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齐艳, 郑兴菊, 曲亚莉, 黄子星, 宋彬. 双能量CT扫描技术在肝脏的应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7): 876-879. doi: 10.7507/1007-9424.20160229 复制
双能量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利用物质在不同能量级别下对X线衰减不同的原理,采用两种不同管电压对被检物质进行扫描,进而获得该物质在两种不同能量级别的扫描信息。由于DECT扫描的原始数据经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可获得各种衍生图像,如虚拟单能谱图像、虚拟平扫、碘图等,因此DECT能提供比常规CT更多的成像参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现就DE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肝脏的应用展开综述。
1 DE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通常情况下,医用X线光子能量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发生X线能量的衰减,其中高密度物质如钙、骨骼、碘对比剂等主要通过光电效应衰减X线能量,而软组织则主要为康普顿效应[2]。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由多种不同的基本元素按不同的比例混合组成,如碳、氢、氧、氮、磷、钙等,因此,不同组织在同一X线能量级别下的衰减系数不同,而同种组织在不同X线能量级别下的衰减系数亦不相同。DECT将低能X线射线(如80 kV的射线)投照于含碘物质时,穿透的射线较少,吸收的射线较多,CT值较高,而将高能X线射线(如140 kV的射线)投照于含碘物质时,穿透的射线较多,吸收的射线较少,CT值较低[3]。钙原子在上述两种能量射线照射时CT值变化较小,因而可区别碘与钙两种物质。
目前DECT主要有3种模式:① 双源DECT [4],采用2个X线球管及2组相对应的探测器,其中2个球管以90°或以上偏离旋转,并以不同的管电压进行扫描,管电压可为80 kVp(或100)/140 kVp。② 快速千伏电压转换DECT,1个X线球管,1组探测器及数据采集系统,扫描时2种高低管电压在0.5 ms内瞬时切换[5]。③ 双层探测器DECT,具有1个X线球管以及1个经改装后的双层探测器,双层探测器分别接受高、低能衰减数据[6]。
2 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的应用
2.1 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
2.1.1 病灶的检测
在临床工作中,肝脏富血供或乏血供病变的检出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脂肪肝背景下对病灶的检出。几项临床及实验研究[7-9]显示,低kVp的DECT扫描通过增加肝脏-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提高病变在动脉期的检出率,但有学者[8]提出,低kVp CT扫描虽然提高了富血供病变检出的敏感性,但会降低图像的客观质量。此外,Lv等[10]研究表明,能谱CT40-70Kev的单能量成像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且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DECT图像后处理过程对病变检出率的影响:Hur等[11]的研究表明,与120 kVp、滤波反投影的标准技术相比,低管电压、中间管电流及图像空间的迭代重建CT技术有助于提高较瘦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动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的CNR,且辐射剂量更低。Kim等[12]的研究显示,与标准线性混合图像(权重因子为0.3)比较,权重因子高于0.5的线性混合图像和具有一定宽度的非线性混合图像能提高病变-肝脏的CNR。
虚拟平扫不会影响病灶的检出率,因此可以替代真正的CT平扫[13],但De Cecco等[14]则认为,由于DECT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技术可能仅适用于体质量指数较低的患者。此外,Tian等[15]的研究结果显示,动脉及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的质量和对病灶的检出率与真正的平扫类似,不同的是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对转移病灶的显示更加清楚。因此,该研究认为,对于肝脏转移病灶的诊断,动脉期虚拟平扫可替代真实的CT平扫。
2.1.2 肝内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目前仍是影像诊断学上的难题。DECT已被证实在肝脏病变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Wang等[16]的研究表明,门静脉期DECT光谱曲线的定量分析可用于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多项研究[17-19]表明,对DECT扫描后在碘图上测得的含碘值进行分析分别有助于提高鉴别坏死性HCC与肝脓肿、HCC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准确率。联合快速电压转换能谱CT扫描的标准化碘浓度值与病灶-正常实质碘浓度比值或许可以提高小肝血管瘤与小的HCC鉴别的敏感性[20]。在碘图上测定 门静脉内栓子的碘含量,结果显示癌栓的碘含量明显高于血栓,因此,该方法可能有助于鉴别门静脉内栓子的性质[21]。另有研究[22]表明,双能量CT能够较准确地测量肝脏脂肪含量,且在肝内无铁质沉积的情况下,DECT有助于区分肝内局灶性脂肪浸润灶和其他低密度病变。
2.1.3 病变分期
