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阳丹才让, 邵军, 张洋, 任利, 候立朝, 王海久, 周瀛, 王虎, 樊海宁. IL-17及IL-27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8): 944-947. doi: 10.7507/1007-9424.20160247 复制
泡型肝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所引起的特殊类型的肝脏寄生虫疾病,约占人体包虫病总数的1.40%~1.76% [1]。泡型肝包虫病呈浸润性生长,酷似恶性肿瘤,故有“寄生虫性肝癌”和“虫癌”之称[2]。尽管关于泡型肝包虫病进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但有大量基础研究[3-7]结果提示炎症与免疫相关因子参与其进展。因此,本研究以白细胞介素(IL)-17与IL-27为切入点,探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术后病灶边缘带肝组织中及病灶带正常肝组织中IL-17及IL-27的表达。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术前结合临床、影像学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肝泡球蚴病;②初次接受半肝切除术;③术前未发现远处脏器转移;④未合并囊性肝包虫病;⑤既往无急、慢性肝炎等肝功能受损史。
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等其他肝脏占位性疾病者;②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者;③术前发现有远处脏器转移者;④有严重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且术前无法纠正而不能耐受手术者;⑤有感染性疾病,如肺部及呼吸道感染、高热等;⑥既往或目前患有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者;⑦排除全肝占位性疾病、严重肝硬化等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者。
1.2 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肝泡球蚴病手术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55岁,平均35岁。每例患者留取边缘带组织及病灶旁正常肝组织,边缘带组织为离病灶边缘0.5 cm,病灶旁正常肝组织为距离病灶边缘5 cm处。搜集相应的手术病理标本保存于-80 ℃超低温冰箱冷藏。
1.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结果判定方法
1.3.1 方法
将收集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边缘带组织及其病灶旁正常肝组织用石蜡包埋,并制作成3 μm厚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染色,IL-17抗体与IL-27抗体(迈新生物公司,羊抗鼠/兔,KIT-0305)在光学显微镜(motic, DMB5-2231P1型)下观察IL-17及IL-27的表达情况。
1.3.2 镜检及结果判定
将染色后的切片于高倍镜下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病理结果由两位病理医师采用盲法独立检测,在高倍镜(×400)下读片。每张切片随机观察10个视野(不足10个视野的按实际观察到的视野计数),根据阳染细胞所占百分比及细胞染色强度综合判定,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 < 10%为0分,10%~40%为1分,41%~70%为2分,≥70%为3分;染色不着色或着色不明显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黄褐色为3分。最终评分以两评分相加,≤2分记为阴性, > 2分记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IL-17和IL-27在泡型肝包虫病的边缘带及病灶旁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表达结果见图 1。IL-1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边缘带肝组织中明显高于病灶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16/20)比10.0%(2/20),χ2=12.36,P < 0.01〕;IL-2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边缘带肝组织中明显高于病灶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17/20)比20.0%(4/20),χ2=12.36,P < 0.01〕。

3 讨论
泡型肝包虫病是一种致死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广大畜牧区[8-11],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是亟待解决的健康难题。泡型肝包虫病主要通过机械性压迫、毒性反应、对肝脏的侵蚀等造成损伤,患者早期无特殊症状,出现症状时已属晚期,病灶多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和(或)发生远处转移,从而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药物和手术的治疗效果均欠佳,10年病死率高达95%,给治疗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探索参与泡型肝包虫病进展的分子进而寻找潜在分子治疗靶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话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与泡球蚴相关的细胞因子相继被发现,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及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证实及广泛关注。IL-17作为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之一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目前研究较多的为骨桥蛋白[12-13]、IL-6、IL-10、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发现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与泡型肝包虫病的侵袭、转移或包虫所致肝损害有一定关系[14]。IL-17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是沟通固有免疫与适应免疫功能的桥梁。IL-17主要通过激活ERK、JNK、P38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15-16]。IL-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17]、炎症性肠病[18]、哮喘[19]、肝硬化[20]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IL-17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是双向作用[21]。施沛青等[22]认为,IL-17在肿瘤的发生中既有发挥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又有间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近年来,IL-27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及证实。IL-27在不同细胞激活不同的Jak/START通路,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23]。郭月英等[24]认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IL-27具有免疫促进及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在感染性疾病中,IL-27具有促炎和抗炎双重作用;此外,IL-27在抗肿瘤免疫中也起到重要作用[25]。
Rigano等[26]曾报道,Th1型免疫应答有利于宿主清除包虫,而Th2型模式有利于虫体寄生且与易感性有关。Th1/Th2免疫应答平衡在棘球蚴导致免疫逃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27]。马尔旦·马合木等[28]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发现IL-17 mRNA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肝脏病灶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与棘球蚴感染过程中所致免疫损伤和炎性肉芽肿形成有关。有文献[29]报道,炎性反应早期,IL-27具有诱导Th1促炎性反应作用,可以促进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活化增生产生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性反应。同时在一些感染发展过程中IL-27能限制慢性炎性反应造成的病理损害。在本研究中,泡型肝包虫病的边缘带肝组织中IL-17及IL-27蛋白表达阳性率较病灶旁正常肝组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果提示,IL-17及IL-27蛋白在边缘带肝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在泡型肝包虫病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IL-17生物学作用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在肿瘤的发生中具有双重作用,而IL-27同样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促炎和抗炎双重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IL-17与IL-27有着类似的免疫学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IL-17及IL-27在泡球蚴感染患者边缘带肝组织中高表达,这种高表达可能参与泡型肝包虫病的进展并发挥相应免疫学作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标本采集及制备过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IL-17及IL-27的在泡型肝包虫病中表达的相应免疫学作用仍需在进一步研究中得到完善。
