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马霖杰, 陈晓, 邹龙, 陈刚, 刘洪. 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10): 1276-1279. doi: 10.7507/1007-9424.20160327 复制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已知或尚未发现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以黄疸和(或)凝血功能障碍为最初临床表现的急性肝脏损害,并在发病4周内合并腹水和(或)肝性脑病,诊断标准为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PTA)≤40%或国际化标准比值(INR)≥1.5,且总胆红素(TBIL)≥442 μmol/L。其特点为临床病死率高,为60%~80%。其致病机理复杂,具有一定的肝脏疾病基础,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1-2]。针对其治疗手段主要有内科综合支持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移植等方法[3]。随着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近年来,干细胞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具有临床广泛应用的则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这是一类能在体外分化、增殖、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低免疫原性成体干细胞,因此成为较为理想的治疗来源[4-5]。ACLF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结合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前景,那么通过一定手段来监测,则可对其治疗的疗效、临床实用价值等进行评估。目前研究干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基因差异性表达,可能成为监测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现对目前研究较多的几个相关基因总结如下。
1 mir-27b
人miR-27b定位于17号染色体上(chr17 :7 351 449~7 351 545)上,近年来研究其有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并证实在胃肿瘤侵袭性进展中有上调表达, 并同肝脏肿瘤的发生有一定联系[6-8]。其主要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抑制生长及炎症反应发挥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ACLF时,随着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推进,miR-27b表达呈下降趋势,具体机理如下。
1.1 通过结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mRNA的3’UTR来调控SDF-1蛋白的表达,影响MSC迁徙
Lü等[9]运用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衰竭小鼠模型,从C57BL/6小鼠的骨髓组织分离出MSC后,再注入小鼠体内,利用ELISA法分别在注射后的1、2、3、4、7及21 d测定血清SDF-1α水平, 并在小鼠肝损伤21 d后,分离出肝组织的RNA,通过q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NA的表达,证实在MSC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mir-27b表达下调。李长珠[10]通过构建肝损伤小鼠模型,应用real-time PCR(RT-PCR)技术及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27b表达呈下调趋势,并进一步采用Transwell穿膜实验证实miR-27b可以通过下调SDF-1的表达减少MSCs的趋化作用。李光耀等[11]还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中miR-27b与跨膜泛素样蛋白1(Tumb1)表达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显示,肝再生过程中miR-27b表达下调,减弱了对Tmub1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调控肝细胞增殖的效果。
microRNA是一类进化保守的内源性表达的小RNA,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它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本身不具有开放阅读框。而成熟的microRNA可通过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起到降解mRNA或抑制mRNA的翻译作用,其主要与靶基因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起着负性调控的作用[12]。MSC在肝衰竭微环境中归巢至肝脏过程中,主要通过SDF-1/CXCR进行迁徙,而mir-27b在MSC归巢中起到负性调控作用,其调控主要通过SDF-1上的3’UTR序列进行互补结合从而干扰SDF-1 mRNA的正常翻译,从而影响SDF-1蛋白的表达。MSC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通过下调mir-27b表达水平,起到了增强肝细胞分化作用[13-14]。
1.2 抗纤维化,修复肝损伤
肝脏纤维化为ACLF基本的病理进程。张爱民等[15]通过对185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ACLF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纤维化是ACLF重要的病理过程,其中mir-27b基因表达的下调在对抗肝脏纤维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Ji等[16]证实,通过下调mir-27b的表达可逆转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为静止状态,并恢复脂肪细胞的储存,起到了抗纤维化的作用。史晓盟等[17]在转染干预mir-27b后,利用油红染色与划痕实验检测LX-2细胞的脂滴沉积与迁移能力,发现mir-27b表达上调后可促进脂滴储存,并推断mir-27b作用的靶基因可能是视黄醇X受体(RXRa),并影响人肝星状细胞系(LX-2)迁移与脂滴沉积。以上实验表明,mir-27b在调控肝细胞的分化及抗纤维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MSC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中,通过引发mir-27b表达的改变,起到进一步修复肝损伤的作用。
