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广权, 李乐, 陈华, 白雪巍, 王刚, 孔瑞, 谭宏涛, 孙备. 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疗效比较.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6): 658-662. doi: 10.7507/1007-9424.20160177 复制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实质和胰管发生进行性、不可逆的慢性炎症[1]。CP发病率较低,但约有90%的CP患者合并胰管结石(pancreatic ductal stones,PDS) [2-3],引起胰管梗阻、压力增高,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伴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诱发胰腺癌等严重后果[2]。单纯PDS患者常出现上腹疼痛等症状,临床表现相对单一,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手段缓解症状,如内科治疗不能缓解,多采取Partington术治疗[4-5]。而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患者常出现顽固性疼痛、梗阻性黄疸、消化道梗阻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内科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最终需外科手术干预[6-7]。外科治疗CP的目的有3个[8-9]:①缓解疼痛、解除压迫症状;②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③获取病理。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9例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因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行Beger或Frey术的患者;②术后病理学结果证实肿块性质为炎性肿块。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者;②身体状况差、不能行手术治疗者;③行急诊手术者;④因无胰头肿块,术前影像学检查示良恶性不定,术中超声、病理学检查怀疑恶性可能而行其他手术者。
1.2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患者均行2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且所有病例均排除胰头癌可能。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男女比为1.71 : 1.00;年龄26~68岁、 (46.6±5.8)岁;病程1~16年、 (7.5±2.3) 年。所有患者的肿块均位于胰头部,直径1.6~4.2 cm、 (3.5±1.2) cm;实性肿块9例,囊性肿块5例,囊实性肿块5例。PDS数量为3~16个/例、 (8.8±3.7) 个/例;直径0.9~1.8 cm、(1.4±0.3) cm;结石位于胰头部9例,位于胰颈部6例,位于胰体部7例,位于胰尾部6例。临床表现:间歇性上腹痛19例,黄疸4例,腹泻5例;合并糖尿病5例;既往有胆道疾病病史10例,有饮酒史8例,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者1例。9例行Beger术(Beger组),10例行Frey术 (Frey组)。
1.3 确诊标准
确诊标准包括[10]:①1种及1种以上影像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形态学改变;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改变;③典型上腹部疼痛或用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上腹疼痛、伴或不伴体质量减轻;④血清或尿胰酶水平异常,胰腺外分泌试验阳性;⑤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①或②任何一项,或者①或②疑似表现加③、④和⑤中任何2项即可以确诊;①或②任何一项疑似表现考虑为可疑患者。
1.4 手术
手术指征包括[11-13]:①顽固性腹痛,阿片类药物依赖或用量逐渐加大,严重影响正常生活;②胰管狭窄、合并PDS伴胰管梗阻;③因胰头肿块压迫或炎性反应导致的梗阻而引起的表现,包括胃肠道梗阻、梗阻性黄疸、胰管扩张及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方式包括Beger术及Frey术。
1.5 随访
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1日。门诊复诊方式包括每6个月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腹部CT及静脉采血(检测空腹血糖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如CA19-9等)。于第5年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缓解情况,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情况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可比性分析
Beger组和Frey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腹痛、黄疸及腹泻)、肿块直径、肿块性质、PDS数量、PDS直径及合并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且2组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施行。

2.2 围手术期情况和近期疗效
Bege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并发症发生率、3种并发症发生率(包括B级胰瘘、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长于(高于)Fre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术后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C级胰瘘发生,腹痛及黄疸全部缓解,黄疸患者术后胆红素全部降至正常。术后9~13 d发生B级胰瘘4例(Beger组3例,Frey组1例),2例通过充分引流后好转,另2例(Beger组)继发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术后11 d和12 d分别发生腹腔感染1例(Beger组),给予充分腹腔冲洗引流及静脉应用抗生素后好转;术后14 d发生胃排空障碍2例(Beger组),2例均经针灸及肠内营养支持后好转;术后12 d发生胆汁漏1例(Beger组),经充分引流后痊愈。

