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彬, 雷建勇, 苏安平, 朱精强. 异位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1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10): 1213-1213. doi: 10.7507/1007-9424.20160311 复制
病例资料 患者为56岁中年男性,因“发现右颈包块3个月”入院。甲状腺彩超示:右叶下份见一7 mm×6 mm×6 mm大稍强回声结节;右颈见3个弱回声团,最大约40 mm×40 mm×25 mm,位于右锁骨上窝。右颈包块穿刺病检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血清降钙素(hCT) > 1 051 pg/mL(测量极限),癌胚抗原(CEA)326.2 ng/mL;甲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正常。完善检查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右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甲状腺右叶见质硬灰白色小结节;中央区未见长大淋巴结;右颈侧区见大小约4 cm×4 cm×2.5 cm肿物,与颈内静脉粘连,累及右胸锁乳突肌;另见2枚融合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甲状腺左叶未见癌浸润,右叶及峡部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最长径约6 mm,免疫组化示:CK19(+)、Galectin(+)、HBME-1(+)、降钙素(-)、CgA(-);伴结节性甲状腺肿。右Ⅳ区包块为MTC,免疫组化示:PCK(+)、TG(-)、TTF-1(+,灶性)、Calcitonin(+)、CgA(-)、S-100(-)、PTH(-)、Ki-67(+,1%~2%)。淋巴结:气管前1/1枚,左Ⅵ区0/3枚,右Ⅵ区0/4枚PTC转移;右Ⅱ区1/6枚、右Ⅲ区1/1枚、右Ⅳ区0/2枚及右Ⅴ区0/2枚MTC转移。右Ⅱ区见甲状旁腺组织。术后无并发症,予以TSH抑制治疗。已随访50个月,hCT 19.2 pg/mL,CEA 3.53 ng/mL;甲功:Tg 0.05 μg/L,余正常;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
讨论 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呈全球上升趋势。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异位甲状腺出现癌灶也时有报道,异位甲状腺癌主要有2种类型:迷走甲状腺癌和额外甲状腺癌;前者正常位置甲状腺缺如,后者正常位置甲状腺存在。有研究指出额外甲状腺出现癌灶的概率更高。本例患者正常位置甲状腺内病灶为PTMC,而右Ⅳ区包块为MTC,故考虑该包块为额外甲状腺癌,淋巴结的癌转移情况支持该推论。术前未穿刺正常位置甲状腺内的病灶致漏诊PTMC,表明需要规范化诊疗。右Ⅱ区发现异位甲状旁腺组织也提示手术治疗异位甲状腺癌时,需关注异位的甲状旁腺。
甲状腺癌源于两种细胞,一种为滤泡细胞,另一种为滤泡旁C细胞。前者以PTC多见;后者为MTC,属神经内分泌肿瘤。MTC与PTC出现于同一甲状腺少量见诸报道,主要两种形式:一是混合型MTC-PTC;另一种是MTC合并PTC,即两种癌灶间有正常组织。异位MTC合并PTC未见报道。目前有局部作用学说、“劫持”学说、干细胞学说、不同分化学说及碰撞学说5种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大部分研究支持碰撞学说。综合MTC与PTC治疗方式给予本例患者治疗,随访至今无复发。结合以往研究认为,PTC不影响MTC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支持碰撞学说。对MTC合并PTC的患者,应综合考虑两种癌的特性,结合各自指南予以诊疗及随访。
病例资料 患者为56岁中年男性,因“发现右颈包块3个月”入院。甲状腺彩超示:右叶下份见一7 mm×6 mm×6 mm大稍强回声结节;右颈见3个弱回声团,最大约40 mm×40 mm×25 mm,位于右锁骨上窝。右颈包块穿刺病检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血清降钙素(hCT) > 1 051 pg/mL(测量极限),癌胚抗原(CEA)326.2 ng/mL;甲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正常。完善检查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右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甲状腺右叶见质硬灰白色小结节;中央区未见长大淋巴结;右颈侧区见大小约4 cm×4 cm×2.5 cm肿物,与颈内静脉粘连,累及右胸锁乳突肌;另见2枚融合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甲状腺左叶未见癌浸润,右叶及峡部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最长径约6 mm,免疫组化示:CK19(+)、Galectin(+)、HBME-1(+)、降钙素(-)、CgA(-);伴结节性甲状腺肿。右Ⅳ区包块为MTC,免疫组化示:PCK(+)、TG(-)、TTF-1(+,灶性)、Calcitonin(+)、CgA(-)、S-100(-)、PTH(-)、Ki-67(+,1%~2%)。淋巴结:气管前1/1枚,左Ⅵ区0/3枚,右Ⅵ区0/4枚PTC转移;右Ⅱ区1/6枚、右Ⅲ区1/1枚、右Ⅳ区0/2枚及右Ⅴ区0/2枚MTC转移。右Ⅱ区见甲状旁腺组织。术后无并发症,予以TSH抑制治疗。已随访50个月,hCT 19.2 pg/mL,CEA 3.53 ng/mL;甲功:Tg 0.05 μg/L,余正常;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
讨论 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呈全球上升趋势。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异位甲状腺出现癌灶也时有报道,异位甲状腺癌主要有2种类型:迷走甲状腺癌和额外甲状腺癌;前者正常位置甲状腺缺如,后者正常位置甲状腺存在。有研究指出额外甲状腺出现癌灶的概率更高。本例患者正常位置甲状腺内病灶为PTMC,而右Ⅳ区包块为MTC,故考虑该包块为额外甲状腺癌,淋巴结的癌转移情况支持该推论。术前未穿刺正常位置甲状腺内的病灶致漏诊PTMC,表明需要规范化诊疗。右Ⅱ区发现异位甲状旁腺组织也提示手术治疗异位甲状腺癌时,需关注异位的甲状旁腺。
甲状腺癌源于两种细胞,一种为滤泡细胞,另一种为滤泡旁C细胞。前者以PTC多见;后者为MTC,属神经内分泌肿瘤。MTC与PTC出现于同一甲状腺少量见诸报道,主要两种形式:一是混合型MTC-PTC;另一种是MTC合并PTC,即两种癌灶间有正常组织。异位MTC合并PTC未见报道。目前有局部作用学说、“劫持”学说、干细胞学说、不同分化学说及碰撞学说5种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大部分研究支持碰撞学说。综合MTC与PTC治疗方式给予本例患者治疗,随访至今无复发。结合以往研究认为,PTC不影响MTC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支持碰撞学说。对MTC合并PTC的患者,应综合考虑两种癌的特性,结合各自指南予以诊疗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