泡型肝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所引起的特殊类型的肝脏寄生虫疾病,约占人体包虫病总数的1.40%~1.76% [1]。泡型肝包虫病呈浸润性生长,酷似恶性肿瘤,故有“寄生虫性肝癌”和“虫癌”之称[2]。尽管关于泡型肝包虫病进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但有大量基础研究[3-7]结果提示炎症与免疫相关因子参与其进展。因此,本研究以白细胞介素(IL)-17与IL-27为切入点,探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术后病灶边缘带肝组织中及病灶带正常肝组织中IL-17及IL-27的表达。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术前结合临床、影像学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肝泡球蚴病;②初次接受半肝切除术;③术前未发现远处脏器转移;④未合并囊性肝包虫病;⑤既往无急、慢性肝炎等肝功能受损史。
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等其他肝脏占位性疾病者;②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者;③术前发现有远处脏器转移者;④有严重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且术前无法纠正而不能耐受手术者;⑤有感染性疾病,如肺部及呼吸道感染、高热等;⑥既往或目前患有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者;⑦排除全肝占位性疾病、严重肝硬化等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者。
1.2 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肝泡球蚴病手术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55岁,平均35岁。每例患者留取边缘带组织及病灶旁正常肝组织,边缘带组织为离病灶边缘0.5 cm,病灶旁正常肝组织为距离病灶边缘5 cm处。搜集相应的手术病理标本保存于-80 ℃超低温冰箱冷藏。
1.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结果判定方法
1.3.1 方法
将收集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边缘带组织及其病灶旁正常肝组织用石蜡包埋,并制作成3 μm厚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染色,IL-17抗体与IL-27抗体(迈新生物公司,羊抗鼠/兔,KIT-0305)在光学显微镜(motic, DMB5-2231P1型)下观察IL-17及IL-27的表达情况。
1.3.2 镜检及结果判定
将染色后的切片于高倍镜下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病理结果由两位病理医师采用盲法独立检测,在高倍镜(×400)下读片。每张切片随机观察10个视野(不足10个视野的按实际观察到的视野计数),根据阳染细胞所占百分比及细胞染色强度综合判定,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 < 10%为0分,10%~40%为1分,41%~70%为2分,≥70%为3分;染色不着色或着色不明显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黄褐色为3分。最终评分以两评分相加,≤2分记为阴性, > 2分记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IL-17和IL-27在泡型肝包虫病的边缘带及病灶旁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表达结果见图 1。IL-1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边缘带肝组织中明显高于病灶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16/20)比10.0%(2/20),χ2=12.36,P < 0.01〕;IL-2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边缘带肝组织中明显高于病灶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17/20)比20.0%(4/20),χ2=12.36,P < 0.01〕。

3 讨论
泡型肝包虫病是一种致死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广大畜牧区[8-11],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是亟待解决的健康难题。泡型肝包虫病主要通过机械性压迫、毒性反应、对肝脏的侵蚀等造成损伤,患者早期无特殊症状,出现症状时已属晚期,病灶多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和(或)发生远处转移,从而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药物和手术的治疗效果均欠佳,10年病死率高达95%,给治疗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探索参与泡型肝包虫病进展的分子进而寻找潜在分子治疗靶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话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与泡球蚴相关的细胞因子相继被发现,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及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证实及广泛关注。IL-17作为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之一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目前研究较多的为骨桥蛋白[12-13]、IL-6、IL-10、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发现这些细胞因子可能与泡型肝包虫病的侵袭、转移或包虫所致肝损害有一定关系[14]。IL-17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是沟通固有免疫与适应免疫功能的桥梁。IL-17主要通过激活ERK、JNK、P38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15-16]。IL-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17]、炎症性肠病[18]、哮喘[19]、肝硬化[20]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IL-17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是双向作用[21]。施沛青等[22]认为,IL-17在肿瘤的发生中既有发挥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又有间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近年来,IL-27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及证实。IL-27在不同细胞激活不同的Jak/START通路,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23]。郭月英等[24]认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IL-27具有免疫促进及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在感染性疾病中,IL-27具有促炎和抗炎双重作用;此外,IL-27在抗肿瘤免疫中也起到重要作用[25]。
Rigano等[26]曾报道,Th1型免疫应答有利于宿主清除包虫,而Th2型模式有利于虫体寄生且与易感性有关。Th1/Th2免疫应答平衡在棘球蚴导致免疫逃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27]。马尔旦·马合木等[28]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发现IL-17 mRNA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肝脏病灶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与棘球蚴感染过程中所致免疫损伤和炎性肉芽肿形成有关。有文献[29]报道,炎性反应早期,IL-27具有诱导Th1促炎性反应作用,可以促进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活化增生产生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性反应。同时在一些感染发展过程中IL-27能限制慢性炎性反应造成的病理损害。在本研究中,泡型肝包虫病的边缘带肝组织中IL-17及IL-27蛋白表达阳性率较病灶旁正常肝组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果提示,IL-17及IL-27蛋白在边缘带肝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在泡型肝包虫病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IL-17生物学作用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在肿瘤的发生中具有双重作用,而IL-27同样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促炎和抗炎双重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IL-17与IL-27有着类似的免疫学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IL-17及IL-27在泡球蚴感染患者边缘带肝组织中高表达,这种高表达可能参与泡型肝包虫病的进展并发挥相应免疫学作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标本采集及制备过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IL-17及IL-27的在泡型肝包虫病中表达的相应免疫学作用仍需在进一步研究中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