1.3 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缓解免疫反应所致的肝脏损伤
以乙型肝炎为基础的ACLF肝脏损伤主要依赖于宿主的免疫反应,在HBV所致ACLF中,NK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均参与免疫损伤过程。Chen等[18]通过大鼠脾富集CD4+ T淋巴细胞建立免疫模型,运用mir-27b阻断剂对照,发现在脂肪来源的MSC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出现mir-27b表达下调,并且证实其有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积极作用。其可能通过趋化因子CXCL12(又称SDF-1)信号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MSC治疗ACLF则具有抑制免疫活化作用,其在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下调mir-27b表达起到了协同抑制免疫、缓解肝脏损伤的作用。
mir-27b基因在干细胞治疗ACLF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具体表现为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出现mir-27b表达下调趋势,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其定量、定性测定,以达到评估疗效、指导治疗的作用。
2 TRAIL
人TRAIL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2区6带(3q26),由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77 kb mRNA,并可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2.5×103的由281个氨基酸组成的Ⅱ型跨膜蛋白,在机体中广泛分布[19]。其编码的TRAIL是可溶性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有5种特异性结合受体,即TRAIL R1、TRAIL R2、TRAIL R3、TRAIL R4和护骨索(OPG),其中主要发挥凋亡作用的受体为TRAIL R1(DR4)和TRAIL R2(DR5),因其胞内区含有死亡结构域,多分布在脾、外周血淋巴细胞、小肠、胸腺、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株,其中DR5的mRNA可分布于正常组织中[20]。杨文等[21]和张君红等[22],将骨髓MSC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发现MSC组的TRAIL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进一步揭示了在干细胞治疗肝损伤时,TRAIL水平将升高,认为MSC可能通过旁分泌诱导TRAIL上调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来实现其功能的。
乙型肝炎为基础的ACLF肝脏损伤主要依赖于宿主的免疫反应,而TRAIL与ACLF相关联主要表现在免疫系统。早在2005年就有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及CD8+ T淋巴细胞膜TRAIL及血清可溶性TRAIL(sTRAIL)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23-24],其结果表明,sTRAIL升高同肝脏受损相关。其主要通过NK细胞来发挥主要介导肝损伤作用[25-26]。邹勇[27]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BV-ACLF和HBV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天然细胞毒受体表达情况,证实了肝脏NK细胞可能通过TRAIL/TRAIL-R途径诱导肝细胞死亡, 这为肝脏NK细胞在HBV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相似的王艳海[28]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NK细胞的表达情况,发现NK细胞表达TRAIL比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从而证明高表达TRAIL的NK细胞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机理相关。
那么干细胞在治疗ACLF当中,TRAIL浓度升高引发肝损伤修复的主要机理是什么呢?这主要同TRAIL的性质相关,通过使TRAIL细胞膜表面的DR4及DR5三聚体化,并同死亡受体胞外的Cys区域相结合后,激活DR4和DR5中的死亡结构域(DD),进一步通过同嗜作用招募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DD),FADD含有2个相互作用的结构域蛋白(DED),通过DED结合凋亡信号起始因子胱冬酶原(pro-caspase-8),从而形成“死亡配体-死亡受体-FADD-胱冬酶原分子”(DISC)。随后DISC中的2个pro-caspase-8发生分子内水解后,二聚体化为胱冬酶caspase-8(FLICE),其后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和非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29]。
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通过调控TRAIL的表达,实现抑制免疫、抗纤维化的作用,临床上则可通过测定TRAIL基因水平,对干细胞治疗ACLF的疗效进行评估,起到监测作用。
3 Tg737
Tg737基因位于人体13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q12.1区,由26个外显子构成,转录加工后可形成1个2.8 kb的mRNA,该mRNA编码824个氨基酸的多肽序列,该多肽链中包含有10个串行排列的TPR,该基序是Tg737蛋白发挥功能的重要结构域。其主要为抑癌基因,在肝受损中有差异性表达[30-31]。
