、抗炎、支持对症治疗。因患者腹腔及腹壁大量出血,短期内行两次手术,出血部位不确定,再次手术风险极高,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行血管CT造影检查,但未发现明确出血部位。请血液科医生会诊,行血栓弹力图检查,提示为低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水平低,血小板减少。给予补充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恢复正常饮食,复查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基本正常,腹部彩超及CT示腹腔积液及腹壁血肿消褪、达临床治愈后出院。②病例2,女,11岁。缘于4 d前于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9 h切口出血,再次缝合切口后出血减少,但未停止,入院前1 d于当地医院输血800 mL及冷沉淀若干,病情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既往外伤后不易凝血,家属血友病史。入院查体:心率110次/min左右,血压120/80 mm Hg左右,腹部平坦,右下腹部见一长约3 cm手术切口,局部肿胀,渗血,压痛明显,伴反跳痛,无肌紧张,余未见异常。癫痫病史5年,曾于我院诊断为“右侧顶叶增生”,而未行系统治疗。入院辅助检查:RBC 3.42×109/L,血红蛋白96 g/L。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 、阑尾术后、癫痫。给予禁食水、肠外营养、输血、止血对症治疗,复查凝血常规:PT 14.7 s,PA 60.0%,INR 1.32,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72.5 s。请血液科医生会诊,行相关检查发现凝血因子Ⅷ缺乏,诊断为血友病A型明确。给予静脉滴注凝血因子Ⅷ治疗后切口出血停止,复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治愈出院。
讨论 阑尾切除术手术技巧及风险相对较低,虽多数外科医生均可实施,但术前仍应完善病史采集和对相关辅助检查的判定,明确有无手术禁忌证,完善术前准备,重视术中手术操作的规范性,以降低术后风险的发生。本组病例1患者术后症状未缓解、腹部肿胀加重、未明确病因即行二次手术,且二次手术中亦未发现病因,术后出现休克体征、腹腔内大量出血,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值得商榷;入我院后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追查病因,发现凝血机制严重异常,考虑不除外血液系统疾病或术中、术后大量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者多数是由于阑尾系膜结扎不牢、脱落或阑尾残端肿胀、荷包不理想所致,行二次手术多数能够发现并解决,短时间内不致于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此考虑可能性不大;患者既往无血液系统疾病,但复查凝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结果异常,详细追问病史,患者术前进食大量病死狗肉,因此考虑不除外不当进食所致凝血异常,导致术后出血。本组病例2为血友病家族史,术前未详细采集病史即行手术治疗,致术后持续渗血;考虑到下级医院医技水平所限,辅助检查的开展不够全面,但正因如此,更应重视病史采集的重要性,以便于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对应措施,降低医疗风险。临床上凝血机制异常患者行阑尾切除手术风险较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少数术前确诊患者积极给予围手术期治疗后行再行手术治疗,因此术后出现出血并发症相关报道极少;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发病隐匿,术前常规检查并不一定能够发现;亦不除外部分患者隐瞒病情的情况,因此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病例资料 ①病例1,女,21岁。3 d前于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发现腹部肿胀,腹痛未缓解,2 d前再次行腹部手术(具体不详),术后症状仍未缓解并出现休克体征,急来我院,以“休克”收入ICU。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差,严重贫血貌,体温36.4 ℃,脉搏165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6/62 mm Hg (1 mm Hg=0.133 kPa)。腹尚软,全腹压痛,右侧腹部可见一范围约20 cm×20 cm皮肤肿胀,局部淤青,手术切口包扎完好,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余未见异常。入院辅助检查:WBC 29.04×109/L,中性粒细胞89.9%,RBC 1.23×1012/L,血红蛋白36.0 g/L;凝血酶原时间(PT)35.7 s,凝血酶原活动度(PA) 29.0%,PT比值2.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2.10。腹部超声示腹腔大量积液。全腹CT示肝周、脾周、腹腔、盆腔大量积液,右下腹皮下巨大血肿。入院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阑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给予扩容、输血、止血、纠正贫血、保护脏器功能、抗炎、支持对症治疗。因患者腹腔及腹壁大量出血,短期内行两次手术,出血部位不确定,再次手术风险极高,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行血管CT造影检查,但未发现明确出血部位。请血液科医生会诊,行血栓弹力图检查,提示为低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水平低,血小板减少。给予补充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恢复正常饮食,复查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基本正常,腹部彩超及CT示腹腔积液及腹壁血肿消褪、达临床治愈后出院。②病例2,女,11岁。缘于4 d前于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9 h切口出血,再次缝合切口后出血减少,但未停止,入院前1 d于当地医院输血800 mL及冷沉淀若干,病情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既往外伤后不易凝血,家属血友病史。入院查体:心率110次/min左右,血压120/80 mm Hg左右,腹部平坦,右下腹部见一长约3 cm手术切口,局部肿胀,渗血,压痛明显,伴反跳痛,无肌紧张,余未见异常。癫痫病史5年,曾于我院诊断为“右侧顶叶增生”,而未行系统治疗。入院辅助检查:RBC 3.42×109/L,血红蛋白96 g/L。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 、阑尾术后、癫痫。给予禁食水、肠外营养、输血、止血对症治疗,复查凝血常规:PT 14.7 s,PA 60.0%,INR 1.32,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72.5 s。请血液科医生会诊,行相关检查发现凝血因子Ⅷ缺乏,诊断为血友病A型明确。给予静脉滴注凝血因子Ⅷ治疗后切口出血停止,复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治愈出院。
讨论 阑尾切除术手术技巧及风险相对较低,虽多数外科医生均可实施,但术前仍应完善病史采集和对相关辅助检查的判定,明确有无手术禁忌证,完善术前准备,重视术中手术操作的规范性,以降低术后风险的发生。本组病例1患者术后症状未缓解、腹部肿胀加重、未明确病因即行二次手术,且二次手术中亦未发现病因,术后出现休克体征、腹腔内大量出血,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值得商榷;入我院后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追查病因,发现凝血机制严重异常,考虑不除外血液系统疾病或术中、术后大量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者多数是由于阑尾系膜结扎不牢、脱落或阑尾残端肿胀、荷包不理想所致,行二次手术多数能够发现并解决,短时间内不致于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此考虑可能性不大;患者既往无血液系统疾病,但复查凝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结果异常,详细追问病史,患者术前进食大量病死狗肉,因此考虑不除外不当进食所致凝血异常,导致术后出血。本组病例2为血友病家族史,术前未详细采集病史即行手术治疗,致术后持续渗血;考虑到下级医院医技水平所限,辅助检查的开展不够全面,但正因如此,更应重视病史采集的重要性,以便于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对应措施,降低医疗风险。临床上凝血机制异常患者行阑尾切除手术风险较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少数术前确诊患者积极给予围手术期治疗后行再行手术治疗,因此术后出现出血并发症相关报道极少;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发病隐匿,术前常规检查并不一定能够发现;亦不除外部分患者隐瞒病情的情况,因此值得临床医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