低能量虚拟单色谱图像和碘图可以使明显强化的病变变得显而易见,如富血供转移灶(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此外碘图图像有助于检测乏血供转移灶,即使是脂肪肝患者。因此,DECT或许有助于病变的分期。
2.1.4 病变治疗反应的评估
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行局部治疗后(如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术、靶向化疗等),由于消融范围内的出血、坏死、水肿等,使病变消融后的改变与复发灶的鉴别变得极其困难,导致后期应用影像监测方法检测残留/复发性疾病极具挑战性。Lee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DECT的虚拟平扫图像可以替代真正的CT平扫图像对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无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史)的消融区域进行评估,与线性混合图像比较,DECT的碘图具有良好的内部同质性、锐利的边界,使得消融区域更明显;与标准图像比较,碘图上病变-肝脏的CNR较高,更有助于检测残余肿瘤。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HCC患者用影像学方法进行随访复查时,碘油沉积造成的射束硬化伪影导致对肿瘤内碘油缺失区域性质的判断极为困难[24]。用能谱CT测量不同区域、不同期相的碘浓度变化情况,以期判断碘油缺失区的性质,最后结果显示能谱CT对碘含量变化的评估可提高HCC患者TACE治疗后的CT随访价值[24]。用DECT碘图评价HCC经TACE术后的复发情况,在显示残留HCC上可与常规肝脏CT相媲美,且其辐射剂量更低[25]。Dai等[26]的研究通过测量DECT容积碘摄取量的变化来评估HCC患者对索拉非尼的治疗反应,结果认为测量DECT容积碘摄取量,可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其结果与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目前的评价标准一致。
2.2 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弥漫性疾病的应用
2.2.1 肝脏脂肪含量的测定
几项体模及临床研究[27-29]认为,双能量CT可较准确地评价肝脏脂肪含量及程度,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脂肪肝定量诊断方法。在肝脏铁沉积及对比剂存在的背景下,常规CT扫描难以准确地评价肝脏的脂肪含量。而DECT铁特异性3种物质分离算法的体模研究显示,即使肝内存在铁和碘对比剂,DECT仍能较准确地评价肝脏的脂肪含量[30]。对于肝脏脂肪变性,Sun等[31]的研究结果显示,能谱CT成像的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明显相关,且与T1加权双回波磁共振成像及1H-MRS获得的结果一样有效。还有研究[22]对肝脏在140 kVp及80 kVp扫描下的衰减值变化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提示衰减值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衰减差值 > 10时为肝脏脂肪浸润的独特表现,因此认为在肝脏铁含量无增加的情况下,双能量CT或许有助于鉴别肝内局灶性脂肪浸润灶和低密度肿瘤或其他病变。
2.2.2 肝脏铁含量的测定
Fischer等[32]的研究表明,通过DECT铁特异性3种物质分解算法获得的虚拟铁含量图像可较精确地定量肝脏铁含量,且其结果受正常肝脏组织及肝内脂肪组织的影响可以被忽略。有学者[33]建立铁超负荷兔模型,其研究结果显示,DECT中的虚拟铁含量有准确量化和分层肝铁蓄积的潜能,且其另外一项临床研究[34]表明该方法在准确评估及分层有临床意义的肝脏铁蓄积上有一定的潜能,其诊断效能与磁共振成像相似。
在血色病患者肝内铁质沉积评价的相关研究中,有结果[35]表明,与血清铁蛋白浓度相比,DECT的结果与肝脏化学铁测量更具相关性,而血清铁蛋白浓度在血色病中可能表现正常,也可能由于滥用乙醇和肝坏死而升高,但这些因素不会影响CT检查结果,且其研究认为,DECT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可替代肝活检的测量肝铁浓度的手段,如原发性血色病患者和其他可能的铁超负荷的状态。
2.2.3 肝纤维化的应用
肝纤维化程度评估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极具临床意义。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是肝活检,但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其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无创、准确的方法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基于影像的磁共振弹性成像(MRE)、超声弹性成像(USE)等肝纤维化分期技术应运而生,但由于成本高,患者依从性差,重复性低和准确性不高等缺点的存在,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而Lamb等[36]的研究利用“多种物质分解”算法与生物学驱动假说的结合对肝纤维化患者进行分层,结果显示每位患者的纤维化评分与纤维化严重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因此认为对目前临床实践和应用,DECT成像评估肝纤维化分期起到补充和加强的作用。
