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贺春梅, 贺洪州, 吴斌. 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48例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9): 1044-1049. doi: 10.7507/1007-9424.20160271 复制
随着乳腺癌诊治水平的逐渐提高,早期乳腺癌的预后逐渐改善,但乳腺癌一旦发生复发或转移,则治疗较困难。目前对晚期乳腺癌(包括复发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如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故治疗方案以有效和安全为主[1]。目前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多样,笔者通过分析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临床诊断为晚期乳腺癌;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证明病灶为乳腺癌复发或转移病灶,如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其他辅助诊断资料;③有确切的复发转移时间及随访资料;④患者年龄 < 70岁,无严重的心、脑、肾及肝功能障碍,且不伴有其他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3个月;⑤之前未接受过含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⑥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乳腺癌或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但临床诊断为早、中期乳腺癌;②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无辅助检查充分证明病灶为乳腺癌复发;③随访资料不完整;④患者年龄≥70岁,或伴严重的心、脑、肾及肝功能障碍,或伴有其他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 < 3个月;⑤患者曾接受含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⑥化疗期间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研究化疗方案或更改化疗方案者;⑦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参加。
1.2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前瞻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共52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联合化疗治疗。其中3例放弃治疗,1例患者年龄大于70岁,未纳入研究,最终48例患者纳入研究。4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0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50岁23例, > 50岁25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8.7~33.3 kg/m2,平均24.1 kg/m2,其中 < 25 kg/m2 27例,≥25 kg/m2 21例;绝经25例,未绝经23例;所有患者复发转移前均接受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复发转移距手术时间为2~156个月,平均27.1个月;非特殊型浸润性癌47例,其他类型1例;48例患者中同时转移2个或以上部位者25例,其复发转移情况:肝转移9例,肺转移18例,骨转移24例,患侧锁骨上或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胸壁复发13例,脑转移2例,脾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 < 4枚16例,≥4枚32例。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型:激素受体(HR)阳性型23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11例,三阴性14例。3个亚组患者的年龄、BMI、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数量及病理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见表 1。

1.3 治疗
每次化疗前完善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心脏彩超等检查,以评估患者化疗前的基本情况。48例患者统一给予吉西他滨及多西他赛联合治疗。吉西他滨的剂量为1 000 mg/m2,于化疗周期开始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0.5 h内完成;多西他赛的剂量为75 mg/m2,于化疗周期开始第1天静脉滴注,1 h内完成。化疗前及化疗期间均不给予任何预防性治疗,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化疗后不良反应。以21 d为1个周期,于每个周期结束后的第1天和第7天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以评估化疗后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每2个周期复查CT或MRI了解病灶变化,所有患者治疗2~6个周期。化疗期间如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经积极治疗仍无法耐受、病灶进展等情况,则根据患者意愿调整方案继续治疗或停止该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根据各患者治疗指征给予不同的序贯治疗,如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化疗期间均未行靶向治疗。
1.4 疗效与不良反应评价
根据RECI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将疗效分为临床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CR为全部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个周;PR为所有病灶的长径总和缩小至少30%及以上,并至少维持4个周;PD为所有病灶的长径总和至少增加20%,且所有长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至少为5 mm,或出现新病灶;SD介于PR与PD之间。总有效率=(CR人数+PR人数)/患者总数×100%;临床获益率=(CR人数+PR人数+SD人数)/患者总数×100%。化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根据WHO分度标准[3]分为0度(无)、Ⅰ度(轻度)、Ⅱ度(中度)、Ⅲ度(重度)及Ⅳ度(危及生命)。
1.5 随访
化疗期间及化疗后采用门诊、住院检查等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1日或患者死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成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成组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生存曲线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检验水准α=0.050。
2 结果
2.1 48例患者的近期疗效
48例患者接受的化疗周期为2~6个周期,中位化疗周期为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或随访截止时对所有病例进行疗效评价:CR 8例(16.7%),PR 17例(35.4%),SD 16例(33.3%),PD 7例(14.6%);其总有效率为52.1%(25/48),临床获益率为85.4%(41/48)。化疗结束后根据各患者治疗指征给予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处理。
2.2 3亚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HR(+)型组、HER-2过表达型组及三阴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见表 2。由表 2可见,3亚组间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3,P=0.462,P=0.663)。

