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曲心宇, 胡孝海, 刘君, 刘宏霞, 龚宇锋. 血清TGF-β1和IL-23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7): 818-821. doi: 10.7507/1007-9424.20160214 复制
胃癌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WHO资料[1-2]报道,胃癌在男性中位居高发癌症的第4位,女性为第5位,我国每年胃癌的新发病例近60万左右,致死率高居恶性肿瘤首位。转移与侵袭为胃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3-5],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依赖胃镜、钡餐等辅助检查,检出率相对较低,因此贻误了治疗的时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6-8]发现, 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白介素-23(IL-23)源于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及B细胞,具有抗肿瘤、抗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67例胃溃疡及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了慢性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中TGF-β1和IL-23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GF-β1和IL-23在胃癌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3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胃癌组)、同期184例经X线钡餐检查/部分病例进一步经胃镜明确诊断为慢性胃溃疡患者(胃溃疡组)以及同期58例健康体检人群(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胃癌组83例患者中男66例,女17例;年龄(49.6±5.6)岁(38~69岁);参照2010卫生部颁布的相关诊断标准(ws316-2010)[9],TNM分期为Ⅰ~Ⅱ期19例,Ⅲ期40例,Ⅳ期24例;高-中分化51例,低分化32例;有淋巴结转移30例,无淋巴结转移53例;50例癌肿直径< 5 cm,33例癌肿直径≥5 cm;癌肿位置:贲门及胃底22例,胃体20例,幽门及胃窦41例。胃溃疡组184例患者中男142例,女42例;年龄(50.4±6.2)岁(37~71岁)。正常对照组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48.9±5.9)岁(35~67岁)。3组研究对象在年龄(F=1.54,P=0.21)和性别构成(χ2=2.28,P=0.32)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遵循自愿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胃癌组所有研究对象取血均在术前,排除术前有化疗、放疗及其他抗癌治疗史患者。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GF-β1和IL-23水平;TGF-β1试剂由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L-23试剂由依科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酶标仪为芬兰雷勃Multiskan MK2,根据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定量,标准曲线要求r≥0.9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两组均值比较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改良t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3组血清TGF-β1和IL-23水平检测结果
3组间血清TGF-β1和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癌组血清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胃溃疡组比较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IL-23水平对照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胃癌不同病理参数TGF-β1和IL-23水平差异比较结果
2.2.1 TGF-β1
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比较,Ⅰ~Ⅱ期、Ⅲ期、Ⅳ期血清TGF-β1水平依次升高,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高-中分化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肿瘤直径以及不同位置肿瘤间血清TGF-β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2.2 IL-23
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比较,Ⅰ~Ⅱ期血清IL-23水平高于Ⅲ期及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不同癌肿直径以及不同癌肿位置间血清IL-2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9]统计,全球范围内因癌症致死的患者中胃癌占8%,位居各类癌症之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胃癌普遍高发,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早期胃癌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晚期胃癌多浸润、转移,疗效差、生存率较低。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结果[10-13],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也是造成治疗无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多种细胞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TGF-β1属于二聚多肽类生长因子,由细胞自分泌及旁分泌方式产生,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3,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间质合成纤维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14],近年研究[15-16]发现,TGF-β1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TGF-β1可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本研究数据显示,在胃癌组TGF-β1血清浓度出现大幅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胃溃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胃溃疡组比较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胃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转移与否均有关,随着胃癌的TNM分期升高、在低分化胃癌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其血清TGF-β1水平相对较高(P < 0.05)。有研究[17]显示:TGF-β1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直接关系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分解有关,可促进肿瘤的增殖、分化。这一途径主要通过对细胞穿透基底膜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的调节实现的[18-20]。TGF-β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进一步抑制机体NK细胞活性,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血清TGF-β1浓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胃癌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提示,胃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与肿瘤大小以及肿瘤位置并无关联(P > 0.05)。
IL-23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中,主要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其免疫调节的生物学效应。在本研究中,正常对照组、胃溃疡组以及胃癌组血清IL-23浓度依次升高,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L-23为一类多功能促炎因子,参与慢性炎症过程。在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方面,IL-23的作用较为复杂,既往有研究表明,IL-23对肿瘤细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增加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及转移[21-23];另一方面动物实验[24]也显示,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可增强IL-23P19转录以及IL-23的产生,在IL-23过表达的情况下,促进IL-17的产生,IL-17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IL-23与IL-17有一定的抗癌作用[25]。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L-23水平在Ⅰ~Ⅱ期胃癌患者高于Ⅲ期及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不同肿瘤直径以及不同肿瘤位置的胃癌其血清IL-2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L-23对胃癌的临床意义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TGF-β1和IL-23在判定胃癌的TNM分期和恶性程度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胃癌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WHO资料[1-2]报道,胃癌在男性中位居高发癌症的第4位,女性为第5位,我国每年胃癌的新发病例近60万左右,致死率高居恶性肿瘤首位。