2.2.4 肝硬变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DECT在肝硬变的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肝硬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等方面。① 肝叶间血供差异的测定:丁贺宇等[37]测量肝脏正常者与肝硬变者感兴趣区的含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结果显示,肝硬变组门静脉供血比例较对照组减少,肝动脉供血比例增加,而尾状叶的血流动力学未见明显变化,上述改变与肝硬变病理特征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尾状叶的双侧肝动脉、门静脉供血特征一致。② 肝硬变血供的特点及肝功能损害程度的评价:Lv等[38]的研究显示,对照组门静脉期碘浓度高于肝硬变组,Child-Pugh C级肝硬变肝动脉期碘浓度较A、B级有所增高,从对照组到肝硬变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各组感兴趣区的肝动脉碘分数(arterial iodine fraction,AIF)随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增高,提示随着肝硬变程度的加重,门静脉血流量有所减少,而肝动脉对肝脏的供血量逐渐增加。Zhao等[39]认为,由于A IF可以反映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且与Child-Pugh分级等级相关,因此作为一项量化参数,AIF有助于预测肝硬变肝血流动力学。③ 预测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风险:张军等[40]通过测量正常组、出血组及未出血组门静脉期肝左、右及尾状叶的碘浓度和胃冠状静脉直径,并应用方差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各个值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联合肝右叶碘浓度与胃冠状静脉直径对肝硬变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断率较高,提示联合诊断在早期筛选出肝硬变门静脉高压患者中即将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有一定的潜能。
3 双能量CT的局限性
目前,DECT的临床运用仍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DECT在肝脏方面的大多数应用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② 在多样的DECT后处理图像上测得的CT值仍需要验证;③ 由于伪影、物质分离的不准确性,DECT扫描应用于体积较大的患者时,其价值受限;④ 大量的图像集将影响放射诊断工作的流程。
综上所述,DECT扫描技术是一项崭新的、振奋人心的CT扫描技术。它可以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行局部治疗后复发灶的检出率,有助于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及恶性病变的分期,且其可较准确地定量肝脏铁和脂肪含量,间接测量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并学习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影像上的适应证、技术优势及局限性等知识,以期提高CT扫描技术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双能量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利用物质在不同能量级别下对X线衰减不同的原理,采用两种不同管电压对被检物质进行扫描,进而获得该物质在两种不同能量级别的扫描信息。由于DECT扫描的原始数据经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可获得各种衍生图像,如虚拟单能谱图像、虚拟平扫、碘图等,因此DECT能提供比常规CT更多的成像参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现就DE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肝脏的应用展开综述。
1 DE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通常情况下,医用X线光子能量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发生X线能量的衰减,其中高密度物质如钙、骨骼、碘对比剂等主要通过光电效应衰减X线能量,而软组织则主要为康普顿效应[2]。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由多种不同的基本元素按不同的比例混合组成,如碳、氢、氧、氮、磷、钙等,因此,不同组织在同一X线能量级别下的衰减系数不同,而同种组织在不同X线能量级别下的衰减系数亦不相同。DECT将低能X线射线(如80 kV的射线)投照于含碘物质时,穿透的射线较少,吸收的射线较多,CT值较高,而将高能X线射线(如140 kV的射线)投照于含碘物质时,穿透的射线较多,吸收的射线较少,CT值较低[3]。钙原子在上述两种能量射线照射时CT值变化较小,因而可区别碘与钙两种物质。
目前DECT主要有3种模式:① 双源DECT [4],采用2个X线球管及2组相对应的探测器,其中2个球管以90°或以上偏离旋转,并以不同的管电压进行扫描,管电压可为80 kVp(或100)/140 kVp。② 快速千伏电压转换DECT,1个X线球管,1组探测器及数据采集系统,扫描时2种高低管电压在0.5 ms内瞬时切换[5]。③ 双层探测器DECT,具有1个X线球管以及1个经改装后的双层探测器,双层探测器分别接受高、低能衰减数据[6]。
2 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的应用
2.1 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
2.1.1 病灶的检测