2.3 不良反应
化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包括Ⅲ、Ⅳ度的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13例(27.1%),粒细胞减少11例(22.9%),血小板降低2例(4.2%),乏力5例(10.4%),其他不良反应如血红蛋白降低、皮疹、恶心呕吐、脱发、腹泻及谷丙转氨酶升高中均无Ⅲ、Ⅳ度不良反应病例,具体见表 3。对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支持治疗,对肝脏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治疗,对发生胃肠道反应者给予保护胃肠道功能、补液、止吐等处理,对皮疹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处理,经积极治疗后所有不良反应均缓解。

2.4 生存情况
48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19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随访期间生存42例,死亡6例(其中1例死于心脏功能衰竭,其余5例均死于肿瘤进展),其总生存率为87.5%(42/48),生存曲线见图 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个月(图 2)。HR(+)型组、HER-2过表达型组及三阴性组的生存情况及PFS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见图 3和图 4。

3 讨论
对乳腺癌施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后,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已有报道[4]表明,部分地区的乳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近90%。但有研究[5]表明,约20%~50%的早期乳腺癌在术后5年内会出现复发转移。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后,平均总生存期仅2~3年[6],且乳腺癌死亡患者中大约有90%是由于乳腺癌转移而死亡[7],并且约有80%的患者死于确诊为晚期乳腺癌后的1年内[8]。晚期乳腺癌处在疾病进展期,多以化疗为主,目的是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质量[9]。在选择治疗方面,首选毒副作用尽可能小的药物。现目前国内晚期乳腺癌的诊疗并不规范,方案选择不一,特别是耐紫衫类及蒽环类化疗药物的晚期乳腺癌,其治疗更为棘手。笔者选择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并分析其对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嘧啶类抗代谢药[10],对晚期乳腺癌有较高的有效率,耐受性较好,对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有效率可达12%~29%,是中国抗癌协会推荐抗晚期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11]。曾有学者[12]开展了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与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发现,两联合方案在客观缓解率(ORR)、PFS及总生存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组的血小板降低、粒细胞减少、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组(P=0.002)。
多西他赛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稳定细胞内微管,诱导微管束的装配,将细胞阻断在M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裂[13]。有研究[14]表明,多西他赛的抗癌效果是紫杉醇的2倍。最近一项Meta分析[15]结果显示,多西他赛3周治疗方案能改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预后,包括总生存期、疾病进展时间及反应率,证明了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现目前耐紫衫类及蒽环类药物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较困难,而多西他赛与紫衫醇具有不完全交叉耐药,紫杉醇一线治疗乳腺癌失败后,运用多西他赛仍然有效[16];此外,吉西他滨的作用机理与紫衫类及蒽环类均不同,联合多西他赛对耐紫衫类及蒽环类的乳腺癌的治疗是有效的[17-18]。
本组最终可评价结果的患者有48例,其中CR 8例,PR 17例,SD 16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52.1%,总临床获益率为85.4%;中位PFS为7个月,总生存率为87.5%。该近期疗效与国内外文献[19-2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有所改善,其原因可能与诊断进步和治疗及时有关,但也不排除本组患者的随访时间短使最终结果相对较好等因素。各亚型患者中,HR(+)型组CR占8.7%(2/23),PR占34.8%(8/23);HER-2过表达型组中CR占18.2%(2/11),PR占36.4%(4/11);三阴性组中CR占28.6%(4/14),PR占35.7%(5/14)。但3亚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总生存曲线及无进展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Yi等[22]对不同分型晚期乳腺癌化疗后的有效率及预后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分型组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组资料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与复发转移病灶与原发病灶的肿瘤分子分型不同,从而影响治疗策略有关[23-24]。但本组患者的三类亚型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无进展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已报道的文献[25]不符,可能是因本组亚型患者的观察存在一定缺陷:因随访时间较短,HR(+)型及HER-2过表达型患者化疗结束后虽序贯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但疗程不足,未达到治疗效果;没有更长期的疗效观察和判断,影响了研究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也并不排除由于各亚型生物特性的不同而使HR(+)型及HER-2过表达型对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的敏感较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较差、从而影响3亚组疗效的可能性,但要探究其有效率无差异的原因或此化疗方案是否对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更敏感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过敏等,经积极纠正,患者一般能耐受,其心脏毒性、消化道症状及脱发症状较轻,对不能耐受心脏毒性等症状及有避免脱发意愿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化疗方案。本组患者中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的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及乏力,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5%(31/480),并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基本能耐受,顺利完成化疗,整个化疗过程未发生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退出的现象。
综上所述,对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的48例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的随访研究结果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并且此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较轻,一般患者能耐受,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可以作为晚期乳腺癌的有效化疗方案。
随着乳腺癌诊治水平的逐渐提高,早期乳腺癌的预后逐渐改善,但乳腺癌一旦发生复发或转移,则治疗较困难。目前对晚期乳腺癌(包括复发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如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故治疗方案以有效和安全为主[1]。目前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多样,笔者通过分析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临床诊断为晚期乳腺癌;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证明病灶为乳腺癌复发或转移病灶,如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其他辅助诊断资料;③有确切的复发转移时间及随访资料;④患者年龄 < 70岁,无严重的心、脑、肾及肝功能障碍,且不伴有其他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3个月;⑤之前未接受过含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⑥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乳腺癌或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但临床诊断为早、中期乳腺癌;②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无辅助检查充分证明病灶为乳腺癌复发;③随访资料不完整;④患者年龄≥70岁,或伴严重的心、脑、肾及肝功能障碍,或伴有其他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 < 3个月;⑤患者曾接受含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⑥化疗期间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止研究化疗方案或更改化疗方案者;⑦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参加。
1.2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前瞻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共52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联合化疗治疗。其中3例放弃治疗,1例患者年龄大于70岁,未纳入研究,最终48例患者纳入研究。4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0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50岁23例, > 50岁25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8.7~33.3 kg/m2,平均24.1 kg/m2,其中 < 25 kg/m2 27例,≥25 kg/m2 21例;绝经25例,未绝经23例;所有患者复发转移前均接受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复发转移距手术时间为2~156个月,平均27.1个月;非特殊型浸润性癌47例,其他类型1例;48例患者中同时转移2个或以上部位者25例,其复发转移情况:肝转移9例,肺转移18例,骨转移24例,患侧锁骨上或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胸壁复发13例,脑转移2例,脾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 < 4枚16例,≥4枚32例。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型:激素受体(HR)阳性型23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11例,三阴性14例。3个亚组患者的年龄、BMI、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数量及病理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见表 1。