转移与侵袭为胃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3-5],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依赖胃镜、钡餐等辅助检查,检出率相对较低,因此贻误了治疗的时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6-8]发现, 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白介素-23(IL-23)源于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及B细胞,具有抗肿瘤、抗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67例胃溃疡及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了慢性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中TGF-β1和IL-23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GF-β1和IL-23在胃癌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3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胃癌组)、同期184例经X线钡餐检查/部分病例进一步经胃镜明确诊断为慢性胃溃疡患者(胃溃疡组)以及同期58例健康体检人群(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胃癌组83例患者中男66例,女17例;年龄(49.6±5.6)岁(38~69岁);参照2010卫生部颁布的相关诊断标准(ws316-2010)[9],TNM分期为Ⅰ~Ⅱ期19例,Ⅲ期40例,Ⅳ期24例;高-中分化51例,低分化32例;有淋巴结转移30例,无淋巴结转移53例;50例癌肿直径< 5 cm,33例癌肿直径≥5 cm;癌肿位置:贲门及胃底22例,胃体20例,幽门及胃窦41例。胃溃疡组184例患者中男142例,女42例;年龄(50.4±6.2)岁(37~71岁)。正常对照组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48.9±5.9)岁(35~67岁)。3组研究对象在年龄(F=1.54,P=0.21)和性别构成(χ2=2.28,P=0.32)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遵循自愿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胃癌组所有研究对象取血均在术前,排除术前有化疗、放疗及其他抗癌治疗史患者。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GF-β1和IL-23水平;TGF-β1试剂由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L-23试剂由依科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酶标仪为芬兰雷勃Multiskan MK2,根据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定量,标准曲线要求r≥0.9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两组均值比较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改良t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3组血清TGF-β1和IL-23水平检测结果
3组间血清TGF-β1和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癌组血清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胃溃疡组比较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IL-23水平对照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胃癌不同病理参数TGF-β1和IL-23水平差异比较结果
2.2.1 TGF-β1
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比较,Ⅰ~Ⅱ期、Ⅲ期、Ⅳ期血清TGF-β1水平依次升高,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高-中分化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肿瘤直径以及不同位置肿瘤间血清TGF-β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2.2.2 IL-23
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比较,Ⅰ~Ⅱ期血清IL-23水平高于Ⅲ期及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不同癌肿直径以及不同癌肿位置间血清IL-2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9]统计,全球范围内因癌症致死的患者中胃癌占8%,位居各类癌症之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胃癌普遍高发,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早期胃癌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晚期胃癌多浸润、转移,疗效差、生存率较低。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结果[10-13],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也是造成治疗无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多种细胞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TGF-β1属于二聚多肽类生长因子,由细胞自分泌及旁分泌方式产生,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3,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间质合成纤维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14],近年研究[15-16]发现,TGF-β1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TGF-β1可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本研究数据显示,在胃癌组TGF-β1血清浓度出现大幅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胃溃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胃溃疡组比较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胃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转移与否均有关,随着胃癌的TNM分期升高、在低分化胃癌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其血清TGF-β1水平相对较高(P < 0.05)。有研究[17]显示:TGF-β1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直接关系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分解有关,可促进肿瘤的增殖、分化。这一途径主要通过对细胞穿透基底膜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的调节实现的[18-20]。TGF-β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进一步抑制机体NK细胞活性,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血清TGF-β1浓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胃癌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提示,胃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与肿瘤大小以及肿瘤位置并无关联(P > 0.05)。
IL-23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中,主要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其免疫调节的生物学效应。在本研究中,正常对照组、胃溃疡组以及胃癌组血清IL-23浓度依次升高,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L-23为一类多功能促炎因子,参与慢性炎症过程。在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方面,IL-23的作用较为复杂,既往有研究表明,IL-23对肿瘤细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增加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及转移[21-23];另一方面动物实验[24]也显示,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可增强IL-23P19转录以及IL-23的产生,在IL-23过表达的情况下,促进IL-17的产生,IL-17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IL-23与IL-17有一定的抗癌作用[25]。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L-23水平在Ⅰ~Ⅱ期胃癌患者高于Ⅲ期及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不同肿瘤直径以及不同肿瘤位置的胃癌其血清IL-2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L-23对胃癌的临床意义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TGF-β1和IL-23在判定胃癌的TNM分期和恶性程度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