在临床工作中,肝脏富血供或乏血供病变的检出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脂肪肝背景下对病灶的检出。几项临床及实验研究[7-9]显示,低kVp的DECT扫描通过增加肝脏-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提高病变在动脉期的检出率,但有学者[8]提出,低kVp CT扫描虽然提高了富血供病变检出的敏感性,但会降低图像的客观质量。此外,Lv等[10]研究表明,能谱CT40-70Kev的单能量成像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且不会降低图像质量。
DECT图像后处理过程对病变检出率的影响:Hur等[11]的研究表明,与120 kVp、滤波反投影的标准技术相比,低管电压、中间管电流及图像空间的迭代重建CT技术有助于提高较瘦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动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的CNR,且辐射剂量更低。Kim等[12]的研究显示,与标准线性混合图像(权重因子为0.3)比较,权重因子高于0.5的线性混合图像和具有一定宽度的非线性混合图像能提高病变-肝脏的CNR。
虚拟平扫不会影响病灶的检出率,因此可以替代真正的CT平扫[13],但De Cecco等[14]则认为,由于DECT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技术可能仅适用于体质量指数较低的患者。此外,Tian等[15]的研究结果显示,动脉及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的质量和对病灶的检出率与真正的平扫类似,不同的是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对转移病灶的显示更加清楚。因此,该研究认为,对于肝脏转移病灶的诊断,动脉期虚拟平扫可替代真实的CT平扫。
2.1.2 肝内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目前仍是影像诊断学上的难题。DECT已被证实在肝脏病变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Wang等[16]的研究表明,门静脉期DECT光谱曲线的定量分析可用于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多项研究[17-19]表明,对DECT扫描后在碘图上测得的含碘值进行分析分别有助于提高鉴别坏死性HCC与肝脓肿、HCC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准确率。联合快速电压转换能谱CT扫描的标准化碘浓度值与病灶-正常实质碘浓度比值或许可以提高小肝血管瘤与小的HCC鉴别的敏感性[20]。在碘图上测定 门静脉内栓子的碘含量,结果显示癌栓的碘含量明显高于血栓,因此,该方法可能有助于鉴别门静脉内栓子的性质[21]。另有研究[22]表明,双能量CT能够较准确地测量肝脏脂肪含量,且在肝内无铁质沉积的情况下,DECT有助于区分肝内局灶性脂肪浸润灶和其他低密度病变。
2.1.3 病变分期
低能量虚拟单色谱图像和碘图可以使明显强化的病变变得显而易见,如富血供转移灶(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此外碘图图像有助于检测乏血供转移灶,即使是脂肪肝患者。因此,DECT或许有助于病变的分期。
2.1.4 病变治疗反应的评估
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行局部治疗后(如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术、靶向化疗等),由于消融范围内的出血、坏死、水肿等,使病变消融后的改变与复发灶的鉴别变得极其困难,导致后期应用影像监测方法检测残留/复发性疾病极具挑战性。Lee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DECT的虚拟平扫图像可以替代真正的CT平扫图像对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无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史)的消融区域进行评估,与线性混合图像比较,DECT的碘图具有良好的内部同质性、锐利的边界,使得消融区域更明显;与标准图像比较,碘图上病变-肝脏的CNR较高,更有助于检测残余肿瘤。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HCC患者用影像学方法进行随访复查时,碘油沉积造成的射束硬化伪影导致对肿瘤内碘油缺失区域性质的判断极为困难[24]。用能谱CT测量不同区域、不同期相的碘浓度变化情况,以期判断碘油缺失区的性质,最后结果显示能谱CT对碘含量变化的评估可提高HCC患者TACE治疗后的CT随访价值[24]。用DECT碘图评价HCC经TACE术后的复发情况,在显示残留HCC上可与常规肝脏CT相媲美,且其辐射剂量更低[25]。Dai等[26]的研究通过测量DECT容积碘摄取量的变化来评估HCC患者对索拉非尼的治疗反应,结果认为测量DECT容积碘摄取量,可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其结果与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目前的评价标准一致。
2.2 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弥漫性疾病的应用
2.2.1 肝脏脂肪含量的测定
几项体模及临床研究[27-29]认为,双能量CT可较准确地评价肝脏脂肪含量及程度,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脂肪肝定量诊断方法。在肝脏铁沉积及对比剂存在的背景下,常规CT扫描难以准确地评价肝脏的脂肪含量。而DECT铁特异性3种物质分离算法的体模研究显示,即使肝内存在铁和碘对比剂,DECT仍能较准确地评价肝脏的脂肪含量[30]。对于肝脏脂肪变性,Sun等[31]的研究结果显示,能谱CT成像的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明显相关,且与T1加权双回波磁共振成像及1H-MRS获得的结果一样有效。还有研究[22]对肝脏在140 kVp及80 kVp扫描下的衰减值变化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提示衰减值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衰减差值 > 10时为肝脏脂肪浸润的独特表现,因此认为在肝脏铁含量无增加的情况下,双能量CT或许有助于鉴别肝内局灶性脂肪浸润灶和低密度肿瘤或其他病变。