ACLF的重要病理过程是肝细胞受损,而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中,Tg737基因表达是呈升高趋势。其中国内的党立力等[32-33]研究得较多,国外也有类似报道。运用三步分离法富集MSC,并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MSC的不同时间点,运用PT-PCR检测AFP、ALB、Tg737及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的mRNA表达,在HGF诱导MSC的过程中,Tg737及HNF4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在治疗过程中该基因存在差异性表达。
在干细胞治疗ACLF的过程中,Tg737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强,一方面同HNF4α相联系,HNF4α是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NR2A1)核受体超家族和肝脏富集的转录因子(TF)的一个成员,其在肝脏发育和肝细胞分化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子。通过调控HNF4α的表达,从而促进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经典的WnT信号通路,从而减弱细胞的激活,使细胞分化受阻。与此同时,HNF4α同Wnt/β-catenin通路又相互联系,HNF4α通过上皮-间质转化/间质-上皮转化(EMT/MET)同Snail蛋白的此消彼长,从而促进肝细胞分化。在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监测Tg737基因,对临床治疗进行有效指导[32, 34]。
4 miR-30a、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及miR-148a
王雪[35]在microRNA介导MSC向肝细胞转分化的研究中,通过提取人脐带MSC,建立MSC向肝细胞分化体外模型,运用microRNA基因芯片和PCR的一致性比对筛选出6个在MSC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线性升高的一组microRNA,表明在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中,miR-30a、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和miR-148a基因表达呈升高趋势,具体机理以及临床检测价值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5 小结
干细胞治疗ACLF成为目前较为新型的治疗手段,其可能成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源行肝移植的过渡桥梁,甚至成为治愈肝损伤充满前景的治疗方式。但不得不承认,其治疗存在一定的临床盲点,相关疗效未能完全保证,经济开销的评估,治疗机理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其治疗过程当中引发的基因变化可能成为日后解决这些盲点的手段之一,通过部分基础实验已经初步证实在干细胞治疗肝损伤过程当中,存在以上基因的改变。我们下一步可将这些基因运用于临床试验中,同时探究定量、定性分析可能,以评估疗效和实用价值,这可能为ACLF乃至肝损伤的治疗开辟一片新天地。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已知或尚未发现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以黄疸和(或)凝血功能障碍为最初临床表现的急性肝脏损害,并在发病4周内合并腹水和(或)肝性脑病,诊断标准为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PTA)≤40%或国际化标准比值(INR)≥1.5,且总胆红素(TBIL)≥442 μmol/L。其特点为临床病死率高,为60%~80%。其致病机理复杂,具有一定的肝脏疾病基础,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1-2]。针对其治疗手段主要有内科综合支持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移植等方法[3]。随着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近年来,干细胞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具有临床广泛应用的则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这是一类能在体外分化、增殖、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低免疫原性成体干细胞,因此成为较为理想的治疗来源[4-5]。ACLF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结合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前景,那么通过一定手段来监测,则可对其治疗的疗效、临床实用价值等进行评估。目前研究干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基因差异性表达,可能成为监测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现对目前研究较多的几个相关基因总结如下。
1 mir-27b
人miR-27b定位于17号染色体上(chr17 :7 351 449~7 351 545)上,近年来研究其有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并证实在胃肿瘤侵袭性进展中有上调表达, 并同肝脏肿瘤的发生有一定联系[6-8]。其主要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抑制生长及炎症反应发挥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ACLF时,随着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推进,miR-27b表达呈下降趋势,具体机理如下。
1.1 通过结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mRNA的3’UTR来调控SDF-1蛋白的表达,影响MSC迁徙