2.3 远期疗效
术后18例获访(Frey组有1例失访),随访率为94.7%。随访时间5~12年、 (8.6±2.5) 年。2组患者术后的5年疼痛缓解比例均为7/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术后第2、3年分别新发糖尿病1例(Beger组和Frey组各1例),术后第3、5年分别新发脂肪泻1例(Beger组和Frey组各1例),2组新发糖尿病及脂肪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患者,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胰酶制剂后均得到缓解。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PDS复发和癌变,无因腹痛或新发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需再次手术者。
3 讨论
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为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故一经确诊应及早治疗,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14-16]。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病因、缓解疼痛、通畅引流、治疗并发症等。针对CP的手术主要分为引流手术、切除手术及切除+引流联合手术三大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治疗CP成功的关键。
1960年,Partington等[17]对Puestow手术加以改进,在胰体处纵行切开主胰管,向左切开至胰尾端1 cm处,向右切开主胰管、副胰管至十二指肠1 cm处,再行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称为Partington术。其适用于胰腺萎缩、不合并有胰头部炎性包块且主胰管扩张直径≥7 mm的患者[18]。Partington术作为单纯引流手术,仅适用于CP合并PDS、胰管扩张的患者,即无胰头肿块的CP患者。Partington术与其他切除手术或切除+引流联合术式的手术适应证不同,故无可比性,因此本组并未纳入行Partington术的患者。
Beger术,亦称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此术式在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前方离断胰颈部,切除从门静脉左侧到十二指肠乳头前的部分胰腺,保留了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壁之间的小部分胰头组织及5~8 mm厚的钩突部,以保障十二指肠血供[19]。胰头肿块作为CP的始动因素[20-21],影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亦存在恶变可能,而Beger术能较为彻底地切除胰头组织,明显缓解腹痛,但可能会影响胆总管的血运,增加胆汁漏发生风险。本组有1例行Beger术的患者,术后12 d出现迟发性胆汁漏,通过充分引流后痊愈。因此,在术中除应注意避免胆管损伤外,亦应保护胆总管的血运。Beger术不切开胰管,但需行两个吻合,即胰头及胰颈两个断面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因而手术时间长于Frey术,其亦是Beger术总并发症率高于Frey术的原因。Beger术后发生3例B级胰瘘,1例经充分引流后好转,另2例继发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出现高热、寒颤、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经保守治疗均好转,但却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导致Bege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长于(高于) Frey组。该术式的优点为在保留胆道及胃肠道连续性的同时,切除了胰头部炎性肿块。
Frey等[22]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Frey术,Frey术在Partington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挖除主胰管浅侧水平的胰头部组织,纵行切开胰管,胰腺创面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此术式不离断胰颈部,相比Beger术操作更容易,但缓解梗阻的作用弱于Beger术,故有学者[23]认为Frey术是一种扩大的引流术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彻底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但该术式较复杂、并发症较多且破坏消化道连续性,而CP为良性疾病,有切除范围过大之嫌,不符合损伤控制理念,除难以鉴别良恶性的病例外,如今已较少使用[24-25]。
本组所有病例均行术中超声并做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原因有以下两点:①CP的胰头肿块易发生癌变,而行Beger/Frey术的患者限定于CP。对于术中病理发现癌变的患者,则需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故未纳入;②Frey术仅切除部分胰头组织,术中超声有助于判断肿块大小及范围,以及肿块与血管和胆管的关系,亦有助于明确取到术中胰头部病理组织。
从本组资料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均能明显缓解腹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远期治疗效果方面也有较好效果;但Frey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均明显优于Beger术。故针对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患者,应优先采取Frey术。需要注意的是,CP的病理学改变是不可逆的,手术只能减慢疾病的进展,延缓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出现的时间,而无法改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26]。本组两种术式均不能改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故对于糖尿病及脂肪泻的患者,术后仍需应用胰岛素、胰酶制剂等。此外,术后Beger组和Frey组均新发1例糖尿病和1例脂肪泻。总之,虽然Fery术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但CP是一种发病机理复杂、病因多变且临床表现复杂的疾病,患者病情不一,不可能有一种术式适用于所有患者。