1.3 治疗
每次化疗前完善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心脏彩超等检查,以评估患者化疗前的基本情况。48例患者统一给予吉西他滨及多西他赛联合治疗。吉西他滨的剂量为1 000 mg/m2,于化疗周期开始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0.5 h内完成;多西他赛的剂量为75 mg/m2,于化疗周期开始第1天静脉滴注,1 h内完成。化疗前及化疗期间均不给予任何预防性治疗,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化疗后不良反应。以21 d为1个周期,于每个周期结束后的第1天和第7天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以评估化疗后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每2个周期复查CT或MRI了解病灶变化,所有患者治疗2~6个周期。化疗期间如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经积极治疗仍无法耐受、病灶进展等情况,则根据患者意愿调整方案继续治疗或停止该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根据各患者治疗指征给予不同的序贯治疗,如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化疗期间均未行靶向治疗。
1.4 疗效与不良反应评价
根据RECI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将疗效分为临床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CR为全部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个周;PR为所有病灶的长径总和缩小至少30%及以上,并至少维持4个周;PD为所有病灶的长径总和至少增加20%,且所有长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至少为5 mm,或出现新病灶;SD介于PR与PD之间。总有效率=(CR人数+PR人数)/患者总数×100%;临床获益率=(CR人数+PR人数+SD人数)/患者总数×100%。化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根据WHO分度标准[3]分为0度(无)、Ⅰ度(轻度)、Ⅱ度(中度)、Ⅲ度(重度)及Ⅳ度(危及生命)。
1.5 随访
化疗期间及化疗后采用门诊、住院检查等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1日或患者死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成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成组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生存曲线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检验水准α=0.050。
2 结果
2.1 48例患者的近期疗效
48例患者接受的化疗周期为2~6个周期,中位化疗周期为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或随访截止时对所有病例进行疗效评价:CR 8例(16.7%),PR 17例(35.4%),SD 16例(33.3%),PD 7例(14.6%);其总有效率为52.1%(25/48),临床获益率为85.4%(41/48)。化疗结束后根据各患者治疗指征给予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处理。
2.2 3亚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HR(+)型组、HER-2过表达型组及三阴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见表 2。由表 2可见,3亚组间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3,P=0.462,P=0.663)。