Lü等[9]运用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衰竭小鼠模型,从C57BL/6小鼠的骨髓组织分离出MSC后,再注入小鼠体内,利用ELISA法分别在注射后的1、2、3、4、7及21 d测定血清SDF-1α水平, 并在小鼠肝损伤21 d后,分离出肝组织的RNA,通过q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NA的表达,证实在MSC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mir-27b表达下调。李长珠[10]通过构建肝损伤小鼠模型,应用real-time PCR(RT-PCR)技术及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27b表达呈下调趋势,并进一步采用Transwell穿膜实验证实miR-27b可以通过下调SDF-1的表达减少MSCs的趋化作用。李光耀等[11]还对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中miR-27b与跨膜泛素样蛋白1(Tumb1)表达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显示,肝再生过程中miR-27b表达下调,减弱了对Tmub1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调控肝细胞增殖的效果。
microRNA是一类进化保守的内源性表达的小RNA,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它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本身不具有开放阅读框。而成熟的microRNA可通过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起到降解mRNA或抑制mRNA的翻译作用,其主要与靶基因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起着负性调控的作用[12]。MSC在肝衰竭微环境中归巢至肝脏过程中,主要通过SDF-1/CXCR进行迁徙,而mir-27b在MSC归巢中起到负性调控作用,其调控主要通过SDF-1上的3’UTR序列进行互补结合从而干扰SDF-1 mRNA的正常翻译,从而影响SDF-1蛋白的表达。MSC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通过下调mir-27b表达水平,起到了增强肝细胞分化作用[13-14]。
1.2 抗纤维化,修复肝损伤
肝脏纤维化为ACLF基本的病理进程。张爱民等[15]通过对185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ACLF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纤维化是ACLF重要的病理过程,其中mir-27b基因表达的下调在对抗肝脏纤维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Ji等[16]证实,通过下调mir-27b的表达可逆转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为静止状态,并恢复脂肪细胞的储存,起到了抗纤维化的作用。史晓盟等[17]在转染干预mir-27b后,利用油红染色与划痕实验检测LX-2细胞的脂滴沉积与迁移能力,发现mir-27b表达上调后可促进脂滴储存,并推断mir-27b作用的靶基因可能是视黄醇X受体(RXRa),并影响人肝星状细胞系(LX-2)迁移与脂滴沉积。以上实验表明,mir-27b在调控肝细胞的分化及抗纤维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MSC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中,通过引发mir-27b表达的改变,起到进一步修复肝损伤的作用。
1.3 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缓解免疫反应所致的肝脏损伤
以乙型肝炎为基础的ACLF肝脏损伤主要依赖于宿主的免疫反应,在HBV所致ACLF中,NK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均参与免疫损伤过程。Chen等[18]通过大鼠脾富集CD4+ T淋巴细胞建立免疫模型,运用mir-27b阻断剂对照,发现在脂肪来源的MSC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出现mir-27b表达下调,并且证实其有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积极作用。其可能通过趋化因子CXCL12(又称SDF-1)信号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MSC治疗ACLF则具有抑制免疫活化作用,其在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下调mir-27b表达起到了协同抑制免疫、缓解肝脏损伤的作用。
mir-27b基因在干细胞治疗ACLF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具体表现为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出现mir-27b表达下调趋势,因此临床上可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其定量、定性测定,以达到评估疗效、指导治疗的作用。
2 TRAIL
人TRAIL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2区6带(3q26),由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77 kb mRNA,并可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2.5×103的由281个氨基酸组成的Ⅱ型跨膜蛋白,在机体中广泛分布[19]。其编码的TRAIL是可溶性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有5种特异性结合受体,即TRAIL R1、TRAIL R2、TRAIL R3、TRAIL R4和护骨索(OPG),其中主要发挥凋亡作用的受体为TRAIL R1(DR4)和TRAIL R2(DR5),因其胞内区含有死亡结构域,多分布在脾、外周血淋巴细胞、小肠、胸腺、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株,其中DR5的mRNA可分布于正常组织中[20]。杨文等[21]和张君红等[22],将骨髓MSC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发现MSC组的TRAIL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进一步揭示了在干细胞治疗肝损伤时,TRAIL水平将升高,认为MSC可能通过旁分泌诱导TRAIL上调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来实现其功能的。