故应避免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CP的范围、有无合并PDS(结石数量、大小及位置)、是否合并肿块(肿块的部位、大小和性质)、主胰管结构异常狭窄或不规则扩张等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实质和胰管发生进行性、不可逆的慢性炎症[1]。CP发病率较低,但约有90%的CP患者合并胰管结石(pancreatic ductal stones,PDS) [2-3],引起胰管梗阻、压力增高,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伴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诱发胰腺癌等严重后果[2]。单纯PDS患者常出现上腹疼痛等症状,临床表现相对单一,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手段缓解症状,如内科治疗不能缓解,多采取Partington术治疗[4-5]。而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患者常出现顽固性疼痛、梗阻性黄疸、消化道梗阻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内科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最终需外科手术干预[6-7]。外科治疗CP的目的有3个[8-9]:①缓解疼痛、解除压迫症状;②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③获取病理。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9例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因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行Beger或Frey术的患者;②术后病理学结果证实肿块性质为炎性肿块。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者;②身体状况差、不能行手术治疗者;③行急诊手术者;④因无胰头肿块,术前影像学检查示良恶性不定,术中超声、病理学检查怀疑恶性可能而行其他手术者。
1.2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患者均行2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且所有病例均排除胰头癌可能。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男女比为1.71 : 1.00;年龄26~68岁、 (46.6±5.8)岁;病程1~16年、 (7.5±2.3) 年。所有患者的肿块均位于胰头部,直径1.6~4.2 cm、 (3.5±1.2) cm;实性肿块9例,囊性肿块5例,囊实性肿块5例。PDS数量为3~16个/例、 (8.8±3.7) 个/例;直径0.9~1.8 cm、(1.4±0.3) cm;结石位于胰头部9例,位于胰颈部6例,位于胰体部7例,位于胰尾部6例。临床表现:间歇性上腹痛19例,黄疸4例,腹泻5例;合并糖尿病5例;既往有胆道疾病病史10例,有饮酒史8例,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者1例。9例行Beger术(Beger组),10例行Frey术 (Frey组)。
1.3 确诊标准
确诊标准包括[10]:①1种及1种以上影像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形态学改变;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P特征性改变;③典型上腹部疼痛或用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上腹疼痛、伴或不伴体质量减轻;④血清或尿胰酶水平异常,胰腺外分泌试验阳性;⑤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①或②任何一项,或者①或②疑似表现加③、④和⑤中任何2项即可以确诊;①或②任何一项疑似表现考虑为可疑患者。
1.4 手术
手术指征包括[11-13]:①顽固性腹痛,阿片类药物依赖或用量逐渐加大,严重影响正常生活;②胰管狭窄、合并PDS伴胰管梗阻;③因胰头肿块压迫或炎性反应导致的梗阻而引起的表现,包括胃肠道梗阻、梗阻性黄疸、胰管扩张及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方式包括Beger术及Frey术。
1.5 随访
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1日。门诊复诊方式包括每6个月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腹部CT及静脉采血(检测空腹血糖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如CA19-9等)。于第5年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缓解情况,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情况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可比性分析
Beger组和Frey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腹痛、黄疸及腹泻)、肿块直径、肿块性质、PDS数量、PDS直径及合并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且2组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施行。

2.2 围手术期情况和近期疗效
Bege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并发症发生率、3种并发症发生率(包括B级胰瘘、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长于(高于)Fre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术后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C级胰瘘发生,腹痛及黄疸全部缓解,黄疸患者术后胆红素全部降至正常。术后9~13 d发生B级胰瘘4例(Beger组3例,Frey组1例),2例通过充分引流后好转,另2例(Beger组)继发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术后11 d和12 d分别发生腹腔感染1例(Beger组),给予充分腹腔冲洗引流及静脉应用抗生素后好转;术后14 d发生胃排空障碍2例(Beger组),2例均经针灸及肠内营养支持后好转;术后12 d发生胆汁漏1例(Beger组),经充分引流后痊愈。

2.3 远期疗效