2.3 不良反应
化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包括Ⅲ、Ⅳ度的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13例(27.1%),粒细胞减少11例(22.9%),血小板降低2例(4.2%),乏力5例(10.4%),其他不良反应如血红蛋白降低、皮疹、恶心呕吐、脱发、腹泻及谷丙转氨酶升高中均无Ⅲ、Ⅳ度不良反应病例,具体见表 3。对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支持治疗,对肝脏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治疗,对发生胃肠道反应者给予保护胃肠道功能、补液、止吐等处理,对皮疹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处理,经积极治疗后所有不良反应均缓解。

2.4 生存情况
48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19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随访期间生存42例,死亡6例(其中1例死于心脏功能衰竭,其余5例均死于肿瘤进展),其总生存率为87.5%(42/48),生存曲线见图 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个月(图 2)。HR(+)型组、HER-2过表达型组及三阴性组的生存情况及PFS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见图 3和图 4。

3 讨论
对乳腺癌施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后,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已有报道[4]表明,部分地区的乳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近90%。但有研究[5]表明,约20%~50%的早期乳腺癌在术后5年内会出现复发转移。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后,平均总生存期仅2~3年[6],且乳腺癌死亡患者中大约有90%是由于乳腺癌转移而死亡[7],并且约有80%的患者死于确诊为晚期乳腺癌后的1年内[8]。晚期乳腺癌处在疾病进展期,多以化疗为主,目的是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质量[9]。在选择治疗方面,首选毒副作用尽可能小的药物。现目前国内晚期乳腺癌的诊疗并不规范,方案选择不一,特别是耐紫衫类及蒽环类化疗药物的晚期乳腺癌,其治疗更为棘手。笔者选择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并分析其对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嘧啶类抗代谢药[10],对晚期乳腺癌有较高的有效率,耐受性较好,对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有效率可达12%~29%,是中国抗癌协会推荐抗晚期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11]。曾有学者[12]开展了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与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发现,两联合方案在客观缓解率(ORR)、PFS及总生存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组的血小板降低、粒细胞减少、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组(P=0.002)。
多西他赛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稳定细胞内微管,诱导微管束的装配,将细胞阻断在M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裂[13]。有研究[14]表明,多西他赛的抗癌效果是紫杉醇的2倍。最近一项Meta分析[15]结果显示,多西他赛3周治疗方案能改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预后,包括总生存期、疾病进展时间及反应率,证明了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现目前耐紫衫类及蒽环类药物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较困难,而多西他赛与紫衫醇具有不完全交叉耐药,紫杉醇一线治疗乳腺癌失败后,运用多西他赛仍然有效[16];此外,吉西他滨的作用机理与紫衫类及蒽环类均不同,联合多西他赛对耐紫衫类及蒽环类的乳腺癌的治疗是有效的[17-18]。
本组最终可评价结果的患者有48例,其中CR 8例,PR 17例,SD 16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52.1%,总临床获益率为85.4%;中位PFS为7个月,总生存率为87.5%。该近期疗效与国内外文献[19-2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有所改善,其原因可能与诊断进步和治疗及时有关,但也不排除本组患者的随访时间短使最终结果相对较好等因素。各亚型患者中,HR(+)型组CR占8.7%(2/23),PR占34.8%(8/23);HER-2过表达型组中CR占18.2%(2/11),PR占36.4%(4/11);三阴性组中CR占28.6%(4/14),PR占35.7%(5/14)。但3亚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总生存曲线及无进展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Yi等[22]对不同分型晚期乳腺癌化疗后的有效率及预后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分型组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组资料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与复发转移病灶与原发病灶的肿瘤分子分型不同,从而影响治疗策略有关[23-24]。但本组患者的三类亚型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无进展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已报道的文献[25]不符,可能是因本组亚型患者的观察存在一定缺陷:因随访时间较短,HR(+)型及HER-2过表达型患者化疗结束后虽序贯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但疗程不足,未达到治疗效果;没有更长期的疗效观察和判断,影响了研究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也并不排除由于各亚型生物特性的不同而使HR(+)型及HER-2过表达型对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的敏感较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较差、从而影响3亚组疗效的可能性,但要探究其有效率无差异的原因或此化疗方案是否对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更敏感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化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过敏等,经积极纠正,患者一般能耐受,其心脏毒性、消化道症状及脱发症状较轻,对不能耐受心脏毒性等症状及有避免脱发意愿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化疗方案。本组患者中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的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及乏力,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5%(31/480),并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基本能耐受,顺利完成化疗,整个化疗过程未发生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退出的现象。
综上所述,对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的48例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的随访研究结果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并且此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较轻,一般患者能耐受,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可以作为晚期乳腺癌的有效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