乙型肝炎为基础的ACLF肝脏损伤主要依赖于宿主的免疫反应,而TRAIL与ACLF相关联主要表现在免疫系统。早在2005年就有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及CD8+ T淋巴细胞膜TRAIL及血清可溶性TRAIL(sTRAIL)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23-24],其结果表明,sTRAIL升高同肝脏受损相关。其主要通过NK细胞来发挥主要介导肝损伤作用[25-26]。邹勇[27]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BV-ACLF和HBV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天然细胞毒受体表达情况,证实了肝脏NK细胞可能通过TRAIL/TRAIL-R途径诱导肝细胞死亡, 这为肝脏NK细胞在HBV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相似的王艳海[28]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NK细胞的表达情况,发现NK细胞表达TRAIL比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从而证明高表达TRAIL的NK细胞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机理相关。
那么干细胞在治疗ACLF当中,TRAIL浓度升高引发肝损伤修复的主要机理是什么呢?这主要同TRAIL的性质相关,通过使TRAIL细胞膜表面的DR4及DR5三聚体化,并同死亡受体胞外的Cys区域相结合后,激活DR4和DR5中的死亡结构域(DD),进一步通过同嗜作用招募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DD),FADD含有2个相互作用的结构域蛋白(DED),通过DED结合凋亡信号起始因子胱冬酶原(pro-caspase-8),从而形成“死亡配体-死亡受体-FADD-胱冬酶原分子”(DISC)。随后DISC中的2个pro-caspase-8发生分子内水解后,二聚体化为胱冬酶caspase-8(FLICE),其后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和非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29]。
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通过调控TRAIL的表达,实现抑制免疫、抗纤维化的作用,临床上则可通过测定TRAIL基因水平,对干细胞治疗ACLF的疗效进行评估,起到监测作用。
3 Tg737
Tg737基因位于人体13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q12.1区,由26个外显子构成,转录加工后可形成1个2.8 kb的mRNA,该mRNA编码824个氨基酸的多肽序列,该多肽链中包含有10个串行排列的TPR,该基序是Tg737蛋白发挥功能的重要结构域。其主要为抑癌基因,在肝受损中有差异性表达[30-31]。
ACLF的重要病理过程是肝细胞受损,而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中,Tg737基因表达是呈升高趋势。其中国内的党立力等[32-33]研究得较多,国外也有类似报道。运用三步分离法富集MSC,并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MSC的不同时间点,运用PT-PCR检测AFP、ALB、Tg737及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的mRNA表达,在HGF诱导MSC的过程中,Tg737及HNF4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在治疗过程中该基因存在差异性表达。
在干细胞治疗ACLF的过程中,Tg737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强,一方面同HNF4α相联系,HNF4α是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NR2A1)核受体超家族和肝脏富集的转录因子(TF)的一个成员,其在肝脏发育和肝细胞分化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子。通过调控HNF4α的表达,从而促进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经典的WnT信号通路,从而减弱细胞的激活,使细胞分化受阻。与此同时,HNF4α同Wnt/β-catenin通路又相互联系,HNF4α通过上皮-间质转化/间质-上皮转化(EMT/MET)同Snail蛋白的此消彼长,从而促进肝细胞分化。在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监测Tg737基因,对临床治疗进行有效指导[32, 34]。
4 miR-30a、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及miR-148a
王雪[35]在microRNA介导MSC向肝细胞转分化的研究中,通过提取人脐带MSC,建立MSC向肝细胞分化体外模型,运用microRNA基因芯片和PCR的一致性比对筛选出6个在MSC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线性升高的一组microRNA,表明在干细胞治疗ACLF过程中,miR-30a、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和miR-148a基因表达呈升高趋势,具体机理以及临床检测价值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5 小结
干细胞治疗ACLF成为目前较为新型的治疗手段,其可能成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源行肝移植的过渡桥梁,甚至成为治愈肝损伤充满前景的治疗方式。但不得不承认,其治疗存在一定的临床盲点,相关疗效未能完全保证,经济开销的评估,治疗机理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其治疗过程当中引发的基因变化可能成为日后解决这些盲点的手段之一,通过部分基础实验已经初步证实在干细胞治疗肝损伤过程当中,存在以上基因的改变。我们下一步可将这些基因运用于临床试验中,同时探究定量、定性分析可能,以评估疗效和实用价值,这可能为ACLF乃至肝损伤的治疗开辟一片新天地。