术后18例获访(Frey组有1例失访),随访率为94.7%。随访时间5~12年、 (8.6±2.5) 年。2组患者术后的5年疼痛缓解比例均为7/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术后第2、3年分别新发糖尿病1例(Beger组和Frey组各1例),术后第3、5年分别新发脂肪泻1例(Beger组和Frey组各1例),2组新发糖尿病及脂肪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患者,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胰酶制剂后均得到缓解。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PDS复发和癌变,无因腹痛或新发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需再次手术者。
3 讨论
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为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故一经确诊应及早治疗,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14-16]。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病因、缓解疼痛、通畅引流、治疗并发症等。针对CP的手术主要分为引流手术、切除手术及切除+引流联合手术三大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治疗CP成功的关键。
1960年,Partington等[17]对Puestow手术加以改进,在胰体处纵行切开主胰管,向左切开至胰尾端1 cm处,向右切开主胰管、副胰管至十二指肠1 cm处,再行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称为Partington术。其适用于胰腺萎缩、不合并有胰头部炎性包块且主胰管扩张直径≥7 mm的患者[18]。Partington术作为单纯引流手术,仅适用于CP合并PDS、胰管扩张的患者,即无胰头肿块的CP患者。Partington术与其他切除手术或切除+引流联合术式的手术适应证不同,故无可比性,因此本组并未纳入行Partington术的患者。
Beger术,亦称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此术式在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前方离断胰颈部,切除从门静脉左侧到十二指肠乳头前的部分胰腺,保留了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壁之间的小部分胰头组织及5~8 mm厚的钩突部,以保障十二指肠血供[19]。胰头肿块作为CP的始动因素[20-21],影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亦存在恶变可能,而Beger术能较为彻底地切除胰头组织,明显缓解腹痛,但可能会影响胆总管的血运,增加胆汁漏发生风险。本组有1例行Beger术的患者,术后12 d出现迟发性胆汁漏,通过充分引流后痊愈。因此,在术中除应注意避免胆管损伤外,亦应保护胆总管的血运。Beger术不切开胰管,但需行两个吻合,即胰头及胰颈两个断面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因而手术时间长于Frey术,其亦是Beger术总并发症率高于Frey术的原因。Beger术后发生3例B级胰瘘,1例经充分引流后好转,另2例继发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出现高热、寒颤、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经保守治疗均好转,但却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导致Bege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长于(高于) Frey组。该术式的优点为在保留胆道及胃肠道连续性的同时,切除了胰头部炎性肿块。
Frey等[22]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Frey术,Frey术在Partington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挖除主胰管浅侧水平的胰头部组织,纵行切开胰管,胰腺创面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此术式不离断胰颈部,相比Beger术操作更容易,但缓解梗阻的作用弱于Beger术,故有学者[23]认为Frey术是一种扩大的引流术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彻底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但该术式较复杂、并发症较多且破坏消化道连续性,而CP为良性疾病,有切除范围过大之嫌,不符合损伤控制理念,除难以鉴别良恶性的病例外,如今已较少使用[24-25]。
本组所有病例均行术中超声并做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原因有以下两点:①CP的胰头肿块易发生癌变,而行Beger/Frey术的患者限定于CP。对于术中病理发现癌变的患者,则需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故未纳入;②Frey术仅切除部分胰头组织,术中超声有助于判断肿块大小及范围,以及肿块与血管和胆管的关系,亦有助于明确取到术中胰头部病理组织。
从本组资料结果可以看出,两种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均能明显缓解腹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远期治疗效果方面也有较好效果;但Frey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均明显优于Beger术。故针对慢性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合并PDS患者,应优先采取Frey术。需要注意的是,CP的病理学改变是不可逆的,手术只能减慢疾病的进展,延缓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出现的时间,而无法改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26]。本组两种术式均不能改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故对于糖尿病及脂肪泻的患者,术后仍需应用胰岛素、胰酶制剂等。此外,术后Beger组和Frey组均新发1例糖尿病和1例脂肪泻。总之,虽然Fery术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但CP是一种发病机理复杂、病因多变且临床表现复杂的疾病,患者病情不一,不可能有一种术式适用于所有患者。故应避免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CP的范围、有无合并PDS(结石数量、大小及位置)、是否合并肿块(肿块的部位、大小和性质)、主胰管结构异常狭窄或不规则扩张等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