2.2.2 肝脏铁含量的测定
Fischer等[32]的研究表明,通过DECT铁特异性3种物质分解算法获得的虚拟铁含量图像可较精确地定量肝脏铁含量,且其结果受正常肝脏组织及肝内脂肪组织的影响可以被忽略。有学者[33]建立铁超负荷兔模型,其研究结果显示,DECT中的虚拟铁含量有准确量化和分层肝铁蓄积的潜能,且其另外一项临床研究[34]表明该方法在准确评估及分层有临床意义的肝脏铁蓄积上有一定的潜能,其诊断效能与磁共振成像相似。
在血色病患者肝内铁质沉积评价的相关研究中,有结果[35]表明,与血清铁蛋白浓度相比,DECT的结果与肝脏化学铁测量更具相关性,而血清铁蛋白浓度在血色病中可能表现正常,也可能由于滥用乙醇和肝坏死而升高,但这些因素不会影响CT检查结果,且其研究认为,DECT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可替代肝活检的测量肝铁浓度的手段,如原发性血色病患者和其他可能的铁超负荷的状态。
2.2.3 肝纤维化的应用
肝纤维化程度评估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极具临床意义。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是肝活检,但该方法为有创性检查,其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无创、准确的方法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基于影像的磁共振弹性成像(MRE)、超声弹性成像(USE)等肝纤维化分期技术应运而生,但由于成本高,患者依从性差,重复性低和准确性不高等缺点的存在,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而Lamb等[36]的研究利用“多种物质分解”算法与生物学驱动假说的结合对肝纤维化患者进行分层,结果显示每位患者的纤维化评分与纤维化严重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因此认为对目前临床实践和应用,DECT成像评估肝纤维化分期起到补充和加强的作用。
2.2.4 肝硬变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DECT在肝硬变的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肝硬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等方面。① 肝叶间血供差异的测定:丁贺宇等[37]测量肝脏正常者与肝硬变者感兴趣区的含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结果显示,肝硬变组门静脉供血比例较对照组减少,肝动脉供血比例增加,而尾状叶的血流动力学未见明显变化,上述改变与肝硬变病理特征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尾状叶的双侧肝动脉、门静脉供血特征一致。② 肝硬变血供的特点及肝功能损害程度的评价:Lv等[38]的研究显示,对照组门静脉期碘浓度高于肝硬变组,Child-Pugh C级肝硬变肝动脉期碘浓度较A、B级有所增高,从对照组到肝硬变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各组感兴趣区的肝动脉碘分数(arterial iodine fraction,AIF)随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增高,提示随着肝硬变程度的加重,门静脉血流量有所减少,而肝动脉对肝脏的供血量逐渐增加。Zhao等[39]认为,由于A IF可以反映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且与Child-Pugh分级等级相关,因此作为一项量化参数,AIF有助于预测肝硬变肝血流动力学。③ 预测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风险:张军等[40]通过测量正常组、出血组及未出血组门静脉期肝左、右及尾状叶的碘浓度和胃冠状静脉直径,并应用方差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估各个值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联合肝右叶碘浓度与胃冠状静脉直径对肝硬变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断率较高,提示联合诊断在早期筛选出肝硬变门静脉高压患者中即将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有一定的潜能。
3 双能量CT的局限性
目前,DECT的临床运用仍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DECT在肝脏方面的大多数应用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② 在多样的DECT后处理图像上测得的CT值仍需要验证;③ 由于伪影、物质分离的不准确性,DECT扫描应用于体积较大的患者时,其价值受限;④ 大量的图像集将影响放射诊断工作的流程。
综上所述,DECT扫描技术是一项崭新的、振奋人心的CT扫描技术。它可以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行局部治疗后复发灶的检出率,有助于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及恶性病变的分期,且其可较准确地定量肝脏铁和脂肪含量,间接测量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并学习DECT扫描技术在肝脏影像上的适应证、技术优势及局限性等知识,以期提高CT扫描技术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